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摘要:一、引言二、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1.支出超标2.预算不透明3.违规使用4.监管不力三、整改措施1.设定预算上限2.提高预算透明度3.加强监管力度4.完善制度建设四、实施整改的效果评估五、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随着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三公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对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揭示了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1.支出超标:部分单位在接待、出行、购置车辆等方面的支出严重超过规定标准,导致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
2.预算不透明:一些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公开相关信息,使得三公经费的支出成为“黑洞”,难以有效监督。
3.违规使用:部分单位将三公经费用于非正常用途,如私人报销、送礼等,损害了公共利益。
4.监管不力:对三公经费的监管存在漏洞,导致问题屡禁不止。
【整改措施】1.设定预算上限:对三公经费支出设定合理的预算上限,严格控制支出规模,避免超标现象。
2.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大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的公开力度,让公众监督预算使用情况,提高预算透明度。
3.加强监管力度:完善三公经费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公共财政资源合理使用。
4.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三公经费使用范围、标准和审批流程,从源头上杜绝违规现象。
【实施整改的效果评估】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三公经费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公共财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同时,审计部门也要持续关注整改效果,对仍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
【总结与建议】三公经费整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努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益,为建设节约型、服务型政府贡献力量。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三公经费整改方案
三公经费整改措施三公经费整改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公经费问题一直是贯穿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三公经费作为行政机关必不可少的经费支出,也因其滥用、奢侈浪费等问题而备受诟病。
为了深化机关政务公开、节约财政支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和整改措施,以此实现三公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本次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三公经费整改的措施和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三公经费浪费的现状三公经费是指公务员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和公务出国(境)费用。
而在我国,三公经费已形成大而全的体系,支出额度之高、管理之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三公经费总额超过了800亿元,其中许多属于超规模支出。
公务接待费中,相当一部分实际支出超过了基本的接待用品范畴,而是归为“三公经费浪费”的范畴。
公务用车方面也面临着浪费情况,如购置高档车辆,单车购置费用高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使用期限不长就要更换。
对于公务出国(境)费用,资料显示有部分公务出访仅仅是“搭配休假”,而另有一些出访“非常规”,并不是公务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三公经费”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各种质疑或指责声音层出不穷,再加上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形势扑朔迷离,资金存在不足的预算压力。
整改三公经费的呼声逐渐高涨,政府也将此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断头项来进行整顿。
二、当前三公经费整改措施总结为解决和整治三公经费浪费问题,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行动方案实现三公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的整改措施:1.建立公开透明的三公经费制度。
政府为全面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出台了《财政部关于推进中央和地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通知》,此项通知明确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公开三公经费的收支情况。
此外,还建立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信息公开的制度。
2.清理和规范三公经费的征收标准。
政府制定清晰的三公经费支出标准,对于超标准支出还要重罚。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政府的三公经费支出逐年增加。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机关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旅游三个方面的支出。
三公经费的缺乏透明度和不合理性成为了某些地区和部门财务运作中的热点问题,甚至引发了大众的不满和质疑。
为此,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问题分析(一)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存在公务用车是三公经费中的重要支出,但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公职人员利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甚至出现了公车被用于私人营利活动的情况。
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失信行为的增加。
(二)超标准的公务接待成为“奢侈品”公务接待是政府机关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往来和交往的重要方式,但有些地区和单位超标准的公务接待成为了“奢侈品”。
政府机关为了彰显自己的等级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举办所谓的“高规格”、“奢华”的公务接待活动,导致了公共财政的不必要浪费。
(三)公务旅游变成“公游私行”公务旅游是三公经费中重要的支出,是政府机关的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司法和行政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公务旅游变成了“公游私行”,甚至形成了“花公款旅游”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损害了公职人员形象。
二、对策建议(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三公经费支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科学、严格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允许公车私用”、“不得超标准”、“严格审批制度”等制度措施,尽可能规范三公经费支出。
(二)推进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监督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对重要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旅游都应进行公开,以便公众了解和监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变通透明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力度。
增强社会监督力度,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三)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提高财政效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根本上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高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篇4根据省委开展“六项集中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省财政厅负责牵头“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检查集中行动,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
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会同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三公”经费集中检查情况为全面了解各地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省财政厅牵头开展了集中检查。
检查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查范围包括11个市、129个省级部门,实现全覆盖。
根据自查情况,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对省交通厅等10个省级部门和杭州、嘉兴等2个地级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各部门都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和细化措施。
