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重点
研究能量的变化
教学
难点
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
教具
准备
电池、导线、磁针、小电动机模型、能量间的转化
课时
安排
第1课电和磁1教时第2课电磁铁1教时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1教时
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1教时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教时
第6课电能和能量1教时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1教时第8课能量与太阳1教时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
内容
本单元共八课,第1课电和磁第2课电磁铁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6课电能和能量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第8课能量与太阳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磁力电磁.
做通电导线能生磁的实验,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
经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用分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研究小电动机的构造.
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体会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想象和解释的能力,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教学设计(通用10篇)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活动“蓄势待发”的能量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三、活动各种各样的能量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六年级上册科学《能量》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与太阳》
• 2、煤埋藏在底下是一层一层
3、简单地说,煤是由古代植物转换而 成的
目前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的年限
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 采的年限,分别是石油储量 10195亿桶,可供开采40余年, 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 100多年。100多年后,煤、石油 将出现枯竭的局面。
• 二、判断:
• 1、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古代植物死后,经过沉 积作用,被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又经过地壳的 变动,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 用,慢慢变成了煤。( )
• 2、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 经过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的。 ()
• 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 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 ()
• 2、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 里来的?他们与太阳能有什么关系
3、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储存太阳能。
• 一、填空:
• 1、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 的( )能。
• 2、新能源包括( )、( )、( )、( )和直接 利用的( )。
• 3、在地球上(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下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 )
(3)埋藏在地下的煤大多夹在古
代泥沙沉积变成的岩层中。﹙√ ﹚
小资料
我国的风力发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 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储量巨大,比 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还要大 10倍。我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积广, 仅陆地上的风能储量约2.53亿千瓦。随着 全球经济的发展,预计未来20—25年内, 世界风力发电每年将递增25%。目前,我 国的风力发电机总容量位居世界第10们, 亚洲第3位。
第8课 《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能量与太阳》是单元最后一课,学业标准中提到要说明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并认识到有些能源不可再生,关注节约能源和使用新能源。
反复阅读推敲本课的内容,我认为能量与太阳的概念很大,所以求证了核心概念。
概念指向“能量以不同方式进行传递”、“太阳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一些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煤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很远,因此本课设计以煤为切入点,重点放在对煤的形成的探究上。
在研究煤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煤和太阳的关系,而后对能量和太阳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思考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进而建立珍惜能源和使用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1.说明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举例说出能源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能源。
【教学难点】利用已有的证据,发挥想象,对煤的成因做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策略】根据前概念分析,本课需要作出如下设计:①提供真实的煤,让学生对煤进行观察,有一个感性认识。
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找到实证。
②尝试用活动让学生对煤的形成有一个由结果寻找原因,间接的探究和认识。
因为煤形成的过程太复杂了,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没办法用实验重现。
但是如果一味的告诉学生又不好理解难以建立理性认识,在此重点聚焦到孩子科学能力和理性思维: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基于事实进行推论—相互讨论形成一个科学解释—进而对现阶段的认识有一个自己的理性理解。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科学探究
(一)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一号电池、大头针、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研究新课
(一)作出我们的假设
2、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教学重点
用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教学难点
用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教法
观察
学法
观察
教学准备及手段
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守恒、生活中的能量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引出能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验探究:安排几个实验,如水轮机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过程。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太阳能》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太阳能》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太阳能》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主题实践活动课题:《神奇的太阳能》课题的提出:每天升起的太阳带给人的不仅是光明,还有丰富的热能和电能。
太阳放射光和热所产生的能量,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万物是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国家资源部提出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
太阳能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还能缓解能源紧缺,美化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在都市的大多数家庭都用上了太阳能节能系列仪器和装置。
但学生们对太阳能的一系列产品缺乏必要的了解。
为了使学生对太阳能这一新兴概念能更好地理解,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好太阳能产品,提高对科学的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在我的提议下,通过和学生讨论商量,我们确立了“利用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1、查阅有关太阳能能源的资料,了解太阳能能源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使用太阳能。
2、搜集有关利用太阳能开发的产品及该产品的图片和工作原理,掌握家用太阳能装置和一些基本的太阳能系列产品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参加实践,根据该能源的优缺点,设计出未来型的太阳能产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意识及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查阅资料,进行访问活动。
活动目标:1、过查阅资料和进行访问,了解太阳能这一新兴能源的优缺点及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开发太阳能。
2、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1、小组到阅览室、图书馆或通过上网查阅太阳能能源的相关资料。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太阳能利用发展史;太阳能的优缺点等等)2、小组向家长和安装太阳能系列产品的家庭或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活动,并做好访问咨询中太阳能系列产品的特性及优缺点的记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共8课)
线圈摆放的方法很多,你是采用那种方法靠近小磁针的?不同放置的方法,小磁针的变化是否相同呢,仔细观察作好记录。
交流汇报。
五、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不能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是电池真的一点电都没有了吗?怎么来检验一下?
