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第一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姓名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和教育等方面的薄弱。
通过这几个月在法院刑庭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尤其是在法院青少年维权中心接触了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让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基本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这些特征和原因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才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对策与建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才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社会实践则是最好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责。
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懂的原来是那么的少。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抓紧学习,而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案件则更加用心的跟进。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这让我很震惊,为何会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也请教了一些常年负责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才让我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入手。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谈及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坐井观天”的模式下。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的存在未成年犯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一些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中更为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对未成年犯罪者本身和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1. 未成年犯罪率高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4万余起,其中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多种类型。
这些案件中,很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社会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的。
2. 未成年人易受影响未成年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周围环境有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就容易引导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3. 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方式单一等原因,很多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
二、问题的原因未成年犯罪存在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家庭教育不力家庭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教育场所,但是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或者是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社会环境恶劣一些社会环境恶劣,例如犯罪率高、道德风气败坏等地区,容易让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和恶劣行为模式。
3.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未成年人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但是一些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存在欠缺,也没有提供足够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课程和活动。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以下是针对该问题提出的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
他们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 建设健康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建设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例如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
3.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案情较简单。
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精心策划,很多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
(二)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绝大部分的未成年犯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为主要群体.许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早离开校园,离开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惑下就胆大妄为,做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
他们心理冲突激烈,既想达到个人欲望,又对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极为多见,特别在侵权案件中作案者有时不是将受害人的财物抢劫一空,而只是取其一部分。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他们在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尤其是抢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点一般选择在学校附近或自由市场等繁华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语威胁或拳打脚踢等行为,多数是由流氓行为或不良恶习发展演变为犯罪行为或持械抢劫作案。
(四)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和累次作案居多.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身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超常消费,便把目标放在盗窃、抢夺、抢劫作案上。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责感弱化,加之社会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断强化,增强了犯罪成功的信心,产生了连续作案的欲望。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在一个国度里,未成年人素质的高低,维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想有效地减少、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充分认识和研究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2、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偏低。
未成年涉罪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的社会的闲散未成年人,由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冲动阶段,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人群。
3、犯罪类型多元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
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
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卖毒品、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其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比例为最高。
4、犯罪手段成人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自身心理尚有缺陷。
未成年人的思想不够成熟,心理存在缺陷,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明显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城乡差别、贫富悬殊等社会不平衡因素的存在与扩大,极易使一些未成年人心态不健康甚至心理失衡,从而诱发其犯罪。
未成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以及法律在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中的重要作用。
案件概述:2019年10月,某中学初二学生李某(化名)因与同班同学张某(化名)发生矛盾,被张某伙同其他几名同学围殴,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微脑震荡。
事发后,李某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及时介入调查。
经查,张某等同学因长期欺负李某,形成了一个霸凌团伙,对李某进行多次欺凌。
在案件发生后,张某等同学均表示悔过,但李某的伤势已经造成。
二、案件分析1. 校园霸凌的定义及特征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因年龄、性别、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霸凌者)通过语言、肢体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另一方(受害者)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其心理、生理伤害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等同学长期欺负李某,对其进行围殴,属于典型的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具有以下特征:(1)重复性:霸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出现。
(2)故意性:霸凌者明知其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仍故意为之。
(3)力量不对等:霸凌者往往在身体、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占优势。
2. 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部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关爱,从而在校园中寻求关注,采取霸凌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不良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
3. 法律在校园霸凌中的作用(1)预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处罚。
(3)教育:对霸凌者和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件处理1. 学校方面:(1)对张某等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向李某道歉。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防范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防范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年轻化、多发化、复杂化等特点。
为了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需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
1、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经统计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攀升,2019年全国共立案15328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增长5.8%。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元化未成年人犯罪类型越来越多元化。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分为财产犯罪和非财产犯罪两类。
财产犯罪包括盗窃、抢夺、诈骗等,非财产犯罪包括故意伤害、强奸、贩卖毒品等。
同时,未成年人网上违法也日益严重,如网络欺凌、网上色情、网络赌博等。
3、未成年人犯罪目标的年龄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目标的年龄越来越小。
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已经低到10岁以下,这些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生涉及到某些恶性犯罪活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发展的基础和依靠,但家庭环境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存在离异、单亲、家暴、过分溺爱等问题,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不足,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从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当代社会中,信息传递速度快,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大,社会风气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导向力很大,不少未成年人被这些信息和文化所吸引,因而选择了犯罪这种行为。
3、教育缺失问题教育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改变。
