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18)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
《鹿衔草》
小说以边疆地区为背景,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边疆人民的生活和 斗争,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绿月亮》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云南边境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 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和人们的乐观精神。
《今夜月色好》
小说以边疆小城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和 奋斗,具有浓郁的边疆特色和生活气息。
有重要意义。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驿路梨花》篇章结构
篇章布局
文章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通过时间顺序 和空间转换,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形成完 整的篇章结构。
段落安排
文章段落分明,每段内容相对独立,同时又与整体 篇章紧密相连,使得整篇文章层次清晰,易于理解。
描写手法及技巧分析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瑶族老人
课文中的瑶族老人是第 一个发现小茅屋并为其 送米的人,他的出现为 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他慈祥、和蔼,对过往 行人充满善意,是雷锋 精神的一种体现。
梨花姑娘
梨花姑娘是哈尼小姑娘 的姐姐,她美丽、善良、 纯洁,具有雷锋精神。 她曾经照顾小茅屋,为 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她 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
主题思想阐释
赞美自然美景
文章通过描绘驿路梨花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 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美景的 向往和追求。
弘扬雷锋精神
文章通过讲述哈尼小姑娘和梨花姑娘的 故事,展现了她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的精神风貌,弘扬了雷锋精神,传递了 社会正能量。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要点一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 一片梨树林啊!”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美文聚焦驿路梨花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美文聚焦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师:记叙文有什么特点?生: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是记叙文。

师:这是就表达方式而言,如果就内容而言呢?生: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

师:那么,本文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呢?师:我们先把人物理出来,按人物的出场顺序说。

(生回答,师边叙边写)“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姑娘梨花姑娘解放军师:梨花姑娘出场了吗?生:是从哈尼姑娘和老人的口中得知的。

师:出场的人物是正面描写,没出场的人物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师:他们做了什么事?生:“我”和老余修葺了小茅屋。

师:其他人呢?生:瑶族老人和哈尼姑娘送米和盐。

生:哈尼姑娘看管和照料小茅屋。

生:解放军建造了小茅屋。

师:他们共同做了一件事。

生:建造和照料了小茅屋~~~!师:他们为什么建造和照料小茅屋呢?生: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师:这是什么精神呢?生: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师:(板书)为人民服务师:他们为了方便过路人,建造和照料小茅屋。

(二)师:下面做复述训练。

按照板书的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生:(依顺序讲)师:对课文把握得熟,讲得好。

师:请同学们按照建造、照料小茅屋的顺序再讲这个故事。

生:(依顺序讲)师:作者是怎么样写这篇文章的呢?为什么没按着刚才同学讲的顺序呢?生: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师: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呢?生:第一次,“我”和老余来到了小茅屋,不知道主人是谁,他们就猜想。

来了一位瑶族老人,老人说他不是。

那茅屋的主人是谁呢?第二天,来了一群哈尼族的小姑娘。

小姑娘说她们也不是。

那到底是谁呢?原来是小姑娘的姐姐——梨花姑娘。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使文章更加精彩。

师:一环扣一环,回环曲折,悬念迭起,回环几次呢?“我”和老余,夜行深山。

正在焦急之时,发现梨树林边的小茅屋。

猜茅屋主人是谁呢?是“守山护林”的老人吧?——设悬;来了一位老人,悬念解开(释悬)。

可老人却说:“我也是过路人”。

那主人到底是谁呢?又带出了新的悬念;老人说是从一个赶马的人那里知道的,大概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小姑娘,释悬。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 《驿路梨花》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一、导入
同学们,陆游的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是这样写的: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写宋军大败金兵,诗人欣喜,遥想清明时节,祭扫坟墓的使者会看到满路梨花盛开,该是何等兴奋!我们现在所学的这篇课文的标题,就是化用了“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看文中写到了何处的梨花?是怎样的梨花?又写到了和梨花相关的什么人、什么事呢?
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个性栏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课题
14驿路梨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课时
设计人
高荣
授课日期
2017.4.14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修葺小茅屋
第二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多年前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出嫁前
明确:修建小木屋、照料小木屋、回报小木屋,只是为了方便后来人,让这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得以传递。作者描写小木屋,则是为了让这种淳朴的民风,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的美德被更多的人知晓、学习。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安徽宣城六中徐朝飞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安徽宣城六中徐朝飞