同时,在年初已经压缩“三公”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管理,挖掘潜力,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各地各部门预计全年“三公”经费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执行情况看,1-10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三公”经费支出55.6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26.6%。
另外,经过前3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各地各部门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未发现设小金库和其他严重违反财政纪律的现象。
在9月底的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1-8月的数据为例,省级部门中,仍有30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总数、19个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5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54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较上年同期增长。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公出国(境)费增加主要是出访任务增加或期限提前(如省侨办出访批次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一倍);公务接待费增加主要是有不可比的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如民盟中央有关领导多次赴我省对新任主委会人选进行考察导致省民盟接待任务增加);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增加主要是有新购车辆或车辆保有数量增加(如省国资委报废更新2辆公务用车及新购领导公务用车1辆)。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对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解决对策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正文:管理问题的现状:当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着花费不透明、审批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存在的原因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责任不明、制度不完善、审批流程繁琐等方面。
解决对策探讨:应加强预算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等多方面着手,提高三公经费使用效率。
改进措施建议: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监测等措施,提升管理水平和透明度。
监督机制完善:加强监管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确保经费使用合规。
结论:通过本文中对三公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促进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问题,存在原因,解决对策,改进措施,监督机制,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三公经费是指政府机关的公务接待、公务出差和公务车辆的管理支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政府公共资源使用合理性的要求增强,三公经费管理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三公经费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金使用不规范、审批程序繁琐、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要解决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管理问题的现状。
对于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改进措施的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流程来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强化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约束权力的滥用,遏制三公经费管理中的腐败现象,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和透明度。
这篇文章将从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入手,探讨解决对策和改进措施建议,并最终提出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议,以期为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部分到此结束。
2. 正文2.1 管理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五篇范文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五篇范文第一篇:“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政府理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三项经费。
近年来,“三公消费”中存在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等问题,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质疑,受到了社会广泛批评。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控制“三公经费”方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三公经费”尤如一匹脱缓的野马,无法控制。
一、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车配备、使用失控。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自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1)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
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小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
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
对未批准购置车辆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或长期固定“租车”、租“高档车”。
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十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2)公车使用成本太高。
据调查,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制度规定的小严格,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湘L队伍,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各方而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4}-5倍的成本。
更有少数领导,还把“莫须有”的经费塞进修理费报销,隐性浪费极为严重。
<3)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
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日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
二是公务接待虚实小分。
近年来,公务接待费的迅猛增长,虽有物价上涨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接待规格提高、借招商引资之名大吃大喝大旅游、小该请的乱请、将送礼费用}I里塞等人为原因,具体表现在:}1)公款吃喝费用多。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三公经费”是指政务活动中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和公务差旅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机关的职能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不断提高,对“三公经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近年来“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
问题一:透明度不高“三公经费”的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秘密进行,因此很难掌握具体的使用情况。
有些地方政府和公务员习惯于使用不公开的资金进行公务活动,完全没有公开透明,容易产生贪腐行为。
对策一:建立信息化平台,公示公开透明建立公务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所有“三公经费”进行登记备案,并逐笔清晰详细记录,同时制定公开规范,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大众展示。
这样公众就能够随时了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
问题二:审批流程复杂“三公经费”是指政务活动中必要的经费开支,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多个关卡的审批,而且每个关卡都非常严格,审批流程异常复杂,拖延了很多公务活动的开展进度。
对策二:实行“一次可通过”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审批机制,明确职责划分,细化职权,同时实行“一次可通过”制度,即在规定的经费标准内,所有有关审批安排必须在一次会议上完成全部审批手续。
这样既能够简化审批流程,也能够提高政务活动的效率。
问题三:监管不力“三公经费”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容易出现漏洞。
有些公务员私自在“三公经费”中夹带私货,或者虚报出差天数、路费等,导致财务开支浪费,有的“三公经费”不足以开展必要的政务活动。
