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合集下载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战略规划,鼓励创新药物研发,促进广东省医药产业结构升级、规模增长,完善全省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为导向,针对广东省新药创制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围绕严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重点支持新药创制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新药评价的关键技术及体系建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及体系建设、开放项目等研究专题。

通过本专项实施,突破一批新药创制相关的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仿制药,完善我省新药创制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省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

专题一:新药创制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本专项专题一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4-6级的项目,项目完成时技术就绪度一般应达到7-9级。

项目1: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一)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高发重大疾病,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的小分子创新药物,通过开展Ⅱ/Ⅲ期临床研究,对药物临床疗效、安全性、治疗方案合理性进行全方面考察,对药物机制进行验证;重点围绕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器官纤维化、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的新机制,以分子靶向、表观遗传及免疫相关治疗的新靶标进行创新药物开发,突破相关新靶标研究的技术瓶颈,合理运用多靶点药物设计等新策略加速推动相关药物研究;重点突破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的前沿关键技术,鼓励运用蛋白动态、DNA编码化合物库、蛋白降解靶向联合体、基因转录模拟及小分子辅助受体靶向等新技术,设计、合成和筛选出一批具有全新骨架的先导化合物;立足我省长远发展需求,积极转化和应用国内外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开展相关创新品种研发;以进入Ⅱ/Ⅲ期临床的药物为引领,同时建立药物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加速发现新候选药物,实现新药研发的持续发展。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

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省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现发布2018、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专项实施目标是:一是突破智能机器人感知、人机共融、多机协作等重大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软件工具、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鼓励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二是突破智能装备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前沿技术,为提升我省智能制造水平进行前沿技术储备;攻克高性能模具、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升国产智能装备制造的竞争力;推动精密制造行业和制造加工企业采购和使用国产智能制造设备,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推进国产智能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

本专项实施期3年。

2018~2019年,本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拟在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按照前沿及共性技术、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三个层次启动9个专题。

前8个专题共设22个项目,专题9为开放性课题。

前7个专题除特别说明外,每个项目一般仅支持一项;技术路线明显不同而又在评审中排前两位时,经专家论证可都纳入并行支持;评审专家经评议认为项目申报质量都未达指南研发内容和指标要求时,可都不支持。

专题8拟支持2-4项。

专题9开放性课题同一技术路线、方向仅支持一项,支持总项数不超过5项。

专项统一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一般为3年,研究内容除特别说明外必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参研单位总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着力研究开发量子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2020年度将针对国家和广东战略需求,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开展单光子大气雷达关键技术、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超导量子比特集成测控芯片攻关,搭建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研发量子领域重大关键装备。

本次指南共设置六个专题(其中专题五、专题六另文发布,定向择优),重点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申报,项目实施期3~5年。

专题一: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专题编号:20190302)研究内容:开发机载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关键技术,研制机载量子密钥分发原型系统及小型化地面站系统,开展现实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并在广东省开展机载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厘清量子网络基本架构,研究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通信方为快速移动目标条件下的高精度跟瞄技术,适应于在航空器起降和飞行过程中随机震动和冲击等恶劣环境影响,实现通信双方光学链路的快速建立和维持;2.研究在航空器坐标系随机和不稳定条件下的实时高精度基矢补偿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量子态检测;3.研制适应机载环境的集成化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及地面设备;4.开发相关量子密钥应用系统,包含密钥服务系统、应用终端等,并完成基于现实经典通信系统(如5G网络)的保密通信等应用示范;5.在广东省完成基于航空器开展现场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及密钥应用演示;6.构建多节点、多种拓扑结构、多种时空结构量子网络,刻画量子网络非定域性等量子特征,完成信息安全性分析;7.实现高效纠缠光子探测,研究多方量子保密通信协议;8.探索建立基于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方案的量子随机数标准,进一步探索实现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我省重点发展领域的战略规划,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重点针对医学诊疗设备及生物材料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或“卡脖子”问题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我省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我省该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整合,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惠及民生为导向,重点在医学影像、数字化诊疗设备、先进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植介(入)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制约医学诊疗设备及材料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关键原料、新型生物材料、设备与器械等。