《驿路梨花》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授课人:徐朝飞班级:七(5)班地点:六中录播室教学目标:1、多角度感知故事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梨花”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课文深厚的思想主题。

3、评品文中人物,传承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多角度感知故事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梨花”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课文深厚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梨花的寓意,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当代作家彭荆风说“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我说:“我热爱语文,……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尽力为快乐的语文奏乐。

”老师课前写了一首诗:竹篱小屋深山藏,受恩寻访费思量。

真情十载满驿路,缘是梨花处处香。

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彭荆风为我们奏响的生活乐章。

二、第一乐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本文写于1977年,故事发生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大山里。

我们和向导老余遇到了哪些困难,又面临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师生交流:山高、路长、天寒、人疲乏……2、(出示文段)深山驿路上的小茅屋,有什么特别之处?位置、陈设、文字……3、你能想象小茅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三、第二乐章: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速读课文,说说小茅屋的来历。

以时间为序,讲述茅屋的来历。

2、复述课文,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开心中的猜疑。

以课文的内容情节描述我们了解真相的过程。

3、文中是如何通过悬念、误会、穿插等手段让故事引人入胜的?师生交流:情节集中,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四、第三乐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他们都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来点赞:请你用有感情的语言为文中做好事的人点赞。

师生点评交流。

2、你觉得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说说。

五、第四乐章: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1、文中多次写到“梨花”,赏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原文阅读

《驿路梨花》原文阅读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课驿路梨花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课驿路梨花

14 驿路梨花雷池中学倪韬【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在记叙中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进行抒情的方法。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初步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4.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初一教学中应按记叙文处理。

由于本文用的是第一人称,教学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教学重点】记叙中的抒情以及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颇具匠心,新颖别致,要帮助学生理清记叙的顺序。

【教学方法】要求充分预习,启发学生多读多思,讲练结合。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注释,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阅读课文。

标记小节序号,试答课文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3.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谁是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3)文中哪些内容是用插叙手法写的?(4)课文写了哪些人物?直接写的是谁?间接写的是谁?【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通读全文,熟悉字词。

2.培养速读能力。

3.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与思路,分析记叙中的抒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的典型事例导入课文。

二、释题,简介作者1.释题。

“驿路”在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梨花是驿路上的梨花。

大家见过梨花吗?梨花白色,春天盛开。

成片的梨树林中,梨花盛开时一片纯净洁白,惹人喜爱。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雪时曾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于此可见梨花之洁白纯净了,本文以“驿路梨花”为题,也可想见梨花姐妹纯洁美好的心灵。

2.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指定学生注音、解词。

(利用小黑板)教师纠正,并补充。

驿站(yì)花瓣(bàn)竹篾(miè)撵(niǎn)麂子(jǐ)简陋(lòu)修葺(qì)菌子(jùn)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小组讨论的环节,整体效果是积极的,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内向,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组织小组活动时,提前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有发言的机会。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作者对梨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如“驿路”、“梨花”等,掌握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把握课文中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对于关键词语“驿路”,通过讲解其在古代的交通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强化对真善美的认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驿路梨花》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在总结回顾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要点,但我感觉还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方式,比如小测验或者简短的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作者通过对梨花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梨花展开叙述,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梨花带雨,娇艳欲滴”,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课件


请 进

麂(想一想: j ǐ )子 竹篾(miè ) 修葺( qì ) 讴(ōu)歌 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迅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 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 驿( y ì—— )路 陡( dǒu )峭 (用 画出原句)
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 么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Fra bibliotek啊!正音
荆棘(jīng jí ) 晶莹(yí ng) 麂子(jǐ) 折损(zhé ) 竹篾(miè ) 修葺(qì ) 菌子(jù n) 火塘(tá ng)
陡峭(dǒu qiào)暮色(mù ) 露宿(sù ) 驿路(yì )
恍惚(huǎng hū) 喷香(pè n) 撵走(niǎn) 简陋(lò u) 悠闲(yōu)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出场顺序)这些人为小 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 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 的时间 1 2
3
4
5
参考答案:
出现 次序 1 人物 “我”和老余 所做好事 时间 投宿、给房顶加草、 第二天早上 挖排水沟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作好事的原 由或目的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 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 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 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 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 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 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 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 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2.小茅屋内的陈设是怎样的? 这些描写能够突出主人什么样 的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18张PPT)

