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结合鲁尔区区,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堂六环节】一、“导”——教师导入新课。
(2—3分钟)二、“思”——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时间不少于13分钟)【学习过程】一、传统工业区概述1.主要分布区:德国____________、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________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工业基础:丰富的_______资源。
3.主要工业部门:__ __、__ _、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传统工业。
4.特征:以__ 工业企业为核心。
5.变化: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二、德国的鲁尔区1.概况: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位于德国______,地处欧洲十字路口。
2、区位优势:①丰富的资源(发展的基础);离法国较近;②充足的;③便捷的;④广阔的。
3.问题:原料与能源__ _、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4、衰落原因①生产局限于__ _____部门。
②__ __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
③_ __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其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
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__ ___、交通拥挤等。
5、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__________②发展__ _产业③优化__ _等。
概念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典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与北部工业区地位在各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兴工业重要支撑点问题普遍面临着原料与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二、德国鲁尔区1.资源与五大工业部门鲁尔工业区五大工业部门的兴起,是建立在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基础上的。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解读】通过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的学习,能为我国东北工业区振兴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形成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储备了一些东北地区的基本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农业地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前面两节的印证。
首先概述了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地位,问题,发展。
其次以鲁尔工业区作为案例,分析它的优势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
最后采用“活动”的形式安排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2) .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组图的研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分析归纳区位优势;2) .通过教师导学推理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3) .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合理化建议;4) .对比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性特点,培养他们“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2)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教学难点】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德国鲁尔区埃森市20 世纪 50年代和现在的一组照片【提问】同是这座城市,为什么不同时期环境有天壤之别呢?观看照片,回【过渡】刚才大家的回答不是十分的全答问题面,但我相信通过今天这几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明白其中设计目的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所有的道理。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掌握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3. 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2. 新工业区的特点3. 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4. 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5. 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新工业区的特点,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2. 难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特点、发展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解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能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能提出针对工业区发展的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工业区的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第二课时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讨论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a.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对比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差异,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b.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思考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c.搜集有关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新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随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工业区被称为传统工业区,而有的被称为新工业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直观印象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提问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工业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为什么有的传统工业区会衰落?新工业区的发展有哪些优势?”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作业要求:
a.分析报告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b.分析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时,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c.案例搜集要求真实可靠,分析要深入浅出,能体现出对工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4.作业评价: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优势。
3.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四、教学难点:1.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
2.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
4. 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优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如深圳、苏州等)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特点。
4. 比较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总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印江民族中学高一地理组集体备课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本地工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二、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三、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这是世界上两种不同工业区的景观图,有的工业区内浓烟滚滚,有的工业区内清新雅致。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这两种工业区内,欣赏他们的景观,了解他们的特点,分享他们的喜悲。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新课教学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学生读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教师小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西部、东亚的日本、中国、南亚的印度等地区。
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1.德国的鲁尔区2.英国中部工业区▲世界传统工业的分布 3.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4.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二传统工业区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一”一个核心:大型企业“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总结:传统工业“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四”四个典型地区“五”五个工业部门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阅读案例3 “德国鲁尔工业区”,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④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总结板书: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2、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师生探讨:“读鲁尔区煤炭产量的变化图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思考回答:①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②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③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3、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案例分析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中等1.2 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探讨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发展现状第二章: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2.1 新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分析新工业区的特点:技术密集、轻型产业为主、分散布局等2.2 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条件探讨新工业区形成的条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分析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三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3.1 沪宁杭工业基地介绍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2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介绍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特点与潜力第四章: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4.1 自然资源因素讲解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作用4.2 社会经济因素讲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交通物流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第五章: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5.1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5.2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分析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区发展6.1 全球化对工业区的影响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发展特点分析全球化对工业区竞争格局的影响6.2 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探讨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我国工业区如何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区发展7.1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影响讲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7.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区布局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与启示第八章:服务业与工业区的发展8.1 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对工业区的启示讲解服务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服务业发展对工业区的启示:产业链完善、产业融合等8.2 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水平等第九章:生态工业区与可持续发展9.1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生态工业区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9.2 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生态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第十章:工业区的转型与升级10.1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讲解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分析工业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与案例探讨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分析我国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成功案例:深圳、苏州等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点、案例分析、形成与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2.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二、重点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传统工业区可持续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课件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讨论, 自学探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材料)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区,曾经兴盛,但随着经济转型开始走向衰落,如何重新振兴。
