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笔记
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谏太宗十思疏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劝谏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七大绝书之一的《谏太宗十思疏》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哲理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背诵和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这部经典之作。
一、理解背景知识在背诵《谏太宗十思疏》之前,首先要了解其中蕴含的背景知识。
明确作者是谁,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背景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背景意义。
二、分段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篇幅较长,分为十思。
在背诵时,可以将整个篇章分段处理,每次只背诵一段,逐段逐段地加深理解和背诵。
三、理解主题在背诵的过程中,要通过反复阅读并体会每一段的主题思想,掌握其核心意义。
梳理好每一思想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四、背诵口诀将每一思想归纳为口诀,可以更容易记忆。
比如“晴天霹雳拯迷途,一片和平赞陛下”、“挠文发政光膺肘,探试开东翼同心”等,通过口诀形式记忆,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提高背诵的效率。
五、理解古文特点《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古文,古代文学风格独具特色。
要能理解其中的文言文特点,包括古词语、古典修辞和句式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背诵。
六、背诵方法背诵时要多听多看,不断练习,熟练掌握每一段的内容。
可以借助录音、朗读等方式来辅助背诵,在多次反复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提高背诵效果。
七、联想记忆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内容。
比如把一些重要词语进行联想,将其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
八、背诵要领在背诵《谏太宗十思疏》时,一定要注意语调、节奏和语气的把握,保持文章的整体感和味道。
要注重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要出现断句、错词等情况。
九、反复温习背诵完整篇后,一定要反复温习,确保每一段都能熟记于心。
同时要注意理解每一段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在逻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熟练掌握。
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
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汇总)2023新高考语文必修书目有哪些呢?需要了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了,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一、必修(10篇)学考+高考都考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仅高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暂都不考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2023语文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有哪些1、《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
《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
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令人称道。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
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
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有错必改,谦虚谨慎。
淡泊名利,志向高远。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
勤俭持家,俭朴生活。
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
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
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
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互补充,相映生辉。
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古文观止(上)
02
寺人披见文 公僖公二十 四年
03
介之推不言 禄僖公二十 四年
04
展喜犒师僖 公二十六年
06
蹇叔哭师僖 公三十二年
05
烛之武退秦 师僖公三十 年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 三年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 公十七年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 二年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 四年
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 十一年
粗略读完了一遍《古文观止》,一方面发现《古文观止》堪称最佳高中文言文辅助读物,另一方面也理解了 为什么很多工具书标明适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为很多人高中后基本学习和阅读能力是退化的。
评论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别的很多版本编者一样自作聪明在二吴原编基础上再次来一次选编,同时 本书除了原文、例行性的注释、白话翻译,对选编的文章没有画蛇添足的自以为是的分析和评判,最大程度的忠 于原编。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
01
展禽论祀爰 居鲁语上
02
里革断罟匡 君鲁语上
03
敬姜论劳逸 鲁语下
04
叔向贺贫晋 语八
06
诸稽郢行成 于吴吴语
05
王孙圉论楚 宝楚语下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 五年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 十九年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 三年
目录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谏宠州吁隐公三 年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 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 公十一年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 六年
1
曹刿论战庄公 十年
2
齐桓公伐楚盟 屈完僖公四年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先秦作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见“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见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唱歌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乐观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受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但在体系上汲取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A company that relies on love as a cohesive force is much more stable than a company that is maintained by fear.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
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
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
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
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一、忠义篇的鉴赏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
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
”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
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
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
知足常乐,学会淡泊。
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
这也是一种品格。
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
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
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
2022高三语文满分突破(技巧+练习)-17-高三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散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散文古代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论说文1.论“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
2. 说“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3.辩“辩”是辩是非,别真伪。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五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4.原“原”是探源的意思。
这种文体是针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
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5.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
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6.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
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7.赠序赠序是赠人以言,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但就语言形式来说属议论文。
我们学过的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很好的议论文。
8.奏议奏议从应用范围来说,可归应用文。
但就内容来说,大部分是议论文。
就语言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有好几种,下面介绍两种:(1)疏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第6章《老子》四章细读精讲-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细读精讲教材原文:《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
埏埴4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7,跨者不行8,自见者不明9,自是者不彰10,自伐11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2。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13,故有道者不处14。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15。
不失其所者久16,死而不亡者寿17。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18,其未兆易谋19,其脆易泮20,其微易散21。
为之于未有22,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25,执者失之26。
是以圣人无为27,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28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29,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30,复众人之所过31,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白话翻译三十根辐条会同于一个车毂,车毂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做器皿,器皿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门窗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作用。
踮起脚尖,不能久立;跨步前进,无法走远。
自逞己见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自我矜恃的人不会长久。
