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地大)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地大)1.绪论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分异性时间过程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地球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现实主义原理2.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转开普勒三定律、提丢斯-波德定则(银道面、白道面、黄道面、赤道面、黄赤交角)地月系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受到天体运动的影响,是整个宇宙运动的一部分3.地球表面的特征海底地形的划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海洋环境: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太平洋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4.地球的物质组成宇宙、地球、地壳的主要元素、克拉克值、丰度矿物、岩石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矿物硬度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名命依据:结构、构造、矿物成分5.研究地球的历史相对地质年代与绝对地质年龄地质年代表渐变与灾变现实主义原理(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地质营力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物性特点莫霍面、谷登堡面的划分依据岩石圈、软流圈内部圈层的温度、压力、重力、物质密度变化地壳的类型:大陆地壳、大洋地壳静岩压力地热增温率7.地磁场与重力地磁场的三要素:磁感应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剩余磁性与地磁极反转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8.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9.大气圈大气圈存在的依据:蓝天、白云、风、流星大气圈的划分依据:物质组成、温度变化、电荷、大气运动10.大气圈的划分:对流、平流、中间、暖、散逸大气环流与科里奥利力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天气:是指短时间的内的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冰期与间冰期:11.生物圈生物圈:生物及其活动地带生态系统:生命与非生命的总和食物链与营养级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有生命物质、真核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生态圈和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关键生物:蓝绿藻、维管植物、人12.水圈海水运动的方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大地水准面: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河流:河谷-谷坡、谷底、河床地下水: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包气带、透水层、隔水层冰川:大陆冰川、山岳冰川13.外部圈层对岩石圈的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机械、化学、生物机械搬运-推移、跃移、悬浮、载移搬运中碎屑的变化:矿物成分、分选、磨圆沉积作用:机械、化学、生物成岩作用:压实、胶结、重结晶14.外部圈层(大气)对岩石圈的作用风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影响因素:岩石性质、气候条件、生物活动、地形条件风化作用的产物:残积物-土壤、碎屑、粘土-风化壳风的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风成砂、风成黄土、风蚀地貌15.地面流水对岩石圈的作用地面流水对岩石圈的总趋势:削高填低片流-冲沟-坡积物-坡积裙洪流-冲沟-洪积物-洪积扇洪积物、坡积物的特点河流:下蚀、侧蚀、侵蚀基准面、V型谷、向源侵蚀、阶地、准平原、夷平面、二元结构河流沉积类型:滞留砾石沉积、边滩与河漫滩沉积、心滩沉积、天然堤、决口扇、牛轭湖沉积三角洲沉积: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河流-冲积物-冲积物的特点16.海洋对岩石圈的作用海洋的剥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波切台、海蚀凹槽海洋的搬运作用:潮汐、海流、横向搬运海洋的沉积作用:滨海沉积:海滩、潮坪、贝壳堤、沙坝、沙嘴浅海沉积:碎屑沉积、化学沉积:碳酸盐岩、硅质、磷质、铁锰铝质生物沉积:生物碎屑、生物礁深海、半深海沉积:软泥、多金属结核17.冰川、地下水、湖泊对岩石圈的作用冰川:载移、冰碛物、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冰碛堤地下水:岩溶作用岩溶发育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岩溶地貌:溶沟、石芽、落水洞、熔岩漏斗、溶洞沉积物:地下-钟乳石、石笋、溶洞角砾岩地表-泉华湖泊的沉积作用:干旱地区盐湖的沉积作用阶段冰川:载移、冰碛物、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冰碛堤地下水:岩溶作用岩溶发育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岩溶地貌:溶沟、石芽、落水洞、熔岩漏斗、溶洞沉积物:地下-钟乳石、石笋、溶洞角砾岩地表-泉华湖泊的沉积作用:干旱地区盐湖的沉积作用阶段18.岩浆岩与岩浆作用侵入作用与岩浆作用岩浆的分异、同化混染作用根据SiO2含量划分岩浆的基本类型: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火山作用类型:中心式、裂隙式猛烈式、宁静式、递变式岩浆岩体的产状:深成岩:岩株、岩基浅成岩:岩墙、岩床、岩盖岩浆岩与岩浆作用火山喷出物:气态、液态:熔浆固态:火山集块、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岩浆岩:主要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常见的岩石类型19.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流体变质作用的基本方式:重结晶、变质结晶、交代、变质分异?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主要的变质岩类型三大类岩石的转化20.岩石圈的变形变位构造应力、构造运动岩石的变形:褶皱(向斜、背斜)断裂(断层、节理)岩石圈的垂直变位:阶地、夷平面、岩石的沉积厚度、沉积物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不整合、现代考古证据不整合的类型及所反映的构造运动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褶皱:褶皱要素背斜、向斜产状及地层分布特征褶皱的分类按照轴面产状:直立、斜歪、倒转、平卧褶皱形成时代的判断21.断层断层要素:断层面、断盘、断层线断层的位移:滑距、断距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组合型式: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叠瓦状构造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形成时代的判断22.断层分类断层与岩层: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断层与构造线: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断层运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23.地震震中、震源、震中距、震源距、震级、烈度地震的成因节理张节理、剪节理的特征节理组、节理系、节理的分期配套节理间的相互关系:交切、限制、追踪雁行状节理与共轭节理24.地球动力系统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板块的边界的基本类型:离散型、会聚型(俯冲带、碰撞带)、平错型转换断层贝尼奥夫带、磁异常条带、大洋壳的结构?环境(自然环境):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矿产资源、成矿作用25.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地质环境:由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3分=15分)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紧闭,⽽其间隔的向斜⽐较平缓开阔的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
复背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复向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地堑:主要由两条⾛向基本⼀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条⾛向基本⼀致、倾斜⽅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个共同的上升盘。
构造变动:岩⽯的原始层位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所发⽣的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发⽣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何形体。
地质作⽤:地质学将⾃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称地质作⽤。
内⼒地质作⽤:内⼒地质作⽤是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能以及地球⾃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外⼒地质作⽤: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的⼤⽓圈、⽔圈、⽣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冰川等地质营⼒,从⽽产⽣了各种地质作⽤。
风化作⽤: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温、⼤⽓、⽔及⽣物等作⽤,使地壳的岩⽯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作⽤剥蚀作⽤:外动⼒地质作⽤的各种营⼒,如风、地⾯流⽔、冰川、以及湖、海中波浪、各种⽔流和动⼒流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产⽣破坏,并把破碎或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的作⽤。
