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合集下载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南方,平定南蛮叛乱,多次出兵南征。

其中,七擒孟获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孟获原是南蛮的首领,他聪明机智,善于用兵,曾多次袭扰蜀汉边境,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解决南蛮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第一次出征,诸葛亮设伏擒获孟获,但孟获却被其部下所救,逃回南蛮。

第二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诸葛亮见他忏悔态度诚恳,便放他回归南蛮。

然而,孟获再次反叛,再次给蜀汉带来了麻烦。

第三次出征,诸葛亮再次设伏擒获孟获,这一次他将孟获软禁在军营内,对他进行了善待和开导。

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孟获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也对蜀汉产生了敬畏之心。

第四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并主动带领南蛮部队协助蜀汉平定南方。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悔过,便放他回归南蛮。

第五次出征,孟获再次反叛,诸葛亮对他失望之余,也对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惋惜。

他决定再次出兵,将孟获彻底擒获。

第六次出征,诸葛亮再次设伏擒获孟获,这一次他将孟获软禁在军营内,对他进行了善待和开导。

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孟获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也对蜀汉产生了敬畏之心。

第七次出征,孟获主动前来归降,并主动带领南蛮部队协助蜀汉平定南方。

诸葛亮见孟获真心悔过,便放他回归南蛮。

通过七次出征,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善待敌人,开导敌人,让敌人明白自己的过错,是一种更高尚的胜利。

这也是诸葛亮智慧和胸怀的体现,他没有因为孟获的多次背叛而对他绝望,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感化了孟获,最终让他彻底改变了态度,成为了蜀汉的忠实盟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智慧和胸怀,也告诉我们善待敌人,开导敌人,让敌人明白自己的过错,是一种更高尚的胜利。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_历史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_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

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

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国之主吧。

”诸葛亮流着眼泪,哽咽着说:“我怎敢不尽心竭力,报答陛下,一直到死!”刘备把小儿子刘永叫到身边,叮嘱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了帝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刘禅即位后,朝廷上的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想使蜀汉兴盛起来。

没料到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几个郡倒先闹起来了。

益州郡有个豪强雍闿(音kǎi),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

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他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来反抗蜀汉。

经过雍闿的煽动,牂柯(音zāngkē,在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县东南,巂音xī)部族酋长高定,也都响应雍闿。

这样一来,蜀汉差不多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诸葛亮着急呢?可是,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

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稳住了这一头;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

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0xx年三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

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

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我吗?”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梗概篇一:情节概括情节概括七擒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

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

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

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

调头就撤兵。

诸葛亮躲过一劫!失街亭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

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骥)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仓卒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

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

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

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

派诸葛亮去做说客。

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

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

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

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

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

到了第三天夜里。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南征,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

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

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

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

孟获退回益州郡。

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

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

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

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

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

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

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

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

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

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简介: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叛乱,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次擒拿又七次放过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胸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最终,孟获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胸怀所感动,归顺蜀汉,为蜀汉的南方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情:一擒一纵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

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

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

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

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

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

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

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

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

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

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

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

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

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南蛮王孟获之间的一段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诸葛亮智谋过人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仁义之举的一面,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仁爱的精神。

据《三国演义》记载,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原本与蜀汉势不两立,但在诸葛亮的智谋和仁义感化下,最终归附蜀汉。

然而,孟获心性狡诈,多次反叛,给蜀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为了稳定南蛮地区的局势,诸葛亮决定采取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将孟获擒获,并最终感化他,使其真心归附蜀汉。

第一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率领南蛮军攻打益州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迎敌,孟获被打败,被俘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善意相待,以诚意感化孟获。

孟获受到了诸葛亮的仁义之举,表示愿意归附蜀汉。

第二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反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处罚孟获,而是再次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三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背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黄忠、魏延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四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叛变之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五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谋反之时。

诸葛亮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处罚孟获,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六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叛变之时。

诸葛亮派遣黄忠、魏延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继续感化他,让他明白蜀汉的诚意和善意。

第七次擒获孟获,是在孟获再次背叛之时。

诸葛亮派遣赵云、马超等将领出兵,将孟获再次擒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将领诸葛亮七次擒杀南蛮王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南中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多次侵犯蜀汉边境,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历经艰辛,多次出兵南征,终于成功擒获了孟获,为蜀汉的边疆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智谋卓越的一面。

