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的线描稿有哪些

合集下载

入古出新_妙悟自然——罗胜利工笔花鸟画作品赏鉴

入古出新_妙悟自然——罗胜利工笔花鸟画作品赏鉴

28◆黄丹麾( 北京 )新 妙悟自然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来自宋人传统。

总的来说,其画风精细严谨,格调优美工致,意境清新脱俗具有一种典雅卓异的艺术精神。

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大多采用“折枝式”构图,这种“截断法”构图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适当删减,只取自然景物的最精妙之处,即所谓“剪头去尾,写其精英,不落全相”,其目的在于给观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再造的空间。

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用笔极为精湛,体现出深厚的白描功底和线描造诣。

她的线描汲取书法的用笔技巧,线条力透纸背而又富于变化,注重传达表现对象的情态,这种“以线存形”的“线性”造型手法既注重展示物象的客观真实感,又具备了线条的自律性美感,真正做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在设色上亦极为讲究,其花鸟画在施色上既有浓重艳丽之美也有淡雅素洁之妙。

很显然,罗胜利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者,她不满足于对宋人工笔花鸟画精髓的承继与赓续,而是大胆地予以解构和创新,着丛中笑 国画 罗胜利力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她的工笔花鸟画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留白”之法,而是以背景色取而代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视觉冲击力,使作品在色彩上更加丰富,以消解传统工笔花鸟画在设色上的单一与狭隘;其二,她的花鸟画在造型并没有一味使用传统线描因多点透视而形成的平面性,而是积极地将西画中的焦点透视引入其中,进而使画面具有了立体感和空间性;其三,她在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惯用的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题材,将玉米、公鸡等颇具生活气息的物象植入画面,从而拓展和扩大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范畴;其四,她打破花鸟画与山水画的界科局限,将山水画与花鸟画二者整合于同一画面;其五,她善于将设计等因素吸纳到花鸟画的构图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现代性和时尚感。

我格外喜欢《憩》这幅作品。

该作以山水画的格局和意境来描绘群鸟,它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巨石上休憩,鸟类有长有幼,品类和神态不一而足,让人顿生怜爱之情。

工笔花鸟画白描临摹教学

工笔花鸟画白描临摹教学
鸟 蟠 龙 等 纹样 , 再 到历 代 经 典 中 国画 作 品 , 无 的形 体 外 , 对线条更进 一步的要求 是表现 出 紧有致 , 相 得 益 彰 。 在用 没 骨 画法 完 成后 。 我
不是 线 的 元 素构 成 了 多彩 的绘 画世 界 , 体现 了 光 、 色、 质、 量 的变化 , 使 之 与 画面 色彩 、 笔 墨协 们 在创 作 中还 经 常要 对没 骨 画进 行 整理 加 工 , 中华 民族 的智 慧 。中 国画 以线 为 根本 , 线是 画 调 , 统 一 画 面 。要考 虑 以下 几 个 问题 : 第一 , 中 使 之 完 美 。如 画家 苏 百 钧 多 幅工 笔花 鸟 作 品 面 的骨 架 , 任 何 表 现形 式 的 中 国画都 离 不 开线 国画 白描 自身 的审 美 , 表情 达 意 ; 第二 , 中 国画 中都 是 用 撞 水 撞 粉 法 一 次 完成 , 然 后 再 用 分 条 的 表 现 。南 齐谢 赫 “ 骨法用笔” 就是 要 求 用 白描 线 条 如 何 为 下 一 步 渲染 和上 色 等 做 好 准 染 、 立粉 、 醒勒 等 技法 辅 助 收拾 画面 , 画面生 动 笔 造 型 必 须 表 达 精 神 气 韵 。而 黄 宾 虹 的 平 、 备 ; 第三 , 在 画 面完 成后 , 线条 既 能起 到 支撑 画 有序 。 留、 圆、 重、 变“ 五笔法” 是 对 用 笔 的精 辟 概括 。 面 的骨 架 作 用 , 又 能 与 物 体 结 构 相 结合 , 使 线 第三类 : 画 面 有 鸟 类 丝 毛 的作 品 , 如: 《 瓦 线条 质量 要 高 , 最为基本的是用笔 , 张 彦 远 在 条 游离 于 物 象之 外 , 又 与精 神 相 融 。这 就对 我 雀栖 枝 图 》 《 鸡 雏待 饲 图》 《 白头丛 竹 图》 等 。一 《 历 代 名 画记 》 中说 : “ 骨气 , 形 似 皆 本 于立 意 , 们 的 白描 教 学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 如何 解决 这 些 幅花 鸟画作 品 , 如 果作 为 主体 或 点景 的 鸟没 有 而归 于 用笔 。 ” 用 笔从 花 鸟 画学 习 比较 方 便 , 因 问题 , 通 过 大 量 的实 践 和 教 学 , 笔 者 主 张 在 同 画好 , 这幅 画也 就 失败 了。但 是初 学 工 笔花 鸟 其线 条 简 洁 明显 , 容 易 学 习 。如 任伯 年 的花 鸟 学 们对 线 描 用笔 练 习后 , 再 开 始 进入 针对 创 作 画 , 鸟类 是 比较 难 画 的 , 而 鸟 类 的 丝毛 用 线 是

白描的写意性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的运用

白描的写意性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一、白描写意性的表现(一)白描题材与功能的转换白描在唐以前是人物画起稿的粉本,被称为“白画”或“线描”。

早期白描画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代,吴道子为了能生动表现人物衣服的厚度与质感,把白描线条发展出粗细轻重的变化。