对策三:加强财务审计针对“三公经费”的特殊性,增加监督机构的力度,建立以财务审计为核心的监管机制。
加强财务审计,对所有“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对于偷漏税等违规行为进行追究。
综上所述,要改革“三公经费”的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公开透明、简化审批、强化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政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一、存在的问题1. 公务接待费用偏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公务接待费用过高,甚至成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这种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现象不仅违反了勤俭节约的原则,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一些单位甚至将公务接待作为展示自身形象和地位的一种方式,导致接待费用不断攀升。
2. 公务用车费用偏高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务用车数量过多、档次过高,维护保养不当等问题也导致了公务用车费用的偏高。
这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公务用车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一些单位甚至存在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的情况,如公车私用、超标配备等,进一步加剧了公务用车费用的负担。
3. 公费出国(境)旅游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和单位违规组织公款出国(境)旅游,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而且也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一些单位甚至将出国(境)旅游作为奖励员工的一种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公费出国(境)旅游的规模和费用。
二、整改措施1.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三公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三公经费预算和支出标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
同时,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三公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2.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
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公开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三公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分析。
建立三公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分析。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三公经费是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公开、透明、规范的原则。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一:“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 “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 摘要: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需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 运行成本是需要改革的重点之一。
“三公”经费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序开展、促进行政效率的 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小断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文章以“三公”经费的公开为切入点,指出了当前“三公”经费存 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从而探寻降低“三公”经费的措施以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 费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三公经费;原因;对策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镜)经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 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 况,一自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1 年 11 月 21 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 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三 公”经费,禁比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三公”支出。
以此条例的出台为开始,全国行政事业单 位展开了新一轮“三公”经费改革。
一、“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 1、具体消费小实,经费居高小下 (1)消费过度,存在浪费现象。
公务消费支出缺乏刚性约束,公务消费随意性大,若是单 位领导自支自批,们-.们超出标准,铺张浪费现象}一分严重。
公务接待、差旅费等超出规定标 准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一)部分消费模糊。
在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的前提下, 公务消费经常出现变通支出的现象。
有些消费支出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走账, 而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变为招待费或者其他公务名义进行 报销,无论是小是公务开支,都随着公务开支的名义报销,出现了模糊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 下,公务经费}I-.}I 发生“公地悲剧”的现象,经费数额小断增多。
灰色消费众多。
“三公”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三公”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
从性质上看,“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
但因个别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党和政府也采取一些措施予以积极回应。
从中央“八项规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强总理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审计人员,深感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上,在反腐败决心上,态度鲜明而务实,联系到审计工作,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审计开展理论研究与探讨,并在审计领域提出恰当可行的对策,更好地实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01(一)公务接待费超标公务接待费超标虽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公款消费项目多部分单位的公务接待项目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欢迎接待—结束庆功—饭后娱乐—考察景点—走时特产。
概括起来包括吃、喝、唱、洗、按、赠、游等形式。
2、公款消费档次高在一些领导的理念里,档次的高低,接待标准的高低往往与对客人的尊敬程度及地位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接待档次高居不下。
3、公款消费规模大在中国的传统里,接待的规模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为了表示重视,接待陪客的人必须多,主要领导要到、分管领导要到、对口处、科室人员要到,再加上一些相关人员参加,接待规模越来越大。
关于三公经费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三公经费的建议和意见一、加强预算管理1. 设立明确的三公经费预算指标,按照年度进行划分,避免随意增加或超出预算。
2.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确保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
3. 加强预算公开透明,向公众公布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增加公众的参与度。
二、建立规范的审批制度1. 建立严格的三公经费审批制度,确保每笔经费都经过合理审批程序。
2. 加强审批流程的透明度,明确责任分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 加强对审批结果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的使用行为。
三、加强监督和审计1.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和审计结果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透明度。
3. 加强对涉及三公经费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建立惩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优化使用方式1. 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探索更加经济高效的使用方式。
2. 鼓励使用三公经费进行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加社会效益。
3. 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使用方式,确保经费的最大化利用。
