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六章气候的形成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2)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子
• 前面已经讲述了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 • 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又是低层空气
运动的边界面,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 针对不同下垫面的不同特性,可以分三个方面进
• 在温带大陆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季, 南北气温差异大,锋面气旋最强,所以气旋雨也 很多。
• 从全年来讲,在500hPa 等压面上,每年10 月到 次年4 月都是海上气温比陆上高;6—9 月相反, 海上气温比陆上要低;5、10 月为转变月。
综上所述可见,海陆气温的差异,在冬季的高纬度为最突 出,在夏季则以副热带纬度最显著,就全球而言,由于北 半球海洋面积相对地比南半球小,所以北半球冬季比南半 球冷,夏季比南半球热。
2、对雾的影响 • 海上空气潮湿,只要有适当的平流将暖湿空气吹送到比较
冷的海面,下层空气变冷,极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平流雾, 所以在海上,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雾日极多。在纬度40° 以上的大陆东岸和低纬度的大陆西岸都是冷洋流经过地区, 不但海面多雾,大陆近岸受海风影响,雾日也多。
• 大陆上除了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雾日较多外,一般大陆 内部都是雾少霾多。
3、对降水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海陆分布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较复杂,海洋表面 空气中水汽含量虽多,但要造成降水还必须有足 够的抬升作用,使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
从降水的成因来讲,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 锋面雨和气旋雨(包括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数 种。
由于海陆物理物质不同,这几种降水出现的时 间和降水量有显著的差异。
• 对流雨 形成对流雨的一个平条件是空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大陆, 夏季午后空气层结最易达到不稳定,在水汽充足和其它条 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对流雨。
行描述: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冰雪覆盖与气候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就下垫面差异的规模及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来 说,海陆间的差别是最基本的,并主要影响气温、 大气水分和环流。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大小的分布是很不对称的,北 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约大一倍(北半球陆地覆 盖率为39.3%,南半球只有19.2%),而北半球 东半部的陆地面积又比西半部大两倍。因此由于 海陆物理性质差异而引起的海陆气温对比,在亚 欧非大陆和附近海洋就显得特别的突出。
海陆气温对比
世界世一界月七气月温气(温°(C°)C距)距平平图图
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 10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为地面0米; 9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米; 8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00米; 7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000米; 5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5500米; 4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0米; 3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9000米; 2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0米; 2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2000米; 1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4000米; 1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6000米
海洋表面在夏季午间水温往往比海面低,空气层结很稳定, 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逆温现象很显著,只利于雾的形成,不 会产生对流。
冬季夜间的暖洋流表面,水温比气温高,当天空有低云时, 夜间云的上部空气辐射散热变冷,云下空气有效辐射不强, 下层又与暖水面接触,因此下层气温较高,气温直减率大, 才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
• 冬季相对于大陆来讲,海洋是大气的“热源”, 大陆是“冷源”。可是到了夏季相对于大陆来讲, 夏季海洋是个“冷源”,大陆是“热源”。
海陆与大气热量交换的差异
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天文辐射 之下,其增温和冷却有很大差异;同时对流层大气中 的热能主要得自下垫面,下垫面由于海陆不同,海气热量交换与陆-气热量交换的情况大不相同: • 海洋具有热惰性,它增温慢降温亦慢,既是一个巨大 的热量存储器,又是一个温度调节器。海洋提供给大 气的年平均潜热比提供给大气的湍流显热大得多。 • 大陆与之相反,它吸收的太阳辐射仅限于表层,热容 量又小,具有热敏性。与同纬度海洋相比,大陆具有 夏热冬冷的特性。而大陆提供给大气的潜热和湍流显 热则相差不大。 • 上述这些差异必然导致海陆气温的显著对比性。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1、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 大气中的水分主要得自下垫面的蒸发,海洋的蒸
发量远比大陆为多。因此冬季海洋是大气的“水 汽源”,大陆相对于海洋来讲,则为“水汽汇”。 夏季海洋仍为大气的“水汽源”,但强度远较冬 季为小。 • 从湿度场的情况来看,无论在那一个层次,每年 从12 月到次年2 月,亚非大陆是北半球上比湿最 小的地区,比大西洋、太平洋小,也比北美大陆 小;盛夏期间6—9 月,东亚一带,尤其南亚一带 是北半球湿度最大的地区,而太平洋却为相对干 区,4、5 月和9 月则是转换月,这与海陆蒸发作 用的年变化密切关联。
海洋上对流雨比大陆上为少,出现时间多在冬夜和清晨。
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面降水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在副热带高压盛 行的洋面上,空气中多下沉气流,空气层结又很稳定, 所以年雨量很少,年平均值在300mm以下。在海岸的冷 洋流地带年雨量甚至在100mm以下,是海洋上的“干旱 区”。
在纬度40°- 60°洋面,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这是 锋面和温带气旋经常在这里经过所产生的降水,海面平 滑,气旋中的旋转气流不易遭到破坏,水汽又甚充足, 在冬季锋面气旋发达,所以海上气旋雨冬季特别丰富, 在热带暖洋流表面热带气旋盛行,是海洋上另一多雨地 带。
• 陆地雾与海上雾有很多差异,主要表现在:
陆地雾以辐射冷却形成为主,盛行于冬季晴夜和清晨,近午时因日照 强而蒸发消散;海面雾的形成以平流冷却为主,春夏出现频率最大, 正午日照虽强也不能消散,只有当风向改变,风力增强,使气流上下 扰动时才被吹散。 在大陆沿海地区多平流辐射雾,它是由湿空气平流至陆上,再经夜晚 辐射冷却,空气达到饱和时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