南朝谢赫在《画品》中说:“图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白描题材早期主要运用在人物画中,绘画的主要功能是统治阶级传播社会文化的途径,特别是道德教育。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远,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否定了将绘画仅看成是怡情悦性之事的观念。

此时,山水画与花鸟画也出现并发展,张彦远认为山水画的功能是“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再现自然之美,有“畅神”的作用。

到宋代,文人画思潮及由此而生的艺术审美与品评标准的转换,主导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绘画美学观念的政教走向悦情。

北宋李公麟的画作题材广及人物、花鸟、鞍马、山水、侍女等,画面很好地融合了真实感与文人情趣,所作皆不着色,其精湛的白描笔法与画风,使白描不再依附于工笔画底稿的存在,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李公麟的鞍马无论骨气、精神、绘画技法还是社会功能与前代相比都出现了变化,代表作《五马图》(图1)中的马上升为画面的主体,不是作为坐骑和人物画的附属,而是被赋予了独立的美学内涵。

由此可见白描题材与功能发生了变化,白描开始成为画家抒发情感、寄寓心情的绘画。

(二)白描技法上的写意性白描技法的写意性首先是白描不拘泥于表现物象的真实形象,而是通过总结物象规律加以主观处理,运用线条的变化完善丰富画面。

例如陈洪绶《水浒叶子》中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人物不同性格和形象,水浒英雄中宋江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描写他个头矮小,皮肤黝黑,又称“黑宋江”,但陈洪绶并没有按照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如实地刻画,而是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观察,凭借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深刻理解,加以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他的神态、动作、衣物去表现,显示出宋江是一位敢于挑战封建势力的梁山好汉首领的形象。

美术课件 绘画 选修 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

美术课件 绘画 选修 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

一十八等”,简称十八描,摘录如下:
高古游丝描:如周举类
铁 线 描:如张叔厚
马 蝗 描:马和之 顾兴裔类 一名兰叶描
钉头鼠尾描:武洞清

描:多描
撅 头 描:秃笔也 马远 夏圭
曹 衣 描:魏 曹不兴
折 芦 描:如梁楷尖笔 细长撇捺也
橄 榄 描:江西颜辉
枣 核 描:尖大笔
柳 叶 描:似吴边观音笔
竹 叶 描:笔肥短撇捺
第一步,起稿:
先把你要临摹的底稿铺在宣纸的下面,底下要 衬一张白纸。然后用铅笔轻轻的拷贝到熟宣纸 上。
布地:就是打底色。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 多彩,可以运用各种色彩进行布地。先把颜色 调好,用排刷朝一个方向均匀地平刷在画稿上, 忌来回涂抹。布地可以一开始“布”,也可画 到中间过程时“布”,最后再根据画面需要进 行一些局部的调整。“作旧”既是其中一种。
(三)·收笔——收笔要留 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
在进行国画线条练习时也要注意“藏锋”,但没有必要象书法那样“回锋”。 “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在 画线条时只要将笔适时停住,不要下意识地拖带即可。
(四)·顺、逆锋 在绘画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地运笔,这种习惯的运
战笔水纹描:
减 笔 描:马远、梁楷之类
柴 笔 描:粗人减笔
蚯 蚓 描:
执笔方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 个字。
“擫”是用大母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 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 “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 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 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 “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执笔一定要“指实掌虚”才能使指法灵活而有力, 手握住笔管的上下位置要视作画大小而定,大画 握上些、小画握下些。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

勾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頫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

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行者文房》《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01李嵩《花蓝图》临摹技法宋李嵩绢本设色纵19.2厘米横2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图绘藤编花篮一只,篮内堆放各种春花,款“李嵩画”三个小字。

构图饱满、均衡,底线呈一字形,上边呈弓形,整体看去像一座稳重的花山;各种春花姿容艳美,颜色鲜丽。

画中的篮筐、叶子和细碎些的花朵构成一片深色,几朵硕大白洁的鲜花被浅、深两色相衬,具有一种夺目的效果。

画风秾丽谨严而不失于繁缛板滞,是宋代画院中传统的风格。

宋李嵩的《花篮图》构图、造型、意境等方面在宋画中虽然不是最经典的一张,但是其作品设色的精细、局部细节的处理在宋人小品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尤其是花篮细部的刻画、各种花卉造型的变化、叶子绿色深浅不同的搭配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如此繁复的用色和造型在整体上看来仍然如此和谐,不得不令人对宋人的艺术技巧叹服。

李嵩,生卒年不详。

钱塘人。

出身于木工,后得到画家李从训的指导,成为南宋的重要画家。

他曾在光宗至理宗时期的画院中任待诏。

善画山水、人物、花鸟,也常于界画。

临摹技法:第一步:根据物体最后着色深浅程度,用不同的浓淡墨色勾勒出各种花卉和花篮。

本图分别描绘了白含笑、蜀葵、百合、石榴花、栀子花。

第二步:背景平涂淡赭黄色(赭石+藤黄+少许墨),注意空出物体部分。

所有花头平涂白色。

百合、栀子花、石榴花的叶子平涂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含笑、蜀葵的叶子平涂草绿色。

所有的反叶平涂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石榴花的花托以及嫩苞平涂朱红(朱磦+曙红)后罩一层矾水。

蜀葵的花房颜色同反叶。

花篮的深色部分平涂一层淡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浅色部分平涂一层淡土黄色(藤黄+朱磦+少许赭石)。