下面我们围绕德国鲁尔区工业的发展思考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复习旧知: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和能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机械化水平、国家政策(工业惯性、个人偏好)一、传统工业区(学生阅读自主学习)1.概况(1)分布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工业区、美国工业区、我国工业区等。
(2)发展条件: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
(3)主要工业:纺织、、、机械、化工。
(4)面临问题:原料和能源、运输量大、严重等问题。
(5)衰落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统工业开始走下坡路。
2.鲁尔区(1)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离法国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
(2)衰落的主要原因:生产结构,生产方式落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 的冲击;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
(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发展;优化环境。
(4)整治结果:鲁尔区成为经济结构协调、工业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地区。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与特征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1.2 传统工业区的特征1.3 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传统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2.1 传统工业区的优势2.2 传统工业区面临的挑战2.3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第三章: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征3.1 新工业区的定义3.2 新工业区的特征3.3 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4.1 新工业区的优势4.2 新工业区面临的挑战4.3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第五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5.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点5.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转化与衔接5.3 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2. 掌握传统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3. 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 掌握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5. 能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理解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全球视角下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6.1 传统工业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6.2 新工业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兴起与发展6.3 全球化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影响第七章:我国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7.1 我国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背景与意义7.2 成功转型升级的传统工业区案例解析7.3 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八章:我国新工业区的培育与发展策略8.1 我国新工业区的现状与特点8.2 新工业区的培育与发展条件8.3 我国新工业区的政策与发展策略第九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9.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意义9.2 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9.3 推动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第十章:未来工业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10.1 数字化与智能化对工业区的影响10.2 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区的重要性10.3 工业区发展的新兴领域与未来方向教学目标:6. 了解全球视角下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全球化对其的影响。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定义与背景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与差异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第二章: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与转型2.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第三章:新工业区的特点与优势3.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3 教学内容介绍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第四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4.1 课程目标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4.2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第五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5.1 课程目标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5.3 教学内容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第六章:传统工业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6.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探讨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6.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探讨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介绍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案例第七章:新工业区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7.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探讨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7.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探讨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介绍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第八章: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8.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分析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探讨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8.2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8.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探讨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介绍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第九章:新工业区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9.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分析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探讨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9.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9.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探讨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介绍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0.1 课程目标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0.3 教学内容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方向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理解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区别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第1课时)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3.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5.美国“硅谷”的特点和崛起原因。
6.初步懂得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
7.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发展中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3.硅谷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内部的网络关系。
3.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直观教具:《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图》《普拉托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图》《硅谷工业区图》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一、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和特点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当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它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它的特点是:时间新、地区新,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读《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图》思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展的国内条件。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范文3篇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范文3篇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优秀教案范文3篇一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 教学用具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传统工业区(板书)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课程中关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内容。
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以及新工业区的崛起,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分析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2)新工业区的特点、崛起原因;(3)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教学难点:(1)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比较;(2)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区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工业区地理现象的兴趣。
2. 传统工业区:(1)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影响;(3)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