现在,很多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重视的只是知识的灌输和成绩的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缺少对法律和法治的了解和尊重,从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整体发展和行为。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是指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这类案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复杂。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和情绪冲动。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并未深思犯罪行为的后果,因此其犯罪动机常常较为随意和不可预测。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愈发广泛,他们学会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犯罪,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
与传统犯罪方式相比,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更具隐蔽性和侵犯性。
再者,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未成年人之间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后果预判能力,因此在犯罪行为中常常选择同龄人作为受害者。
这种情况给案件侦办和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治。
总的来说,涉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复杂、犯罪手段多样和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应对这类案件,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加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更多的教育矫治手段,促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一些未成年人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
一些孩子在12、13 岁就开始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更小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不良行为。
这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2、犯罪类型多样化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还涉及到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犯罪,甚至出现了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新型犯罪。
3、团伙犯罪增多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独立犯罪的能力和胆量,因此团伙犯罪成为了常见的形式。
他们在团伙中相互影响、相互教唆,犯罪的胆子更大,危害也更大。
4、犯罪手段成人化受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呈现出成人化的特点,手段残忍、狡猾,具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
5、犯罪动机简单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好奇、寻求刺激或者为了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能耐”而犯罪。
6、再犯罪率较高由于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尚未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和改造的能力,一旦犯罪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和矫正,很容易再次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管理不善,导致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发生。
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危害不仅损害了社会安全,而且还妨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很多,其中包括暴力倾向、攀比心理、轻视法律、依赖性强等。
首先,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常常表现出暴力倾向。
暴力行为是指蓄意伤害他人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的形式各种各样,比如殴打、威胁、骚扰等等。
这些行为都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受害者遭受各种精神和身体上的创伤。
其次,未成年人在犯罪时表现出极强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指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心理状态。
当未成年人的攀比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不法手段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盗窃、抢劫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深深损害了他们自己的道德底线,而且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全。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表现在他们轻视法律的态度上。
未成年人可能会对法律存在一些误解或者持有错误的认知,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违反法律。
比如,许多未成年人不知道身处的环境属于哪种类型的公共场所,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等等。
最后,未成年人在犯罪时表现出依赖性强的特点。
未成年人通常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来维持他们的行为,这可能会促使他们采取非法行为。
比如,未成年人可能会在朋友的鼓动下参加非法集会、突破国家机关的安全防线等行为,或者直接参与暴力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
首先,我们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这些课程应该包括对法律的解释和介绍,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尊重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监督。
在这个时代,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给了未成年人一些机会去依赖不良的朋友或自由行动。
因此,家长应该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督做好,从而防止他们违法犯罪。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小张(化名)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调查,小张曾因家庭矛盾与父母发生争执,导致其对家庭产生怨恨。
为进一步报复父母,小张伙同同年级的王某(化名)策划抢劫。
2019年4月某晚,小张、王某两人持刀闯入一居民家中,抢走现金3000元。
案发后,两人逃离现场。
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迅速将两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1.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鉴于两人系未成年人,且犯罪情节较轻,依法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处小张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2. 社会影响该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张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关爱和教育。
这导致他在心理上产生了怨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中存在大量不良信息。
部分青少年在接触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二)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小张、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小张、王某在抢劫过程中,给被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防范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防范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经验还不成熟,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和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在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中触犯法律。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据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有未成年人犯罪11.8万余起,涉及未成年人19.7万余人,其中涉毒犯罪、家庭暴力、盗窃等比例居高。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不良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对其行为习惯和思想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不良家庭,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往往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行为。
2.教育不当教育的作用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品德和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部分原因是未成年人教育不当,缺乏正确的道德指导和价值观引导。
3.网络世界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接受信息、娱乐和交友的主要方式。
但是,在不良的网络环境下,一些未成年人会受到网络游戏、低俗信息和网络暴力等的不良影响,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1.健全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批教师,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正面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使其成长为健康的公民。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的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优秀的社会风尚,确保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
适当开设法律知识类课程,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增加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走向犯罪之路。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给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率高,尤其在城市地区更加明显。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敲诈勒索等。
三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以一人犯罪为主,少数为团伙作案。
四是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容易使未成年人感到挫败和绝望,从而走向犯罪。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缺乏关爱、父母离异等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教育体制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教育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认识和引导不当,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
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减少未成年人因无法融入社会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责任也不可忽视。
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关心,并提供正面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另外,学校教育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法律与执法机关也需要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有针对性的举措。
重点是通过立法与法律适用,规范刑罚的种类与幅度,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同时,加强执法机关的培训和监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矫治,提供更多的复员和社会融入机会等。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特点、原因及对策需要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关注和保护、改善家庭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完善法律与执法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改造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是年龄较小。
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未成熟,对于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有限。
他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冲动和冒险心理比较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诱导和压力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还在于心理方面的问题。
犯罪行为常常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如自卑感、逆反心理、受虐待等。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学业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他们的犯罪行为。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家庭问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社会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增加。