五、加强教育和培训1.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三公经费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2. 建立相关培训课程和机制,使公职人员能够全面了解三公经费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3.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考核,确保他们能够依法依规使用三公经费。
六、加强国际经验借鉴1. 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优秀的三公经费管理经验,吸取他们的成功做法。
2.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三公经费管理的最佳实践。
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三公经费管理体系,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七、加强舆情管理1. 建立及时、准确、透明的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关切和质疑。
2.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主动公布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增加公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引发负面影响的事件。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知识点:利润及分配核算知识点:利润及分配核算一、本年利润 一、本年利润 (一)利润的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教师提示】未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净敞口套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二)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会计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
1.表结法 表结法下,各损益类科目每月月末只需结计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累计余额,不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只有在年末时才将全年累计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但每月月末要将损益类科目的本月发生额合计数填入利润表的本月数栏,同时将本月末累计余额填入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通过利润表计算反映各期的利润(或亏损)。
2.账结法 账结法下,每月月末均需编制转账凭证,将在账上结计出的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的本月余额反映当月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本年利润”科目的本年余额反映本年累计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
账结法在各月均可通过“本年利润”科目提供当月及本年累计的利润(或亏损)额,但增加了转账环节和工作量。
(三)结转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 1.损益类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税金及附加 销售/管理/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营业外支出 2.确认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在贷方】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在借方】 3.将所得税费用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教师提示】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表示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表示当年发生的净亏损。
关于三公经费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三公经费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三公经费的建议和意见:
1. 公开透明: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定期公布经费使用情况,让公众了解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避免财务不透明的问题。
2. 严格审批程序: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应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经费的使用符合实际需要,并且经过合理的审核和审批程序。
3. 合理限制经费额度:设置合理的经费额度上限,避免过度浪费,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管理,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
4. 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
5. 增加审查力度: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审查力度,特别是对于高额经费的使用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6. 加强监督和问责:对于滥用三公经费的行为,要加强监督和问责,严肃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7. 鼓励节约:倡导节约型办公,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施精打细算的财务管理。
8. 加强培训和教育:对于使用三公经费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减少浪费和滥用的可能。
9. 强化绩效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使用三公经费的单位和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0. 引入第三方监督: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建议,避免内部监督不力的问题。
通过以上建议和意见,可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满足公众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效益。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出国经费的总称,是政府机关行政支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三公经费因其管理不严、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而日益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和批评。
本文将对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1.支出不规范。
一些政府机关在使用三公经费时存在乱花钱、随意挥霍的问题,导致公款浪费严重,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2.管理不透明。
一些政府机关在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上存在隐瞒和不公开的情况,导致公众无法监督和评估政府的财务使用情况。
3.监督缺失。
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管和审计不够到位,导致一些政府机关滥用和挪用三公经费。
4.公款私用。
一些政府机关存在使用三公经费进行私人消费的情况,造成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对策研究1.加强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的三公经费使用制度,严格规范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和监督。
2.加强信息公开。
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公开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加强监督审计。
加强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滥用三公经费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4.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
对于滥用三公经费的行为,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形成震慑效应。
5.加强培训和教育。
加强对公务人员的三公经费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廉洁意识,规范其使用三公经费的行为。
三公经费是政府机关管理和使用的重要财政资金,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不仅是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更是维护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实现三公经费的更加规范和透明使用,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500字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500字三公经费是一种特定的财政支出,指的是政府机关在公务接待、公务差旅和公务车辆使用等方面的相关费用。
但是,三公经费在我国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经费使用不透明、花费过高、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和公开透明。
政府机关应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并定期公开披露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
此外,还需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规使用。
对于涉嫌违规使用的情况,应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其次,应加强对三公经费的规范管理。