在七次出征的过程中,诸葛亮采取了多种策略,使得孟获屡次中计,最终被擒获。

第一次出征时,诸葛亮借助了南蛮部落内部的矛盾,成功引诱孟获投降。

然而,孟获并不真心投降,他趁机反叛,再次危害蜀汉边境。

于是,诸葛亮再次出兵,这一次他派出了假装投降的间谍,成功瓦解了孟获的防备,再次擒获了他。

但是,孟获在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得到了释放,再次成为南蛮的威胁。

诸葛亮意识到孟获的威胁不容忽视,于是再次出兵,这一次他派出了假扮神仙的间谍,成功迷惑了孟获,将其擒获。

然而,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但是,孟获再次逃脱,并且投靠了东吴。

诸葛亮为了解决孟获的问题,再次出兵,这一次他借助了东吴的力量,将孟获再次擒获。

在七次擒获孟获的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善于借助敌人内部的矛盾,善于利用间谍和谍报,善于制造假象和迷惑敌人,最终达到了擒获孟获的目的。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也体现了蜀汉王朝的强大实力和对南蛮地区的有效统治。

总之,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蜀汉王朝的强大和统治能力。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七擒孟获的故事概括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南方局势,决定派遣关羽去征讨南蛮王孟获。

孟获原本是刘备的部下,后来因为误入蜀国而被俘虏,但诸葛亮却看中了他的勇猛和智谋,决定利用他来稳定南蛮地区。

于是,诸葛亮派遣了关羽去征讨孟获,七次擒获孟获,最终将其收服,为蜀汉稳定了南方局势。

第一次擒获孟获,关羽大军攻打孟获的部落,孟获被迫投降。

诸葛亮见到孟获后,对他进行了宽大的态度,让他感到了诸葛亮的仁义之心。

第二次擒获孟获,孟获趁乱逃跑,关羽派出追兵将其擒获,孟获再次被俘。

第三次擒获孟获,孟获假意归降,关羽心存疑虑,派人暗中监视,果然发现孟获有叛意,于是再次将其擒获。

第四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五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巴西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六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南中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第七次擒获孟获,孟获趁关羽出征益州之机,再次叛变,关羽得知后亲自率兵将其擒获。

孟获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关羽谢罪,愿意归顺蜀汉。

最终,孟获在诸葛亮的宽大和关羽的严厉下,彻底放下了叛逆的心思,成为了蜀汉的忠实臣子,为蜀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和严厉并重,才能收服敌人,稳定局势。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世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七擒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南中地区的一个蛮族首领,曾经多次反叛蜀汉,给蜀汉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南中问题,诸葛亮亲自领兵出征,经过多次征讨,却始终未能将孟获擒获。

诸葛亮深知孟获为人狡诈,善于变法,因此决定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来对付他。

诸葛亮首先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军师赵云前去招降孟获,赵云果然成功说服了孟获投降。

然而,就在孟获被俘的路上,他突然反悔,趁乱逃脱了。

诸葛亮深知孟获的狡猾,因此并没有责怪赵云,而是决定亲自出马,亲自去擒拿孟获。

诸葛亮再次派遣使者去劝降孟获,这一次孟获答应了,但是他又借故逃脱了。

诸葛亮见状,便采取了更加严密的措施。

他派遣了自己的侄儿诸葛瞻去劝降孟获,同时派遣了魏延、关平等人在各个要道设伏,将孟获团团围住。

孟获在这种情况下,再也无法逃脱了。

最终,他被诸葛亮七次擒获,最终归降于蜀汉。

诸葛亮对孟获宽大处理,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将他安置在蜀汉内地,给予了他一个安稳的生活。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智谋和非凡的胆识。

他善于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武力。

他的宽大仁爱也深深感染了孟获,最终使得孟获心悦诚服,归降于蜀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用武力,智慧和仁爱同样重要。

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敌人要善良宽大,用仁爱感化对方,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南征时所进行的一次著名的军事行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年至公元前234年之间,当时蜀汉政权正处在与东吴和魏国的三国鼎立局面中。

而孟获,则是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他曾多次侵扰蜀汉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决定亲自出征,平息南方的叛乱。

诸葛亮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派出谋士姜维等人在后方巩固防线,然后亲自率领大军南下。

