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出版现状与发展思考——以安徽省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为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出版现状与发展思考——以安徽省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为例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各出版社主动响应意见精神,立足本社实际,在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策划推出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项目,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基于国家出版基金历年数据,对安徽省申报入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其出版单位含图书、音像及电子类出版社,其中,安徽出版集团所属8家,大学社4家,安徽广播电视台所属1家,共13家出版单位。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虽然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但其属地在北京,故不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未有出版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一、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现状自2008年国家出版基金设立至今,安徽省共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62种,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91种,14年来从未中断。

在占比方面,最低的年份为33.33%,最高的年份为72.73%,总占比为56.17%。

可见,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贯穿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始终,凸显了国家出版基金“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宗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8—2022年安徽省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和中华【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文章基于国家出版基金历年数据,剖析安徽省各出版单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挖掘与出版情况,指出其中存在载体形态较为单一、题材内容过于集中、 品牌形象仍待加强的不足之处。

就此,文章提出立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深挖内容,推动“两创”发展;拥抱科技,聚焦“融合”出版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出版基金;安徽;高质量【作者单位】程兵,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地域文化断层的思考

地域文化断层的思考

地域文化断层的思考作者:聂好金玉雯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12期摘要:地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區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

20世纪末至今,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地域文化,这也是重庆铜罐驿古镇衰落的原因。

该古镇现存的文保建筑,具有挖掘历史文化、复兴旧城的潜力。

本文以重庆铜罐驿古镇为例,采用田野考察、文献阅读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镇的地域文化资源,指出铜罐驿古镇地域文化的断层导致了地方偏远化和人口空心化的危机。

接着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分析古镇衰落的原因,最后针对古镇衰落的原因,对地域文化断层的问题做出思考,并提出解决地域文化断层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断层;铜罐驿古镇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人文环境的差异性。

人文环境是一个由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文化在一定的地域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包括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艺术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景观,它们的呈现方式各有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因为缺乏活力导致地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

重庆铜罐驿古镇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古镇原本流传着一系列奇妙的神话传说,集千年码头驿站文化、抗战文化、戏曲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身,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研究价值。

但随着水驿的废止和城市建设发展,古镇上的原生住户逐渐搬离此地,多数建筑因年代久远又无人修护,如今危房遍布,衰草寒烟,与昔日的“不夜城”判若云泥。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地部分居民丧失了文化自信,缺乏文化认同感,地域文化有断层的趋势,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铜罐驿古镇的地域文化(一)神话传说20世纪50年代,曾在铜罐驿附近的冬笋坝出土过战国时期巴人船棺墓群,墓葬的发现为人类探索巴文化打开了大门。

当地流传着“冬笋坝”“龙脑山”除妖等美丽的传说故事。

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以黄山学院开设的《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

地方高校开展地域文化教学的思考——以黄山学院开设的《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为例
和 践行 上便 产生 了 一定 障碍 。 从教 育 者方 面 看 , 在 着教 育 内容 固化 、 化 、 存 僵
把 专 业方 向 的选 择 、 专业 课 程 的设 置 看成 在 高 校 就 读 的头 等大 事 。家长 及学 生对这 种 “ 社会 呼唤 ” 的误
读 和 地 方 高 校 自身 的 结构 性 问题 导 致 了 学 校 在 开 设 地 域 文化 教学 时 无法达 到预 期效 果 , 这在 受 教 育
改革 传统教 学弊端 、 更新教 育理 念 、 大力提 升教 师综 合能 力 , 实现培 养 应 用型人 才 、 高 大学生 综合素质 的 以 提
目的 。
关 键 词 : 域 文 化 ; 学 ; 境 ; 策 地 教 困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2 G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4 7 2 1 ) 2 叭 1 — 3 l7 ~ 4 x(O 10 一 5 0