学生演示。看到了什么?说明还有电吗?说明还有电只是电量不足以让灯泡发光。这个装置可以用来检测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
2.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电磁铁南北极的证据,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磁铁南北极改变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教学准备】
1. 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作业本。
2. 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通过直接揭示课题,知道本节课的主题,为整个探究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你有什么其他发现?导线和磁针成什么角度会偏转?(怎么放才会偏转?平行、斜着。怎么放基本不动?垂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能和能量》
课前复习
1、电动机是用 电
换向器 产生 动力 的机器,它由外壳、
电刷组成,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
铁芯
、 线圈
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之间的
相互作用转动
。
2、 换向器 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方向。 3、电动玩具车是车里的 小电动机 带动小车前进的。
电能和能量
1、风、流水、电、汽油都具有能量,其中风和流水具有 机械 能, 电具有
电 能,汽油具有 化学 能。
2、能量有很多种形式, 声
、光 、 电
、 磁
等都是能
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 食物 、 燃料 中。 3、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 电能 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 电能 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4、电灯为我们做的事是 照明 ,输出的能量是 光能 和热能 。
电能和能量
判 断
1、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能量的世界做每件事都和能量有关。( √ )
2、有些物体工作是不需要能量的。( 3、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
)
)
4、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起重机是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 ) 5、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
√
)
电能和能量
1、激光可以像电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
光( A )。A、具有能量 A 、食物 B、电
B、很硬 C、锋利
C、光能
6、两只手互相摩擦会感觉热,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 C )。 A 、化学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B、生物能转化成了热能 C 、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7、在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中(
A、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C
)。
B、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8课时 能量与太阳教案与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第8课时能量与太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教学设计】一、导入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2. 小组交流3. 全班交流(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
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五、作业布置【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摘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摘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守恒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实际生活中的能量现象的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如电池、灯泡、小车等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现象,如电池点亮灯泡、小车滑行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023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推2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推2篇)〖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第【1】篇〗一、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六年级科学。
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太阳家族和海洋能源。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动植物、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无处不在的能量”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太阳家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太阳》说课稿15篇
《太阳》说课稿15篇《太阳》说课稿 15篇《太阳》说课稿 1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请、性”等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表演、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我们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和他发明的电灯等比较熟悉,因此,理解爱迪生如何帮医生克服手术光线困难,感受爱迪生遇事积极动脑动手的精神,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我准备安排三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指导学生端正、匀称地书写“请、急”等6个生字。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多动脑动手。
指导学生继续端正匀称写好“医、性”等四个生字。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
指导学生阅读新补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悟中升情个性作业,拓展延伸;识写生字,探究入微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无可奈何、一本正经”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所了解的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导入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细细地感受。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生情1、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索到的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好地了解爱迪生,结合课外知识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知识,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做手术的后果,加深学生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科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课件(附目录)
奥斯特实验
当时的奥斯特有什 么惊奇的发现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 重现这历史性的一刻 吧!
当时奥斯特连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电路,你会吗?
电路连接好了以后,将指南针放置在其中 一根导线的下面。
电和磁 【温馨提示1】
• 小组合作实验
• 指南针放在桌子中间,让小磁针不动 。
• 把连接好的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上方,线的方向 与小磁针方向一致,手不要碰到指南针,导线可以在指南针上方 摆动。
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 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
2
3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 不变
活动一:制定小组研究计划
学生活动单:一
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检验的因
(改变的条 件)
1.
2.
怎样改变
这个条件
实验要保持 哪些
条件不变
关系的研究计划
3.
