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
(完整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关于诗的“起、承、转、合”爱莲散人写在前面的话:为了方便网友学习近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起承转合ppt课件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眼前的壮景,不由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要看得更高更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 而宕开一笔,提出问题,由写实转到写虚,由写景转 入议论。第四句是合句,紧接第三句而作结,拓宽了 诗的意境,升华了诗人的联想,使全诗情随景发,议 随景论,揭示了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 方法欣赏诗歌
3、由乐转悲,由喜转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断肠”一词的理解颇有难度,因为我们对
13
绝句章法的正格,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
绝句另有一种章法,前三句平铺,有起、承而 无转,直到第四句合(结)。如李白《越中览 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说过去,第四句说现在。第四句又可说
转结合一,这是变格,比较少见。 14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 方法欣赏诗歌。
12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 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 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 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 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键。当代诗论家丁 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 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 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 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 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
1、由写景转入议论,由事到理,由写实转到 写虚。
15
唐代 王之涣的《登颧鹊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 望所见之景,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
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续, 写作者东望所见,写出了滔滔黄河奔流 入海的景象。
诗歌鉴赏之起承转合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起承转合 ppt课件
ppt课件
11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 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 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 或正起接,或正接起,以顺畅为妙,承后 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 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 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 想,以有力取胜。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
而易见的。
ppt课件
17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 方法欣赏诗歌
2、由物到人,由 景及情。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的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白“水”组 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即关合 诗旨句,诗人要传达的是离愁别绪,那么再美丽的图 画在伤心人眼中也不能激起喜悦,反而更让人伤心, 恰切地为表达诗旨起到了ppt课件反衬的作用,即“以乐景18 写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第一句是起,起事--春 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 时间(也暗含地点)、事 件。
ppt课件
5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 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这两句一前一后,一起一承,互相配合,互 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山水 画。这也属于写实。
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起承转合(课资课堂)
教育资料
12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 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 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 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 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键。当代诗论家丁 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 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 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 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 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
教育资料
13
绝句章法的正格,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
绝句另有一种章法,前三句平铺,有起、承而 无转,直到第四句合(结)。如李白《越中览 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说过去,第四句说现在。第四句又可说
转结合一,这是变格,比较少见。
教育资料
14
教育资料
3
“起承转合”四个字,说起来也简单, 起:即开头、开始。 承:即承上、承接,扩展。
