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品信披PK:农行最好交行最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理财品信披PK:农行最好交行最差
银行理财品信披PK:农行最好交行最差
银行客户王先生最近有些心烦,刚刚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却没有办法查找到理财产品净值。
购买基金和股票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实时行情,他觉得投资应该做到心里有数,才会心安。
可是现在,购买的理财产品没有运行完毕,他就没有办法知道最终的盈亏情况,好像撞大运,最终的收益只能听天由命,等着银行公布多少是多少。
其实,王先生只是在银行听了理财经理的介绍才购买的。
他并不是冲动型的投资者,购买基金或者股票,都会查看往期的收益情况,看一些投资分析。
不过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他是第一次接触。
看过理财产品说明书后,密密麻麻的专用术语让他一头雾水,又无法查看往期那些产品的收益情况。
当听到理财经理介绍,这款产品热销且收益率很高,就买了。
像王先生这样的投资者不少。
信息披露参差不齐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一直是监管层较为关注的话题。
中国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针对银行理财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提出“商业银行应在理财计划销售文件和宣传资料中提供全面、完整的理财计划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销售前信息披露”的要求。
长远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将看齐基金。
银行业协会第一副秘书长周永发在一次金融论坛上透露,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模板化已经在进行当中。
今年上半年,仅工行、中行和建行销售理财产品的金额接近4万亿。
前三季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
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完善程度并没有跟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速度。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时间较晚,2004年开始发行,到今年不过是六个年头。
六年风风雨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增大了,销售额增长了,产品更具创新性了,币种多了,产品类型多了,唯独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没有跟上。
一方面是监管层的重视,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火爆。
双管齐下,却没有让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有长足的长进,各家银行表现各异。
查找信息如入迷宫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网站,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整理,从银行客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需求出发,对产品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产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及产品说明书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对各家银行进行排名。
其中,六家银行并没有设置理财产品净值及收益披露的栏目。
对于产品信息获取便捷性的考量,基于各家商业银行对于银行网站的定位不同,我们并没有苛刻要求银行,完全按照用户体验来设置网站的栏目。
仅基于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基本要求。
购买前,可以在网上直接明了地获取新品信息,完整的产品说明书,而不是必须到银行柜台领取。
购买后产品运行期间,可以了解产品的运行情况。
产品运行完毕后,可以及时了解到到期收益情况。
便捷性的要求程度上,可以直接找到信息披露相关栏目即可。
三家银行可以做到完全满足这样的投资基本需求,这三家银行分别是农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
农行在划分栏目的情况下,对理财产品进行信息披露,获取信息更加直观和更具效率。
工行、光大、深发展和建行在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方面,表现良好。
而在整体网站设计和栏目设置上,16家上市银行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光大。
光大的银行网站不仅设置相应的信息披露栏目,同时设置了关键字检索、查询、理财工具等特色栏目。
唯一的缺憾就是理财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没有完整的可以提供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产品说明书。
对于投资者,只有到银行柜台才可以看到产品的全貌。
招行在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上特立独行。
它设置了仅网银用户可以查看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和运行情况的权限。
一般用户无法了解其理财产品的表现情况,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办理该行的借记卡。
仅从获取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便捷的角度,16家上市银行中,交行最差。
首先,整个网站并没有明显的理财产品相关的信息标识。
理财业务共有三个品牌设置了栏目。
全部查看之后会发现,理财计划和沃德理财均有银行理财产品信息。
但理财计划中,多数信息为空,净值披露模式是以表格形式堆积展示。
沃德理财栏目中,设置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展示栏目,仅罗列最基本的信息,查询功能形同虚设。
信息更新不及时
多数信息都有时效性,其价值随时间而递减。
就像银行理财产品的新品发售信息。
网站可以承载的访问量可以是亿为单位,这一点银行网点是不能够与之相比的。
银行基本服务、业务电子化,已经成为银行业的趋势。
完全靠柜台提供和解决银行客户的需求,在效率和便捷性上,都会降低服务质量。
不过银行业务的电子化趋势,并没有被完全重视。
对于信息及时更新的考量,从新品发售信息,运行信息及到期产品信息三个方面,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进行排名。
16家上市银行中,5家对于新品发售信息更新不及时。
而广发的新品发布栏目,还赫然挂着2009年发售的产品。
今年以来,该行仅发行两只理财产品——不存在信息量过大、处理不及时的问题。
对于产品终止信息,到期收益率等信息,监管层强调必须公示。
在16家上市银行中,10家基本可以做到及时更新。
不过这种及时更新是相对的,由于时间和频率可自行设定,所以多数产品,仅能在运行完毕后获得最终收益的信息。
投资类产品的净值,也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才能看到一次。
兴业无论在新品发售信息上,还是产品的运行信息及产品终止到期收益等情况,均未做到及时更新。
据展恒理财前三季度数据显示,该行前三个季度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74只,平均每个月发行20只左右,可是在银行网站上,不仅是销售新品,就连到期产品收益率和产品运行信息,也不完整不及时。
核心要素遮遮掩掩
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最大的诟病,就是投资方向不明。
银行公布的产品投资方向,仅描述一个范围,类似于货币市场或者股票市场。
由于现在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多种投资品或者市场,公布投资占比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风险等级,但这种占比的公布情况更差。
16家上市银行中,交行的产品说明书相对来说介绍最为简单。
投资方向仅是概述,很少提及投资比例,产品的风险等级等方面的介绍也不及其他银行。
本来,让银行理财产品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系列的零收益事件。
这也是促使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等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提示重视的原因。
但目前的风险提示,更像是银行撇清自身责任的告示。
仔细阅读各家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就会发现大篇幅的风险提示条款和免责条款,都是要求用户在风险上具有充分的认识,在出现零收益或亏损之后,投资者担负盈亏,而银行并不承担相应责任。
除此之外,就是产品说明书语言过于专业难懂。
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晦涩难懂,是投资者最常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种投资品产品。
另外,产品类型多,专用术语多,也让人难懂。
仅讲收益的就可以提到预期最高收益率,预期最低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实际到期收益率。
对于收益类型的描述,又会划分浮动收益,固定收益。
加上对于保本的描述,又会出现浮动保本收益,浮动保证收益、固定保本收益等划分。
翻看产品说明书,其中并没有任何专用词注解。
不仅投资者看不明白,培训时间不足,专业性不够的理财经理,解释错其中含义也并不意外。
理财经理由于介绍不当,最终被投诉的事件屡见不鲜。
规范披露任重道远
农行金融市场部代客理财处处长李林,在去年一次某媒体举办的金融产品研讨会上,道出了银行理财产品不及证券产品信息披露规范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说,监管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另外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太多了。
”
他同时说,“上半年大概全国个人理财产品在网上有3400多款,但上半年的基金其实没多少。
如果说每一款产品都做非常详细的信息披露的话,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工作量大正是不少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上“偷懒”的借口。
本次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综合排名,位居老末的交行,产品发行确实不少,据展恒理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前三个季度的发行数量来看,交行数量居第三位,月均发行90只左右。
不过同样是发行数量较大的工农中招,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好于交行。
交行发行的产品类型,多为滚动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形态变化不大,仅收益会随着市场利率变化进行调整,因此,这方面数据的更新很难称得上及时和完整。
长远来看,透明化、正规化、系统化将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并比对基金和证券投资的信息披露方式。
最终,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逐步建立健全,仅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