地 域 文 化 教 学 所 面 临 的 困 境
随着 高 等教 育 事业 的迅 猛 发展 也 成 为社 会 关 注 毕 的焦 点 。而社 会对应 用 型人才 的呼唤 使 学生 和家长
的 内容 系统 庞 杂 , 合 多学 科 的 知识 , 节 之 间 跨 融 章 度 大 , 论 性 与 实 践 性 兼 具 , 平 时 教 师 在课 程 的 理 而 讲 授 中 , 以 理 论 为 主 , 于 授 课 时 间和 班 型 的特 多 固 点 , 展 实 践 教 学 有 一 定 困 难 , 样在 学 生 的 理 解 开 这

才 ” 设置 的 “ 用 型本 科 教育 ” 一 种 专业 性 通 才 而 应 是 教 育 ,它 不但 强 调 对基 础 理论 知 识 的掌 握 , 更加 【 ‘ 】 还

地方性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地方性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地方性研究的问题与思考作者:杜应国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1年第02期在《安顺城记》的编撰过程中,曾涉及到不少有关地方志书写和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研究的问题。

其中,有的与书稿的体例设计、撰述内容相关;有的则隐藏在书稿背后,涉及到史识、史观等问题,属观念形态、价值取向一途;还有的则与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有关,涉及到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问题,如中央与地方、边缘和中心、传统与现代等等。

以下无妨顺着思路,择其要者而述之,且将个人的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惑拉杂写出,谨乞明者赐教。

一、从安顺文化到文化安顺中国自古有修史传统,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

拜这一传统所赐,各地都活跃着一批地方历史与地方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安顺也不例外。

但由于历史局限和研究范式单一,早期的研究者,注意力多集中在介绍安顺的名胜古迹、乡风民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轶闻趣事等等方面。

因此,所谓的安顺文化总显得零散而又混沌,缺乏一种整体性的观照。

其着眼点,主要在讲述那些与汉文化大传统有关的东西,其背后实质上潜藏着这样一个告白似的逻辑:别人有的,我们也有。

因之,其侧重点多在寻求和展现文化的共性方面。

标志性的转变发生在2002年。

这一年,刚从北京大学退休的钱理群先生回到贵州,领衔主编《贵州读本》,以此为契机,他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1在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告别故土,出走家园已俨然成为时尚的逃离潮中,这一声呼唤,有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立即在贵州文化界、知识界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持续性震荡。

其后,随着《贵州读本》的面世,贯穿在其中的“发现贵州”2的宗旨,则首先在一部分敏锐的安顺人那里产生了回响,他们开始从整体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观照安顺,“发现”安顺,于是有了“文化安顺”的出现,其代表性的文本,就是戴明贤先生的《一个人的安顺》于2004年出版面世。

该书以一个内部观察者的视角,将抗战时期小城安顺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社会历史风貌,附载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横切面一般展示出来,有如一幅散点聚焦的浮世绘长卷,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扑面而出。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建议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村落的历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那些承载着先辈智慧和记忆的古老村落,有的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凋零,有的在城市化的推进中被拆除重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也随之消逝。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村落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人们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的所在。

村落中的古建筑、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无一不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比如,那些古老的祠堂、庙宇,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凝聚着家族的血脉亲情;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村落被纳入城市规划范围,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迹被无情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流动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村落中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导致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俗文化也日渐式微。