地温梯度:地球深度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
标准化⽯: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等特点,这种化⽯称为标准化⽯。
解理:矿物受外⼒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尖灭:当岩层向某⼀⽅向逐渐变薄并消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将今论古原理: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现象和结果、利⽤现今地质作⽤的规律,来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宇:空间。
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氢和氦)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
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
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1、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一)地球(二)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
(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
(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
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
——呈梨形(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概论》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各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地质学、地球科学的概念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2、地壳均衡的含义;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4、地震波不连续面;5、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地温梯度、磁场三要素第三章1、地壳表面的形态特征(大陆的地形特征、海底地形)2、克拉克值;3、三大类岩石及其特点第四章一、相对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二、熟记地质年代表三、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种类、含义和特征、标准化石的概念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五、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第五章1、构造运动的概论及类型2、岩层的接触关系及表示方法3、岩层的产状要素(含义及表示方法)4、褶皱概念、类型、褶皱要素、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5、断层的概念、类型、要素、识别标志、断层时间的确定第七章的相对含量)1、岩浆的类型(依据SiO22、火山作用的类型和产物3、侵入体的概念和类型4、各类岩浆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代表岩石第八章1、变质作用的因素;2、变质作用的方式;3、变质作用的类型第九章1、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2、风化壳、古风化壳的概念、组成及其研究意义;3、岩石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第十章1、流水运动状态分类2、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袭夺3、河流的侵蚀作用(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形成条件及结果4、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三层构造研究其对油气的意义5、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河流阶地)第十一章1、孔隙度、渗透率、透水层、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饱水带、自由水面、潜水、承压水等概念2、发育于地表和包气带中的岩溶地形类型 T3、溶洞沉积物主要类型4、古岩溶的研究意义第十二章1、冰川类型;2、冰蚀作用方式;3、冰蚀作用的产物T;4、冰碛物的特征第十三章1.风蚀作用;2.风的沉积作用第十四章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的要素2、海洋的环境分区3、滨海区沉积物的一般特点、滨海带进一步分区及划分依据(要求绘图说明)4、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及特征5、海洋沉积物的来源6、潮坪沉积物特点第十五章1、湖泊、沼泽的概念及湖泊的成因分类2、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及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特点3、沼泽的沉积作用及其产物第十六章1、负荷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滑坡形成的要素及其发育过程3、泥石流的特征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第十七章1大陆漂移的证据2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全球岩石圈划分的六大板块3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1.黄道面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
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
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科学上,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
3.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得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4.矿床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含有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它主要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些特点。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它反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6.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7.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8.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的一种方法论。
9.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10.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组后冷凝称为岩石,这一复杂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1.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一层;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12.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3.变质作用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 复习提纲
地理复习第一章主要复习要点:1. 一个天文单位?答:是指日地平均距离(1.496×10的八次方千米)。
2.何谓大地水准面?答: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线,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3.地理坐标?经纬度怎样划分的?答: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网,是地理坐标的基础。
纬线圈: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标相交成圆就是纬线。
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线圈:所有经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经度:某地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中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4.试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一、地球的自转周期:1.太阳日: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
2.恒星日: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
3.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三、地球的公转1.恒星年和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365天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则称为一个回归年。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
—|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直射同半球减,夏半年;直射异半球加,冬半年)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4、产生四季更替5.海陆分布对蹠现象?成对现象?答:球面上任一点与球心的连线会交球面于另一点,亦即位于球体直径两端的点,这两点互称为对蹠点。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地质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举例。