3. 新工业区:(1)介绍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新工业区崛起的原因;(3)案例分析:以珠三角为例,分析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挑战。
4. 比较与讨论:(1)分组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2)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典型工业区的特点和影响;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工业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 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 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4. 案例分析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5. 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c.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新工业区的特点。
c.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教学难点:a.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b. 如何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比较: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工业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工业区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异同。
2. 选取一个具体的工业区案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六、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工业区发展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该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教学难点:a. 如何分析和评价工业区的发展。
七、教学内容:1. 选取某个具体的传统工业区作为案例。
2. 分析该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 评价该工业区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案例工业区。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转型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与形成条件工业区的定义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1.2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工业规模大工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1.3 传统工业区的转型转型原因转型策略成功案例分析第二章:新工业区的概念与发展特点2.1 新工业区的定义与形成条件工业区的定义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2.2 新工业区的发展特点工业结构多样化技术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型产业链完整2.3 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新工业区介绍新工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第三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3.1 工业区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传统工业区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新工业区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3.2 工业区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传统工业区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新工业区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3.3 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新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我国传统工业区的改造与升级4.1 我国传统工业区的现状分析工业区的规模与产值工业区的结构与产业特点4.2 我国传统工业区的改造与升级策略产业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与引进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4.3 我国传统工业区改造与升级的案例分析某地区传统工业区改造与升级的成功案例成功案例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新工业区的培育与发展策略5.1 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与培育方法5.2 新工业区的产业链构建与完善产业链的概念与作用新工业区产业链构建的原则与方法5.3 新工业区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政策支持的作用与内容服务保障的措施与实施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区发展6.1 全球工业区的分布与特点全球工业区的地理分布不同地区的工业区特点6.2 全球化对工业区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化对工业区产业结构的影响6.3 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工业区的竞争力第七章:工业区的产业链与价值链7.1 产业链的概念与构成产业链的定义与作用产业链的构成环节7.2 产业链的优化与升级产业链优化的意义产业链升级的策略与方法7.3 价值链的概念与作用价值链的定义与特点价值链在工业区发展中的应用第八章:工业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工业区的环境问题工业区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影响工业区的生态破坏问题8.2 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技术工业废水处理与回收技术工业废气处理与减排技术8.3 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绿色生产与循环经济第九章:工业区的规划与管理9.1 工业区的规划原则与方法工业区规划的目标与原则工业区规划的方法与步骤9.2 工业区的管理机构与职能工业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工业区管理的方法与手段9.3 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国内外典型工业区案例分析国外典型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国内典型工业区的改革与发展10.2 工业区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类型与目的实践活动案例分享与评价10.3 学生工业区考察与调研报告考察目的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传统工业区的定义与形成条件传统工业区的定义:需要明确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以及它与一般工业区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两组图片,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大家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吗?这些不同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
“下面请大家分成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了解,探讨以下问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区别,以及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科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能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讲解,绘制一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对比分析图,要求清晰展现两者的特征、区别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转型升级的途径或产业发展趋势,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一地理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高一地理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2.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析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2.教学难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工业区位因素,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工业区有不同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三、课堂讲解1.传统工业区a.概念:传统工业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工业企业集群。
b.特点: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企业之间联系紧密,以重工业为主。
c.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
2.新兴工业区a.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的推动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工业企业集群。
b.特点:规模较小,以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企业之间联系相对松散。
c.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四、案例分析1.以我国某传统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2.以我国某新兴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发展优势及未来趋势。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a.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资源、气候等。
b.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c.政策因素: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
2.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形成原因a.传统工业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劳动力充足、产业链完整。
b.新兴工业区: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三、课堂小结2.强调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
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熟悉的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区?
[学生回答]如德国鲁尔区、辽中南、美国硅谷等。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概况介绍
【根据学生自学教材65页第一段,教师特别强调传统工业区概念、面临问题】
2.案例探究
德国鲁尔工业区[读课本65页案例自学分析德国鲁尔区区位优势、衰落原因]
[教师展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
[教师点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鲁尔区在二战后由于工业结构单一而面临冲击,导致衰落。
[教师设问]面对经济的衰落,鲁尔区将应该如何发展?(侧重从鲁尔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整治的措施。
)
例如:①工业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④环境质量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最后利用教材的图4.13“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进行对照。
[教师小结]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后,老工业区的命运取决于原有企业对环境的态度和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与认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健康的重视,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促使了老工业区的整治,此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健康工业道路。
[能力提升]对于案例本身,我们并不要求进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案例给出的材料、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我们的结论。
对于传统工业区,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基本特点;
(2)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3)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4)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教材中67页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从上述角度分析辽中南工业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讲解工业区位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均以“案例”为中心。
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辽中南工业区目前存在较大问题,让同学们去分析原因,借鉴相似类型的工业区整治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觉得学地理真的有用。
适量、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效果良好。
[ 四、板书设计]
1.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矿、铁矿、水源等资源
便利交通运输条件
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
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经济的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的冲击
3.综合整治的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调整工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