在道看来,这些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了解别人是智,了解自己是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是长寿。
局面稳定时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侯容易谋划。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细微时容易散失。
要在事情未发生时早做准备,在未混乱前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堆筑而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强作妄为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详细学习资料 备课资料 复习资料 课堂笔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详细学习资料备课资料复习资料课堂笔记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课本原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
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交流、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
内容指导先找到《父爱之舟》中描写“我”与父亲逛庙会时的语句,感受其中流露出的父子之间的温情,体会场景描写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读读《慈母情深》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感受作者的感情藏在细节描写之中。
最后,就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的。
交流指导此次交流平台教给了我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即通过品味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交流平台解读[提示]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和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1.关注场景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场景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2.关注细节描写,品味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浓厚感情。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彩图详解古文观止:全册
这是《彩图详解古文观止:全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石钟山记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 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曾巩(1019~1083)
苏辙(1039~1112)
王安石(1021~ 1086)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刘基(1311~1375)
子
2
王孙满对楚子
3
齐国佐不辱命
4
楚归晋知䓨
5
吕相绝秦
祁奚请免叔向
驹支不屈于晋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0 1
晏子不死君 难
0 2
季札观周乐
0 3
子产坏晋馆 垣
0 4
子产论尹何 为邑
0 6
子革对灵王
0 5
子产却逆女 以兵
子产论政宽 猛
吴许越成
《国语》 《公羊传》
《穀梁传》 《礼记》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2
(321~379)
3 陶渊明
(365~427)
4 孔稚珪
(447~501)
5 魏徵(580~
643)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北山移文
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约
1
640~约684)
王勃(约
2
650~676)
3 李白(701~
762)
4 李华(约
715~774)
买椟还珠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笔记整理
买椟还珠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笔记整理(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要到子产死,孔子听闻这件事后,上涌着眼泪说:他就是古代为我们残存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存有很多好心肠他所用。
②喜爱快乐其子,择师而教导之。
(韩愈《师说道》)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怨恨,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怨恨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战败。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快乐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在�b,隐密,躲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出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往复跑。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奈良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一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稳,宽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忧虑(东西)太少而忧虑分配得不光滑,不忧虑贫困而忧虑社会不安稳。
(2)动词①容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并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据,一定拎出让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存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安抚,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必须予以安抚,和他们结为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南征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放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移出京城做官二年去,深感淡然放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去且恃,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i(1)名词,被子外人颇存有公孙布被之讥。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六年级上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第14页)蝉[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作者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第30页)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晋]葛洪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译文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没啥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五言禅诗——精选推荐
五言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
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
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
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
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
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
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
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
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
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
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七言禅诗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
61《老子》四章笔记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备课笔记20242025学年统编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参考资料老子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应该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吧?从野蛮状态走出来才几百年,文字的成熟也才几百年。
可他已经是“老子”而不是“孩子”了。
——鲍鹏山一、有关老子的名言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 治大国如烹小鲜。
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身遗其咎。
6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9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二、有关老子的对联1 能知彼智;难及其愚。
(湖南·向春林)2 仲尼曾兴犹龙叹;尹喜请留道德篇。
(西安八仙宫)3 立教开宗,道法天然,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讲学,德行地脉,青牛西度五千言。
(河南·徐继明)三、有关老子之名老子为什么叫“老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这样三种说法:一,老子即楚国的老莱子。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阐述的也是道家思想。
二,是因为老子长寿。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他甚至活了二百多岁。
三,老子即周太史儋。
但司马迁也说:“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他的每一种说法之前都有“或曰”两个字,可见老子其人真的是神龙不见首尾,有关“老子”来历,以太史公之博学,也不好确定。
而近代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认为,老子之“老”是其姓氏,而“子”则是敬称。
陈独秀、马叙伦、郭沫若等人也有类似说法。
学者高亨考证后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老子名李耳的说法是后世附加,李姓起源较晚,春秋之时,尚无李姓。
老子名“老聃”,称“老子”而非“李子”即为明证。
课件13: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审美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 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明确】(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 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 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 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 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 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 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 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 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础。21岁中进士后,在多年地方官生涯中,兴修水利,发 展生产,推行改革措施。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 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熙宁改革构画了蓝图。 1069—1076年间两度为相,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推行变法改革,一定程 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被列宁赞为“中国十 一世纪的改革家”。
判断: ①红了脸 ②快胃片 ③丰富词汇 ④可怜天下父母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2.(文化传承与理解)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 旁边的孩子想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固执而自负 的父亲一向不听劝阻。假如你是这个孩子,你会如何劝 阻父亲停止危险动作?请借鉴《谏太宗十思疏》正反对 比的论证方法,给正在开车打电话的父亲讲一段话,300 字左右。 答案:略。
【备选要点】 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是向司马光 认错?为什么?