通过本专项实施,补齐补强我国在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短板,增强我国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自主保障能力,加快我省医学诊疗设备产业在以模仿为主的大格局中逐步形成“自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促进我省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攻关本专题主要针对高端智能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瓶颈性问题进行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技术、集成电路、元器件、原材料、系统集成等的研发,强化重大装备的自主掌控能力和产品产业化应用,完善我国医学影像领域供应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快推进我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向与国际并跑阶段演进。

方向1:高热容量CT球管(一) 研究内容。

研发高热容量CT球管,重点解决液态金属轴承、电磁动态聚焦、栅控飞焦点、单端高压阳极水冷等关键技术,实现高热容量CT球管的产业化。

(二) 考核指标。

热容量不小于8MHU,焦点尺寸不大于0.6×0.7/1.1× 1.2mm2,功率60/100kW,支持机架转速不小于250rpm,寿命不小于20万秒次。

2019~2020年度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9~2020年度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附件1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海洋强省、“一核一带一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我省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关键领域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为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019~2020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本专题下设3个方向,每个方向以项目形式申报。

方向1: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制及应用示范(一)研究内容面向深海资源调查、考古和海底目标搜索等精细探测需求,研制具有自主避碰功能的大深度自主水下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近海底高精度自主航行;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研发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实现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具有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支持自主水下机器人智能决策,实现关键靶区自主精细调查。

(二)考核指标1.研制可搭载光学系统的深海近底自主水下机器人平台,具有4500米水深的作业能力,巡航速度1节,巡航高度3米,连续工作不小于24小时,可实现复杂海底环境下的自主避碰与高精度航迹控制。

2.研制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具有海底图像处理、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

图像匹配误差不大于1个像素;在图像两两重合不低于15%的情况下,海底大场景图像自动拼接率不小于80%;目标识别率不低于85%,可实现高概率海底目标自动识别。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0年度“量子科学与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着力研究开发量子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2020年度将针对国家和广东战略需求,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科技领域关键装备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开展单光子大气雷达关键技术、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超导量子比特集成测控芯片攻关,搭建空地一体化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研发量子领域重大关键装备。

本次指南共设置六个专题(其中专题五、专题六另文发布,定向择优),重点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申报,项目实施期3~5年。

专题一: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专题编号:20190302)研究内容:开发机载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关键技术,研制机载量子密钥分发原型系统及小型化地面站系统,开展现实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并在广东省开展机载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厘清量子网络基本架构,研究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通信方为快速移动目标条件下的高精度跟瞄技术,适应于在航空器起降和飞行过程中随机震动和冲击等恶劣环境影响,实现通信双方光学链路的快速建立和维持;2.研究在航空器坐标系随机和不稳定条件下的实时高精度基矢补偿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量子态检测;3.研制适应机载环境的集成化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及地面设备;4.开发相关量子密钥应用系统,包含密钥服务系统、应用终端等,并完成基于现实经典通信系统(如5G网络)的保密通信等应用示范;5.在广东省完成基于航空器开展现场环境中的机载量子密钥分发验证实验及密钥应用演示;6.构建多节点、多种拓扑结构、多种时空结构量子网络,刻画量子网络非定域性等量子特征,完成信息安全性分析;7.实现高效纠缠光子探测,研究多方量子保密通信协议;8.探索建立基于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方案的量子随机数标准,进一步探索实现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2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虚拟现实”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优势力量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进我省虚拟现实技术及产业创新发展。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超大视场高清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研发、大范围场景跟踪定位与自然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虚拟现实核心引擎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专题。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年。

