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资料
钱学森资料
钱老,一路走好!
航天之父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 日在京逝世
钱学森简介
•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 •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
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 1935-195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 1979年获“杰出校友奖”
• 1955年回国,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 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 王”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 人物”。
钱学森1935年从上海赴美留学时在轮船上的留影。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 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
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1955年回国后即开始进行中国火箭 和导弹的研制
钱学森夫人,著名歌唱家蒋英女士
1947年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的结婚照。
钱学森一家在回国的船上
• 作者:变苗条变漂亮 回复日期:
2009-10-31 12:42:49,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科学家人物资料
钱学森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
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
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在航空高速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突出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
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发给他“国家服务优等勋章”。
1946年底,回国省亲。
1947年夏天在上海与蒋英成婚,9月携夫人重返美国。
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
1951年4月26日,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
1955年,钱氏一家四口终于回到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
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
1965年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任副部长。
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此后,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1954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是开辟这一领域的最早权威性著作之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钱学森生平及成就
·钱学森多次问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总理:60年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像钱学森那样的人才?
生平年表
年代 简介
1911年12月11日 在浙江杭州出生
1929年至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称号。当选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1989年更名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当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同志简介
钱学森同志简介钱学森,作为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尽管在美国有着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然而,功成名就的钱学森却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
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在《意见书》中,他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也在这一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那时开始,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简介汇报人:2023-12-15•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影响与贡献目录•钱学森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钱学森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01钱学森生平简介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均为杭州知名人士。
家庭条件优越,为钱学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出生背景与家庭环境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工程。
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资格,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01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理教授。
02194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031947年兼任国防科学委员会研究计划处处长。
01 02 031949年担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60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70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1年被授予国家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87年担任国家科委高级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职业生涯与贡献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国防部和空军多个重要项目,为美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国后,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推动了中国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02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参与火箭研制与发射工作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火箭发射任务钱学森主持了多个火箭发射任务,包括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提出了导弹技术理论体系,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 资料
---------------------------------------------------------------范文最新推荐------------------------------------------------------钱学森资料【介绍】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王天外国语。
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 / 141955年回国。
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介绍钱学森
01
02
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 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03
04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学习。
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 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05
2024/1/26
06
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 学博士学位。
15
04
钱学森的教育理念
与实践
2024/1/26
16
提倡创新教育
01 02
强调创新思维
钱学森认为,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他积极 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
跨学科学习
他主张学生应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创新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1年,获霍英东杰出 奖(中国)。
2006年,获“中国航天 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 国年度人物。
2009年3月28日,被评 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 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同年9月14日,被评为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 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人物之一;同年10月31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8岁。
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 学系主任。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 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 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 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
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社会活动与荣誉
01
02
03
04
05
1986年4月,任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 全国委员会副主席;6月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名誉校长。
钱学森生平简介
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49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
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是根据其《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
同年,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顺利完成,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钱学森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一生所获荣誉无数。
其中包括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
其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今年9月10日,在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总政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钱学森人物介绍
生平简介
钱学森 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 • 。
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 主席。著名科学家。 1911年出生
。 1959年8月,钱学森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人造卫星工程开始实施 1999年9月09年钱学森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
我的感悟
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 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 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 的才华贡献给祖国。在没有充分的 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 况下,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 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 和导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 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 献。彰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钱学森是中国的国魂 地位无可替代
爱 国 情 怀
为 人 民 服 务
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 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 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 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 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 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 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 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 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 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 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 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 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适用话题
• 爱国情怀 • 为人民服务 • 我的感悟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 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 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 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 一截?!”