转:即转折、转换;如情与景之间的转换。 合:即收合、结尾,回扣主题。
教育资料
4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 点等,可引出下文。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法欣赏诗歌
3、由乐转悲,由喜转愁
唐·李绅《悯农》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 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
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
春种一粒粟,(起) 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卒章 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
农夫犹饿死。(合) 教育资料 的“悯农”主题。 8
教育资料
9
起承转合的意思_起承转合的成语解释
起承转合
成语解释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泛指文章的做法。
成语出处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
成语繁体起承轉合
成语简拼QCZH
成语注音ㄑ一ˇㄔㄥˊㄓㄨㄢˇㄏㄜ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起承转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转,不能读作“zhuàn”。
成语辨形承,不能写作“程”。
近义词承上启下
成语例子然而不得已,也只好起承转合,上台去说几句。
(鲁迅《而已集通信》)
英语翻译opening,developing,changing and concluding <the four steps of Chinese regulated classic writing>。
起承转合例子
起承转合例子以下是 6 条起承转合的例子:例子 1:哎呀呀,你看那天空,开始的时候蓝得不像话,真漂亮啊!接着呢,白云慢悠悠地飘过来,就像棉花糖一样。
可谁能想到哇,突然就飘来一大片乌云。
这不是逗人玩嘛!最后啊,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落下来了,这变得也太快啦!例子 2:咱小时候啊,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快乐,成天撒欢地玩,多开心呐!后来呢,上学了,开始有压力了,作业多得让人头疼。
不过呀,认识了好多好朋友,也挺不错的。
再后来呀,毕业工作了,才知道生活不容易啊。
但不管咋样,咱还得向前看不是?例子 3:你说他一开始对我那叫一个好哇,温柔体贴,啥都依着我。
然后呢,慢慢就有点变了,没那么细心了。
这咋回事哇?难不成是不爱了?哎呀,可别吓我。
到最后啊,才明白他是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还好还好。
例子 4:那部电影开头可太精彩了,让人一下子就沉浸进去了!接着剧情发展也很紧凑,特别吸引人。
谁知道中间突然杀出个莫名其妙的情节,让人有点懵。
但结尾的反转又让人惊呼,哇,原来如此啊!例子 5:我今天去逛街,一开始心情超好的,看到好多喜欢的东西。
逛着逛着就有点累了,脚都疼了。
这时候又看到一件超贵的衣服,哎呀,这价格真吓人。
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毕竟太喜欢了呀!例子 6:她一开始信心满满地要去做那件事,那气势可足了。
接着遇到些小麻烦,还笑嘻嘻地不当回事。
结果后面问题越来越大,她着急得不行。
最后啊,还不是想尽办法解决了。
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生活中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我们得随时应对啊!。
起承转合法
一、起承转合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的四句的具体应用。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接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做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用的就是起、承、转、合布局法。
起句“兰陵美酒郁金香”,即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美酒”说来,连贯,自然。
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盛情款待,李白欢饮美酒的情景,这才使第三句转到抒情,第四句表明看法:“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三句用“但”字明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的布局,也用的是起、承、转、合法。
其第一句点明送友人的地点和气候,以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是起;第二句紧接上一句,说明清晨送客及当时的心情,是承。
此两句写在润州(今镇江)的事情,而第三句却转到洛阳亲友那里了,且用假设句,以引起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末句以之自喻,含蓄蕴籍,余味无穷,成了名句。
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诗的布局,亦用此法。
其第一句贴题写来,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点明“晚春”,是起;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用“百般红紫斗芳菲”形象化的描述,以补充第一句意之不足;第三句从千百种“草木”,转到“杨花榆荚”上,即从概指转到特指;而后第四句提出“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评价,就顺理成章了。
二、并列法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法”。
用并列法时,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 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心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 “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 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 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 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 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 么?
高考议论文结构(起承转合)指导(优秀实用)
审题立意
• “以暴治错”,并非正义
•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
•
痛打落水狗
• •
痛打落水狗