政府机关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制度,明确规定三公经费的具体用途和范围,避免出现乱花钱、乱报销等行为。
同时,在审批和核准过程中,应加强审核和监督,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标准和额度。
再次,应加强对三公经费的节约使用。
政府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节约措施,包括合理控制公务接待的规模和标准、强化公务差旅的审批和限制、优化公务车辆的使用管理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网上会议、视频会议等新技术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开支。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绩效评估。
政府机关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使用三公经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和激励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励和约束机关干部,提高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最后,应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机关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三公经费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措施。
同时,还需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提高干部对三公经费管理的认识和意识,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但通过加强监督公开、规范管理、节约使用、绩效评估和法律法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整改,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
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报告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报告目的二、三公经费现状1.定义及范围2.我国三公经费支出情况3.存在的问题三、问题分析1.公款吃喝2.公务用车3.公务接待4.出国考察四、整改措施1.完善制度2.强化监管3.公开透明4.落实责任五、案例分析1.某地区三公经费整改实例2.整改效果及评价六、结论1.整改必要性和重要性2.展望未来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支出逐年增加,其中三公经费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公经费即公务接待、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出国考察等支出,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然而,近年来,三公经费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担忧。
为了深入了解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三公经费现状1.定义及范围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接待、交通、吃喝和出国等费用。
这些费用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府形象。
2.我国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近年来,我国三公经费支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三公经费支出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务接待、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出国考察等项支出占比较大。
3.存在的问题三公经费支出中存在以下问题:(1)公款吃喝:部分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公务接待中存在浪费现象,菜品丰富但实际食用量有限,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2)公务用车:部分单位车辆配备过剩,使用率不高,同时存在公车私用现象。
(3)公务接待:接待标准过高,讲究排场,导致公共支出增加。
(4)出国考察:部分考察团组目的不明确,行程安排不合理,存在奢侈消费现象。
二、问题分析针对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完善制度:政府应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明确三公经费支出的标准和范围,加强对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等方面的管理。
2.强化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审计和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占乐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11年我国以中央政府为重点开展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虽然中央部门基本上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在公布的时间、口径、范围、方式、内容详略、回应民众的质疑及数据真实性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当前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有令不行,延期公布;内容笼统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口径偏窄,涵盖机构范围不一;概念含混不清、界限模糊;态度傲慢,回应较少;缺乏审查核实等.要完善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应采取人大主导,统一口径、细化内容,权威发布、及时回应,加强监督问责,推进配套改革等措施.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李占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新疆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现状研究 [J], 吴楠
2.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为例[J], 奚俞勰;
3.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J], 郑璇
4.“三公经费”公开:意义、现状及完善——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为例 [J], 严仍昱
5.我国医院“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J], 阮秀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自中央部门于2011年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2年7月,中央部门再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虽然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但在“三公经费”的概念、标准、公布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缺乏一定的互动平台,地方政府也消极应对。
要推进并完善我国的“三公经费”应采取的对策包括:促进转变政府观念、制定统一明确的公开标准、加强预算管理、健全问责法规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54-03近年来,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关注度持续增加。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由财政部拨款支付的出国(境)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三公经费”本身是行政成本组成的一部分,但由于过去从中央到地方,并未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机制,以致我国每年各级政府的经费支出一直存在数额较大,缺乏制度,难以监督的混乱局面,备受公众诟病。
为此,温家宝同志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进一步削减三公开支,继续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
继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布“三公经费”后,2012年7月19日开始,中央部门第二次向社会公开了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也公开了2012年各部门的经费预算。
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体现了中央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推进已经下定决心,增加了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同时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增加了社会监督。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务支出费用都属于“国家机密”而被封锁。
直到2007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首次“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可公开的政府信息,一向讳莫如深的“三公经费”这才走出“国家机密”的“保险柜”。
自2009年开始,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迈入了公开公共预算的新阶段,逐步淘汰以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编制预算的方式。
2010年,中央政府开始公开中央预算和部门预算。
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