第三步:红色百合花头用土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统染,黄色百合用桔黄色(藤黄+朱磦)统染。

蜀葵用胭脂统染。

栀子花用偏黄的汁绿分染。

石榴花用胭脂统染。

含笑用淡墨分染。

所有的正叶用中墨统染后分染主筋,反叶用淡墨青(墨+花青)分染。

2024中国工笔花鸟画ppt课件完整版

2024中国工笔花鸟画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工笔花鸟画ppt课件完整版•引言•工笔花鸟画基本技法•常见工笔花鸟画题材及风格•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与欣赏•工笔花鸟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现代工笔花鸟画发展趋势与挑战01引言它注重细节描绘和色彩搭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然之美。

工笔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花卉、鸟禽等自然景物为主。

工笔花鸟画简介工笔花鸟画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承方面,工笔花鸟画技艺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至今。

同时,现代工笔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笔花鸟画历史与传承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细节描绘工笔花鸟画艺术特点01020304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注重平衡和谐,追求“经营位置”之妙。

工笔花鸟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韵律感。

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运用上追求鲜艳明快,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工笔花鸟画在细节描绘上精益求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然景物的质感和生命力。

02工笔花鸟画基本技法用细线表现物象,如铁丝般刚劲有力,适合勾勒花瓣、叶片等轮廓。

铁线描游丝描兰叶描线条纤细、流畅,如游丝般自由飘动,常用于勾勒鸟类的羽毛和细部。

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形如兰叶,适合表现山石、树干等质感。

030201线条勾勒技法用两支笔分别蘸取不同的颜色,在画面上交替渲染,形成渐变效果。

分染在大面积的区域内用同一种颜色进行渲染,使画面色调统一。

统染在分染和统染的基础上,用透明色或浅色进行整体覆盖,增加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罩染色彩渲染技法构图布局原则确定画面主体和陪衬物,使画面有主次之分。

合理安排物象的疏密关系,形成节奏感。

通过留白、淡化等方式表现虚实关系,增加画面空间感。

使画面中的物象相互呼应、联系,形成和谐的整体。

宾主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呼应顾盼醒目点质感表现刻画细节修饰整理细节处理技巧在画面关键位置设置醒目点,吸引观者注意力。

