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与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一《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为政》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一《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一《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标签: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

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

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

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以颜渊为题,记载孔门师生问答之事。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后道与志的传承都寄望在了颜渊身上。怎奈天意不随人愿,颜渊却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

以,面对颜渊的死,孔子呼天抢地,悲喊”老天绝我”。足见颜渊与孔子之间,精神与心灵是

可以呼应与共振的,所以,颜渊的思想就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

想与教学方法。其问答内容是问仁、问政、问人格修养、问道德修养,师生之间问答之外,兼有同学之间的问答与交流。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

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

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

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

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读此

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

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

孩子的心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

自己无大过了。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

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

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解读】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原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厚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司马

牛又问:"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这就是仁厚吗?”孔子说:”做到这一点很难,说话得当不

就是语气平和吗?”

【解读】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哥哥就是司马桓。

这是我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我的解读来源于我的人生经历话亲身体悟。关于”讱"的

解读,很多大家的看法,都把它解读为”迟钝"惑"谨慎”,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非常的不妥,从常情常理来推断古代的仁者一定是富于智慧的人,他们安详平静、波澜不惊,这样的人怎

么可能迟钝,既然富于智慧,就该看清世间的一切真相,又何须谨慎。这是我质疑他人解读

的问题出发点。

事情经历多了,我后来忽然领悟到,”讱"就应该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说话语气平和,

不怒不怨不牢骚,这才是讱的本意。我常想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都能心境平和的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一定就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仁者就是有极高修养的人。我们常在生

活中看到,有相当多的人只要张口说话就会伤人,甚至是话未出口就已经伤人了,怎么想这

样的人都不能是仁者。还有些人总是对生活少不了抱怨,有些人总是对生活不满意,牢骚满

腹,这样的人总是看到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很少看到自己内在的不和谐,更是很少想到自己

是不是有问题,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仁者吗?

我常常告诫身边有志于仕途的学生,”牢骚是仕途的大忌”,我也常想为什么会有那么

多的人有怀才不遇之感。今天再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牢骚者、怀才不遇者还真都大多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他们都对外在的世界有一个超越常人的认识,因为外在的世界运行结果没有

满足他自己的欲望,所以才牢骚满腹,才抱怨不断。实际上,就没有想过调整自己,没有想过对自我的内在认识存在不足。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让自己与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还会有牢骚和抱怨吗?有的时候,人与外在的世界和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不管你的地位

多高、财富多多、年龄多大,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就与你的心愿保持一致。这种冲突之下,怎么办?改变自己呀,管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管自己啊,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

己,这样不就使问题和冲突得到化解了吗?有一句话很好,那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大概

这句话要告诉世人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那些的道高僧、菩萨、佛,还有工作中那些高官,哪一个不是极有涵养的人,这些人说话很少让人看到他会动怒,即便是面对敌人也是语言祥静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