2.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大约从何时开始诞生?依据?3.举例说明地质学的两大目的(索宝与防害)。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特征:大自然是实验室与博物馆,对基础学科的依赖与促进,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与以古鉴今)。
5.均变论的要点和代表人物。
6.地质作用及其能:内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外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辅助能。
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1.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2.太阳系的七大类成员。
3.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与大小次序(冥王星的特殊性与地位)。
4.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基本特点与差异。
5.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据表2.2)、自转轴与黄道面交角特大的行星。
解释原因。
6.公转轨道偏心率大的两个行星。
7.内外行星的密度差异,密度最大的星球是哪个?密度是多少?8.为什么地球现在是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9.小行星的轨道位置、成因。
为什么形状特殊?补充火星探索最新进展(水)?10 彗星的基本特征(头、尾、核、发等),彗星在天空中的方向及其原因。
11 月亮的地理组成:月海、月陆、月壤、撞击坑等。
补充月球含水的最新成果?12 陨石与流星:陨石的分类及其组成(铁、石、石铁;球粒、非球粒)。
13 为什么月球表面岩石和陨石的年龄可以达到45.5—46亿年,而地球表面的岩石基本上都小于42亿年?14 太阳的表面温度。
为什么月壤中保存了氢离子,而地球表面土壤中却不能?15 太阳系的几个有趣的规律:Titius—Bode Rule与行星轨道分布;万有引力;Kepler’s 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用行星的某些规律解释上述定律。
16 太阳系起源最著名的假说—星云说。
17 地球的形状特点。
用两极与赤道半径的差异说明之。
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三章元素与矿物1.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质子、中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半衰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着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着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只要把一个地区所有的岩层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衔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或地层..这种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叫地层学方法;又称地层层序律或层叠置律..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称为古生物学方法;又称生物演化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之间出现断裂或切割穿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称为构造地质学方法;或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岩石地层单位:若地层中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和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地层;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根据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特征为标志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的术语是:某生物的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块体运动和成岩作用等..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上下地层中古生物连续..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古生物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和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保持着连续和完整性..褶皱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是岩层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依次变老..复背斜和复向斜:巨大的背斜或向斜其翼部被次一级褶曲复杂化;这些次一级小褶曲的轴向与大褶曲的轴向一致..这种巨大的背斜或向斜褶曲称为复背斜或复向斜..隔挡式和隔槽式组合:背斜与向斜褶曲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紧闭;上凸明显;向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挡式组合..相反;向斜紧闭;下凹明显;背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槽式组合..断裂构造: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节理:是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着的位移..断层:是岩层或岩体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着位移的断裂构造..断距:被错断的岩层;在断面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地震:是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岩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却;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叫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在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岩石基本在固态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生成新岩石的作用..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氧、水和水溶液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叫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或分泌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河流: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的运动..在过水横切面上的投影为环状..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化学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可统称为岩溶或喀斯特现象..刨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一定的冰体及其及其所携带的石块对岩石的纯机械性破坏过程;称刨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水淹没..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水面..残留沉积:是指大陆架上那些与现代海洋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即外陆架上广布着以砂为主的沉积;而内陆架上的沉积物却以粉沙和泥为主..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宽之比大于1:30为生态礁;小于1:30为地层礁..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板块: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二、简述题1、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答:⑴、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岩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⑵、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98.5%;其次为CO、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2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2、简述整合、不整合类型及形成过程..答: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不整合按其不同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3、简述正、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情况..