专题一:超大视场高清虚拟现实显示设备研发(专题编号:0146)(一) 研究内容。

研究用户的三维视觉感知机理以及基于用户感知评价的显示系统优化方法,提升头戴式显示系统的显示效果与舒适度;研制匹配用户瞳距、视度差异的沉浸式超大视场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研究多通道拼接式显示系统显示效果模拟仿真工具以及适用于超大视场高分辨率头戴显示拼接、融合、渲染和显示的呈现工具;面向虚拟现实头戴式设备,研究融合低功耗处理技术、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双屏显示技术、环绕音设计技术与专用光学模块设计技术(反畸变反色散)的专用高性能低功耗虚拟现实主控专用芯片。

(二) 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制基于国产芯片的超大视场高清晰度头戴式显示装置。

显示器光学性能实现双目水平视场角≥150°,双目水平重叠视场角≥65°,出瞳距离≥13mm,出瞳直径≥10mm,显示畸变≤10%。

显示器渲染性能实现显示延时≤25ms,高清视频解码≥8K/60FPS;实现双屏高清显示,单眼分辨率≥2.5K/90FPS;实现持续运行≥4h,实现反畸变、反色散及异步时移,实现虚拟现实设备关键模块动态电源管理,支持高性能LPDDR4X设计。

构建基于光线追迹的超大视场头戴式显示系统显示效果模拟仿真软件,能够在设计阶段正确模拟多通道拼接头戴式显示设备。

项目执行期内新申请发明专利≥20项,相关产品或元件在虚拟现实行业获得应用,项目实施三年内相关产品与服务实现经济产值≥1亿元。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

附件3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我省先进制造产业的关键支撑材料需求,结合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启动实施“先进制造关键支撑材料”重点专项。

本重点专项的目标是:面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特高压及相关电气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材料需求和重点基础材料的性能提升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材料与技术,推动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差别化发展,提高先进制造重点领域新材料的全链条贯通、集成和应用水平。

本专项重点部署4个专题,每个专题支持1项,实施周期为3-4年。

申报时需按专题申报,研究内容必须涵盖该专题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每专题参研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个。

除特别说明外,本专项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大企业联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完成时取得的成果需实现量产和销售。

专题1:高品质热作模具钢研发与产业化(专题编号:)研究内容:研究优化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合金成分设计、全链条生产工艺对使用性能影响;研发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及模具生产加工工艺新技术,提高钢的纯净度,降低夹杂物,降低连铸坯表面裂纹,改善钢材内部质量,减少内部偏析、疏松、裂纹,实现碳元素偏析波动小,强度、韧性、耐腐蚀、耐磨损、热疲劳寿命等性能的协同提升;研发基于大科学装置平台的模具钢材料性能和残余应力等先进表征、控制技术;建立模具钢组织、性能与热疲劳特性的内在联系的数据库;研究残余应力对模具加工、服役行为及使用寿命影响规律;研究热作模具钢的服役疲劳失效机理,建立热作模具钢的疲劳评定标准;研究并开发不同工况下热作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与工艺,提高热作模具的耐磨性和服役寿命;研发模具钢全链条生产全工艺的数值仿真模型、疲劳寿命预测多尺度数值仿真模型及软件系统。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通信和网络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领域,加快推动通信与网络领域技术创新将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本专项对接广东省政府和科技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聚国内优势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核心设备、高效传输、卫星通信、5G网络与应用四个专题8个任务,拟支持8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

专题一:核心设备(专题编号:20190156)项目1:面向商用的5G基站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开发6GHz以下满足商用需求的5G中频段基站设备,开发5G高频段商用基站设备,所研发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鼓励采用国产芯片。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研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宏基站设备、研发5G高频商用基站设备,鼓励采用国产芯片,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所提供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并满足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1)5G中频段基站设备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不小于100MHz;(2)5G中频段基站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支持大规模阵列天线(大于等于64通道);小区峰值吞吐量不小于3Gbps;(3)控制面空口时延小于10ms;单向用户面空口时延小于4ms;(4)支持CU和DU分离和合设方式,支持CPRI/eCPRI等接口要求;(5)5G高频段基站商用设备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支持不小于800MHz总带宽,支持512天线阵元,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0Gbps。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组织项目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组织项目