面对因随地吐痰受指责又用污言秽语与乘客对骂的 男子,黑衣壮汉踢起一脚终于令对方消停。此举或许站不 上道德的制高点,但针对时人时事却可称明智。见到撒泼 乱咬的“癞皮狗”,痛打是最有效的方法。(起:概括材 料+提出观点) • 在地铁上随地吐痰在先,受指责谩骂在后,此吐痰 男之行径可谓无赖;当壮汉上前踢起一脚后又偃旗息鼓默 不作声——何其猥琐!如此不怀公德心又如此欺软怕硬之 徒,言语指责与道德诘问加之于斯估计都难以奏效,可行 之道怕是只剩下威慑一途。可随地吐痰与谩骂他人又未构 成违法行为,法律手段必然走不通,怎么办?如此看来, 黑衣壮汉的临人一脚算是极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承:厘清概念+必要性)
•
鲁迅先生在《坟》中有过这样的比较:“犯而不校是恕道,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多数中国人却陷入了枉道:不打落水 狗,反被狗咬。”虽说先生教我们将恕之一言终身行之,可地铁 这等公共场所,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吗?一口浓痰吐 下,污了地面不说,谁知道吐痰者身上有无传染病?至于大操污 言秽语与他人对骂,更是脏了全车人的耳朵——此等癞皮狗,不 加以痛打又待如何?(正转:引名言+重要性) • 对待不同的人就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与圣人讲圣人之理, 与泼皮讲泼皮之道,依人论事,简明高效。我们可以想象,若是 无人插手,任吐痰男猖獗,一趟地铁下来势必有众多乘客要受池 鱼之殃。如此癞皮狗,谁知他下一刻枪口要对准谁?再从效果来 看。一脚过后那吐痰男不是立刻安静老实了吗?不管此脚是否符 合道义,至少乘客们重获清净,如此看来,此脚甚妙!(反转: 谈危害+重要性)
起承转合在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
起承转合一、起承转合( qǐ chéng zhuǎn hé )解释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出处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示例老舍《骆驼祥子》:“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的痕迹。
”近义词承上启下二、起承转合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
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我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三、起承转合的意义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
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下勾连,一脉相承。
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接,或正接起,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
起承转合的意思
起承转合的意思
【拼音】:qǐ chéng zhuǎn hé
【解释】: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泛指文章的做法。
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④亦作“起承转结”、“起承围收”、“开承转合”。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成语接龙】:起承转合——合衷共济——济寒赈贫——贫贱骄人——人多势众——众喣山动——动人心魄——魄荡魂飞——飞鸿印雪——雪窗萤几——几尽一刻——刻意求工
【近义词】:承上启下、起承回合、
【出处】: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
【造句】:
1、请大家注意,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结构之一是起承转合。
2、电影的起承转合搞得非常出色,剧情虽然简单兼典型,但能牵动著观众的心,尤其结局殓房一场凝聚力逼人,。
起承转合的意思
起承转合的意思起承转合的意思起承转合【起承转合的意思】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旧时诗文写作组成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泛指文章的做法。
附录成语〔起承转合〕的相关知识:起承转合的出处: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的`读音:转;不能读作"zhun'。
起承转合的书写:承;不能写作"程'。
起承转合的近义词: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的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起承转合的组成:联合式。
起承转合的举例:①起承转合虽属旧诗文的组成章法;但现在写议论文也要借鉴。
②一般写议论文;总是离不开起承转合。
英语六级起承转合写作素材英语六级起承转合写作素材近几年的六级作文题基本上都是要求考生就某种现实现象或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多是考生所熟悉的社会热点话题或大同同学活题材。
写好六级作文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依据英文的表达习惯来安排写作结构;第二,用自己熟悉的英文词汇、句式和句型正确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下面将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写作中常用的.重点关联词汇、短语、句式及句型,好为大家六级写作提供有用的素材。
(一)起观点(现象性):1. When it comes to,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Some argue that,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2. Now people in growing numbers are beginning to believe that3. Nowaday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but I doubt whether4. As is known to all, (谚语或名言). A case in point is that描述性:1.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nowadays is2. As we can easily see from the above graph, the figure of has nearly decreased/increased times,compared with3. From to ,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二)承1. 