两宋工笔花鸟画线条的独立之美

两宋工笔花鸟画线条的独立之美

则气 韵 贯通 。笔 气相 通 ,则 线条 呼应 间气 脉通 连 ,风采 盎然 。否 则 ,就 会神 疲气 衰 ,生机 全 无 。这 明显是 受庄 老哲 学 中 “ 气 ” 养 说 的 影 响 。庄 老 哲 学 中 , 气是 天 地 诞 生 前 的状 态 ,是 万物 之 本 源 。庄 子 说 : “ 其性 ,养其 气 ,合 其 德 , 以通乎 物 之所 造 ” ( 一 《 子 ・ 生》 ) 庄 达 。所 以养气 修身 是画 家 的画外 功夫 ,不 可或 缺 。 李平 先 生在 《 ( 心雕龙 )综 论中透 示 出宇 宙精 神 ,人 生理 想 , 达 到 天人 合 一 的境 界 。 这 种境 界 的 实现 也 有 赖 于主 体 的 养 气功 夫 。邵 雍说 : “ 不远 于人 ,乾 坤 只 在 身 ” ( 《 道 击壤 集 ・ 坤 乾 吟 》) 。天 地之道 与人 生之 理本 来就是 相通 的 ,所通之 处就在 气, 即 “ 天下 一气耳 ”( 庄 子・ 北游 》) 通 《 知 。H
至 尾 、足 , 皆有名 ,而 毛羽 有数 。政 、 宣 间两 京推 以为绝 笔 ,又 能传 神 。 ”这种 对 神 韵 的 追 求 促 使 画家 在 形 象 地 塑造 上 更 注 重 用 笔 的力 度和 灵动 性 ,使宋 人花 鸟 画达 到 了 “ 夺造 化 而移 精神 ” 境界。 “ 骨法 用笔 ”是 中 国画线 条 审美 的基 本要 求 , “ ”就 是 骨 风骨 ,有 风采 俊 朗,道 骨仙 风之 意 ,魏 晋 时用 以品藻 人物 ,后 来 转借 到对 艺文 神韵 的评 价 ,用 来形 容线 条笔 力 ,就有 了劲 爽洒 脱 的意 味 了。宋 代 院体花 鸟 延续 并发 展 了这种 对线 条 的审美 ,形 成 了或 风姿 劲挺 、骨 骼清 奇 ,或 细腻 流畅 、 丰满 圆润 的多样 化线 条 风格 。如 《 芙蓉锦 鸡 图 》中 的用线 ,芙 蓉 枝干 笔法劲 爽 ,流 畅不 滞 ,叶 片却 是飘逸 而 富有 弹性 ,芙 蓉野 菊 润泽 丰满 义各 有情 态 。 锦 鸡用 笔更 是精 到严 谨 ,刚柔 相济 ,细 腻 而传 神 。通篇 用笔 清 朗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及当代思考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及当代思考
理论 研 究 ・美术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及当代思考
陈姝雅 (. 1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5 0 . 华职业技术学院 10 0 2金 浙江金华 3 10 ) 2 00
历 史 ,深 厚 的文化 积淀 ,书法用 笔 的传 统观 念 ,使 工笔花 鸟 画中 的线 有别 于西 画而 具有 中国特 色 又 因工具 材料 的 发挥 而产 生 出 丰 富 的书 意变 化 ,使线 具有 相对 独 立 的欣赏 价值 ,呈 现 出节奏 、 韵 律 、疾 迟 、顿挫 的美 感 意味 。古 人还 总结 出了线描 程式 化 的表 现— — 十八 描 。工 笔花 鸟画 多 以中 锋用 笔的 铁线 描 、高古游 丝 描 进 行 结构 塑造 ,表 现方 法工 整 细致 ,先 勾后 染 ,设色 艳丽 , 富有 装 饰性 。如 宋代 花 鸟 的线条 由绵 密 中求 疏 朗,道 劲 中见温润 ,法 规 森严 而变 化 多端 。往 往 以工 笔写 翎毛 ,用 粗笔 写树 石 ,花朵 、 花 瓣 、 花 蕊 、茎 、叶 以及 鸟 类 不 同毛 色 的质 感 、 不 同角 度 的 姿 代 ” 的 文化 精 神 。 态 ,均 有着 不 同 的笔线 与力 度 ,既 能严 格把 握物 像 ,又在 笔锋 笔 关键词 :工笔花鸟画 ; 表现语 言;精神 内涵;传统 ;当代 力 的运用 中出神入 化 。 如 今有 些画 家 一味 地追 求形 式 、色彩 、肌 理 的探 索 ,而忽 视 工笔花 鸟 画的表现工 具和材 料 了工笔 画最 基本 也 是最 关键 的命 脉—— 线 条 的存在 ,甚 至否 定 线 传 统工 笔花 鸟 画是 运用 中 国特制 的 毛笔 、 中国 画颜 料 ,在专 在 工笔 画 中存在 的 必要 性 ,所 以 ,线 条在 一 些画 家 的作 品中削 弱 用 的熟 宣纸 或矾 绢进 行 严谨 精致 花 鸟画创 作 的一 种绘 画 种类 与技 成 了物 象 的轮廓 线 ,或 者消 失 了。线 条作 为工 笔 画本体 的符 号特 法。 征 ,其所呈 现的魅 力是其 它形 式和技 巧无 法 替代的 。 毛笔 : 三 、工 笔花乌 画的 色彩语 言 勾 线笔 :多 为狼 毫 笔 。常用 的有 衣纹 笔 、叶筋 笔 、大 红 毛 、 就 “ ”而 言, 色 当代工 笔 花 鸟画形 式语 言 的探索 与应 用, 打破 小 红毛 、蟹 爪 、拖线 笔等 。还有 九紫 一羊 ( 兼毫 )、花枝 俏 也很 了传统 工笔 花 鸟画那种 完全遵 循 “ 三矾九 染 ”的传统 格式, 强化 了 好用 。 色彩意 识, 关注 了色彩 的各种 美的 潜质 。它从 中国画 的水墨 、青绿 染色笔 :大 白云 、小 白云 、中 白云和其他 软羊 毫笔 。 山水 、重彩 人物 画、壁 画 中吸取营 养 的同时, 吸取 了油画 、版 画 又 板 刷 :做底色 用, 可作大 面积平涂 和渲染 , 宽度 可选 。 及 水彩 画等 同样重 视色彩 表现 画种 的营养 , 拓展 了工笔 花鸟 画的表 墨 :传 统 工笔 画 中 的黑色 即 为墨色 。墨有 油烟 ( 暖黑 色 )和 现 手 法 。传统 技法 中强调 表现 墨色 ,从 “ ”到 “ ”,主 要是 勾 染 松烟 ( 冷黑色 ,用 于工笔人 物画 中的头发 和须眉 )两 种。 以墨 代替 色 。