我的榜样钱学森简介
我的榜样钱学森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导弹专家、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钱学森的名字是一个传奇,他的一生承载着国家的科技梦想,他的事迹在中国科技传奇里熠熠生辉。
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浙江省余姚市。
1924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之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
1936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留学期间,钱学森接触到了核物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受启发,并立志将来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1945年,钱学森回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7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所长。
在这一期间,他深入研究核物理和原子能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
1948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部主任,领导了国家的核物理研究。
1955年,钱学森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之后,他又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
1960年,他开始主持中国航天事业,率先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火箭,将中国拉入了航天强国之列。
在其领导下,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测器、北斗卫星等国家重要的航天项目。
钱学森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是一位谦虚、勤奋、敬业的科学家,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深受人们尊敬。
他以学为乐,以科学为重,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钱学森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科技事业的热爱,他不断鼓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1、为钱学森填写不等式: ( ) 〉金钱 + 名誉 + 地位
2、缩写下面的句子。(1)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科学家。(2)钱学森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钱学森回到祖国。
祖国
拓展提升
学了课文,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些什么?
心灵感悟
钱学森他不怕敌人的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伟大的祖国,他义无反顾回国了。钱学森曾对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他归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他的这一腔爱国热情,难道不令人敬佩吗?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时时鞭策着我们,催我们奋进。
课文解析
钱学森生在上海,长在北京,1935年去美国留学。读博士学位时,他就提出了火箭的三种设计思路,成了著名的火箭专家。由于他成就卓著。,美国对他十分重视,不但让他参加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还让他担任海军研究所顾问。这就是说,他掌握了美国很多军事上的秘密。
课文解析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可是他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激动地说:“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通过钱学森说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没过几天,被关进监狱。
③.被保释出来后,不能外出活动。
课文解析
思考:钱学森为什么能胜利回到祖国
钱学森胜利回到祖国的原因:
① 他坚持了5年;
② 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
③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怀。
课文解析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周总理汇报发展火箭和导弹的设想。1956年10月,钱学森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80年代,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1991年10月,获国家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国家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3篇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第一篇:钱学森——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在他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学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2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年,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并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接触到了现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先进理论和先进设计方法,对他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博士毕业后回国,并进入中国航空工业局担任高级技术顾问。
随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领袖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被誉为“飞机之父”,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的空白。
钱博士的三块基本贡献是:研发、生产、设计制造。
他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包括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研制中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和中国第一架战斗机,以及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和拥有核武器。
钱学森被中央政府任命为“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十年间成功地研制了两颗原子弹、一颗氢弹和一颗人造卫星,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的理论与技术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钱学森这样的先辈,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他热爱祖国,爱民族,殷切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愿景。
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书页上,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和楷模。
第二篇:邓稼先——我国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工程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创始人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总指挥。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是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有“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等多个成就。
钱学森出生于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里,从小在记忆力上就超于一般人。
钱学森二十四岁赴美国留学,在物理、航空、火箭、导弹等多个领域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钱学森想要回国为刚成立的中国效力之时,钱学森在美国遭到美国政府的拘留,后来以中国做出巨大让步的条件下艰难回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在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从钱学森简介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在学术上的成就是非常大的,那么钱学森在个人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从钱学森简介中可以看出钱学森以国家为重,名利为末。
生活中的钱学森也是个对家庭同样很看重的人。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是歌唱家,与钱学森的科学事业相差甚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钱学森就曾说过正是蒋英对他的艺术熏陶使得他的科学事业也变得有了色彩,也让钱学森对世界的认识又深刻了一些。
在美国对钱学森迫害的岁月中,蒋英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自己管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也正是蒋英的患难相伴使钱学森晚年时,曾公开谈到与他的夫人四十四年的婚姻生活过得特别幸福。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科技领域的贡献巨大。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中国。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美国得到新中国成立消息的钱学森激动不已,回家后立刻和夫人说要回到中国,他的夫人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钱学森成就介绍
钱学森成就介绍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航天领域,还涉及到了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
本文将从钱学森的生平经历、科学成就以及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三个方面来介绍钱学森。
一、生平经历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他在上海的私立南洋模范小学读书时,就开始研究天文学,并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望远镜。