为了加强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保护等方面。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村落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关村落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地域文化入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地域文化入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地域 文化 入课 堂的思考 与实践
◇ 陈仕杰
【 摘 要 】发现 学生对本 土地 域文化 资源的兴趣 ,并把 地域文 长远工 作 ,不 断完善 。 化 资源与美 术教 育相联 系,定制地 方美术教学课程 ,把地域 三 、定制地域文化 资课程融入美术课堂 的效应 文化根植 于 学生 的心里 ,且发 扬光 大。帮助学生 自主学 习学 1 . 兴 趣 引 导 学 生 投 入 地 域 文 化 资源 的 自主学 习 。课 科知 识, 了解地 域文化 的底 蕴 ,达到从 学生兴趣 出发 ,培养 前 ,发 动 学生 到 自己的生 活 中收集 相关 资料 ,启 发学 生发 学生 热爱 家乡的情感 ,增 强动手和 实践能力的 目的。本文 浅 谈课 堂融入地域 文化资 源的原 则、效应 ,和一些 以学定教的 具体做法 ,以期为 美术教 育尽 绵薄之 力。
【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融入 兴趣 课程定 制
现 隐藏 在平 凡生 活 中的特 色文 化艺 术 。利用 与生 活、 与地 域 息息 相关 的材 料来 上课 ,使 学生 充满 新鲜 感 、亲切感 。 融 入地 域文 化资 源改 编美术 课 堂 ,增 强 学生 的 民族 自豪感 和热 爱家 乡 的情 感 。 2 . 创新 学 习方 式 ,挖掘 地域 文 化资 源 。要注 重 培养 学 生学 习 的 自主 性和 独立 性 。教育 学生 主动 深入 到实 践生 活 中,搜索 相关 信息 ,然 后在 课堂 上沟通 、交流 ,结 合现代
起 部分 学生 强烈 反映 ,比如 :
1 . 地 域 文化 有其 独特 的魅力 ,作为 美术 教师 ,在 美 术
教学过 1 . 以本土特色 人文景观 为抓手 ,开展地域美 术教学 。
将 本土 人文 特色 、风 土人 情 ,融入 美术 课堂 。通 过 介绍 这 类 传统 人文 景观 ,让 学 生能够 用文 字表 达 自己对 艺 术作 品 的感 受 ,或 撰写艺术心 得 ,认识 前人所创造 的宝贵 文化 。 2 . 以现 有 教学 资源 为载 体 , 多开设 自 然 写 生课 。我 们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

对地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思考地域文化是一个周围人们所共同构成的文化体系,是地方文化的集成体现。

在地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其对于文化认知和传承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涉及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色、自然环境等。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地域文化,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民族风情、社会文化等本土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地域文化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果不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就可能受到逐渐淹没,最终失去存在的价值。

然后,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

除了传统的口耳相传和书面文字的记录,更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例如,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文化课堂等活动,推广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鼓励人们学习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相关产业的开发,例如地方民俗产品、旅游景点等,来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此外,地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融入到教育体系中,使得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从小开始了解、学习、珍视自己所来自的地方文化。

学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地域文化教育的课程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传播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最后,我们还需要发挥大众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的态势。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保护、传承好自己的地域文化。

可以在社区层面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让居民们懂得更多地域文化、减少文化冷漠现象。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任务十分紧迫,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任务。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信息。

这些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地域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首先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进行解析,包括其构成要素、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随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传承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议,以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提升公众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价值的认识,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分析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历史与地理的交汇点,其图式语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深深地烙印着人文精神和历史脉络。

这些图式语言,无论是通过建筑、雕塑、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传达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上。

不同地域因其独特的气候、地形和生态条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景观特色。

例如,江南水乡的水墨画般的风景,就体现了对水的巧妙利用和深厚的情感寄托;而黄土高原的窑洞和梯田,则展现了在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顽强的生存智慧。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和空间布局上。

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都各具特色。

例如,福建的土楼、北京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等,都是对当地气候、地形、材料等因素的巧妙适应和再利用,同时也是对家族、社会等文化观念的深刻反映。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还表现在其丰富的装饰艺术和象征意义上。

无论是雕刻、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空间,也传达了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

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

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 2年 9月 , 4 第 2卷第 5 ,e. 2 1 , o.2 N . 期 S p ,0 2 V 1 , o5 4 Ju f o h et nv ̄i ( hl oh n oi c n e E io ) o mM o a w s U ie t P isp yadS c l i cs d i N y o a S e tn
文 类研 究 以及 文 学 的社 会学 、 历史 学属 性研 究 , 为 成
的研 究 相 比则 显得 较为 沉寂 。直 到 7 代后 , 地 0年 对 域 与文 学关 系 的研 究 才又 逐 渐 发展 起 来 。 18 9 6年 ,
过 去几 十年 来 的热点 。文 学与地 域文 化 的研 究 就是
化 研 究 。这项研 究 , 据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路 的不 同, 根 可分 为 以下 四种 类 型 : 古代 文 学与 地 域 文化 作 总体观 将 照把握 的综合 性研 究 , 断代 文 学的地 域 性研 究 , 方 文 学研 究 以及 专题 性研 究 。各 类型 中都 建 立 了 地