答:正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造成地层缺失;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逆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逆断层造成地层重复;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4、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答:正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阶梯状断层: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下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地堑: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地垒: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称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即构成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若干条呈斜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时;构成方格或菱形断块或方格网式组合;称为块断型断层..5、简述逆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答:逆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叠瓦构造: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一致的逆断层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称为叠瓦状构造..对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反倾向的断层自两侧向一个中心逆冲的断层组合..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向的断层自中心向两侧逆冲的断层组合..楔冲断层:逆冲体一侧与老地层之间为逆断层接触关系;另一侧的新地层发育正断层;实际上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组合..6、简述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答:物理风化作用方式包括:⑴、岩石释重引起剥落或崩解作用;⑵、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发生剥离作用;⑶、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引起冰劈作用;⑷、岩石空隙中盐类结晶与潮解-结晶撑裂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机械破碎作用;它使完整的岩石在原地破碎成大小不等、棱角显着、没有层次的乱石堆;碎屑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7、简述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答:⑴、氧化作用;⑵、水溶液的作用..水溶液的作用可进一步细分为①溶解作用;②水化水合作用;③水解作用;④碳酸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并形成新矿物..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后;比较活泼的元素随水流失;只有稳定的元素残留下来形成新矿物..8、论述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在风化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答: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和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气温、地表植被发育状况等..潮湿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作用彻底;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地形因素: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岩性因素:不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岩浆岩中结晶早的矿物容易风化;后结晶的矿物不易风化..所以;石英是自然界中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细粒、等粒的岩石抵抗机械风化能力强;而化学风化中等粒结构和胶结疏松的岩石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和生物活动;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不等粒结构岩石孔渗性差;溶液不容易渗透;不利于化学风化..另一方面颗粒之间结构稳定性差;有利于机械风化..地质构造因素:断层或节理发育地带;岩石容易风化;形成沟谷或低地..纵横交错的断层与节理将岩石分割成若干岩块;其棱角部位风化作用强而逐渐圆滑..随着风化作用的继续进行;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卷层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9、论述河流的侵蚀作用..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和磨蚀作用;但以机械的冲蚀作用为主..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的作用称侧蚀作用..⑴、下蚀作用河流的上游和山区河流;河水向下侵蚀河床的能力强;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底宽度的深谷;其横剖面呈“V”形;故称“V”形谷..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直至分水岭..若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先发展到分水岭;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转移;把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这种现象叫河流的袭夺..当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被袭夺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转弯的形式流入新的水系;袭夺处的这个急转弯称袭夺弯..被袭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由于组成各段河床岩石的软硬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不同;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差异下蚀作用使河流在有些地段出现急流险滩;甚至是高悬瀑布..河水不断冲击断破坏瀑布陡坎下部的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最终消失..河流的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通常以海平面作为侵蚀基准面..支流进入主流河面可作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⑵、河流的侧蚀作用河道在转弯处;主流线因惯性而偏向凹岸;使凹岸一侧水体壅塞;水面高于凸岸;迫使凹岸的水体下沉形成底流;并沿河底返回凸岸一侧..水流流不断掏蚀和冲蚀凹岸;使凹岸侧逐渐后退..跨落下来碎屑或岩块被底流带向凸岸沉积;从而凹岸被侵蚀后退;凸岸一侧不断向前延伸..河道越来越弯曲..当相邻两个凹岸相距很近时;洪水期水流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⑶、地壳抬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河床降低;原河漫滩相对抬高;因此;河流阶地发育说明本地区地壳经历了上升运动..阶地越多;上升的次数越多;阶地上升的高度越大;地壳抬升的幅度越大..夷平面: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地表高地遭受剥蚀;洼地接受沉积;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这种过程称为准平原化;所产生的地形称准平原..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大地回春或夷平面..深切河谷:地壳抬升后;原来的曲流河深深地嵌入准平原以下;可形成壮观的深切曲流或深切河谷..10、简述河流的沉积作用..答:河流沉积物以机械沉积物为主;化学物质几乎不发生沉淀..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按照河流沉积场所可分为山口区、河谷内和河口区的沉积作用..山口区的沉积物称冲积扇或洪积扇..河谷内的沉积物可划分为以下四类:河道亚相: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堤岸亚相: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河漫亚相: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牛轭湖亚相:河流截弯取直后形成牛轭湖沉积河口区的沉积物为三角洲..11、论述河道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答:河道亚相:河道亚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河床滞留沉积指河流从上游搬运或就地侵蚀的物质;细粒的被带走;粗粒的在河床内堆积形成的沉积..河床沉积物若为砾石级碎屑时;砾石的长轴垂直于水流方向;且呈倾向主流线上游的叠瓦状排列..心滩沉积—主要是辫状河内发育的砂质堆积物..成因之一是双向横向环流作用;使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心滩;二是河流由窄河段进入宽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碍物引起流速降低;导致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心滩沉积物颗粒粒度粗、分选磨圆差、成分成熟度低..边滩点沙坝或内弯坝由单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把凹岸侵蚀的物质带至凸岸边形成的沉积物..被水淹没部分称水下边滩;出露地面部分称水上边滩..典型的河漫滩沉积剖面上具有两套不同性质的沉积组合;下部是粒度较粗的边滩沉积;上部是厚度较薄的河漫滩相..这种组合称为河流的二元结构..边滩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近;粒度粗、分选差、磨圆度低、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12、论述河漫滩亚相和堤岸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答:堤岸亚相包括天然堤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因洪水期水量剧增;洪水可漫出河床并淹没浅滩;使流速大减;河流携带的部分碎屑物质可在其上沉积..较粗的碎屑在浅滩边缘沉积;形成与河床平行的垄岗状地形;称为天然堤..有时在洪水期;天然堤被冲决并在其外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决口扇..由于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是在相对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因此;沉积物颗粒较细;主要为细砂—粉砂沉积..河漫亚相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三个微相..在天然堤外侧;地形平坦;只有在特大洪水时期被淹没;由于水动力进一步减弱;所以沉积物颗粒较细;称河漫滩..而宽阔的河漫滩称为冲积平原..河漫滩上沉积物以细粒度的粉砂和泥质沉积物为主..河漫滩上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河漫湖泊;河漫湖泊沉积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部分;即以泥质沉积为主..河漫滩上相对低的地区;若潜水面基本与地面持平的区域;则容易造成植物大量生长;河漫沼泽沉积以泥质和有机质沉积为主;可形成泥炭和煤炭沉积..13、论述河口区沉积作用..答: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根据河流和湖泊或海洋的水动力条件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汐三角洲..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3层构造;自上而下为: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 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