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他又开始对物理学感兴趣,曾经自学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34年,钱学森获得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5年,他获得了国家留学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
在美国,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读博士期间,他就开始涉足火箭技术的研究,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火箭。
1949年,钱学森回国,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和国防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他始终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科学成就1. 火箭技术钱学森是中国火箭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他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火箭技术,并在1941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制火箭。
1949年回国后,他继续在中国推进火箭技术的研究,成功地设计制造了DF-1型导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
2. 航空领域钱学森在航空领域的研究也十分出色。
他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并且参与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的研制工作。
此外,他还在航空材料、气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科学哲学钱学森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
他对科学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社会责任”等重要观点,并且在中国科学界推广了科学哲学的研究和教育。
三、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钱学森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的资料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我国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奠基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钱学森于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35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个人作品编辑《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
社会贡献两弹一星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天与喷气、工程控制论、系统科学、系统工程、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
钱学森先生简介
钱学森先生简介
钱学森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1. 介绍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3月31日),原籍浙江宁波,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和物理学家。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是中国的科学教育家和研究者,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繁荣。
本文将介绍钱学森的故事,展示他的成就和影响。
2. 早年经历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中国浙江宁波,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在他小时候,钱学森非常聪明和好奇,对科学和技术充满兴趣。
他的家人对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支持,并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3. 留学美国钱学森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他选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航空航天工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美国期间,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和科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4.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钱学森于1955年回到中国,被派往西南地区组织航空航天研究。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5. 科学教育家和研究者除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外,钱学森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教育家和研究者。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教育的进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的科技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影响和遗产钱学森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航天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做出了贡献,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影响将会长久地存在,并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和领导者。
7. 总结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对于中国而言,也对全球航天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勇于追求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物形象。
我们应该向钱学森学习,立志成为有追求、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钱学森的个人资料及简介500字左右
钱学森的个人资料及简介500字左右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工程师,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从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才华,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然而,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航天技术和导弹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许多其他重要的武器装备。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外,钱学森还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钱学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
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关于钱学森的简介
关于钱学森的简介钱学森,出生于中国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接下来店铺带你了解一下关于钱学森的简介。
关于钱学森的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暨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曾经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做出过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
曾经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
他为中国导弹制造与火箭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
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98岁。
关于钱学森的家族背景钱学森的祖父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但家境还算宽裕。
父亲钱均夫(1880年—1969年),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
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张照片:新生活开始的标志众多图片展品中,钱学森一家四口在轮船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儒雅微笑的钱学森,幸福浅笑的夫人蒋英,两个孩子带着点羞怯的笑容依偎在他们身边——那是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归国的旅程。
这是一张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它标志着此前和此后的钱学森迥然不同的生活和道路:从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的回国之旅开始,钱学森掀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用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人民科学家的底色。
照片上,钱学森与夫人神采奕奕,充满了回归的喜悦。
殊不知此前的5年,钱学森为了回归祖国在异国他乡国身陷囹圄。
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美国从事火箭和航空研究的钱学森就在积极准备回国。
他们预订了1950年8月28日回国的机票。
但9月8日人们突然得知,钱学森已被美国移民局拘留。
美国洛杉矶海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他们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全部都是技术情报,暗示钱学森是一名间谍,正准备偷运机密回国。
其实,这是美国当局的一个阴谋。
钱学森是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作为美国火箭研究的先驱之一,钱学森大脑里装着太多重要的技术信息,他想离开,显然不是那么容易。
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甚至放言:“决不能放走钱学森!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威逼利诱没有挡住钱学森回国的步伐。
5年之后,1955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了。