把 墨色看 作 变化 丰 富的色 彩来 使 用 ,也就 是所 谓 的 传 统工 笔 画 中使 用 的 黑 色 还有 黑石 脂 ( 即石 墨 ) 、灯 草 灰 “ 分五 彩 ”,这 是 中 国古人 的高 妙之 处 。然 而 ,这样 的方 式却 墨 等。 抑 制 了 中国 画的 色彩表 现 力 。当然 ,传 统工 笔 画在 色彩 的应用 方 纸 ( ): 生宣纸 经过 胶矾 水 刷制 或浸 泡 就会 成 为熟 宣纸 , 面 ,也有 其独 到而 值得 深 究之 处—— “ 绢 墨随 笔 痕,色 依 墨态 ” , 其性 能是 不渗 水 ,适合 于 画工 整细 腻 的工笔 画 。它 的 品种较 多 , 即在 已有 的 线 形 结构 和 一 定 程 度 的 墨色 打 底 以后 , 反复 渲 染 敷 如清水 宣、冰 雪宣 、书画笺 、云母 笺 、蝉 翼宣等 。 色 。这 样 的色 彩具 有含 蓄而 微 妙 的变化 ,使 画面 沉稳 、厚 重 、雅 绢 为纯 丝制 就 ,呈 平纹 ,有 圆丝 、扁丝 两种 ,有生 绢 、熟 绢 致 、诗 韵盎 然 。然 而 , 由于 传 统中 国画 中存 在 “ 道器 两分 ”的观 之分。 念 ,宋 元 以后 ,色 彩被 贬 为匠 人之 术 ,而推 崇水 墨至 高 ,因此 , 砚 :砚 以端 砚 为 佳 ,但 其 他 石 质 硬 而 细 密 能 下 墨 的砚 也 可 色 彩 的 运 用 都 是作 为 造 型 的 适 当补 充 ,这 样 必 然会 使 得 造 型 对 用 。工 笔 画所用 的砚必 须经 常洗 涤 ,否 则 旧墨汁 分 子聚 合成 稍粗 象 的色 彩变 化 过于 单调 。这 对 于描 写当代 社 会那 种 多彩炫 丽 的生 的颗 粒 ,会 影 响画面 的效果 ,应随用 随研 。 活 ,特 别 是现代都 市情调 和气 氛的题材 时 ,显然是 不合时宜 的 。 颜 料 :色彩 的表 现 离不 开颜 料 ,传 统工 笔绘 画所 用 的颜 色 的 近 现 代 以来 , 西方 绘 画注 重 画 面 整 体 观念 的 引入 ,使 现 代 数பைடு நூலகம்量却 相 当少 。主 要分 为两 种 ,一种 是 植物 颜料 ,主 要有 花 青 、 画 家设 色时 , 自觉追 求 画面 色调 的统 一和 谐 ,活用 色彩 ,以某种 藤 黄 、胭脂 三种 基 本 的颜色 ;另 一 种是矿 物 质颜 料 ,有 石青 、石 主 调统 领画 面 形成 一定 的色 调意 境 。现代 的 画家冲 破 了 “ 以墨 为 绿 、朱砂 、赭石 等 。历代 文 人雅 士 的对 墨色 的偏 好 ,重 墨轻 色 的 主 ”的禁 忌 ,注 重对 色彩 的 感知 ,力 求色 彩表 现充 分 ,既做 到对 思 想在 很大 程度 上制 约 了 中国画 色域 的 拓展 ,也 影 响 了色 彩 颜料 画 面 整 体效 果 的关 照 ,又 注 重色 彩 细 节 的 刻 画 ,用 色 不 仅 充 分 的研 发 。近 几年 一些 画家 和 厂家 根据 矿石 颜料 的特 性 进行 重 新加 体 现物 象 结 构 的微 妙 关 系 , 而且 把 色 彩 本 身所 具 有 的 美 感 发挥 工 、分 离 ,研制 出现 代石 色 多达 四十 多种 ,诸 如 豆青 、 淡绿 、褐 出来 ,丰富 了色 彩表 现手 法 。在 设色 过程 中 ,加强 色彩 的冷 暖对 色 、土 红色 、芦 黄 、 内黄 、京 白粉 、蛤 粉 、 银 白、银 黄 和 紫 金 比 ,适 当地 使 色彩 在表 现物 象 时体现 出一 定 的质量 感 、体积 感 、 等 。传 统矿 物颜 料 的每一 种 都可 以分 离 出几十 种 颜色 , 高温 结 晶 塑造感 ,来加 强画面效果 。金鸿钧 先生吸收 西方绘画 的用 色法 ,以 色 、岩 彩、仿 石色及 各类颜 色 的材料都 大大地 增加 了。 统一色调 处理画 面,在大面 积谐调 的色 块 中通 过色彩 的反 差来突 出 生生不 已》中树叶紫色 借鉴 油 画 、版 画 、 壁画 及 日本画 的 表现 手 法 , 由材 料而 表 现 主体 ,用 冷暖对 比加强色彩 的丰 富性 。如 《 已经成 为 当代 工笔 花鸟 画 的总体趋 势, 工笔 花鸟 画的绘 画过程 中 调、 《 在 榕根 》 中绿 色调 和 《 瀑》 中粉 红色 调 的运用 ,在 色彩 运 花 材料 、肌 理媒 材 等技 术元 素 的使 用也 越来 越 明显 。 同时工 业 美术 用上 借用 油 画 的方法 还表 现在 他 的作 品底 色用 透 明永色 ,主 体 多 中 的一些特 殊 的肌 理 效果 也影 响 了工 笔花 鸟 画的表 现技 巧 ,如 瓷 用石色 、粉质 色 ,以使主体 凸显 ,加强 了空 间层 次和纵深 感 。 ’ 四、工 笔花鸟 画的章 法布局 器表 面 的冰裂 纹 。丙烯 颜 料在 局 部或底 色 中使 用 ,用 广告 色做 肌 章 法 是 中 国画 画 面 物 象 和 笔 墨 的排 列 方 式 ,有 着一 套 成 熟 理 。高丽 纸 、皮纸 、水彩 纸有 条纹 ,便 于做 肌 理 ,加之 稍 渗水 , 虚 效果 较丰 富 ,现代 工 笔 画家 常用 。我 国西 藏 的唐 卡就 是画 在棉 布 的规 范要 求 ,如 空 白分布 、虚 实安 排 、聚 散排 列等 。古 人说 “ 实 虚 上 的,现代 工笔 画也有 画棉布 的 。画材 的拓展 与使用 , 大地丰 富 实相 生 。无 画处 皆成妙 境 ” 。 “ 中有 虚 ”才 能灵而 不板 , “ 极 了工笔 画的 语言表 现, 而使 工笔 花鸟画 相对 于古 典时期 的绘 画具 中有 实 ”才 能余 味无 穷 。 由于 空 白对 比 ,虚实 相称 ,使 物象 鲜 明 从 有更宽广 的表 现领域 和更抢 眼 的视 觉效果 。 突 出,强 化 了 内容 的表 现 力 。如徐 熙 的 《 雪竹 图》 中 ,竹 枝 上积 满 的 自雪 并 非是 白色 画上 去 了,而 是在 绢底 将 不着 雪的 地方用 墨 二 、工 笔花乌 画以线造 型 的表现形 式 借地 为雪 ”。才令 画面 显得 那样 的清 和 线 在传 统 工笔 花 鸟画 中爱 到极 大地 青 睐 ,绵延 至今 ,其 悠 久 烘 染 留 白而成 。正所谓 “

