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 ——隋唐时期..
隋唐:隆盛时代
散文
•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 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 改革运动。“古文”这一 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 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 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 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 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 ,所以称“古文”。韩愈 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 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 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 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 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 道。
世中 界国 佛取 教代 的印 中度 心成 为
•
运唐 动代 产散 生文 深尤 刻以 影古 响文
•
求唐 备代 ”绘 的画 极“ 盛灿 时烂 期而
•
到中 一国 个书 高法 峰在 唐 代 达
•
空这 前是 活一 跃个 的诗 时歌 代创 作
•
诗歌(诗的唐朝)
• 全民爱诗 • 自上而下 • 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女童、马走之 口 • 流布于市井、寺庙、道观、逆旅、行舟、邮亭之 间 • 宫掖所传,梨园子弟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 ,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 • 自下而上 • 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时俗所重, 正在诗歌,可见“有唐吟业之盛”的社会心理基 础。
唐朝
• 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 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 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 “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 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 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书法
书法和书法家
颜真卿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 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 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 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 度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文化导论 总复习
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夏商周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秦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称为中国文化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南宋为主,包括辽、夏、金、元。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清。
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
第二,伦理本位。
第三,天人合一。
第四,尊君重民。
第五,尚中贵和。
儒家思想简史:1.先秦儒家。
2.两汉经学。
3.宋明理学。
4.清代朴学。
道家思想简史:1.先秦道家,先秦道家是中国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
2.汉代黄老学3.魏晋玄学法家思想简史:1.先秦法家。
2.秦代法家,商鞅变法是秦政治思想法家化的标志。
3.汉代法家。
《五经正义》——孔颖达写的,是一部典型的以疏解经典的著作。
《太极图说》——周敦颐写的。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写的。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写的,黄宗羲在史学方面,开创了浙东学派。
《春秋繁露》——董仲舒写的。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写的。
儒家主要理论主张:民本思想是孟子提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尚贤和民主”。
总之孟子讲民本,其落脚点在于实行仁政。
存天理灭人欲。
是宋明理学的最基本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说,提出理气说。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1、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这个时期是先秦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包括诗歌、散文、传记、唐传奇等等,尤其是诗歌。
现在大约有50,000首诗留了下来,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其他作家。
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和雕塑也有所发展。
在思想上,儒、释、道相互兼容。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历史的编纂方法多种多样,产生了许多史书。
而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在不同的思维中,具有灿烂的美的氛围。
2、繁荣、发展和创新。
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
整个唐朝有几十位风格独特的著名诗人,包括李白和杜甫。
诗歌种类繁多,成熟的格律诗构成了唐诗的主体,宋词也应运而生。
内容拓展,视野开阔,风格多样,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侠诗等。
古文运动促进了传记、散文和游记的发展,出现了散文家韩愈和散文家柳宗元。
唐传奇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后世小说的直接来源,开辟了后世文学的道路。
这些人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衣词人”。
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
书法的整体水平很高。
颜真卿、刘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师的出现,成为后世书法的典范。
他们创造的书法风格已经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式——楷书。
3、开放包容,开放开放。
唐代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果。
与此同时,它的文化体现了广纳百川的精神。
它有极其广阔的视野。
各种艺术大胆地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
比如,音乐吸收外国音乐,创新10首,包括《西凉》、《高昌》、《颜》、《青》。
这种舞蹈吸收了西域的剑舞、胡璇舞等类型,达到了中国封建舞蹈艺术的最高峰,出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形式壮观的宫廷舞蹈。
法院还成立了专门的音乐和舞蹈组织,如教学工作室和梨园。
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政治开放、思想自由和信心上。