定 的 范式 。这 些类型 和 范式是 我 们 古代 文 学与地 域 文化研 究 的 必要 思路 与基 础 , 于研 究的推 对
2 O世纪 七八 十 年代 以来 , 随着 古 代 文学 研 究 的
不 断深入 与 发展 , 很多 古代 文学 研究 的重 大 问题 , 如
刘勰在《 文心雕龙 ・ 物色》 中说 :若乃山林皋壤 , “ 实
文思 之奥 府 ; 略语则 阙 , 详说 则 繁 。然屈 平所 以能 洞
鉴风 骚 之情 者 , 亦 江 山之 助 乎 ? _ 指 出楚辞 的风 抑 ”2 格与 楚地 的地 域 文化 密切 相 关 。魏 征 在 《 书 ・ 隋 文

岭南民俗文化传播思考——亚运背景下以和谐理念为核心

岭南民俗文化传播思考——亚运背景下以和谐理念为核心

中原文化 的影 响 , 体现 与中原 的传承 , 具 有 自身 区域文化 和外来文化 的特点 。以下
分为 四个方面来简单阐述 : () 1别具风情 的节庆 民俗文化 岭南节庆文化根 系中原 , 与岭南 民系 的组成有很 大的关系 。

奥林 匹克 精神 的体 现 , 是广州亚 运对传统 “ 也 和谐” 理念 新 的诠
释。
二、 和谐” 以“ 理念 为核心 的岭南 民俗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1 南传 统 民俗 文 化特 色 . 岭

问题 的提 出
“ 文化指一个社会 中价 值观 、 态度 、 信念 、 向以及人们普遍 取
岭南 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 有广泛 的影 响力 。广州作为亚运举 办地 ,突出 自己的独特创 意和文化特色是亚运 既能成功举办 的 重点, 通过挖 掘 民俗文 化特征 , 民族 记忆符 号艺术化 呈现 , 将 展
择 时的 自主地位” 的客观要求 。 “ 激情盛 会 , 和谐亚洲 ” 是广 州亚运 的理念 , 现 了“ 体 弘扬奥 林 匹克 和亚运 精神 , 促进亚 洲各 国( 区 ) 地 的团结 、 友谊 和交流 , 致力于构建和谐亚洲” 的办会宗 旨, 其核心 内容就是“ 和谐 ” 和 。“
迎神祭祖 、 贴春联 、 放鞭炮 、 守岁 、 吃团圆饭 、 舞龙舞狮 、 唱大戏等 , 岭南 特色 年俗有 : 岁暮迎 春花 市 , 大年 夜儿 童 “ 懒” 舞狮 “ 卖 , 采 青” 初二 “ , 吃无情鸡 ” 客家初三 “ , 送穷 鬼 ”初 七人 日“ 宝羹 ” , 七 、
向” “ …文化 自觉 的要义是 民族意识 , ,… 即任何 民族都应 该有一 个清醒 的‘ 自我 ’ ’ 因此 , 白自己的文化形成 的始末和发展趋 明

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_胡彬彬

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_胡彬彬

光明日报/2012年/1月/15日/第007版理论・实践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保护思考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

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古村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手对我国“江河流域”(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其他广大地域的传统村(镇)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开展田野调查。

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

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

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究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一,国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下的原住民自主自建性破坏。

盖新房、住楼房,是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一栋栋新楼凸现于一座座传统古村落中,往往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文化艺术氛围。

导致这一情形的出现,当然跟传统村落中原住民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原因有很大关系,但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原因,当是我国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现行的“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土地与房屋权属政策,迫使古村落原住民在原址上拆旧建新。

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民俗文化调研报告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下面将就此进行详细报告。

首先,民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风情,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嫁、丧葬、祭祀等生活仪式。