工笔花鸟画孔雀的画法图文步骤

工笔花鸟画孔雀的画法图文步骤

工笔孔雀绘画步骤一、线描。

这是两只飞行中的孔雀伴侣,计划摒弃一些缤纷的色彩,背景使用单色的素描效果。

所以背景棕榈树使用较淡的墨勾线,两只孔雀墨色也有所区分。

工笔孔雀绘画步骤二、淡墨分染,孔雀各个部位的羽毛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分染时要注意质感的表现。

背景棕榈树使用淡赭墨(墨+赭石+藤黄)分染,用色一定要淡。

工笔孔雀绘画步骤三、淡墨按结构分染孔雀,注意各部分羽毛质感的区别,雌孔雀墨色稍淡。

墨色染好后,雄孔雀头颈胸部罩染花青,翅膀飞羽用赭石和胭脂渲染,尾巴末梢渲染胭脂(用色要淡)。

背景用淡赭墨渲染。

工笔孔雀绘画步骤四、花青继续罩染雄孔雀头颈胸部,然后石青丝毛。

尾羽三绿加少许白粉丝毛。

淡墨再次分染孔雀各个部位,同时调整整体效果。

烘染背景,起到虚化作用。

尾羽园斑平涂赭黄后,内圆平染花青再点染石青,外圆渲染赭墨。

工笔孔雀绘画步骤五、淡墨继续调整画面,羽毛层次要画厚重,可以多次分染。

背景用湿画法罩染赭绿。

在这里再重点说一下头部和爪子:孔雀的头部结构与家养的鸡差不多,大致是一个菱形的。

喙部和鸡喙相似。

头顶有羽冠,羽冠可画成扇形或者圆形。

雄孔雀(蓝)头部羽毛为宝蓝色,有反光。

雌孔雀一般为赭色或者也是蓝色但色彩不及雄的鲜艳。

绘制过程中墨的使用非常重要,墨底打好色彩罩染后才会有厚重感。

眼睛一般为圆形。

先用淡墨沿上眼睑分染,然后沿下眼睑分染,罩染赭石,瞳孔下方提染藤黄反光,最后浓墨点瞳孔,留出或者用白粉点出高光。

爪子先用淡墨染出结构,罩染朱磦或者赭石,然后分染花青。

工笔画的十八种线描技法

工笔画的十八种线描技法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勾。

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白描教学研究--以苏百钧白描作品为例

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白描教学研究--以苏百钧白描作品为例

筆為為韦列况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白描教学研究——以苏百钧白描作品为例□吴绮婷摘要:“线依型而立”,线描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态之一,在工笔花鸟画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线为骨、以线造型,是每一位工笔花鸟画学习者需要遵循的原则。

该文作者以苏百钧的花鸟白描作品为蓝本,通过分析其作品,结合自己的临摹经历,探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白描教学内容,对工笔花鸟画白描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白描中国画工笔花鸟教学苏百钧白描作为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工笔花鸟画中基本的表现形态。

正如潘天寿所言“白描稿是整幅画的骨线,它决定布局、气势、造型、结体、情趣、神态等,在整幅中,最难表现的是线,表现对象最明确的也是线”,白描在一件作品中具有很重的分量,白描线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幅画的气势是否贯通、造型是否准确。

换言之,白描之于工笔,就好比音符之于乐曲,只有一个个音符准确、符合节奏,且被饱含情感地弹奏出来,才能成就一段动人的乐章。

工笔花鸟画的形式营造、造型结构,甚至画面情感皆从白描而起,在完整白描稿的基础上,再作设色。

观者观看一幅白描作品,亦常常由远及近,从色调、构图最终落回或笔力遒劲或绵绵不断的线条上,以白描为终。

白描本身就可以作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

因此,中国画教学应自始至终地强调白描的重要性。

通过白描教学,学生可以感受中国画线条的韵律,体会线条的形式美感,在之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能够通过线条传达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为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做铺垫。

在白描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前期,为提高学生的白描基本功,大量的临摹练习必不可少,对名家作品的临摹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因此,笔者经过精挑细选,最终选择苏百钧的白描花卉作品作为白描教学研究的对象。

在白描花鸟画学习中使用苏百钧的作品作为临本并非偶然,而是笔者对其作品研究、解读后做出的选择。

白描自从各个画科的“粉本”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画科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均匀圆转的高古游丝描、带有写意之感的琴弦描、转折处方而有力的铁线描,皆带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内涵。

工笔花鸟的步骤画法~(太全了)

工笔花鸟的步骤画法~(太全了)

工笔花鸟的步骤画法~(太全了)展开全文《一夜清香》步骤图文步骤一:勾线:树枝用中墨侧锋勾,花托用中墨,梅花和花苞用淡墨,勾梅花线条要均匀纤细。

鸟喙用重墨,中墨偏淡墨勾眼、身体、羽毛。

(为方便观赏,此处用重墨印出。

)步骤二:这一步主要上背景色,背景用(藤黄加硃磦加胭脂加四绿)四绿少一点,按比例调成一个底色褐黄色,第一次平涂底色要淡一些,这样上色会比较均匀,连着树枝一起平涂底色。