广东省启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3月3日前提交的项目将作为首批启动
组织项目
 1月24日,广东省科技厅发布通知,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芯片、软件与计算”(芯片类)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工作。

 据介绍,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前沿,研发产业重大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根据申报指南,2019年“芯片类”重大科技专项内容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功率器件、射频器件及智能传感器等。

 申报指南中共列有六大专题,包括: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5000万元左右/项);新一代卫星通信与北斗全球系统导航核心芯片研发与产业化(3000万元左右/项);物联网芯片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3000 万元左右/项);大型装置中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3000万元左右/项);芯片制造设备核心部件研发及制造(5000万元左右/项);高端芯片可靠性与可信任性评价分析关键技术(3000万元左右/项)。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为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着力推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与升级发展,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工程技术”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广东现代工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及为人民提供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为目标,聚焦交通、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重点围绕核心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3个方面进行产业链及创新链部署、一体化推进,瞄准国际前沿,集聚优势团队,大力提升我省及我国现代工程领域关键技术水平,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互联互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高难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复杂环境下隧道工程建设(专题编号:20191105)方向1: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一)研究内容。

针对繁华城区土软、地层变形难以预测等特点,研究暗挖施工过程中强化土体的力学特性及渗透特性的演化规律;建立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结构计算模型,研究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防水设计成套方案,研发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研发适应多洞组合顶管法的施工机械;研发小口径曲线管幕机装备;研发基于BIM技术开展设计和施工信息化管理、仿真和风险分析的软件平台;开展全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为主)的暗挖地铁车站工程应用示范。

(二)考核指标。

形成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标准1~2项,提出地层沉降控制技术措施1项;形成三圆或多圆盾构车站施工工法1项,其中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施工速度不低于5米/天;研制多洞组合顶管设备的施工速度不低于5米/天,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2%,顶管分部施工可适应的狭小隧道间距的能力达到隧道间距0.1米,轴线偏差不超过±0.03米;研制曲线管幕机的轴线控制精度的轴线偏差不超过±0.03米;研发基于BIM的风险分析管理软件1套,实现基于BIM的地铁暗挖车站全过程仿真模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地铁暗挖车站周边环境快速建模、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及施工场地、人员智能化管理;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三圆或多圆盾构装备、多洞组合顶管设备、曲线管幕机中选择一种开展地铁暗挖车站工程应用示范,研制装备样机的性能测试按照相应施工工法开展验证;制/修订行业或地方技术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019~2020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9~2020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附件12019~2020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现代种业”(岭南特色农作物和家禽种业)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生物种业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根本,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

随着农业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结合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广东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广东省拟启动实施2019~2020年“现代种业”(岭南特色农作物和家禽种业)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展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培育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以特色优质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选育与创制为主线,统筹部署安排种质资源精准鉴评、核心种质构建、关键核心育种技术研究应用等创新方向,协同推进种业全链条创新,预期创新利用现代育种技术,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效率大幅度提高,获得具有育种利用价值和知识产权的重大新基因,形成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研发广东优势特色农作物、禽畜等优质生产的核心种质或品种(品系),培育一批重大新品种并推广应用。

本专项重点部署5个专题,12个项目,申报时专题二项目2、专题三项目3、4及专题四研究内容可按类别覆盖全部考核指标研究内容,其他专题(项目)须涵盖该专题(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项目实施期3~5年。

专题一:育种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应用项目1: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新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 (一) 研究内容。

研发利用惰性气体的安全高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新技术,系统揭示基因组水平基因损伤及突变规律;通过电-气-水的控制系统集成,研制自动化高通量等离子体生物育种成套装备,可广泛用于原核到真核生物的诱变育种;结合多组学方法实现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定向获取能成为分子育种靶标的突变基因,研究提高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效率的方法和育种流程;实现诱变育种新装备在特色植物、水产育种及生物发酵等领域的应用示范,获得高性能可应用突变体。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根据省委和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和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项目和引进国内外团队和领军人才,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推进的思路,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产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2019年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建议。