在回国的轮船上,钱学森一家留下了这张幸福的照片,流露出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幸福笑容。
钱学森36岁就已经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生活优渥舒适,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后来回忆说:父亲在美国多年,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美国朋友都对此不理解。
父亲说:“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一份报告:新事业的起步和奠基展览的文献资料中,一份当时带密级的手稿分外引人注目,因为手稿是《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还因为日期是1956年3月,彼时钱学森回国不过半年。
这是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文件,对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发展提出了极为详细的规划方案。
报告上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批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就是从这份报告起步的。
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日子;这一天也恰好是钱学森回到祖国整整一周年。
1958年5月,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
1960年11月,在聂荣臻元帅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
1964年6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
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
钱学森负责卫星的大总体工作,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人们说:这是一颗政治卫星……如今中国的天宫一号已经载人飞进太空、嫦娥一号也瞄准了月球的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航空大国——但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前辈们从零开始的努力——钱学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史册上。
五篇论文:在母校打下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钱学森是“海归”学者,他的成就来自于在美国的所学。
美国所学当然是钱学森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但展览上的五篇论文和一份试卷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钱学森在大学阶段已经为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中展出的五篇航空、火箭的论文复制件,是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发表的,它们的题目分别是《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飞行的印刷所》、《最近飞机炮之发展》、《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火箭》。
在《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一文中,钱学森通过引用当时科技文献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出当时飞机设计中的瓶颈问题。
在《火箭》一文中,钱学森首次提出了三级火箭、火箭飞机的设想,对火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准确预测。
他指出,“现在是天空的时代”,“(火箭)是征服空间,征服宇宙的开端”,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这些论文是钱学森探索航空航天科学的学步之作,体现了他对现代科技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开拓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创新精神。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论文均发表于钱学森求学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本科时代。
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时,原本的志向是学习机械工程。
他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而报考交大,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
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
然而,正当他在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2年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一二八”战争。
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使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只有铁路也不够,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向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可以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国家需要与交通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促发了钱学森学术兴趣的转移;交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钱学森奠定了从事航空航天研究的基础。
两者结合,最终促成了青年钱学森踏上了航空航天之路。
说起钱学森在交大的学习,一张考卷不容忽视,试卷原件已经存放在即将开展的钱学森图书馆里,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复制品:卷面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分数清晰可见,96。
这份试卷的主人,正是1929至1934年在交大读书的钱学森。
钱学森聪明勤奋,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1933年1月,在一次水力学的考试中,全卷6题,钱学森都答对了,但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
任课的金悫教授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将近50年,直到1979年11月,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
这份考卷己成为钱学森文物中的一件珍品,而钱学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学风,也被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一座图书馆: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丰碑在钱学森的曾经求学过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一座现代建筑在古色古香的校园里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钱学森图书馆。
钱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
此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资料,均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收藏。
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是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科学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他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治学态度、成才学习战略、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准则,以及个性品质等等,是内容丰富的思想库,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5年5月18日,经中央批准,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
随后,由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总装备部、科技部、第二炮兵、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力学所、新华社、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等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全面启动。
2010年6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在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该馆就将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成为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钱学森生前就已经把很多珍贵的资料捐给了母校的钱学森图书馆。
筹建过程中,家属又将钱老生前很多珍贵的实物和个人物品无偿捐则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直关心着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他说:“钱学森不仅仅是我的父亲,他还属于中国、属于民族。
我们有责任把他的精神保留好、继承好、发扬好。
”钱学森图书馆宛如一座丰碑,记录着钱学森光辉人生,凝聚着钱学森的精神瑰宝,传递着一个国家的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个民族去奋发有为。
钱学森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传奇,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伟人犹如灯塔,光辉永耀后人。
大师的遗产———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父亲在世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价值。
在他离开后,才愈发感到他的珍贵。
”在大师离去的日子里,长子钱永刚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对钱学森的怀念,让这个漫天飞雪的冬季变得温暖。
钱学森回国时,中国的科学大业正艰难起步。
钱学森离开时,现代化的天空早已星光璀璨。
半个多世纪里带给中国的一切,就是这位科学大师的遗产!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钱学森留下的精神遗产白菊如雪。
在京西阜成路8号院这座被鲜花和挽联淹没的红砖小楼里,钱学森住了49年。
一张深灰色的书桌占据了书房兼会客厅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