第二遍以后树枝留白,花头和鸟儿始终留白。

花头:平涂白粉,白粉不要调的太浓,白粉上的太重,分染会不均匀,注意不要盖住边缘线。

步骤三:这一步我们先用色把花和树枝区分开来,花头:正瓣分染藤黄加朱磦,要整个分染,不要一个花瓣一个花瓣的分染。

反瓣分染曙红加少许大红,留水线,用色分染不要超过边缘线。

花苞:用曙红加少许大红分染。

花托:平涂薄汁绿。

树枝:平涂淡墨,有结疤的地方分染四绿,有树枝交叉的地方,上面的树枝染四绿,下面的树枝染淡墨。

鸟儿:用淡墨分出鸟儿的结构,头部墨色要深一些,眼球平涂淡墨,翅膀和尾羽要倒着染。

步骤四: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继续分染,花头:和上一步的用色一致,花瓣比较细,染的时候要仔细,不然容易染脏画面。

花苞:用曙红加少许大红分染。

花托:平涂草绿。

树枝:用中墨开始皴出枝干的纹理和结构,前面的需要染的细致一些。

鸟儿: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用中墨加深,注意鸟儿的虚实、前后关系和立体关系,背部的羽毛用勾填法平涂,初级飞羽倒染中墨,前面的翅膀要比后面的翅膀深色,眼睛平涂焦茶,鸟嘴倒染淡墨。

步骤五:这一步要细细的分染,整体的调整了,花头:反瓣用曙红加大红继续分染,深处加少许胭脂分染,正瓣的花瓣可以分着染了,把每瓣之间的结构染出来。

花苞:颜色相对花瓣要深,所以要多染2遍。

树枝:用中墨比较细的皴出枝干的纹理,细化结构,平涂一遍淡墨,中间的树枝要染的细致些,旁边的树枝可以染色淡些。

鸟儿: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用中墨加深,墨色上足后,中级复羽和三级飞羽罩染墨绿色,尾羽部分也罩染墨绿色,过渡要自然,背部整体罩染淡墨,眼睛平涂墨褐色,鸟嘴倒染中墨。

【国画技法】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技法解析01

【国画技法】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技法解析01

【国画技法】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技法解析01【工笔画技法】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技法解析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技法解析一、陈之佛的艺术生平近代画坛久负盛名的一代宗师陈之佛,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杰出才华的艺术家。

他是美术教育界的老前辈,毕生献身教育事业,以精湛的艺术、深厚的造诣、广博的学识,培养出大批美术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是新兴工艺美术的奠基人,他的工艺设计与研究成绩斐然、独步当时;他是资深的理论家,学贯中西,博大精深,著述等身,成就辉煌;他是卓越的工笔花鸟画画家,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汇古创今,具有前无古人的新意境。

陈之佛1896年农历八月初八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浒山镇(今浙江省慈溪市),原名绍本,学名之伟、杰,号雪翁。

自幼酷爱文学与美术,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那年考取了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工业学校。

经过四年的刻苦攻读,毕业时以品学兼优留校任教。

此后编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图案讲义》,被校方指定为该校的图案教材,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日本最高艺术学府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是我国赴日专习工艺图案第一人。

1923年,临近而立之年的陈之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到祖国,在上海东方艺专和上海艺大的图案科担任主任、教授等。

授课之余,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事图案设计的事务所和培养设计人才的学馆——“尚美图案馆”。

后又应聘任广州市立美校、上海美专教授。

1931年,陈之佛应徐悲鸿之邀去南京,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

先后主授图案、色彩学、透视学、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及艺用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并出版了大量美术方面的著作,为中国美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是陈之佛真正投入工笔花鸟画创作时期。

他在回忆自己走上工笔花鸟画创作道路时说:“40岁前,我山水、花鸟都画,但无名师指导,也不专攻。

后来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些双勾渲染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在脑际,久久不能忘怀,才开始专攻花鸟,并决心画工笔。

中国画线描十八法

中国画线描十八法

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可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

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用之。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

巅峰的对决:沈铨吕纪边文进工笔花鸟画大PK!(附百鸟图与三友百禽图)

巅峰的对决:沈铨吕纪边文进工笔花鸟画大PK!(附百鸟图与三友百禽图)

巅峰的对决:沈铨吕纪边文进工笔花鸟画大PK!(附百鸟图与三友百禽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工笔花鸟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它兴起于魏晋,成熟于五代北宋,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存而发展,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着大自然的花虫草木及人的精神情感。

工笔花鸟画发展到五代和两宋,可以说从成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五代以“徐黄异体”为标志,花鸟画进入了成熟期。

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画退居次位。

到了明清,工笔花鸟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初画院一度复兴,花鸟画的创作活动主要经画院为中心,院体花鸟在当时的花鸟画坛上占统治地位。

当时最有名的院体画家有边文进和吕纪,他们继承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双勾填彩,画法工整妍丽。

边文进和吕纪的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图》与《雪景翎毛图》等,他们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本期月雅小编汇集整理了沈铨(清)、吕纪、边文进(明)三位名家代表作及其赏析,以飨读者,领略且浑然天成的精工之美。

边文进《三友百禽图》《三友百禽》的特色在于作者使用生态趣味的呈现来安排画面。

首先全幅景致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鸟群集。

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许多种鸟类并不可能同时出现,却不论栖息于地面或枝头上,都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其习性,显得生意盎然。