2018~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7个专题,均采用竞争性评审、无偿资助方式,资助金额根据专项年度总体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

项目均须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单位应整合或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产业化必须在广东省内。

专题一:6-8英寸导电4H-SiC衬底及外延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一) 研究内容。

面向电动汽车、高铁牵引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对SiC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研制出满足SiC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所需的高质量6-8英寸SiC衬底及外延片,突破制约SiC 衬底及外延片成品率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8英寸低缺陷高品质碳化硅衬底及外延片产业化制备成套关键技术。

开展6-8英寸SiC温场精确控制技术和扩径生长技术研究;突破位错、微管、夹杂物等缺陷降低技术;开展6-8英寸SiC单晶材料电阻率控制技术及电阻率均匀性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外延片厚度与掺杂浓度均匀性及其控制方法研究;开发6-8英寸SiC单晶生长及外延生长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工艺及晶体批量切、磨、抛加工技术。

(二) 考核指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形成高质量6-8英寸碳化硅衬底年产能达到8万片,外延片达10万片;6-8英寸碳化硅材料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4件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论文10篇。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的典型代表,其迅速发展将深刻变革人类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本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集聚国内优势团队组织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部分关键领域实现科技自立。

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共设置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关键处理与感知器件等专题。

要求项目须覆盖每个研究方向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且成果实施地点在广东省内。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年。

专题一:关键基础体系研究及验证(专题编号:20190153)项目1:面向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计算架构和验证(一)研究内容针对自主智能体感知与协作的新型深度计算架构开展研究。

针对实时感知与识别、自主控制与协作、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任务重构等难题,突破实时目标检测算法、多智能体协作、智能计算智能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研究低功耗、强实时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研究基于语义地图的情境理解和多智能体协作等核心技术;完成基于认知计算模型的人工智能原型处理器设计,面向多智能协同任务的原理验证系统。

可支持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

(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基于自主智能理论计算架构完成一款新型处理器原型设计,并建成面向物流、无人驾驶等领域技术验证系统,可与原有自主智能体感知、协作、任务执行效率直接比对。

其中,处理器峰值算力不低于12.8TOPs,执行效率不低于70%,部分网络不低于80%;单处理器支持不低于8路的1080P@60Hz目标检测任务;基于该原型处理器构建自主智能体数目≥10个、种类≥2类的多智能体协同验证系统;验证系统围绕混合增强智能、机载实时处理、空地联合感知协作、动态环境任务自适应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集成验证,达到低能耗、高实时、强适应的要求;项目执行期内在广东省内自主智能体领域进行不少于3处应用,完成新申请发明专利大于等于20项(其中至少包含5项PCT专利),研制并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集成电路保护布图1项。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

附件1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部署要求,提升广东省医疗器械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基础,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壮大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强特色、补短板、惠民生”为导向,重点支持突破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及植(介)入器械、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等领域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与器械、核心部件、新型生物材料等,进一步强化广东省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特色和优势,补齐补强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短板,增强健康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自主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模式,支撑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攻关(20191113)本专题主要针对高端智能医学影像设备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瓶颈性问题,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元器件、系统集成等研发,强化重大装备自主掌控能力和产品产业化应用,完善广东省医学影像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提升广东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原始创新能力。

方向1:256排(512层)宽体高清能谱CT核心部件与整机研发及产业化(一)研究内容。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体高清能谱CT核心部件与整机(≥256排、512层);研发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重点围绕快速心脏冠脉成像、能谱物质分解、肺部低剂量筛查等高级临床应用,研发核心的二维可拼接宽体探测器及配套数据采集系统、大锥束成像算法和迭代成像算法、高级金属伪影矫正和人工智能伪影消除技术以及高速旋转机架和配套扫描控制系统,实现生物体高分辨率的二维和三维成像。

(二)考核指标。

256排宽体高清能谱CT整机、CT探测器和高频高压发生器均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