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
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
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
2km/s突增到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结构: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分选性: 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张晖第一章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地幔的特征: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地核的特征: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 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3,地壳均衡的含义;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部则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这种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
4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
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
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2、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3重力异常:往往在现场实测的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且有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
概念: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将■今论古: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时间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统一。
大地水准面:是指平均海水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
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浊流:是海洋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为固态岩石所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古登堡面:使纵波速度突然降低,横波速度突然消失的面。
莫霍面:使纵波速度突然略微增加,横波速度也增加的面。
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要素。
软流层:存在上地幔上部,其特征是出现地震低速带。
岩石圈: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
生物演化律: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切割者为新、被切割者为老。
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
一、概念1.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轨道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2.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矿物: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形态。
4.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5.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6.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7.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8.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9.将今论古:又叫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则。
利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10.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11.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12.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其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20%。
最显著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且因此而得名。
平流层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
13.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14.变质作用:指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状态下发生物质成份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5.温差风化: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绪论1、什么就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得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得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得范围,就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与地核)、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组成得一个开放得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得地球1、恒星得概念?答:由炽热得气体组成得、能自身发光得球形或类似球形得天体。
构成恒星得气体主要就是氢,其次就是氦。
如太阳。
2、星云得概念?答:由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组成得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得形状为?答:扁率很小得旋转椭球体。
6、地球得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得流行理论就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得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得概念?答:就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得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得就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与火星;B、火星与木星;C、木星与土星;D、土星与天王星;8、太阳系与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得学说就是?答:星云说。
9、地球得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得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得时间为:4、6-3、8Ga,太古宙得时间为:3、8-2、5Ga;元古宙得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得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得活动得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得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得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与二叠纪(P)。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成分:-地球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铁合金,内核为固态铁合金。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氧化合物组成。
-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组成。
2.地球的历史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的演化包括了大气、水和生命的形成等过程。