这些民俗活动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

其次,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对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一些地方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结合了现代元素,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民俗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记忆,激发了人们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在当代社会,民俗文化也成为了人们重拾传统、寻找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使得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加自信和自豪。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可能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注重挖掘和创新民俗文化,使其能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情感,对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和创新民俗文化,使其能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样才能让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地域文化概述教案

传统地域文化概述教案

传统地域文化概述教案教案标题:传统地域文化概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传统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传统地域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2. 传统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传统地域文化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传统地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地域文化?为什么传统地域文化重要?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传统地域文化的定义和意义。

2. 分析传统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并通过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和解释。

三、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域文化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所选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小组展示。

四、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传统地域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2. 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地域文化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强调学生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研究其他地域文化,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 提供相关书籍、电影等资源,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地域文化。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案例和多媒体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地域文化。

2.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地域文化。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5篇)关于山西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篇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调研报告家乡文化

调研报告家乡文化

调研报告家乡文化
《探寻家乡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文化。

家乡文化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我们首先对家乡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发现家乡曾是一座繁华的商贸城市,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营生,留下了许多有关商业和贸易的文化遗产。

同时,家乡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家乡文化的宝贵资源。

接着,我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饮食文化。

我们发现,家乡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家乡,人们喜欢用新鲜的食材烹饪,注重食材搭配和味道的平衡,这一点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另外,家乡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风味,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家乡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等,这些活动体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文化,也更加坚定了珍惜和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

家乡文化是我们根深蒂固的
文化基因,我们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将它传承下去。

城固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城固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城固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城固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文化繁荣的地方。

城固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是关乎县域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也是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城固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成为思考问题的重点之一。

一、城固县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固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地方,其地域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资源丰富。

城固县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固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民俗、地方戏曲、地方美食等,这些文化元素成为了城固县的独特文化符号。

城固县的地域特色鲜明,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比如城固县的地方戏曲“秦腔”就是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被誉为“秦腔之乡”。

城固县的文化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古老建筑、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支撑。

二、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挑战尽管城固县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但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文化传承断代,二是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三是现代文化冲击。

文化传承断代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失传,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被遗忘,这对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也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面临严重的考验,有的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现代文化冲击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挑战。

随着网络、媒体等现代文化的传播,一些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影响,有的成为了“过眼云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虽然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同时也有许多机遇。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二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

23596909

23596909
连同造船一起是这一文化的特色, 但对这一文化的定位不能仅依据这两点便将其放置到和周文化 同等 的地位。三星堆的大发现给传统文化的研究一个新的领域、 的视角, 新 一些搞地域文化研究的人又将其 捧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步。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偏见更是根深蒂 固, 几乎无视
下, 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 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 荆楚文化、 齐鲁文化、 陇文化和吴 秦
越文化之分, 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 等等。可以这样说, 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 而在 中华
文化形成之后, 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 明特色存在 着, 而且与中华文化之 间形成互动、 相互生成的关 系。
维普资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套科学版)
J ̄ ・ Tt BIm , lW] ' S 丘嘲 l Y 帆 N 咖l I N^ 舳
中国民族学类棱心期刊
(h I y n s dl d P 酗 叩h d o-s 锄偿) a
20 年第 6 06 期

个问题 : 不尊重彼此差异的地域文化, 因而也无法准确把握各地 区域文化之 间的联 系, 从而影响到传 ( 偏见深重 =) 其实, 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内在原 因在于偏见。偏见大都跟地域相关联, 研究者认为他那个地方
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的文化是最好的, 属于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的人对北方文化心存偏见, 反之, 一些 从事北方文化的人亦然。荆楚文化 的一些研究者, 津津 乐遭于“ 楚虽 三户, 亡秦必楚” , J此话虽然 不 假, 但是言语者往往有泄情绪、 私愤之嫌, 借此欲将秦文化践踏于脚底 , 把它粉碎掉。 自从荆楚文化有考
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 实原因, 必须解决这些 问题, 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

高校英语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思考

高校英语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思考

反思◆培德◆社会[摘要]随着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在这种情形下,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能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高校;英语;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4-0281-01高校英语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思考王泳辉,朱文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在如今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忽视地域传统文化的渗透,造成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加强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效落实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好传承地域文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抛砖引玉,以飨大家。