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

附件4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先导性新材料与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核心需求、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需要,结合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关注前沿新材料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以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产业发展新动力、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启动实施“先导性新材料与技术”重点专项。

本专项按照单原子催化剂、单晶铜箔、超材料三个专题部署,项目实施周期为3-4年,参研单位总数不得超过10个。

鼓励企业牵头申报,大企业联合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联合申报。

项目完成时项目成果需实现一定量产和销售。

专题1-2共部署3个项目,申报时研究内容必须涵盖该专题(项目)下所列的全部内容,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专题3为超材料先导性专题,由项目单位提出具体研究内容和可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成果要求实现产业化并形成销售;同一技术路线、方向仅设一个课题,仅支持一项,支持课题总数3项左右,同一单位(含全资、参股、控股关联单位)支持不超过1项。

专题一: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及其应用研究(专题编号:)项目1:烷烃脱氢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工程应用示范研究内容:(1)研究乙烷、丙烷、异丁烷脱氢的单原子催化机理,开发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方法,获得通用性描述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指导适用于轻质烷烃脱氢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验制备和性能优化;(2)探索活性组分、载体类型和制备条件等对催化效能的调控规律,开展单原子催化剂的载体优化及中试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现有移动床、固定床或流化床匹配的单原子催化剂的中试制备及应用工艺技术;(3)开展烷烃脱氢制烯烃(乙烯、丙烯、异丁烯等)高效单原子催化剂的小试实验,实现至少一种烷烃脱氢制烯烃的中试示范,并在中试示范场景下对单原子催化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推出低温高活性、高选择性、低成本、稳定性好、抗积碳能力强的单原子催化剂产品。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及广东省推动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有关部署要求,提升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重点专项。

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防减救结合、系统集成、统筹突破”的总体要求,面向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保障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事故灾难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更大压力等突出问题,重点围绕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工程防御等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单灾种和多灾种相结合,以防灾为主、防减救灾相结合,推动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应用,强化重大自然灾害、特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城市生命线工程防御体系建设,为保障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

2019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方向1:台风大风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一)研究内容。

基于登陆台风观测和野外科学试验,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登陆台风大风精细结构,研究台风大风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建立基于FY(风云)卫星资料的海面大风数值预报模式和台风阵风客观预报模型,研发登陆台风大风与近海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的台风预报技术、台风主客观智能融合订正技术和台风大风卫星监测技术,研发台风初始涡旋的实时识别及延长台风预见期的台风发展趋势、空间影响预报技术;建立集卫星监测、数值预报和智能网格为一体的广东省登陆台风大风精细网格实时监测与预报系统;实现对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大风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近海风暴潮监测预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年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对接广东省政府和科技部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以国家战略和广东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际最前沿,集聚国内优势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标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

2019年度指南共设置核心设备、高效传输、卫星通信、5G网络与应用四个专题9个任务,拟支持9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

专题一:核心设备项目1:面向商用的5G基站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

开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5G中频段基站设备,开发5G高频段商用基站设备,所研发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满足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率等5G关键性能指标要求,鼓励采用国产芯片。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发6GHz以下满足5G商用需求的宏基站设备、研发5G高频商用设备,采用国产芯片,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所提供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并满足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

(1)5G中频段基站设备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不小于100MHz;(2)5G中频段基站设备满足3GPP R16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支持大规模阵列天线(大于等于64通道);小区峰值吞吐量不小于3Gbps;(3)控制面空口时延小于10ms;单向用户面空口时延小于4ms;(4)支持CU和DU分离和合设方式,支持CPRI/eCPRI等接口要求;(5)5G高频段基站商用设备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支持不小于800MHz总带宽,支持512天线阵元,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0Gbps。

项目2:面向商用的5G终端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

研发5G智能终端设备,支持3GPP R165G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规划,满足峰值速率和时延等5G关键性能指标。

5G智能终端设备成本、体积和功耗满足规模商用需求。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制采用国产芯片的商用5G终端设备、完成测-2-试验证,实现销售不少于10万套(台)。