在途中,他接连降服了几个蛮族首领,最终来到了孟获的领地。

孟获听说蜀汉大军来犯,非常恐惧,于是派人前来投降。

但诸葛亮并不轻信,他派出了魏延等将领,前去接收孟获的投降。

魏延在接收孟获的途中,却发现孟获的态度十分狡猾,并没有真心投降的意思。

于是,他果断地将孟获擒获,带回了蜀汉的大军中。

诸葛亮见到孟获后,对他表示宽大的态度,希望他能够诚心改过,为蜀汉效力。

然而,孟获却在心中暗自耿耿于怀,他暗中策划着叛变的阴谋。

不久之后,孟获趁着蜀汉大军疏于防备之际,再次发动叛乱,企图逃跑。

但是,他的计划被诸葛亮及时发现,最终被重新擒获。

诸葛亮对孟获的叛变感到非常愤怒,但同时也感到十分疑惑,为什么一个已经被擒获的人,还会如此顽固地坚持反抗呢?在对孟获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诸葛亮终于明白了他的心结所在。

原来,孟获是因为蜀汉政府对他的家人和部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才导致他反抗不止。

诸葛亮深知,要想解决南方的叛乱问题,单纯地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解决当地人民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诸葛亮决定采取更加宽大的政策,对孟获采取了释放的态度,并且解除了对他家人和部族的处罚。

同时,他还派出了文官杨仪,前去和孟获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最终,通过政治手段和武力手段的有机结合,诸葛亮成功地解决了南方叛乱问题,孟获也成为了蜀汉的忠实臣子。

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仅仅依靠武力,更需要善于用智慧和宽大的胸怀来对待人民。

只有通过真诚的对话和理解,才能够化解矛盾,实现和平与稳定。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威德之举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威德之举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威德之举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一直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策略而闻名于世。

在他统治时期的最为著名的一次行动是七擒孟获,这一行动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

七擒孟获是指诸葛亮七次诱降南蛮首领孟获的行动。

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强悍的战士,他率领南蛮部落抵抗蜀国的统治。

蜀国需要解决南蛮问题,于是诸葛亮决定亲自出马,通过智谋和以德服人的手段来解决南蛮问题。

首先,诸葛亮派遣使者前往南蛮地区,向孟获传递了蜀国的善意以及他对孟获的赞赏之情。

他向孟获承诺,如果他投降蜀国,将会被尊为闵儿,享受富贵荣华。

然而,孟获并不轻易相信这些诱降的话语。

他对蜀国充满了不信任感,害怕被蜀国统治和剥削。

因此,诸葛亮开始了一系列的谈判和游说,试图说服孟获放下武器,投降蜀国。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他通过了解孟获的需求和担忧,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保证。

他向孟获保证,如果他投降,将会得到高官厚禄和土地财富保障,同时也为孟获提供了平等和尊重的承诺。

此外,诸葛亮还利用军事行动来展示他的实力和战略计划。

他在南蛮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攻势,以显示蜀国的军事实力和对南蛮的控制能力。

这不仅增加了诸葛亮在孟获心中的威信,还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谈判地位。

最终,在经过七次交涉和谈判后,孟获被诸葛亮的智慧和德行所折服,最终投降蜀国。

诸葛亮没有采取武力征服南蛮,而是通过智慧、威望和大度的行动,成功地解决了南蛮问题,实现了和平统一。

七擒孟获的威德之举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智慧和德行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

诸葛亮没有仅仅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智谋和德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显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位统帅和领袖的非凡才能。

其次,七擒孟获的威德之举也体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战略思维和政治智慧。

他在处理南蛮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采取了恰当而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和解。

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针一直影响并启发着后世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西南边境,多次征战南蛮。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南蛮的一个首领,以勇猛著称,曾经多次侵犯蜀汉的疆土。