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

足见边文进对生态观察非常仔细,钤印曰:“多识於草木鸟兽”,正可印证此画寄意所在。

边文进是明初宫廷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宗法北宋院画风格,却也在同中显异。

基本上来说,布局方面北宋重视前后的层次,表现空间感,边文进的安排采用由下往上层叠的方式。

笔墨方面,北宋用色细腻,温润柔和,边文进较为明丽;北宋的用笔在工细中不失生动,笔法应物而生,边文进则已出现重复使用的用笔,并在工细外加入南宋马远、夏珪较放逸的笔趣。

这幅《三友百禽》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

近百只禽鸟,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

《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图赏(多图)[好网角文章收藏]

《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图赏(多图)[好网角文章收藏]

《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图赏(多图)[好网角文章收藏]《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序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粗细不等宛转流利的线条在彩陶上熟练地画出方圆正斜各种花纹来了。

这位中国画的重视笔墨,重视线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无论在长袖细腰的妇女身上,或是在空中搏斗的夔凤身上,完全是以精美挺拔的线条所构成的,只在必要的地方点上几点红点。

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幅白描画。

次之,在旅大营城子出土的汉墓壁画,也是全部用线条描绘偶而加以红点的。

到了南北朝,因为佛教的大量输入,随佛教而来的犍陀罗风的西方艺术也随之蜂拥而来。

不用勾线而用晕染的凹凸画法,不注重勾线而浓涂重抹的色彩的画法一时颇占上风。

但是我们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虽有色彩,但勾勒线条还是占主要地位的。

从谢赫的《六法》排列次序,也可以看出“骨法用笔”的重要的地位。

再看张彦远形容顾恺之的用笔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是何等的推崇!此外陆探微能作一笔画,连绵不断,就是以画凹凸花出名的张僧繇也是“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

六朝三大画家——顾、陆、张——虽然吸收了外来画法作养料,但他们却没有“喧宾夺主”,忘记了民族的优秀传统,反之却发展了丰富了民族传统,这就是他们高超的地方。

外来的影响经过了南北朝的一百多年,到了隋代,几乎已经消化殆尽,到了初唐的绘画可以说是完全民族风格了,也就是勾线更进一步的回复了主流的地位。

勾线在张僧繇的基础上更加坚实挺拔,试将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的衣纹与顾恺之《女史箴图》的衣纹一比,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显著的不同。

顾的线条如春蚕吐丝软中有劲;阎的线条则有张僧繇钩戟利剑的遗风,硬中带韧。

这时,不特中国画家重视线条,连外国到中国来的画家也受了影响,改变了画风。

例如尉迟乙僧本是西域来的,应该是重色彩轻线描的,但是,到了中国却变成“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中国画技法——线描

中国画技法——线描

北宋时期
• 公麟 五马图卷
南宋
• 梁楷
• 元、明、清时期的线描技法上也有些创新, 但基本上是以公麟开创的“白描”形式为基础.
• 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民间 画”“院体画”到“人文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 采。
十八描法
• 、高古游丝描:最 古老的工笔线描 之一,常见于顾恺 之的画作.线条提 按变化不大,细 而均匀,多为圆 转曲线。顿笔为 小圆头状。
• 十四、战笔水纹 描:如山水画水纹 之画法.表现薄而 褶多的衣纹。明
代唐寅作仕女图 多用。
• 十五、减笔描:指 的是马远、梁楷 等作大写意用的 笔法.用笔粗,气呵 成,一笔中有墨 色变化。大多只 画个外轮廓,用 笔简练到极致。
• 十六、枯柴描:水 墨画笔法.用笔粗, 水分少,类似皴 法。用笔往往逆 锋横卧。
未干时,间以浓墨, 讲"浓破淡"的墨法 变化。
•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 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 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 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 贴身如出水状,故称" 曹衣出水"。受印度犍 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 细而下垂,成圆弧状, 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 变化。
• 六、钉头鼠尾描:任 伯年最常用的线描 方法.叶顿头大,而顿 时由于大的转笔, 行笔方折多,转笔 时线条加粗如同兰 叶描,收笔尖而细。
隋唐五代
• 隋代美术继续在佛教艺术的方 向上发展,产生了很多绘制宗教 壁画的名手,同时卷轴风行于 世.较为重要的画家有展子虔, 董伯仁和郑法士。
• 唐代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最为 灿烂,无论是雕塑,建筑,装 饰,绘画还是书法艺术各个方 面都蔚为壮观。尤其是人物画, 是中国美术史至今惊人撑到的 高峰。接触的画家有画圣吴道 子,阎立本,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花鸟画的线描稿有哪些
花鸟画早已发展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绘画题材之一,其中水墨花鸟画逐渐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工笔花鸟画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工笔花鸟画线描稿
工笔花鸟画图片
花鸟画的基本画法白描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

画线条时,要使笔墨结
合形相的特质,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乾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

双钩填彩
画双钩填彩法应选择熟纸(纸) 或绢,先用墨线双钩白描後,准备两只羊毫笔作渲染,一只蘸色,一只沾清水,要先练习一手执两只笔,并能灵活交换。

设色时颜色要淡,应多染几次,将花、叶内侧( 或中央)的颜色以清水笔推染至边缘,清水笔内的含水量要适当,水太多会留有痕迹,太乾则渲染不开。

渲染完後,如原来的墨线已经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钩一次,钩一次,称为「勒」,同时也可从画纸背後托染,使画面的花叶颜色更加浓厚、均匀。

没骨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水线」来曲分前後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

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

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写意
写意花鸟画法多以「点垛」或「点簇」的技法,可细分成钩花点叶法、小写意法、大写意法等数。

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

笔内先含调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