主要技术指标:(1)满足3GPP R16的5G技术标准规范、国家行业标准规范;(2)支持2515-2675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5G频率规划分配为准),信道带宽100MHz,发射功率高于26dBm,支持2T4R,上下行峰值吞吐量分别达到0.75/1.5Gbps;(3)支持24.75-27.5GHz频段(具体频段以工信部高频段5G规划为准),信道带宽400Mhz,支持下行2流,上下行峰值吞吐量不小于1.2/5Gbps。

项目3:支持全频谱接入的5G小基站室内分布系统设备研发(一)研究内容。

面向室内高容量连续覆盖场景的应用需求,针对支持全频谱接入的5G小基站室内分布系统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以下研究:数字室内分布架构方案,高效率、高性能、大带宽的基带和数字中射频算法和平台,高效率前向传输平台,高效率高集成度功放技术,天线技术等。

并在上述硬件与算法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样机的研发。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制采用国产芯片的5G室内小基站,完成试验验证,实现销售不少于1万套(台)。

主要技术指标:支持小基站数字室内分布架构;2.6GHz及3.5GHz频段支持2T2R、2*250mW 发射功率;4.9GHz频段支持2T2R、2*500mW发射功率;毫米波频段支持有源天线系统EIRP不小于40dBm;室内分布系统满足-3-室内吊顶安装要求;射频指标满足3GPP38.104要求;小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吞吐率大于2Gbps。

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项目4:基于北斗卫星的高可靠高精度5G基站时间同步系统研发(一)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通信基站大比率使用GPS卫星和国外厂商产品进行高精度授时的重大安全隐患,面向“新一代通信及网络”应用需求,开展北斗卫星信号高可靠高精度授时接收全链路技术研究,突破宽带低噪声射频接收、多频点变频处理、高灵敏度、高授时精度、抗干扰、防欺骗等一系列信号处理核心技术;提出基于北斗卫星的高可靠高精度基站时间同步设计与系统实现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解决好系统指标分配、频率规划、接口规范等问题,开发面向基站授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可靠高精度北斗接收机芯片及时间同步技术产品,并形成大规模化应用。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研制全国产化授时基站,应用量不低于10万套。

主要技术指标:(1)提供精准的1PPS和位置、TOD时间等数据输出,为通信基站系统提供精确的授时;(2)卫星信号接收灵敏度捕获:-145dBm,跟踪:-163dBm,授时精度优于10ns(1σ),授时稳定度TOD连续,无跳秒;(3)实时单点定位精度<2.5米,静态模式(使用RTK后处理)<1米;(4)有较强的抗干扰抗欺骗能力,在伪北斗信号强度小于-80dBm时(欺骗信号时延10码片-4-以内),基站系统时钟正常,不会跟随伪北斗信号;(5)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形成相关行业标准至少1个。

申报要求:须企业牵头申报支持强度:本专题拟每个项目各支持1项。

专题二:高效传输项目1:6G热点候选技术原理研究与验证(一)研究内容。

(1)共性技术平台:研发支撑1Tbps以上处理能力的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硬件体系架构和验证平台,以完成6G热点候选技术的原理验证;(2)太赫兹相关技术:研究太赫兹频段的大尺度衰落特征,小尺度衰落特征,尤其要能反映波束反射特征,空间一致性特征等太赫兹频段特有的一些特征抽象;太赫兹频段接入的相关静态链路设计和动态过程设计;研究太赫兹频段波形多址、峰均比,相位噪声等技术;研究对不同的天线拓扑,形成鲁棒地对单个用户提供多流服务的技术。

(3)基于轨道角动量理论的多天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涡旋波成型技术分析及优化、各种OAM-MIMO系统容量分析比较、天线拓扑设计与优化、各拓扑下发送端预处理技术设计、OAM模态特征反馈设计、全双工中的OAM-MIMO自干扰消除技术、测量与解调参考信号设计、移动性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非共轴场景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非视距场景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远场部分波面接收算法。