一、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吃力的原因。

教师要想将地域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就必须让学生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地域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某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探究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观点上的不同。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新年”这一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西方国家的新年和中国新年的不同,分析各个国家人们的庆祝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两国文化的不同。

这种对比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中西方文化异同意识以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有效导入。

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

类型与范式——关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点思考

Types and Paradigms:On the Thoughts of Research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作者: 向铁生;康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3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类型;范式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学界一直比较重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这项研究,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作总体观照把握的综合性研究,断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地方文学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

各类型中都建立了一定的范式。

这些类型和范式是我们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思路与基础,对于研究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6.2006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陈一军,高金锋(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然而,在目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诸如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文化心存偏见,因而导致评判违背史实,还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展,而文化相对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偏见;西洋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6-0074-04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惨遭蹂躏和毁坏。

如今,痛定思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光是“垃圾和毒药”,更多的是五光十色的宝贝和让人受益无穷的资源。

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资本和砝码。

这是太让人欣喜的事情。

中国人在经历了磨难后终于获得了新的智慧。

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传统文化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之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等等。

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后,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明特色存在着,而且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相互生成的关系。

因此,传统文化研究的兴盛,必然伴随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溯源穷根,深入持久下去。

然而,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研究健康开展。

一、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不尊重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差异是非常鲜明丰富的。

从大处讲,有南北文化的差别。

具体到地区,又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有闽南文化、东北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等。

按理来讲,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区域文化。

如果具备[收稿日期]2006-09-04[作者简介]陈一军(1970-),男,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高金锋(1979-),男,甘肃正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这样的心态,研究者在研究他所选择的地域文化的时候,便不会否认别的文化的存在及其特色,而且会使自己研究的文化得到一个恰当的定位。

可是,浏览一下我国研究地域文化的文本,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这样的。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的人,蔑视北方的文化,把南方文化捧到天上去。

搞荆楚文化研究的一些人,便说荆楚文化怎样绮丽神奇,很为古代中国没有被这种文化主宰而痛心疾首。

大概是因为讨厌秦始皇的缘故,一些研究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或者吴越文化的人,甚至否定了秦文化的存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影响、共同生长,然而一些从事汉文化研究的人,全然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汉文化的生长和发展从来都是自足的、孤立的。

这是我国目前传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尊重彼此差异的地域文化,因而也无法准确把握各地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二)偏见深重其实,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内在原因在于偏见。

偏见大都跟地域相关联,研究者认为他那个地方的文化是最好的,属于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的人对北方文化心存偏见,反之,一些从事北方文化的人亦然。

荆楚文化的一些研究者,津津乐道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此话虽然不假,但是言语者往往有泄情绪、私愤之嫌,借此欲将秦文化践踏于脚底,把它粉碎掉。

自从荆楚文化有考古大发现以后,一些研究者把它凌驾到了周文化之上,全然不顾这一几乎湮没的文化在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一些从事齐鲁文化的研究者,生硬找寻秦文化的缺陷,借以宣扬齐鲁文化。

需知,任何文化都有其弱点,为什么不正视秦文化一度征服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的事实?吴越文化里的剑是非常出名的,连同造船一起是这一文化的特色,但对这一文化的定位不能仅依据这两点便将其放置到和周文化同等的地位。

三星堆的大发现给传统文化的研究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视角,一些搞地域文化研究的人又将其捧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步。

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偏见更是根深蒂固,几乎无视它们的存在。

(三)评判违背史实研究者不能尊重各地的区域文化,内心藏着偏见,必然使研究违背史实,无法做到实事求是。

搞荆楚文化、齐鲁文化或者吴越文化的一些研究者贬损甚至否定秦文化,就严重违背历史事实。

无论如何,秦文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是不能抹煞的,秦的法制、兵制以及给中国人灌注的那股雄强劲是不可磨灭的。

一些搞荆楚文化的研究人员,着眼于出土的精妙的楚地文物,把荆楚文化张扬到远远超出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的地步,这也是不尊重历史的做法。

