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 ——隋唐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化性格:争斗 (1)政治争霸 (2)军事争胜 (3)经济争利 (4)思想争鸣
二、春秋战国文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1、生产力提高 (1)使用铁农具——锄、斧、铲、犁 (2)牛耕出现 2、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1)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逐 渐 消亡。
2、吴起变法 (1)吴起:约前440—前381年,事迹:卫国 人,曾在鲁为将,打败齐国。后到魏为官, 任西河守。前383年投奔楚国,受楚悼王重用 为令尹,实行变法。 (2)变法内容 A、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废除远房公族 的宗室谱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禁游客之民”,奖励“耕战之士”。 C、“厉甲兵”,筑高墙。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电子教案之五)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历史概貌和文化特征
(一)历史概貌和时代特征 1、历史概貌 前770年—前221年(周平王东迁——秦始皇 统一),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因孔子删修的鲁 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因各诸侯国之间 连年战争而得名,名始于西汉刘向编《战国 策》。
(5)养士风气盛行 稷下学宫——设于齐国首都稷门外之学宫。始于 战国齐桓公养士,中经齐威王,兴盛于齐宣王时, 至秦亡齐而止。在此从事学术争鸣活动的“稷 下先生”著名的有儒家的孟子、荀子,法家的慎 到,阴阳家的邹衍,杂家的淳于髡等。 四大公子——(齐)孟尝君、(魏)信陵君、 (赵)平原君、(楚)春申君。
(2)大型水利工程修建 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溉田300万亩。 秦王政时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修郑国渠,溉田 200万亩。 (3)粮食产量提高 李悝:魏国一个劳力一年产粮202旧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井田制遭到破坏,导致“礼崩乐坏”。 (三)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无义战” 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春秋时期170 多 个诸侯国,并形成大国争霸局面。 春秋时东周王室衰微,大诸侯称霸争雄,先后 有5个诸侯称霸,亦称“五伯”,即齐桓公、晋 文 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指齐
3、商鞅变法 (1)商鞅:?—前338年,卫国人,曾为魏 相公叔痤家臣;后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于前359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官至大 良造,封商,号商君。秦孝公死,被车裂而 死。 (2)变法内容 A、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按军功授爵制。 B、推行郡县制,施行编户制及什伍连坐法。 C、奖励耕织,鼓励个体小农经济。 D、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2、时代特征 分封制向君主专制转变,以及君主专制确立 时期。 (二)春秋战国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性格 1、文化特征 (1)变化性——社会更替,阶级交错,制度 转型,思想更新等。 (2)创新性——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制度 创新,军事创新等。 (3)趋一性——市场趋一、制度趋一、思想 趋一、民族趋一、人心趋一。
2、七国争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四)战国后期统一的局势日渐明朗 1、统一的经济市场逐渐形成 据《史记》载,战国末在秦国市场上出售有来 自齐国的百绢、西方昆仑山的宝玉、西蜀的颜 料、北方的宝马,楚国的铜、锡及用犀牛角、 象牙制作的工业品等。 2、统一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等封建制度已在各国确 立和建立起来。
四、春秋战国的元典巨人及其思想
(一)孔子——春秋末儒家学派创始人 1、生平: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 字仲尼。 2、文化贡献 (1)德礼为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提出“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克己复礼为仁”。
(3)发展私学之风 ——三千弟子,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贤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总结教学经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
E、烧诗书,禁游学。 F、制定秦律 (公子虔受劓刑,公孙贾受黥 刑) (二)西门豹治邺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为魏文侯时邺令。曾破除当地“河伯 娶 妇”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 发展农业。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社会改革 家、军事家。其改革措施在肥义、公子成的 支持下终获成功。 (三)百家争鸣 1、概念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百家” 一语始见于《庄子》,泛指学派众多,非实 有其数。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兵家、阴阳家、名家、小说家、农家、纵横 家、杂家、杨朱学派(近似道家)等。
2、形成背景 (1)经济富足 (2)私学兴盛 ——“礼崩乐坏”使奴隶制时代“学在官府” 制度遭到破坏,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因此 流落民间,以教书授业为生,使私学逐渐兴 盛(名师:孔子、少正卯、邓析)。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以为 将来登上历史舞台作必要的准备。 (3)阶级状况复杂
阶级:奴隶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 级、奴隶阶级 集团:手工业者集团、商人集团、知识分子 集团 ——不同阶级、集团需要自己的代言人。 (4)统治者的需要 ——统治者允许各种思想交织论辩,从中选 取符合自己利益需要的思想,以加强和巩固 统治。
3、统一的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1)游牧部族被中原各国征服、融合 北方狄族——被晋国征服 西方戎族——被秦国征服 东方夷族——被齐国征服 南方蛮族——被楚国征服 (2)秦国文明提高,逐渐接近东方六国文明。
三、春秋战国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七国变法 1、李悝变法 (1)李悝:约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法家 代表人物之一,魏文侯时任相主持变法。 (2)变法内容 A、废除世卿世禄制,夺“淫民之禄”,实行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等政 治措施。 B、推行“尽地利”、“平籴”等经济政策。 C、著《法经》,用法律的形式把封建制度固 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