(二)考核指标。

-5-项目完成时须搭建6G热点候选技术验证平台、太赫兹技术和轨道角动量技术验证。

主要技术指标:(1)搭建6G热点候选技术验证平台,支持1Tbps以上的处理能力;(2)完成太赫兹技术验证,实现1Tbps以上的空口传输速率;(3)完成轨道角动量技术验证,实现100Gbps的空口传输速率;(4)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项目2:新型接入与传输技术研究与验证(一)研究内容。

研究面向B5G的多用户接入与传输技术的实际需求,提出时延、容量和覆盖等关键设计指标;研究实现简化的两步随机接入方案,包括接入过程中的msgA设计、msgB设计、回退机制、功率控制等技术,将控制面接入时延降低约50%,同时降低小区切换时延;研究基于竞争的免调度数据传输方案和仿真方法,降低用户面数据传输时延,降低终端功耗,解决冲突以支持更多并发接入,从而支持海量接入与传输;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在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落地及影响力提升;完成相应的样机开发及测试,验证关键指标达成情况。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提出关键设计指标,完成相应的样机开发及测试。

主要技术指标:(1)完成面向B5G的多用户接入与传输技术方案研究,研究简化两步接入方案及免调度数据传输方案;网络时延可达0.5ms以下,覆盖可达164dB以上,支持用户包可达1000 -6-万/小时/MHz;(2)完成新型概念样机开发,支撑两步随机接入及免调度传输功能的技术研发试验;(3)基于新型样机的研发试验测试平台,搭建小规模试验网,验证上述关键指标性能;(4)项目执行期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以上,新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其中国际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提交国际或行业标准建议提案30篇项以上,并在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的相关分组讨论中担任主要角色。

支持强度:本专题拟每个项目各支持1项。

专题三:卫星通信项目1:天基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验证(一)研究内容。

研究高通量天基通信网络为骨架、多种类型卫星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天基信息通信网络体系架构。

研究能够融合导航、遥感多类卫星数据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天基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并打通“天网”与“地网”数据连接;研究自主高通量通信卫星基带系统及其配套卫星网络管理中心系统,实现高通量卫星多用户组网、灵活资源分配;研究超表面液晶相控阵天线等新一代低成本、小型化高通量卫星天线系统;研究卫星物联网组网与关键技术,研制卫星物联网终端设备样机;在广东海陆地区及与广东密切联系的航海、航空线路,依托高通量天基通信网络开展融合导航、遥感资源的一体化综合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的实验验证。

-7-(二)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须研发高通量天基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卫星物联网小型化相控阵天线样机、终端转换设备样机并完成试验验证。

主要技术指标:(1)完成自主高通量卫星基带系统原型设计开发,实现不低于256APSK调制编码能力;(2)实现高通量卫星系统多用户组网要求,卫星单一点波束内不低于4000用户共享的卫星网络资源调度能力,并开发完成配套自主卫星网络管理中心系统;(3)实现高通量卫星全网络资源管理,波束、地面站管理与切换,入网设备监管,多用户间卫星资源调度与分配功能。

(4)研制完成卫星物联网小型化相控阵天线样机,研制Ku或Ka 高通量卫星频段的卫星信号转LoRa信号物联网终端转换设备样机,天线增益不小于15dBi,传输速率不低于15kbps,整机重量不高于2kg;(5)开发融合导航、遥感多类卫星数据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综合实时服务天基通信网络平台,具有功能扩展能力,并打通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数据连通;(6)在广东海陆地区及与广东密切联系的航海、航空线路,依托高通量天基通信网络开展融合导航、遥感资源的一体化综合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的应用验证。

申报要求:须企业牵头申报支持强度:本专题拟支持1个项目。

专题四:5G网络与应用项目1:面向高安全等级场景5G行业应用研究及试点示范(一)研究内容。

-8-基于5G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研究适用于政务等高安全等级行业应用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实现行业用户安全可控入网、行业用户信息与互联网信息安全隔离、提供电信级高清加密语音电话和加密分组数据业务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