此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新的犯罪机会和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的改造,重点应放在教育和心理辅导上。
首先,教育是未成年人改造的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
此外,家庭教育也很关键,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
其次,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改造手段。
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逆反等,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指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访谈和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另外,社会帮助也是改造未成年人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
社会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等方式,激发未成年人的积极能量。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年龄、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改造未成年人的重点在于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犯罪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未成年人法律案件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为例,分析未成年人法律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简介2019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
犯罪嫌疑人小张(化名),男,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案发当天,小张伙同其他两名未成年人,共同盗窃了某商场价值人民币2万元的商品。
经调查,小张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此次作案是其第二次犯罪。
三、案件特点1. 低龄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涉案年龄越来越小。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小张仅15岁,已涉嫌两次犯罪。
2. 团伙作案现象普遍。
本案中,小张与其他两名未成年人共同作案,团伙作案现象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较为普遍。
3. 犯罪动机复杂。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多样,既有物质需求,也有报复社会、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
本案中,小张作案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
4. 犯罪手段简单。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相对简单,往往利用自身年龄优势,采取偷窃、抢劫等手段实施犯罪。
四、案件成因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
本案中,小张的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缺陷,父母对其疏于管教,导致其价值观扭曲,道德观念淡薄。
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案中,小张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
3. 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本案中,小张长期接触网络游戏、暴力影视作品等,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4. 个人因素。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法制观念。
2. 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法制观念。
论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及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愈发严峻。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在逐年增长。
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采取不良行为。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非法活动的出现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从事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例如盗窃、故意伤害、吸毒等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后果可能是长期的刑事记录和社会排斥,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家庭和学校的辅导和支持。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亲子关系的良好建立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至关重要。
学校则需要提供全面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行为。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帮扶。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贫困、失学和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和帮助,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需要得到及时的法律惩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相关法律应该更加注重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教育措施,使他们能够重新认识错误,并通过教育和改造获得重生的机会。
最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法律教育应该进一步普及,让公众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征及对策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严打斗争,我区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已被有效地遏制,社会治安形势确有明显好转。
但是近年来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生效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20**年原六合县法院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为12件15人,20**年是19件27人,20**年是18件26人,今年1至5月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与同期相比又有所下降,只有5件7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势头,就非常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其特征,以便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纵观我区近年来的未成人犯罪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犯罪动机上看,盲目的挥霍享受及贪财图利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最明显的特点。
盗窃犯罪这一贪利型犯罪在未成人犯罪案件中一直遥遥领先。
20**年六合法院审结的未成人盗窃案件是7件9人,占全年未成人犯罪数的60%,20**年有所下降,占26%,20**年占42%,今年1至5月份又上升至71%。
此外在盗窃犯罪中又以农业人口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不少青少年涌向城市,行无定址,居无定所,又经受不住物质享受的刺激,极易萌生犯罪动机,往往最终走向盗窃的犯罪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沉重的压力。
2、从犯罪手段上看,暴力性犯罪呈恶性发展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
作案手段愈来愈残忍,已远远超出了案犯的年龄、心理和行为常规。
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这类暴力性犯罪案件在未成人中时有发生。
3、从犯罪方式上看,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特别是被胁迫或盲从的青少年,犯罪意识因此逐步形成和强化,不利于争取挽救。
这类犯罪主要集中在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这类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中。
4、从犯罪年龄上看,越来越趋向于犯罪的低龄化,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暴力性犯罪,日趋向低龄化发展。
有的甚至是刚达到抢劫、强奸这类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即刚满十四周岁。
5、文化结构趋向低层次,在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左右。
正是由于他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极易误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自行创造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人财物大流动,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副作用,对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面对这些特点,还抱着传统的防范措施显然是难以
奏效的,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对策。
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改革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近年来,有些学校重教书轻育人,放松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犯罪屡见不鲜。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执法机关应该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思维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定期不定期地上法制课和道德教育,使他们不但知法、懂法、守法,也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2、改革学校德教方式,使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科学性;3、加强班级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骨干、生活向导、业余活动的组织者。
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管起来,组织起来,控制起来。
充分发挥值班老师的作用,建立值班老师责任制,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
教师要善于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4、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程体系,实行承包责任制,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社区和村委会包社会青年。
第二,研究犯罪心理特征,防患于未然。
未成年人犯罪除了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还与其心理发展的畸形有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一方面青少年开始有自我意识、自制力和预见性,另一方面他们萌生了强烈的物质需要,消费意识和权力意识,他们抗拒诱惑的能力十分薄弱。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超前消费,很容易使青少年沉醉于病态的享乐之中而不能自拔。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大都是
为了钱财,寻求刺激,在多种犯罪目的中,第一位是为金钱,第二位是为了朋友、义气,以下是为了报复、恶作剧和霸道。
其犯罪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攻击性等特点。
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关注未成年人身上的特性,在它们歹念刚露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纠正青少年的扭曲心理,重塑其健康向上的人格。
第三,加强立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法律保障。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对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原则。
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颁布,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际社会青少年司法制度日趋完善的趋势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作为青少年司法制度的立法不系统、不具体、不协调。
因此,需要我们首先要确立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其次,要将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具体化。
此外,应尽可能以多种处罚办法替代监禁,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交叉感染。
20**年六合法院在审理一起在校大学生盗窃案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考虑到该起案件的特殊性,其盗窃数额刚达到盗窃罪的起点,案发后已全部退赃,从挽救这名大学生的前途出发,采取寓教于审,在对他进行法制教育后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最后,必须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青少年犯罪主要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是贫困、社会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