而诸葛亮则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略家,他决定用智谋来解决南蛮问题。

第一擒诸葛亮第一次擒孟获,是在他去南蛮的途中。

他故意派遣一支小部队前去挑战孟获,然后自己带着大军潜伏在路旁等待。

孟获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追击小部队。

当他率领部队到达诸葛亮设下的陷阱时,诸葛亮便命令伏兵出击,将孟获擒获。

第二擒诸葛亮第二次擒孟获,是在他派使者前去南蛮劝降孟获时。

他故意让使者带着一些妇女和儿童前去,假装是蜀汉的流亡者,请求孟获收留。

孟获心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却不料这些人都是伏兵。

在伏兵的攻击下,孟获再次被擒获。

第三擒诸葛亮第三次擒孟获,是在他派遣军队前去南蛮讨伐孟获时。

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打败,然后假装逃跑。

孟获看到这个情景,便率领部队追击。

当他率领部队追到一处险地时,诸葛亮便命令伏兵出击,将孟获擒获。

第四擒诸葛亮第四次擒孟获,是在他派遣军队前去南蛮讨伐孟获时。

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打败,然后假装逃跑。

孟获看到这个情景,便率领部队追击。

当他率领部队追到一处险地时,诸葛亮便命令伏兵出击,将孟获擒获。

第五擒诸葛亮第五次擒孟获,是在他派遣军队前去南蛮讨伐孟获时。

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打败,然后假装逃跑。

孟获看到这个情景,便率领部队追击。

当他率领部队追到一处险地时,诸葛亮便命令伏兵出击,将孟获擒获。

第六擒诸葛亮第六次擒孟获,是在他派遣军队前去南蛮讨伐孟获时。

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打败,然后假装逃跑。

孟获看到这个情景,便率领部队追击。

当他率领部队追到一处险地时,诸葛亮便命令伏兵出击,将孟获擒获。

第七擒诸葛亮第七次擒孟获,是在他派遣军队前去南蛮讨伐孟获时。

这一次,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打败,然后假装逃跑。

孟获看到这个情景,便率领部队追击。

但这一次,诸葛亮却没有命令伏兵出击,而是亲自前来劝降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简介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蛮反复征伐的一段著名历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通过智谋和谋略,七次擒获南蛮族长孟获,最终使其臣服于蜀汉,为蜀汉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局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蜀汉建兴年间。

当时,南蛮地区的孟获率领南蛮族人反复侵扰蜀汉边境,给蜀汉边疆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决定采取智擒孟获的策略,通过巧妙的计谋让孟获屡屡落入陷阱,最终让其归顺于蜀汉。

首先,诸葛亮派出关平和张苞率领军队前往南蛮地区,声称要与孟获和解。

孟获听闻后大喜,派人前来迎接。

关平和张苞在途中设下埋伏,成功擒获了孟获。

孟获被擒后,诸葛亮并没有加害于他,而是对他进行了善待,使其对蜀汉产生了好感。

接着,诸葛亮又派出姜维前去释放孟获,借机拉拢其心,使其对蜀汉更加信任。

孟获被释放后,对蜀汉的善意更加感激,开始对蜀汉抱有一定的忠诚。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停止对孟获的谋略。

他再次派出军队前去南蛮地区,这一次是以攻伐的名义。

孟获被逼至绝境,最终再次被擒获。

诸葛亮再次对孟获表示善意,让其感受到蜀汉的仁义之心。

在接下来的几次行动中,诸葛亮不断利用谋略和智慧,七次擒获了孟获。

每一次擒获后,孟获对蜀汉的忠诚度都有所提升,最终彻底归顺于蜀汉。

通过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成功地解决了南蛮地区的问题,稳定了蜀汉的边疆局面。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军事奇才的非凡魅力。

总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故事之一,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对国家安危的忠诚和担当。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颂的典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三国之谋略:孔明七擒孟获

三国之谋略:孔明七擒孟获

三国之谋略:孔明七擒孟获三国之谋略:服人心孔明七擒孟获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对联很能说明孔明治国治军的特点。

“攻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做思想工作,“反侧”是反面、消极面、对立面,做好了思想工作,就能消除反面、消极面、对立面的东西,使其为我所用。

审势,是说对客观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总的态势要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决定治国的宽严,不然宽严皆误。

诸葛亮处理任何军国大事,都能从客观实际形势出发,决定其策略。

譬如治蜀,他不同意法正所谓蜀汉政权“初有其国”要“缓刑驰禁”以慰民望,而认为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致“蜀土人士,专权自恣”,故“威之以法”,是“为治之要”,主张用法要严。

但对于少数民族则主张要宽严结合,而旨在服其心,故他南征时采取“攻心”战略,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消“反侧”。

上面对联的上联即指这事。

深谋远虑,一劳永逸在曹魏策动下,孟获起兵犯境侵掠。

为安定后方,孔明统兵南征。

军行之次,马谡奉令来犒军。

孔明留马谡在帐叙话,问道:“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

”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成为上,兵战为下。

’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孔明叹说:“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本来南征派一大将便可平之,而孔明却“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正是“攻心”,以服其心,使一劳永逸。

要达到这个战略目的,则非一般人可胜任,正如他所说:“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足见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谋远虑。

战术是服从于战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战术措施,都围绕着其“攻心”战略目的进行。

孟获虽是个颇晓兵法的“蛮王”,但远非足智多谋的孔明的对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难事,如第一次交锋,孔明以正兵阳退,阴布置两支奇兵前后夹攻,便轻易地把孟获擒了。