【明确】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 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zhǎng )者 n 必浚( jù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而治 塞( sè )源 载(zài)舟 谬(miù)赏
4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5
分析第一段: 1、进谏者用什么方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
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段首的“诚”字与下 文哪个词相照应?
答:本段论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诚… …” 讲“十思”的内容,“则智者… …”讲“十思” 的效果,与“诚”遥相呼应。
分析第三段: 2、“十思”两两相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 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 答:从生活方面提出戒奢侈,可概括为“俭”; 从待人方面提出戒骄傲,可概括为“谦”; 从处事方面提出戒放纵,可概括为“慎”; 从用人方面提出戒轻信人言,可概括为“正”; 从执法方面提出戒赏罚不公,可概括为“明”。 小结:从这五个方面,国君身体力行,也就是 “积其德义”。总结“十思”,发扬“九德”, 选拔人才,文武并用,
23
安
求
积累词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24
分析第二段: 4、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
答: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 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小结:本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 义的危害性。没有“思”,却“此时无思胜有 思”。 前两段论述了积德义的重要性,不积德义 的危害性,总起来说,论述了“为什么要积德 义”。接下去论述怎样积德义—即积德义的具体 内容“十思”。
答: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 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段: 2、第一句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思国之安者” 与“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用什 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①设喻方法提出论点,正面论述“积其德 义”的重要性。②“积德义”是“国之安”的 途径, “国之安” 是“积德义” 的目的。③排 比句,两句比喻,一句明事理,使抽象的道理 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分析第二段: 2、哪些分句说“创业”,哪些说“守业”?守 业时期的君主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通过正反对比,展示了守业时期君主“纵 情傲物”导致“骨肉为行路”的局面。
分析第二段: 3、进一步推论,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 统治者用什么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效果如 何?接下去,再进一步推论,最终后果是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20
写作特色: 1、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3、排比句、反问句 4、骈体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体文写作,但 此文与当时流行的不同。有骈文的整体美,又有 散文的自然流畅。 5、巨大的逻辑力量。 15个“思”贯穿全文,体现了本文严密的论证思 路,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见图表:
21
分析第一段: 3、第二句与第一句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臣虽 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是什么 句式(从结构看、语气看)?“况”字强调什 么? 答:从反面论述,继续用排比、比喻。结构上 递进,语气上反问。“况”字强调唐太宗更应 该明白这道理。
分析第一段: 4、第三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突出了哪两个字?更显示出什么重要?“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是上文哪个词语的具体化?
2
解 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 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 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 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 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谏”:劝谏。“十思”:十条劝诫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
魏徵
史学家 、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 政治家 、_______ 文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 ________ 谏议大夫、检 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 诤臣 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论证思路
【就必须】
思国之安(目的)
【也能够】
居安思危
积德 义
不必苦思(效果)
【表现为】
“十思”(内容)
【就可以】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儿 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探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要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1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 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 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 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 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 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 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 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 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 时的影响。
分析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 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 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 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 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 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 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 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 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 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18
本课小结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提出问题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反面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19
整体思路
人君当思
思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排 比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0
分析第二段: 1、第一、二句用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善始”而 不能善“终”的事实,提出什么问题?对此作 者是怎样认为的?
答:提出创业与守业易难的问题。作者认为不 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 寡”原因在于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 采取了不同态度。
分析第三段: 3、如果能做到,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 武并用”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尾以反问收尾, 有何作用? 答:能产生“则智者… …”的效果;出现“垂 拱而治”的局面;结尾反问语气强烈,具有震 动君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段讲“十思”,用一组排比;论 “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 势恢宏。
答:然后进一步推导,面对“骨肉为行路”的 局面,统治者用“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的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也只能“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最终结果是“覆 舟”。作者指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 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 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 令人警觉。
答:“重”、“大”突出人君的权势重,地位 高,更显示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是上文 “积德义”的具体化。 小结:本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 述中心论点,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三“思”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