为了儒、释、道的兼容发展,将儒、道经典列为考试内容,弘扬佛教,其他理论和信仰自由发展,少受束缚,思想活跃。
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交流。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民族关系的主流比较协调,封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虽经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的干扰,一系列社会矛盾相继爆发,在前进的长河中激起不小的旋涡,但就这一历史阶段发育的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精神、制度、风俗文化领域,均呈现出繁荣昌盛、朝气勃勃的气象,充溢着刚健自强,恢宏向上,开放开廓的精神,当时的许多成就,如“丝路”远伸,商队东来,科技、诗歌、乐舞艺术、佛教哲学、官制、兵制、科举制、胡汉交融的风习等等,直到今天仍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而为学界所乐道,人们将唐朝与汉代文化的繁荣,并誉为“汉唐气象”,看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个亮点。
第一节繁华的物质文化一饮食隋唐五代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是饮食品种增加,二是工艺技术提高。
主食原料仍是传统的黍(糜子,去壳为黄米)、稷(即粟,良种叫粱,去壳为小米)、麦(小麦)、麰(又作牟,即大麦)、菽(大豆)、麻(籽可食)、稻(果实去壳为粘米)、粳(米不粘者)、秫(shú,高粱)等。
用这些粮食做成的食物品种类繁多,主要有:b5E2RGbCAP饼包括现在的饼、馒头、包子、面条等。
细分有煎饼、蒸饼(即今馒头)、环饼、汤饼(即不托,宋人叫餺飥,即今面条)、薄饼、胡饼、齑饼、(音duī)饼、烧饼、毕罗等。
其中胡饼和毕罗都是向少数民族学来的。
胡饼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食物,敦煌文书记载,唐代敦煌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饼,每个饼用面半升,块头很大。
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枚胡饼,直径19.5厘米,很像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素馕。
胡饼有素的、油加胡麻的和夹肉的几类。
毕罗是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代从“蕃中”传入北方汉地,尤其在关中比较流行,当时长安有许多毕罗肆(店),家庭主食中,也有用樱桃等作馅做成毕罗的。
p1EanqFDPw饭包括北方人常食的黄米饭,荞麦、大麦饭,南方人多食的稻米、糯米、粳米饭和用菰米做的雕胡饭等。
隋唐文化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一千年来他被奉为“画 圣”,被奉为民间画工的“祖师,《天王送子图卷》是一幅优 秀的作品。图卷取材于《瑞应本起经》,反映了净饭王抱了初 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
展子虔的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擅长画台阁、人物、车马,也工画远近山水。他的画细致传神,画马立者 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之势;画山水树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人称 “有咫尺千里之趣”;画人物描法细腻,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
赵州桥
(四)绘画的成就
隋唐时期的绘画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尤其以擅长画台阁、 山水、人马而声名显赫。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张萱、 周昉的仕女图,李思训、王维的山水画后世的评价极高。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 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 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科举制确立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 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 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 员,。 背景:中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度、纸张
唐朝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 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 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 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 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 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 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明代八股考试题目为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只能依照题义 阐述其中的义理,代“圣贤立言”,格式僵死,字数也 有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昌盛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隋唐时期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
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史教案: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历史教案: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隋唐时期的历史成就,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隋唐时期的历史成就。
教学难点: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及其影响。
2.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隋唐时期是继秦汉之后又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成就吗?二、教学内容1.隋唐时期的政治特点(1)隋朝的统一与繁荣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
隋朝实行开皇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2)唐朝的辉煌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的统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隋唐时期的经济特点(1)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
(2)手工业繁荣隋唐时期,手工业技术精湛,丝织品、瓷器等闻名世界。
(3)商业兴盛隋唐时期,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市场规模扩大。
3.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1)诗歌繁荣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诗人层出不穷,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书法艺术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迅速,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
(3)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繁荣,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家。
