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

在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应当采用滴灌、微喷灌、雨水收集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而在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可以采用喷灌、渠道灌溉等方式,但同样需要严格控制水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其次,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需要注重灌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灌溉管道、喷头、阀门等设施的选材和安装位置需要经过科学计算和合理布局,以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并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期检查和维修设施,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再次,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灌溉水量、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精准灌溉,避免因盲目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和土壤退化。

同时,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需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灌溉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或过度排放灌溉废水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要注重土壤保护和改良,采用合理施肥和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注重灌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节水灌溉工程的高效运行,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 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
灌溉回归水 在农田灌溉中 流经渠系和田间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渗流回流到下游沟渠
或河道中的灌溉余水
薄 浅 湿 晒 灌溉 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其技术要点是 薄水插秧 浅水返青 薄湿
分蘖 晒田蹲苗 回水攻胎 浅薄扬花 湿润灌浆 落干黄熟
控制灌溉 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 田面不再建立水层 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计算法
式中
田间水利用系数
设计灌水定额
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
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 实测法 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 通过实测灌水前后 化 计算净灌水定额 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内 土壤含水量的变
式中
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 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局 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 讨论 形成规范的雏形
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
年初 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 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 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

月底完成初稿 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 于 年 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 月底完成送审
稿 并于 年 月召开审查会议 通过了专家审查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分总则 工程规划 灌溉水源 灌溉用水量 灌溉水的利用系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灌溉用水量
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 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 以上 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 薄 浅 湿 晒 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 旱作物 果树 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 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 水资源紧缺地区 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 采用灌关键水 非充 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 在同一灌溉面积上 采用多种节水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是为了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具体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包括以下方面:
1. 灌溉制度优化: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

2. 土壤水分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及时调整水分供给,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灌水利用效率。

3. 灌溉设备改进: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灌水利用率。

4. 水源利用合理化:优化水源的配置和调配,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水危机。

5. 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调整灌溉水中的肥料含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提高施肥效果和作物产量。

6. 灌溉管理:建立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加强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确保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和效果。

7. 定期检测和评估:定期检测灌溉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灌溉效果,评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具体的规范内容还需根据灌溉区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目次主页前言1 总则2 工程规划3 灌溉水源4 灌溉用水量5 灌溉水利用系数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7 效益8 节水灌溉面积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定方法条文说明前言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

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

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 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条和2个附录。

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部科学技术司黑龙江省水利厅广西自治区水利厅甘肃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利厅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1 总则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消耗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之一。

下面就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原则:1. 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确定灌溉量,做到精准浇水,避免过量灌溉;2. 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渗灌等,减少水的流失;3. 注重土壤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4. 控制灌溉时间,避免高温时段灌溉,减少蒸发损失;5. 根据地形和土壤状况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水分积聚和滞留。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措施:1. 滴灌技术:滴灌是一种以点方式将水滴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具有节水、减少土壤侵蚀和肥料流失的优点。

应注意滴灌管的设计和铺设,保证水滴能够均匀滴到植物根部,避免漏水或过量渗漏。

滴灌还可与肥水一并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喷灌技术:喷灌是通过高压喷头将水喷雾状喷洒到植物上,其优点是节水、便于自动化控制。

应注意喷头的喷洒范围和喷洒角度,避免水流失和作物受损。

同时,喷灌也可与肥水一并施用,降低肥料流失。

3. 渗灌技术:渗灌是通过地下渗漏的方式向植物根系供水,利用土壤的毛细吸力和毛管作用,具有节水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优点。

应注意渗灌系统的排水功能和渗漏速度,以及土壤水分的均匀分布和水分补给的准确性。

4. 土壤含水量监测和管理:通过现代化的土壤水分监测设备,及时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减少水的浪费。

可使用土壤含水量传感器、遥感技术等设备进行监测。

5. 智能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设备,实现灌溉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监测和分析土壤水分、气象条件等数据,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精准浇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作物对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养分流失。

7.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灌溉水充分排除,避免积水和滞留,减少灌水中的损失。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为了改善农业用水效益,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农田灌溉的科学性和节水性,制定以下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一、农田水分管理1. 设计合理的农田排水系统,确保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排水的顺畅。