单纯采取镇压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过去平“蛮”历史说明:如大军离去,则鞭长莫及,其自恃地远山险,又复叛乱,再来镇压,又劳师远征,不胜其烦,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伐,其知内虚,反则更速。

诸葛亮的著名战役

诸葛亮的著名战役

诸葛亮的著名战役史料可查之战役一、七擒孟获(南征)1、历史版本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

三路大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

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

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5、打败孟获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

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

(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

)”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

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6、结果南中已平定,东吴刘阐亦从交州回到吴国,打消接管的念头。

而诸葛亮则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但诸葛认为这有三不易第一:“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第二:“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第三:“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最后,诸葛亮平衡各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

七擒孟获讲的是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七擒孟获讲的是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七擒孟获讲的是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七擒孟获讲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蜀国胜利并且深得南蛮人民的民心,得到了长久的稳定,并为蜀国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七擒孟获故事详细介绍《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南中上演了一出“七擒孟获”的戏码,秉承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堪称“攻心计”的典范!“七擒孟获”中的第一擒,孟获派出手下三洞元帅攻打永昌失败,诸葛亮命王平诈败,诱孟获入峡谷追赶赵云,最终,魏延断后生擒了孟获。

孟获不服,诸葛亮便命军士把兵器坐骑还他,放他回去。

第二次是孟获在熟睡时被早已倒戈的部下直接从洞中生擒,绑到了诸葛亮面前。

孟获认为是被属下陷害,不服,提出若再被擒才服。

诸葛亮大笑着,就又放他回去了。

之后诸葛亮来来回回纵擒孟获四次,孟获以“胜败兵家常事”、“自家弟弟喝酒误事”等各种理由表示不服,第六次甚至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

诸葛亮每每都微笑松绑放归。

到了第七次,孟获联合乌戈国王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在桃花渡口与蜀军决战。

诸葛亮先让魏延在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营寨,诱敌深入,再一计“火烧藤甲军”成功破敌。

孟获则在单骑突围时被生擒,此次诸葛亮仍放了他。

这时孟获深知自己的部队与蜀国正规军相去甚远,对诸葛亮其人亦是心悦诚服,回去之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此重归蜀汉控制。

七擒孟获主要人物介绍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孟获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擒拿后被赦免,遂降服,此后不再叛乱,后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

七擒七纵成语故事

七擒七纵成语故事

七擒七纵成语故事七擒七纵成语故事1释义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指正确使用攻心战使对方心悦诚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故事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为兵出祁山伐魏作准备,于公元225年率军平定南方,当时南方首领是孟获,他和诸葛亮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因此决定把他招降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有勇无谋不善于用兵。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将会被诸葛亮处死,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看营阵,若只如此,既容易胜耳)。

诸葛亮就放他回去。

这样一连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最后孟获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

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

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就这样,孟获等终于归顺了蜀汉。

七擒七纵成语故事2【注音】qīqínqīzòng【出处】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结构】联合式【相近词】七纵七擒【同韵词】宽打窄用、未足轻重、是非轻重、滴水成冻、如牛负重、刀耕火种、南山可移,此案不动、一动不动、远处夸称,近方卖弄、法不责众、......【年代】古代【灯谜】诸葛亮捉孟获【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撤军时,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纠集残兵余勇来袭击蜀军。

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七擒孟获

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七擒孟获

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七擒孟获 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带少数民族的⾸领,但是却被诸葛亮抓到七次,这是怎么回事呢?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吧!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志北伐,以重兴汉室。

就在这时,蜀南⽅之南蛮⼜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战诸葛亮就⼤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孔明得知⼀笑下令放了孟获。

放⾛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

副将听了⼗分⽣⽓,⼤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营后,⼼⾥⼀直愤愤不平。

⼀天,他将孟获请⼊⾃⼰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了汉营。

孔明⽤计⼆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

这次,汉营⼤将们都有些想不通。

他们认为⼤家远涉⽽来,这么轻易地放⾛敌⼈简直是像开玩笑⼀样。

孔明却⾃有道理:只有以德服⼈才能真的让⼈⼼服;以⼒服⼈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

半夜时分,孟优带⼈来到汉营诈降,孔明⼀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喝得酩酊⼤醉。

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投罗⽹,被再次擒获。

这回孟获却仍是不⽢⼼,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

孟获回到⼤营,⽴即着⼿整顿军队,待机⽽发。

⼀天,忽有探⼦来报:孔明正独⾃在阵前察看地形。

孟获听后⼤喜,⽴即带了⼈赶去捉拿诸葛亮。

不料这次他⼜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再次放了他。

孟获带兵回到营中。

他营中⼀员⼤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分感激诸葛亮。

为了报恩,他与夫⼈⼀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

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呼是内贼陷害。

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意,蜀军⼤举南征,孔明⽤计挑拨离间,使⾼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宽容的事例诸葛亮七擒孟获刘备去世以后,蜀国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