4.隋唐时期的历史成就(1)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的创立唐朝时期,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朝时期,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交往。
三、课堂小结2.强调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隋唐时期的五个历史成就。
2.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能够成为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
颜吾芟历史文化学概论--7、气势磅礴的隋唐文化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标志2——筒车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二)粮食储备充足 隋朝粮仓——太仓(大兴);洛口仓、回 洛仓、含嘉仓(洛阳)…… 唐玄宗——储官粮9600万石。
忆 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杜甫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李靖——贞观名臣,军事家,先后击败东突厥、 吐谷浑。 狄仁杰——武后名臣,擅断冤狱,时称“平 恕”。以不畏权势著称,曾推荐张柬之、姚 崇等数十人。 张柬之——武周后期宰相,武则天病重发动宫 廷政变恢复李唐江山。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姚崇——历任武后、睿宗、玄宗宰相,后 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宋璟——武后时重臣,玄宗时继姚崇之后 居相位。 张九龄——开元名相,主张不循赏格选拔 人才。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
唐太宗——首次接待日本“遣唐使”。(此后 到唐昭宗的260多年间,日本共派“遣唐 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赴日使者6次) 唐高宗——热情款待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泥 捏斯父子及数千部属。 唐高宗——曾接见大食第三任哈里发使者。 (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也要去求 取。” )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体现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二)名臣贤相人数众多 高颍——隋文帝名臣,先后推荐苏威、杨 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为将相。灭南 朝陈任元帅长史,主持军事。 魏徵——贞观名臣,曾陈谏二百余事,提 醒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谙”;“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等。
上一页 下一页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及体现
中国文化之隋唐:隆盛时代
一、唐代繁荣的文化背景
• (一)相对开明、稳定的政治形势,给唐代文化 繁荣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环境; • (二)门阀世族势力没落; • (三)科举制度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使地 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和下层社会的贫寒之士通过科 举走上了政治舞台。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 (一)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唐文化兼收并蓄 • 1.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积极鼓励文艺创作 的多样化。 • 2.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创造开 放的氛围。
簪花仕女图》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周昉 《簪花仕女图》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 唐代文化显示出一种阶段性集大成式的灿烂风采, 其辉煌的成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达到了颠峰状态。 • (一)诗歌 • (二)书法 • (三)绘画 • (四)散文
《全唐诗》 全唐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康熙四十四至四十六年(1705-1707)扬州诗局刻本 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二)唐代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表现。
• 1.唐代长安城设置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国的使臣 和来宾。 • 2.唐朝政府也不断派出使臣访问各国,派宗教界 人士出国进行宗教交流。 • 3.南亚的佛教、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 通过佛教僧侣传入唐朝。 • 4.中亚、西亚的音乐、舞蹈通过丝绸之路传和中 国。 • 5.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也传到中国。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多宝塔碑铭》 颜真卿 《多宝塔碑铭》
祭侄文稿》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玄秘塔碑铭》 柳公权 《玄秘塔碑铭》
壁画(局部) 吴道子 壁画(局部)
文化发展历程隋唐
文化发展历程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隋朝是隋唐时期的第一个朝代,隋朝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教育,修建宫殿、道观和学校,设立学校培养文人。
同时,隋朝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还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文化编撰规划,即《隋书》和《隋史》。
这为后来唐朝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文化发展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唐朝是中国的一个黄金时代,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文人墨客众多,有着丰富的才华和创作活力。
唐朝的文化成果主要体现在诗词、书法和绘画方面。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传世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唐代的书法和绘画也达到了顶峰,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位擅长书法的皇帝,他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后世的楷书范本。
除了诗词、书法和绘画,隋唐时期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
如隋朝的文化事业还包括史学、经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唐朝则在科技、农业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为后来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灿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思想成果与文化繁荣