灌溉设施和排水设施应合理布局,灌溉水与排水水体应相隔一定距离,避免污染灌溉水。

2. 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

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应优先选择,避免采用泵送或开放式水渠灌溉,减少水的蒸发和流失。

3. 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和土壤湿度状况,科学确定灌溉时机和水量。

灌溉应在农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量应适度,避免浸渍过度或缺水。

二、节水灌溉设备1. 水泵选型应合理,具备高效、省电的特点。

水泵的额定功率和流量应根据灌溉面积和灌溉需求量合理确定,避免过大或过小造成能源浪费或灌溉不足。

2. 灌溉管道和喷灌器具应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和无漏水情况。

检修和更换失效的喷灌器具,及时修补管道漏水点,减少水的浪费。

3. 滴灌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滴灌管道和滴头应定期清洗,避免堵塞和漏水,保证灌溉均匀和节水效果。

三、土壤水分监测和管理1. 对农田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并进行土壤质地和水分含量分析。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水特性,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和灌溉时间。

2. 安装土壤水分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农田土壤水分含量。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及时控制灌溉水量,确保有效利用水资源。

3. 种植适应节水灌溉的作物品种。

选择抗旱性强、耐缺水的作物品种,降低灌溉水需求,提高灌溉效益。

四、水肥一体化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计划。

根据作物生长期、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适宜的施肥方式、时间和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水污染和浪费。

2. 灌溉水与肥料的配合应合理。

在灌溉过程中,适量加入有机或无机肥料,利用灌溉水进行配合施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

五、水资源管理1.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制定农田用水计划和灌溉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节水灌溉water-saving 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canal seepage control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microirrigation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较小的流量 ,匀称、精确 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四周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 .6 改进地面淺灌 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 改善浇灌匀称度和提高浇灌水采用率的沟、 畦、 格田浇灌技术。
2 . 0 .7 注 水 灌 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
占生态用水的地表水灌区不得增加浇灌取水量 ,不得新开采深层承压水进展浇 灌。
4.0 .5 集蓄雨水作为浇灌水源时 ,集流力量应与蓄水容量相协调 ,并应满意 节水浇灌工程用水量要求。
5 浇灌制度和浇灌用水量
5.0 .1 浇灌制度宜依据当地节水浇灌试验资料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依据条 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
_
3.1 .3 节水浇灌工程的规划应依据当地自然和社雜济条件 71<资源承载
'
力量、农业进展要求和节水浇灌进展水平 ,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宜合理选择节水浇灌工程的类
. 型和规模 节水浇灌工程类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对输水损失大 输水效率低的骨干渠匪采纳防渗措施 ; '
2 有自压条件的灌区或提水灌区宜采纳管道输水 ,地下水灌区应采纳管道
5.0 .2 浇灌制度应依据不同节水浇灌技术类型及其相应的浇灌设计保证率确 定。
5.0 .3 浇灌用水量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 ,按作物产量或水分生产率高的浇
_灌制度确定。
5.0 .4 水资源紧缺地区浇灌用水量宜依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 ,
采纳灌关键水
'
非充分浇灌等方式确定。
6 浇灌水的采用系数
程设计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浇灌与排水工程设计法律规范》GB 50288'《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则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

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规划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

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hm2的节水灌溉工程,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设计)阶段进行。

2.0.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

灌溉面积在333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灌溉水源3.0.1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

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

3.0.3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用工业或生活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方可用于灌溉。

3.0.4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250mm的旱地农业区,采取措施集蓄雨水作为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规模必须经过论证,满足雨季能集蓄灌溉要求的水量。

4灌溉用水量4.0.1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20%以上。

4.0.2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

4.0.3旱作物、果树、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

4.0.4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5灌溉水利用系数5.0.1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5;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不应低于0.9,采用管道输水不应低于0.95。

5.0.2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不宜低于0.95;旱作物灌区不宜低于0.90。

5.0.3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5.0.4井渠结合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根据井、渠用水量加权平均按附录B公式(B4)计算确定。

6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6.0.1渠道防渗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渗渠道断面应通过水力汁算确定,地下水位较高和有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宽浅式断面。