一些从事南方文化研究的人员,带着近视的眼睛,只看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后的史实,不具备统观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胸襟,片面地贬抑北方文化、抬扬南方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研究的“厚今薄古”。

至于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由于正统文化观念的深厚和历来偏见的固存,更加偏离史实。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始终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的历史,反映在地域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一些从事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乃至秦文化的研究人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总是轻描淡写甚至否认它的存在,使他们所从事的区域文化的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打上了问号。

(四)脱离传统文化的洋方法的滥用文化研究始于西方,因此西方研究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最为成熟。

在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过程中,采用西洋方法本是简便易行的做法,在初期研究中也是有效的方法。

但是,一味运用洋方法就有问题了。

根子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的大海里是非常自足的独特的一个领域,应该有从它自身衍生出的、内容与形式相匹配的方法。

有人似乎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运用古代中国人做学问的方法,像训诂、考据、校勘之类。

然而,它们作为具体的方法很有用,却不能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根本的哲学的方法。

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必须在把握传统文化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尚缺乏适应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由于大量运用洋方法来裁解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地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研究的扭曲和失真。

比如随意运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来解读传统文化,运用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论的方法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使中国传统文化变形得有点像西洋文化,失去了自身的面目,显得不伦不类。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地方的自足性和乡土观念中国地域辽阔,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的传统,相对隔离的地方造就了特色鲜明而且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

这些区域文化培养了各自主体的深沉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从事地域文化的研究人员,一般是成长于这个地域文化中的人。

出于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和对本土文化的强烈的认同,他们便不自觉地寻找本土文化的优点,既在证明区域文化本身,内在地也在证明自己。

这样,在对待别的地域文化的时候,偏见便自然而生,对其他文化的骄横态度便不可避免了,致使认识偏离历史轨道。

(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唐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因而文化的中心也在这一地区。

从五代起,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东移、南移。

随着这一进程,南方的文化逐渐超越了北方。

经过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仍未改变。

在这一局面下,南方的人才远远超出北方,南方人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角。

南方的这种强势,造成对北方的轻视。

于是,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便出现了更多抬扬南方文化、贬抑北方文化的现象。

也是由于这种强势,一些从事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的本土研究人员便肆意地挤压、贬损乃至否定周文化、秦文化。

这种强势经济文化的挤压和扩张有在一个国家里地区文化“殖民”的意味。

(三)长期学术传统的影响自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移以后,学术界便开始出现扬南抑北的现象。

南宋的朱熹对唐朝就大为不满,“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2]他说的事情大体是真的,但是言语之间流露出的蔑视、嘲弄的语气大有抑唐扬宋之嫌了。

抑唐扬宋实际上折射了崇南抑北的特定心理。

至于到现代的朱谦之,则直接说出北方文化已经老朽了,只有南方文化才能救中国[3]。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南方文化盛于北方文化这是事实,但是不应片面强调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区别,需知某种程度上南方文化是北方文化的转移,除了议论史实、事实之外,不应过多添加乡土情结之类的因素。

可是传统已经形成,它就有惯性,成为一种思维,影响现代的一些人的研究。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存在大量随意贬损北方文化、周秦文化的著作和文章的一个原因。

(四)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对薄弱这一点是对传统文化研究中洋方法滥用的原因的思考。

应该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局面已相当兴盛,而且成果喜人,出现了梁漱溟、林语堂等大家。

可是到后来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传统文化的研究被片面化,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实际开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到现在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研究工作还远未系统化,还不能做到对传统文化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因而对其的研究方法便无从产生,只有生硬地套用西洋研究文化的理论和方法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健康发展。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待地域文化上的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本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赫斯科维茨等人创立的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其基本精神是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进行判断,不同文化之间无法比较,无从分辨孰优孰劣,对异文化要充分尊重,不能以己文化为标准来判断和评价。

我认为,以文化相对主义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各地区域文化是适宜的。

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区域文化,都有其形成的特定原因并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评判优劣,比如不能崇荆楚文化而贬损周秦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