关联词语或重点词汇:递进:first, second, thirdlast; 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 to begin with, whats more, in the end; first of all, then, next,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last but not least 举例:show, exemplify, illustrate, prove, indicate, exhibit, demonstrate,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take as an example, such as, like , a good case in point 因果:cause, result in, lead to, produce, bring about, contribute to, based on, because, since, now that, therefore, thus, consequently, owing to, due to, through, because of, on account of, as a result, as a consequence分类:arrange in two/three categories, be classified into a number of groups,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kinds, beput into several groups, consist of2. 句型及常用表达结构:举例:There are many examples to prove Here I will cite just a few。
起承转合成语
起承转合成语
【成语】:起承转合
【拼音】:qǐ chéng zhuǎn hé
【简拼】:qczh
【解释】: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泛指文章的.做法。
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出处】: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
”
【示例】:然而不得已,也只好~,上台去说几句。
鲁迅《而已集·通信》
【近义词】:承上启下
【语法】: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顺接】:合不拢嘴合两为一合二为一合从连横合从连衡合刃之急合家欢乐合异离坚
【顺接】:百年好合悲欢离合表里相合不谋而合承嬗离合楚歌四合大开大合道同义合
【逆接】:比肩并起长眠不起尘头大起沉滓泛起沉疴难起楚歌四起此伏彼起从何说起
【逆接】:起令随令起例发凡起偃为竖起兵动众起凤腾蛟起居万福起居无时起居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路上
夏意渐浓,黄昏之下,手握着不敢拿出手的成绩单,拖着长长的身影,慢慢走着。
一阵微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努力了那么久,起早贪黑,换来的却是那不堪入目的成绩。
真的失望了,原本那还保留的力量,也随着这一张成绩单消失得无影无踪。
心想:命运为什么总是跟我开玩笑,老天似乎也太残忍了。
不是说努力就会看到结果吗?我握紧了手中的那张成绩单,一声怒吼,飞快地跑着,我想将心中的那些不满与气氛都发泄出来。
【开端部分:先用描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初步指出了事件——奔跑发泄不满。
】
不知跑了多久,我累得再也跑不动了,扶在一棵棵小树上喘息着。
眼泪顺着眼眶流了出来。
我用手擦了擦早已模糊不清的眼睛,忽然我看到了一些小树,他们也生长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这里因为缺水而使土地都像裂了嘴唇的孩子一样,那一棵棵小树也因为缺水缺营养而长得又矮又细,仿佛一阵风吹过,他们便会被连根拔起的卷走一样。
我仔细看了看他们,每棵树上都有许多的小孔,因为被人所忽略,上面爬满了许多小虫。
我不禁觉得他们似乎和我一样,上天对我们都十分不公平,我不禁心疼地拍了拍眼前的小树无奈地摇了摇头。
【初步发展部分:写自己遇到了一些小树,并对小树进行细致描写,突出自己和小树的相同之处,为下文的写小树的坚强做铺垫。
】
这时天空突然变了脸,一阵子狂风吹过,乌云便布满了天空,接下来就是倾盆大雨。
我连忙找个近一点的地点躲躲雨。
我看见,那一棵棵小树已被吹得东倒西歪。
但是无论那风吹得多大,他们都咬牙坚持着。
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雨已渐渐地停了,我走进那些小树看了看,不由得惊叹!他们没有一棵倒下,反而变得更显生机,那原先有些泛黄的叶子,也变得翠绿。
我不禁对眼前的景象所震服。
我看了看天空,深吸了一口气。
心想:连植物都那样的坚强,更何况人呢!我也应该变得坚强起来!失败一次算什么,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却迟迟不肯振作起来。
只要我有理想,只要我继续努力,我就不信,成功不向我靠近。
【高峰发展部分:设置了一场大风雨,细致描写风雨中的小树,突出了小树的坚强,对比自己,获得启发。
】
我对着眼前的小树笑了笑,重拾起那丢弃的信心和理想,望了望前方的大路,觉得它比刚才更加宽广平坦,一路上有鲜花小鸟的陪伴。
我将带着我的信心和理想,向着我的目标积极努力奋斗。
【结尾部分:写出了小树对自己的影响,用景物点燃自己愉悦的心情。
】
总结一下:
(起)开端部分:描写景物用以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交代事件,并点染出人物的心情。
(承)发展部分:初步发展:顺着开头写下去,继续叙述,继续点染,继续加强“矛盾”。
一般情况下不发生波折。
(转)高峰发展:设置一定的突变,揭示意义或真相,完成情感的升华;或者是把原来的矛盾和误会揭开。
(合)结尾部分:顺这高峰部分写下来,照应开头的部分景物,写出事件对你的影响:获得力量、获得感动,获得美,永远难忘……
练习一、读下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构建框架的?
在路上
不记得事情发生在哪年哪月,但清晰的记得发生在晚上放学回家的路上。
那原本是一个极其稀松平常的晚上,那路上路灯光仍和以前一样的昏暗,那个交叉路口依然和往常一样的繁忙。
而我,也是照例骑车经过那个路口。
拐弯时仍然划出了同样的曲线。
我几乎敢肯定我是踏着昨天的回家的轨迹,也怀着昨日美好的心情。
然而,一声不知来自何处的碰撞声打碎了这一切。
【开端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我才发现,一个肥胖的中年人和我撞在了一起。
他的一只脚已经别进了我的车轮。
我顿时觉的慌乱了,赶紧小心地往回倒车,那人也小心地抽回自己的脚。
他的脚落地了,我的心却害怕了,我看到晦黯的灯光在走动,突然一下子感觉到回家的路变得很漫长。
“你的脚不疼吗?”我怯怯地问。
“不疼,没事儿……”那人边说边跺跺脚。
“那,那我走了……”我支吾着,想快点逃回到家里。
“你就能这样走了么?”那人叫住了我。
我的头一阵眩晕,全世界都在摇摆。
虽然那时上高中的我,还没有全面接触社会,但也耳闻目睹一些事件,“敲诈!!”这个词几乎如同炸弹在我的脑子里爆炸。
【初步发展部分:设置了一个误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那我陪你到医院去看她看看吧……”我几乎要哭了,说出这句话,感觉自己身上被划了一个口子,随时准备流血。
“你过来,我的脚不疼。
”这时我才意识到那人说话时的口气一直温和而亲切。
即使刚才脚被别进车轮里时也没有大声喊叫。
看来我刚才是被他吓懵了。
这时才发现照在我们身上的是那因昏暗而显得温柔的路灯光。
在那个行人渐渐稀少而变宽的路上,在那个夜色渐深而愈发明亮的灯光下,那个微胖的中年人给那位高中生讲了许多话。
【高峰发展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如今那个高中生已经一句也记不起来了,但是那个路口变成了他的血管,驻足在他的心脏、他的全身。
因为在那个晚上、那个路口他发现风光从来没有那么的明亮,以致稍一眺望,就能看到家,尽管那个家还在五里之外。
【结尾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