自此,中央部门都被要求每年按时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011年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向社会公布了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总数,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务院要求的公开时间底线完成相应公开工作的部门。
此后截至2011年7月底,国务院要求公开的98家中央单位,仍有6个部门尚未公开。
到8月底,除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3个部门因“涉嫌国家机密”,或“不属财政拨款,没必要公布”,其余中央部门均向社会公开了“三公经费”。
在地方层面,“三公经费”的公开遭到了巨大的阻力,直到2011年底,公布“三公经费”的地方政府只有北京、上海、陕西三个省级政府。
总体来说,公开的时间故意拖拉,公开的形式杂乱无章,公开的内容令人费解是首次公布“三公经费”的主要不足之处。
2012年7月19日起,中央部门开始公布2011年决算和2012年预算,包括“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
这是中央部门第二次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并首次分部门公开行政经费[1]。
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中央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公布时间较为集中。
仅2012年7月19日当天,就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等情况。
第二,公布格式趋于统一。
相比于去年公布格式的杂乱无章,此次各部门预算公开的格式渐趋规范。
第三,公布的内容较为翔实细化。
绝大多数部门列出了出国的团数、人次,公车购置的数量、价格,以及公务接待大致包含的内容等信息。
二、当前公开“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将这项一直以来被视为“国家秘密”的政府开支对外公开化,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的背景下,这个看似小事的新气象,实际上对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方向所具有的意义却非同小可。
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是中国政务公开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举措,未来甚至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的中国社会变革。
”[2]但回顾总结这两年推行的“三公经费”公开,在公开的内容、形式、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完善。
(一)“三公经费”概念模糊,标准不明广义上来说,“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然而,究竟哪些费用可以列为“三公”经费,“三公”经费该如何统计,并没有清晰准确的概念。
2012年6月,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表示:“‘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3]由于公众对于“三公经费”的理解与财务上的定义有出入,以公务接待为例,公众易理解为公款吃喝,但公务接待并非仅是公务宴请,还有常规的会议办公等。
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不同,也说明要加强对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
目前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造成信息不对称,弱化了公众的监督效果。
除了对“三公经费”概念认识不一外,“三公经费”的标准不明确也是“三公经费”公开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比如,人均每次出国费用,数据显示,南水北调办人均每次出国费用为5.63万元,而审计署人均每次出国费用仅为1.72万元[4]。
再如,车均运行费,有的十几万元,有的不到三万元。
由于公众缺乏一个过硬的标准和依据,只是凭借想象、感觉及经验去评价某个单位、某项三公支出是否合理,却无法做出一个横向的比较。
这不仅无法让公众进行更好的监督,而且有悖于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初衷。
(二)公开的内容笼统抽象,缺乏必要的解释说明去年各部门首次公布“三公消费”时,除了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公布的内容较为详细,其他很多部门的“三公经费”发布往往只是一个数字,比如,“三公经费”整体支出是多少,公车花了多少、因公出国花了多少、公款接待花了多少,并没有更多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不仅公众看不明白,许多专家也表示看不懂。
这不仅让很多人觉得公开“三公经费”有大而化之、应付了事之嫌,仅仅几个数字很难完全说明经费的使用合不合理,有没有使用到位等问题。
较之去年,今年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内容较为充实,表达也更加人性化,有数字的具体说明、有基本的概念解释,帮助公众更清楚地了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
但总而言,“三公经费”项目表及其说明的内容是笼统的,公众无法知晓和监督每笔经费的支出。
例如,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去年“三公经费”支出927.2万元,支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70.54万元,公众质疑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特有的基本国策,出国前是否进行了绩效考核,明确投入与产出,公众对这些钱具体花在哪里,是怎么花的,依然一头雾水。
“晒三公”的账目如果晦涩难懂,那么,公开就如同“空开”:公开只是手段,为社会监督打开一扇透明窗才是公开的真正目的。
如何规范“三公支出”的公开通俗易懂,让公众看得清楚明白,这才是对公民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
(三)缺乏一定的回应互动平台连续两年公开“三公经费”,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同时社会的批评与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公众常见的质疑包括,一些部门的“三公经费”或某项“三公经费”严重偏离合理的范围;无法对已经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中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并不知道究竟是谁花的多,谁花的少;两个地位、规模大小类似的部门,“三公经费”却相差悬殊,不合常理。
以中国地震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开2011年度部门决算为例,中国地震局2011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5 770.37万元,全年支出5 607.43万元。
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 562.93万元,占63.54%[5]。
由于公务车的花销比实际勘探地震的花销多得将近两倍,引起了网络上的讨论。
面对社会的质疑和担忧,由于缺乏一定的回应互动平台,相关部门并未及时做出具体合理的解释,缺乏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主观能动力,这严重背离了“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
“三公经费”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分支,理应受到社会广泛监督,这种监督不仅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并且能够修正政府的工作偏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如果没有回应,经费的公布就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回应,才是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
因为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对话、要讨论、要博弈,如果不回应,对以后压缩“三公”经费,确实很难真正把遏制“三公”经费落到实处。
”[6](四)地方政府消极延期公布“三公经费”关于“三公经费”问题,中央政府在积极推进,群众对此热烈期盼,但地方政府却消极迟缓。
“三公经费”公开能否取得“自上而下、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是公众所期待的。
据统计,绝大多数中央部门中已公开了“三公”经费。
然而在地方,除了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省级单位和广州、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公布“三公”经费内容外,其他省市各级政府尚无动静,总体而言,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没有能够按照国务院要求完成“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
事实上,与中央部委相比,地方政府的工作更加具体化,此外,公车费用和公务招待费占用地方政府“三公经费”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开意愿。
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地方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不重视这项工作,没有意识到这是改善和提升政府形象,改善和密切政府和市民关系的重要措施;二是因为没有经验,上级部门给予的指导不够具体,不知道如何公开,可能采取了等一等、看一看的消极态度,不愿成为第一个,免得被人们挑刺找毛病;第三,因为‘三公’消费规模过大,缺乏直面社会、直面市民和直面上级政府的诚意和勇气。
”[7]三、完善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建议“三公经费”的落实推广,既是建设透明政府的需要,也是公众知情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保障,更将切实有效地促进行政经费的压缩精简,对建设高效性、廉洁性政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三公经费”公布于众,对于治理腐败现象及滥用公权力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对预算的硬约束不够,缺乏问责机制;二是政府自身公开性不足,改革动力缺失;三是缺乏将问题纠偏情况向社会反馈的机制,止于公开,流于形式。
据此分析,当前完善我国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