隋唐时期的思想成果与文化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打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繁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文将重点介绍隋唐时期的思想成果与文化繁荣。
一、儒家思想的繁荣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繁荣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唐朝官方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反复强调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有很多的儒家学者活跃于舆论场上,并发表了很多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和文章。
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的《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等书籍都成为了后来的经典之作。
如今,这些经典依然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自唐太宗年间起佛教在中国兴起,如唐·玄奘赴印度取经,使佛教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唐代佛教学者鸠摩罗什、昙攸等人翻译了许多佛教经文,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形成了与儒家思想并存的文化氛围。
同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在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三、诗词艺术的盛行隋唐时期,诗词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人以其雄壮、豪放、清新、婉丽的诗词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而永恒的足迹。
对唐诗赞誉运用极多的成语"黄金时代"就表达了对唐代文明昌盛的表示。
唐代还兴盛了雕刻、绘画等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四、科技创新的突破隋唐时期,中国的科技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其中最有名的成就是隋朝工程的"大运河",它贯穿北方和南方,达2,400多公里,全国各地的粮食、货物等可以通过这条人工运河进行运输,对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了解的不够多,但我确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隋唐时期: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隋唐
毛、棉织业主要生产在今西北地区及今广西 、广东 。
纺织业
纺织业
纺织业
陶瓷业
唐朝制瓷业从制陶业中分离出来,除 了青瓷之外,又发明了白瓷和三彩陶 器。 名窑:邢州(河北邢台)、越州(浙 江绍兴)、昌南镇(江西景德镇)。 越州以青瓷为代表,邢州以白瓷为代 表,有“南青北白”之说,昌南镇的 瓷器有“假玉器”之称 。
隋唐时期文化的隆盛,首先得益于魏 晋南北朝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民 族大融合的成果。文化多元化发展解 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使隋唐文化 具有更加宽广的眼界和胸怀; 其二,民族大融合为汉族文化注入新 鲜血液,改变了农耕文化的惰性,使 隋唐文化比秦汉文化更加积极、健康 、大气;
第一节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
2、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 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 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 定的徭役。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 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 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 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 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 的数额以代役,称做庸,也叫“输庸代 役”。
(1)文学:唐代科举最先考政治, 后考诗赋。唐代是政治唯一宽松的时 代,唐代诗人3600多人。唐诗的发展 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 时期。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 邻、骆宾王。盛唐诗歌题材众多,有 王维、孟浩然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 塞诗派;
3、辉煌的艺术
1、世族门阀地主的衰落
其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县等地 方政府设置“中正官”,由他们负责 查访本地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叫做“九 品”。中正官在评定人物等级的时候 ,主要考虑他们祖先做过什么官,有 几代人做过官,即“家世”,谓之“ 品”,然后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 状”。
隋唐时期的文化兴盛和交流
隋唐时期的文化兴盛和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兴盛和交流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风起云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精品,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隋唐时期的文化兴盛和交流。
一、文学方面的兴盛和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不少文学家通过他们创作的作品传扬于世。
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等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璀璨的明珠。
同时,在交流方面,唐朝与其它国度也有良好的文学交流。
唐朝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文学交流活跃,例如,“大剧”、“法天象命书”等文学作品就是中印交流的成果之一;还有波斯诗人鲁米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广为传诵。
二、艺术方面的兴盛和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绘画领域,此时期产生了“山水甲于唐”、“马鸣图”等著名画家和作品。
代表了人物画的吴道子、山水画的李思训等艺术家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他们的作品也被文化交流带到了日本。
雕塑方面,唐代的唐高宗墓、武则天的昭陵等都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出现为世界艺术史上增添了新的篇章。
三、建筑方面的兴盛和交流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建筑艺术最为鼎盛的时期。
唐朝建筑具备了独特而又豪华的气质,又吸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成为国内外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
例如,唐朝崖寺、长城等建筑作品可以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与特点。
同时,唐朝的建筑文化也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当时中国与中亚、阿拉伯、印度等地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双方的建筑文化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互渗透影响。