2地下水位高于渠底时,应设置排水设施。

3防渗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选定。

4采用刚性材料防渗时,应设置伸缩缝。

5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应考虑采用防治冻胀的技术措施。

6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渠道输水,应全部防渗。

7大、中型灌区宜优先对骨干渠道进行防渗。

6.0.2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应低于90m/hm2。

2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应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应大于150m。

3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应大于100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

4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

严寒地区应布设排水、泄空及防冻害装置。

5对规划中将要实施喷灌的输水管道系统,应按照喷灌工程的技术要求。

6.0.3喷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喷灌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漏喷,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2喷灌雾化指标应满足作物要求。

3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

5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机控制面积以3hm2和6hm2为宜。

6.0.4微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微灌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

2灌溉时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3应安装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条播作物移动式滴灌系统灌水毛管用量不应少于900m/hm2。

6.0.5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稻灌区应格田化,不得串灌。

格田规格平原区以长60~120m、宽20~40m为宜,山丘区可根据地形作适当调整。

2旱作物灌区应平整土地,其畦田长度不宜超过75m;畦宽不宜大于3m,并应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应。

3灌水沟长不宜超过100m。

6.0.6注水灌(含坐水种)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满足作物在最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

2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用水量不少于75m3/hm2计算。

3水源至田间的运水距离,采用畜力运水,不宜大于200m,采用机械运水,不宜大于500m。

6.0.7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包括集流、输水、沉淀、蓄存、节水灌溉等设施,且配套合理。

2专用集流面应采用集流效率高的防渗材料铺设,蓄水窖(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3采用滴灌或膜上灌时工程规模宜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150m3/hm2确定。

6.0.8膜上灌应符合下列规定:1畦田规格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2灌溉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7。

3对废弃塑膜应有收集处理措施。

6.0.9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有可靠水源,机、泵、管配套合理。

2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

3田间工程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7效益7.0.1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7.0.2节水灌溉应使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提高灌溉水的产出效益。

7.0.3实现节水灌溉后,粮、棉总产量应增加15%以上,水分生产率应提高20%以上,且不应低于1.2kg/m3。

7.0.4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应大于l.2。

8节水灌溉面积8.0.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其他指标达到本规范规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渠道输水灌溉工程,渠道符合本规范5.0.l或6.0.l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5.0.2或6.0.5的规定。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管道符合本规范5.0.l或6.0.2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5.0.2或6.0.5的规定。

3喷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3的规定。

4微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4的规定。

8.0.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1渠道防渗工程符合本规范5.0.l或6.0.1的规定。

2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5.0.l或6.0.2的规定。

3田间工程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4水稻采用“薄、浅、湿、晒”控制灌溉模式。

5注水灌(含坐水种)符合本规范6.0.6的规定。

6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符合本规范6.0.7的规定。

7膜上灌符合本规范6.0.8的规定。

8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符合本规范6.0.9的规定。

8.0.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

在同一灌溉面积上,采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或措施时,只能依主要工程或措施统计一种。

附:本规范有关名词解释1节水灌溉——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节水灌溉的内涵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

2灌溉回归水——在农田灌溉中,流经渠系和田间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渗流回流到下游沟渠或河道中的灌溉余水。

3“薄、浅、湿、晒”灌溉——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薄湿分蘖、晒田蹲苗、回水攻胎、浅薄扬花、湿润灌浆、落干黄熟。

4控制灌溉——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水层,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的节水灌溉模式。

5水分生产率——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的比值。

6关键水——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最敏感时期的灌水。

7非充分灌溉——在作物全生育期内不能全部满足需水要求、旨在获得总体最佳效益的灌溉模式。

8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引入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

9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10田间水利用系数——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

11渠道防渗率——灌区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中防渗面积与总表面积比值,以百分数计。

12膜上灌——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水方法。

13注水灌(含坐水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土中,提高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

14大型灌区——控制面积在20000hm2以上的灌区。

15中型灌区——控制面积为667~20000hm2的灌区。

16小型灌区——控制面积在667hm2以下的灌区。

17井灌区——以井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

18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源既有井水,又有地表水的灌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