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黄鹤楼》

合集下载

八年级 唐诗五首之《黄鹤楼》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唐诗五首之《黄鹤楼》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背景:创作于1927年,正值
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 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 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 得意地初临王位。
八年级语文
唐诗五首——《黄鹤楼》
《黄鹤楼》
1 黄鹤楼简介 2 《黄鹤楼》赏析 3 黄鹤楼相关作品赏析
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 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 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 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 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
有白云在此飘浮。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个 “逐”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 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 如荼的革命高潮。设意象中,而意在 象外。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小篆)
秋,草木凋零、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心,表示内心感伤忧虑。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

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黄鹤楼课文

黄鹤楼课文

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①文|崔颢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晴川④历历⑤汉阳⑥树,芳草萋萋⑦鹦鹉洲⑧。

日暮乡关⑨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选自《全唐诗》。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黄鹤楼》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故人”、“烟花三月”等,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画面。
-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比喻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意境创设:把握诗中的意境美,如黄鹤楼、长江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诵体验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观点重复和深入程度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有见地的观点。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黄鹤楼》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思考。这表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启发他们思考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故人西辞黄鹤楼”时,强调“故人”指的是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而“黄鹤楼”则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点,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句的情感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好像已无所 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感。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 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8、<<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 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 浩渺,抒发诗人漂泊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5.五、六句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 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而七、八句 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以繁茂之景反衬手法清冷之情,烘 托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类文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 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 到的情景,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思念故乡 的愁情。
《黄鹤楼》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
人”“黄鹤”,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 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 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写“烟波” 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域相一致,使 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 怅然生情。
诗的前四句是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 是虚写;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 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而后四 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 怀。将神话和眼前事物奇妙融为一体,目睹景 物,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文章主旨
《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 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和诗人对世 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与怅惘。
板书设计
起→借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意愁 境而 高不 远怨
合→抒发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李白也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这首诗写 得实在太高妙了。诗人将黄鹤楼的传说与人生的感 触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 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 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2.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情 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的炼字美。
写作背景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 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 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 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作者简介
新课导入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 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他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 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他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 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领略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美、和谐的音乐美。
诗文赏析 4.《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 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由感叹故事的结局回到 现实情境。虚中有实,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 料的感慨。②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 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转换为对白云的描画。两 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的 情感.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 - 黄鹤楼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 - 黄鹤楼课件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的内部装置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 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 “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 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 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 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 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 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 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 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 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 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 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 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 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 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 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 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 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 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 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 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 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 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 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 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 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13《唐诗五首》之2《黄鹤楼》

13《唐诗五首》之2《黄鹤楼》

12《唐诗五首》之《黄鹤楼》黄鹤楼,美名留。

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目标牌】[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2.品析自然洒脱的语言特色,初步了解律诗的章法结构,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3.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诗意篇(趣味性)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知人、论世)[解诗题]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知诗人]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著有《崔颢集》。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实际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查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

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二、立基础[记音形]昔(xī)人萋萋(qī) yīng(鹦)鹉洲[译诗意]1.原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情感及赏析总结

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情感及赏析总结

主旨
诗句赏析
《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引用典故,通过描写诗人面对现实 中的孤独无依,不能象陶渊明那样 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表现诗人身处 乱世,前途无望的孤独抑郁心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及思想感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 秋暮晚归图。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 世退隐的愿望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 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说 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 人受朝廷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
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 瑟恬静。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述画面: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 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生机盎然。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 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 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 流。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崔颢《黄鹤楼》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黄鹤楼》是一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苦闷、伤感和吊古怀乡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多媒体法、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李白一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搁笔而去。

这个传说只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

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

(找同学读一读)虽然是模仿,但也证明了李白对崔颢的诗是推崇的,欣赏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板书题目作者)(二)文体知识问题1:从文体来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关于律诗我们了解哪些?明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问题2:律诗的结构可以概括为4个字?明确:起承转合(首联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PPT)

小结 崔颢以神来之笔,将黄鹤楼的传
说与现实交织,将登楼所观之景和所 感之情融会,过去,现在,未来,在 广阔的时空中,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 化难以逆料的感慨和漂泊难归的乡愁, 也暗含对自己事业前途的迷茫。
这首诗被人们赞誉为唐人七言律 诗第一。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深沉、烟波凄迷的诗歌境界
崔颢才思敏捷,年少时便科举中 第。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做过一 些小官职,远离故乡,四处奔波。
官场浮沉、前途渺茫的感伤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诗歌传统意象: “芳草”
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唐 李治《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诗歌传统意象: “芳草” 芳草/春草/草:离愁别恨,思乡怀远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2唐诗五首教案王绩《野望》教学设计【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2 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2 知识点+同步练习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课文主题《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 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故事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三、理解诗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注释单车:单车独行。

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第课《唐诗首》黄鹤楼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白沙堤()萋萋()燕然()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3)来从楚国游()(4)仍怜故乡水()(5)晴川历历()(6)芳草萋萋()【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孤寂、悲伤、飘落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大方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大方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画了荆门一带壮阔、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颂扬,对故乡的想念和恋恋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鲜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气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欢乐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颂扬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颂扬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颂扬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刻,“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画了如何样的画面?描画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覆盖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

宁静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看起来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
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起: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

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五、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