唐代波斯和阿拉伯的技术当时也被传入中国,如亚洲早期拱顶也是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四、科技方面的兴盛和交流隋唐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也不遑多让。
制瓷、造纸、印刷等技术都在此时期被发明和完善,成为了当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化性格:争斗 (1)政治争霸 (2)军事争胜 (3)经济争利 (4)思想争鸣
二、春秋战国文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1、生产力提高 (1)使用铁农具——锄、斧、铲、犁 (2)牛耕出现 2、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1)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逐 渐 消亡。
2、吴起变法 (1)吴起:约前440—前381年,事迹:卫国 人,曾在鲁为将,打败齐国。后到魏为官, 任西河守。前383年投奔楚国,受楚悼王重用 为令尹,实行变法。 (2)变法内容 A、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废除远房公族 的宗室谱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禁游客之民”,奖励“耕战之士”。 C、“厉甲兵”,筑高墙。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电子教案之五)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历史概貌和文化特征
(一)历史概貌和时代特征 1、历史概貌 前770年—前221年(周平王东迁——秦始皇 统一),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因孔子删修的鲁 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因各诸侯国之间 连年战争而得名,名始于西汉刘向编《战国 策》。
(5)养士风气盛行 稷下学宫——设于齐国首都稷门外之学宫。始于 战国齐桓公养士,中经齐威王,兴盛于齐宣王时, 至秦亡齐而止。在此从事学术争鸣活动的“稷 下先生”著名的有儒家的孟子、荀子,法家的慎 到,阴阳家的邹衍,杂家的淳于髡等。 四大公子——(齐)孟尝君、(魏)信陵君、 (赵)平原君、(楚)春申君。
(2)大型水利工程修建 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溉田300万亩。 秦王政时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修郑国渠,溉田 200万亩。 (3)粮食产量提高 李悝:魏国一个劳力一年产粮202旧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井田制遭到破坏,导致“礼崩乐坏”。 (三)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无义战” 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春秋时期170 多 个诸侯国,并形成大国争霸局面。 春秋时东周王室衰微,大诸侯称霸争雄,先后 有5个诸侯称霸,亦称“五伯”,即齐桓公、晋 文 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指齐
3、商鞅变法 (1)商鞅:?—前338年,卫国人,曾为魏 相公叔痤家臣;后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于前359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官至大 良造,封商,号商君。秦孝公死,被车裂而 死。 (2)变法内容 A、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按军功授爵制。 B、推行郡县制,施行编户制及什伍连坐法。 C、奖励耕织,鼓励个体小农经济。 D、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2、时代特征 分封制向君主专制转变,以及君主专制确立 时期。 (二)春秋战国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性格 1、文化特征 (1)变化性——社会更替,阶级交错,制度 转型,思想更新等。 (2)创新性——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制度 创新,军事创新等。 (3)趋一性——市场趋一、制度趋一、思想 趋一、民族趋一、人心趋一。
2、七国争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四)战国后期统一的局势日渐明朗 1、统一的经济市场逐渐形成 据《史记》载,战国末在秦国市场上出售有来 自齐国的百绢、西方昆仑山的宝玉、西蜀的颜 料、北方的宝马,楚国的铜、锡及用犀牛角、 象牙制作的工业品等。 2、统一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等封建制度已在各国确 立和建立起来。
四、春秋战国的元典巨人及其思想
(一)孔子——春秋末儒家学派创始人 1、生平: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 字仲尼。 2、文化贡献 (1)德礼为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提出“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克己复礼为仁”。
(3)发展私学之风 ——三千弟子,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贤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总结教学经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
E、烧诗书,禁游学。 F、制定秦律 (公子虔受劓刑,公孙贾受黥 刑) (二)西门豹治邺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为魏文侯时邺令。曾破除当地“河伯 娶 妇”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 发展农业。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社会改革 家、军事家。其改革措施在肥义、公子成的 支持下终获成功。 (三)百家争鸣 1、概念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百家” 一语始见于《庄子》,泛指学派众多,非实 有其数。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兵家、阴阳家、名家、小说家、农家、纵横 家、杂家、杨朱学派(近似道家)等。
2、形成背景 (1)经济富足 (2)私学兴盛 ——“礼崩乐坏”使奴隶制时代“学在官府” 制度遭到破坏,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因此 流落民间,以教书授业为生,使私学逐渐兴 盛(名师:孔子、少正卯、邓析)。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以为 将来登上历史舞台作必要的准备。 (3)阶级状况复杂
阶级:奴隶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 级、奴隶阶级 集团:手工业者集团、商人集团、知识分子 集团 ——不同阶级、集团需要自己的代言人。 (4)统治者的需要 ——统治者允许各种思想交织论辩,从中选 取符合自己利益需要的思想,以加强和巩固 统治。
3、统一的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1)游牧部族被中原各国征服、融合 北方狄族——被晋国征服 西方戎族——被秦国征服 东方夷族——被齐国征服 南方蛮族——被楚国征服 (2)秦国文明提高,逐渐接近东方六国文明。
三、春秋战国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七国变法 1、李悝变法 (1)李悝:约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法家 代表人物之一,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变法。 (2)变法内容 A、废除世卿世禄制,夺“淫民之禄”,实行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等政 治措施。 B、推行“尽地利”、“平籴”等经济政策。 C、著《法经》,用法律的形式把封建制度固 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