当时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后顾之忧。

有人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足以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

但是诸葛亮考虑得更长远,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孟获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战斗,蜀*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

当士兵押孟获进营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营地后,问孟获:“我们的*营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

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虚实,所以战败了。

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战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

几天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

孟获还是不服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

最后一次,孟获又被押解到蜀*营帐。

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自那之后,孟获死心塌地归顺蜀汉,直到诸葛亮死,他都没有叛乱。

这在客观上为蜀汉出兵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宽容的智慧:诸葛亮七擒孟获,把智慧和宽容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一方长治久安。

宽容是一份接纳,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只有能接纳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宽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蜀国因为那一把大火而一蹶不振,刘备也因此得了大病,不久便撒手归西,当时蜀国的内政混乱,益州太守被当地豪族给绑架到东吴,宣布背叛蜀国,并且在越嶲的少数民族也宣布发生叛乱,开始对周围的地区发起进攻,除了在永昌的守军抵抗到底,没有攻陷以外,其余地区都遭到了叛军的占领。

当时的孟获是南方地区有名的首领,在当地很有声望,所有人都服他,当时的叛军找到了孟获,想要说服他一起叛变,孟获在思考了以后,便选择加入了叛军,他又去游说其他首领加入,假装说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让那些首领觉得是朝廷在刁难他们,然后让那些首领走投无路加入叛军。

当时的丞相诸葛亮觉得主公刚刚病逝,必须要先平定好内部,让国家的国库充足起来,便让邓芝去东吴说服孙权,重新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然后便准备平定了南方的内乱,他先让李严写信给叛军,向他们陈述了其中的利害之后,叛军还是选择抵抗,诸葛亮见劝降无望,便决定自己亲自去平定了这一次内乱。

在出征之前,马谡给诸葛亮提出了一条建议,他给诸葛亮说平定南蛮最好要攻心,不能强行镇压,不然蛮人迟早都会再次造反,诸葛亮当时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便采用了这个建议。

诸葛亮选择将大军分成三路出发,分别由他,李恢和马忠率领着,从三个方向向
南蛮地区进发,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动乱,叛军首领被杀,孟获趁着这个时机收编了剩余的叛军队伍,准备着和蜀汉的战斗,蜀汉三路兵马都取得了成功,很顺利地就深入了南蛮地区,开始正式和孟获对峙,诸葛亮觉得孟获在当地声望很高,所以便决定必须活捉孟获,第一次交战就赢了孟获并且抓住了他,后来孟获说是因为不熟悉当时诸葛亮内部的虚实才输的,他不服,诸葛亮带他去看了蜀军的所有情况,然后把他放了回去准备下一次对战。

诸葛亮决定要对孟获采取攻心的策略,所以他和孟获屡次交战,每次都胜利了,也活捉了他,但是每一次都把他放回去,因为他要让孟获真正认识到蜀国的厉害,让他心服口服,不敢再反,就这样,来来回回七次以后,在第七次被诸葛亮活捉了过后,诸葛亮准备再一次放他走,但是孟获觉得自己已经没脸再回去了,所以孟获和其他被活捉的首领不愿再回去,他们现在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对诸葛亮保证不会再造反了。

后来孟获和诸葛亮签定了合约,约定了不会再造反以后,这次平定内乱正式结束。

后来孟获被朝廷封了官,诸葛亮也派汉人去帮助他们管理地区,启用了很多蛮人作为管理人员,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地区,从那以后便没有再次发生叛乱。

后来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发生过叛乱,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距离诸葛亮平乱还没有超过十年时间,可以知道诸葛亮这次对南方的平定并没有震慑到其他少数民族,并且当时北伐已经开始,蜀国在对外作战的同时还要对内作战,可以说国力消耗很快。

后来诸葛亮除了让蛮人做官以外,还把他们的部队单独收编,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且他们上供的贡品对当时国库紧张也有一定的缓解,后来还有一些小规模叛乱,也被当地的守将给平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