-地球的演化通过地质纪年来进行划分,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时期。
3.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文、生物和地表等多个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受到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和自然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5.地球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基础。
6.地球的海洋科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
-海洋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岛屿、海岸线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
7.地球的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宇宙现象,包括星星、行星和宇宙射线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以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对地球科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
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
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度,平均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
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只要把一个地区所有的岩层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衔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或地层。
这种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叫地层学方法,又称地层层序律或层叠置律。
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称为古生物学方法,又称生物演化律。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之间出现断裂或切割穿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称为构造地质学方法,或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岩石地层单位:若地层中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和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地层,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根据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特征为标志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的术语是:(某生物的)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块体运动和成岩作用等。
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上下地层中古生物连续。
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古生物不连续。
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
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
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
走向、倾向和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岩层保持着连续和完整性。
褶皱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是岩层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依次变老。
复背斜和复向斜:巨大的背斜或向斜其翼部被次一级褶曲复杂化,这些次一级小褶曲的轴向与大褶曲的轴向一致。
这种巨大的背斜或向斜褶曲称为复背斜或复向斜。
隔挡式和隔槽式组合:背斜与向斜褶曲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紧闭,上凸明显,向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挡式组合。
相反,向斜紧闭,下凹明显,背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槽式组合。
断裂构造: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
包括:节理和断层。
节理:是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距:被错断的岩层,在断面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
地震:是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
是构造运动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
岩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却,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叫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在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岩石基本在固态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生成新岩石的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氧、水和水溶液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叫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或分泌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河流: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
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的运动。
在过水横切面上的投影为环状。
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化学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可统称为岩溶或喀斯特现象。
刨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一定的冰体及其及其所携带的石块对岩石的纯机械性破坏过程,称刨蚀作用。
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水淹没。
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
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水面。
残留沉积:是指大陆架上那些与现代海洋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
即外陆架上广布着以砂为主的沉积,而内陆架上的沉积物却以粉沙和泥为主。
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
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宽之比大于1:30为生态礁,小于1:30为地层礁。
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
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
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
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
板块: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
二、简述题1、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答:⑴、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
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
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
岩石密度平均2.7g/cm3。
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
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
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 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
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
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
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
⑵、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
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其、水气和固体杂质。
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
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次为CO2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
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
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
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
2、简述整合、不整合类型及形成过程。
答: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