活动二:实验验证
实验1: 按下图组装一个电路
电
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
实验2: 在不碰到指南针的情况下,谁有办法使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
1、用磁铁 2、用铁
电和磁
实验3: 电能否产生磁的实验
操作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 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 致。接通电流观察指南针的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 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
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 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线圈的缠绕方式:
从外向里 逆时针方向
实验结果:
从里向外 顺时针方向
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
实验方法: (1)电池正负极接法相同,分别测试线圈缠绕 方向不同的钉尖磁极,填写“实验记录表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8课《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能量与太阳》是单元最后一课,学业标准中提到要说明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并认识到有些能源不可再生,关注节约能源和使用新能源。
反复阅读推敲本课的内容,我认为能量与太阳的概念很大,所以求证了核心概念。
概念指向
“能量以不同方式进行传递”、“太阳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一些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煤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很远,因此本课设计以煤为切入点,重点放在对煤的形成的探究上。
在研究煤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煤和太阳的关系,而后对能量和太阳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思考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进而建立珍惜能源和使用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说明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举例说出能源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能源。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的证据,发挥想象,对煤的成因做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策略】
根据前概念分析,本课需要作出如下设计:
①提供真实的煤,让学生对煤进行观察,有一个感性认识。
提供材料,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找到实证。
②尝试用活动让学生对煤的形成有一个由结果寻找原因,间接的探究和认识。
因为煤形成的过程太复杂了,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没办法用实验重现。
但是如果一味的告诉学生又不好理解难以建立理性认识,在此重点聚焦到孩子科学能力和理性思维: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基于事实进行推论—相互讨论形成一个科学解释—进而对现阶段的认识有一个自己的理性理解。
这也是复演科学家作出推论的过程。
③通过探究活动,建立煤和太阳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能量形成认识。
在科学能力方面,本课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推论的理解,利用证据,解释证据,建立推论。
推论的载体是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感性的资料(IPAD电子书和教师推送资料),希望通过更多具体的信息、数据、证据把大概念和学生自己的经验建立联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测与前概念:太阳能与各种能量
1.动画短片《能源危机》:能量短缺引发了的小镇危机。
2.大自然慷慨无私地赐予我们许多具有能量的能源,你知道的有哪些?
(电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动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势能(水
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沼气… … )
3.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图中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图中各种能量的最初来源是太阳能
4. 太阳能与动植物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1)太阳把能量给了植物,植物体内储存了什么能量?
植物生长过程中,主要是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储存在身体中,太阳能转化成了植物体的能量(化学能)。
(2)动物体能储存的能量从哪里来?(动物吃了植物,植物的能量又转化为动物体内的能量——化学能)。
5.生活中还有哪些能量与太阳有关?尝试解释
(1)水能:海洋、地面的水被阳光加热蒸发,先变成云,在变成雨雪又落回到地面,流向海洋,形成水的循环,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能发电。
(太阳能转化成了水能)
(2)风能:风的形成是空气被太阳照射温度上升吗,冷热不均形成了风,风的流动具有了能量。
(太阳能转化成了风能)
小结:大部分能量的最初来源是——太阳
6.作为常规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所储存的是什么能量?(热能)它们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
二、实证探究:煤是怎样形成的
(一)初步观察
观察煤块,发现了煤的哪些特征?
(颜色、硬度、色泽、形状等)
(二)仔细观察,结合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测:
1.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科学家研究证实,2亿—3亿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2)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3)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4)煤矿工人在地下挖煤。
煤中有植物枝、干、叶的痕迹。
(5)地壳内部在不停运动,高温高压。
2.学生观察研究,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汇报:根据煤带给我们的信息,通过仔细观察煤块,你发现了哪些蛛丝马迹,作出了什么样的推测?
①煤为什么埋藏在地下,是怎么形成的呢?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②煤在地下埋藏量巨大,你是从哪条信息得知的?
科学家研究证实,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煤中有泥沙,说明了什么?
被泥沙掩埋,地球运动,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三)我的解释:煤是这样形成的
(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长时间的压力、与空气隔绝,泥沙覆盖、掩埋)
1.植物变成煤需要这样的条件,苛刻吗?如果给你一棵大树,你能让它形成煤吗?为什么?(要泥沙覆盖、需要很长时间)
2.播放《煤的形成》短片,小结煤的形成过程:太阳能——远古植物(亿万年)——煤
三.推理探究: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有人说:“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你觉得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石油和天然气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 提供的信息:远古时代,地球上的生物不仅有陆地上的大量植物,海洋中有大量的低等生物,浮游生物数量巨大。
)
2.煤、石油和天然气与太阳能的关系:
尝试解释“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的转化和传递关系。
3.我的解释:石油、天然气是这样形成的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身体”,就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自己生长需要的能量,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也是植物,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就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4.播放短片《石油、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四、危机意识:寻找新能源,认识可燃冰
1.辨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吗? 我们正面临能源危机,急切地需要找到可替代的新能源。
2.你所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互相交流下。
3.选择你所知道的一种新能源,向大家介绍,并详细说明推荐理由。
教师择机介绍可燃冰,并播放短片: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贺电,祝贺我国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100升可燃冰可以让汽车跑50000公里)
4.可供我们使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势能(水能、潮汐能)海洋能、生物能、沼气等,以及不可再生的核能、可燃冰等。
五、明理践行: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1.理解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意义: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人类要想在未来的世纪里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应该珍惜每一项来之不易的能源,切莫以为能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大肆浪费。
取用它们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取用它们没有限度,使用他们没有节制,那么就经常不能满足。
2.节约能源,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渗透低碳环保的理念,注重习惯养成。
六、课堂小结:
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来自太阳,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中蕴藏的能量其实就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对于各种能源,如果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