想想其写法
1.本文中几次写到梨花?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实写,飘落的梨花。 作用:烘托茅屋,带入优美意境。
第二次:虚写,“我”梦见哈尼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作用:以梨花衬人美。
第三次:实写,“我”在人花相映时,想起陆游诗。 作用:升华主题 。“梨花”喻人——雷锋精神。
2.第24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 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 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 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 这个悬念。
3.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请你找出文中的3处悬念,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悬念一:第8段,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 悬念二:第16~22段,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产生悬念: 灯表也达没效人果,:这吸是引什读么者人的的注屋意子力呢,?使读者不由得进入文章所创设 悬究念竟三谁:是第小2屋9~的3主2段人,呢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 的情景之中。 产生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
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驿路 (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陡峭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简陋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恍惚 修理(建筑物)。 修葺
试试概括力
默读全文,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8):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后猜测屋子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观评记录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观评记录

观评记录目标教学与合作探究的典范课例——张鹏霄教师《驿路梨花》听课有感孟范亮张老师作课《驿路梨花》,见学理超前,见课功深厚,见探究扎实,见互动高效,见学得丰硕,是一节目标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典范课例。

教学目标的确定能从课标出发,从学情出发,从文本出发,从自身出发,综合考量,在文本价值中合理择取最优者,这种课程设计意识是全面而科学的,是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的。

在落实教学目标的操作层面,张校长采取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运用娴熟,效果斐然,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学生不仅学得了语文的显性知识,更学得了程序性的隐性知识。

整个课堂状态非常理想。

因为是目标教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典范课例,这节课体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给我们启发:1、问题有价值,做到了“精选”。

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教者的教学理念、文本解读和学情把握的水平。

既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体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我观本节课上所设计三个主问题,是恰到好处的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是精挑细选,反复考量的结果。

精致的设计做引领,此一。

2、释题有考量,做到了“细致”。

对每一个问题的阐释,张校长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读清楚,读明白,做引申,做发散,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引向文本,引向语言,引向思考,引向感受。

不但让学生理解题目,更让学生明白如何解决题目。

让阅读和思考有了方向。

细致的释题做指向,此二。

3、时空有余地,做到了“从容”。

每一个问题的阐幽叙微的释题,每一个问题的细读精思,张校长都给予了充分的空间。

充分的时间,便于学生浸淫文字,用心体悟;小组的空间合作,组织恰当,探究热烈。

这种时空从容之态,必是娴熟的教学技巧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结合。

为课文的深入探究做了极好的铺垫。

宽裕的时空作保证,此三。

4、讨论有内容,做到了“深入”。

小组讨论的弊病常常是有其形而无其义,华而不实,但此课断无此弊,为何?是因为,讨论之前扎实细致的铺垫。

在巧妙设计的问题的引领下,通过细致的阅读、思考和感悟,学生的内心有了丰盈的解读和感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做到言从心生,有感而发,避免了空洞的形式化,杜绝了走过场的弊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文中以花喻人的技法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心思想及茅屋主人是谁这一悬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洁白的梨花开满山头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解题
阅读题目,讨论解析“驿路梨花”的含义,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明确:
驿路——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梨树开的花。

驿路梨花——行人道旁开着洁白的梨花。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按书中出场顺序)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这些互不相干的人物是通过什么而有的交集?
明确:一间小茅屋。

3.这些人与小茅屋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客人
哈尼小姑娘和梨花——照料者
解放军——建造者
4.如果按照实际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怎样的顺序好?为什么?
明确:
(1)解放军——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2)文中的顺序更好:
从时间上以倒叙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层层推展,产生层
层误会和悬念,让情节更加的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教师追问:那么文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误会和曲折?
明确: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了两个误会,三个悬念。

(四)思考探究
1.谁才是小茅屋的真正主人?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明确:
小茅屋的“主人”,指对小茅屋有着拥有权和使用权的人,而在文中,解放军修建小茅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过路的行人,而照料它的人又是自发的,所以我们难以找到它真正的主人,若要勉强找出它的主人,那么应该就是“传承了它的人”。

2.小茅屋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章的哪个部分?
明确:文中第33自然段。

起因:解放军在树林里淋了雨。

经过:为了方便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

结果:梨花深受雷锋精神的感动,常常照料小茅屋。

结论:
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建造的。

3.通过阅读33自然段,解放军和梨花是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明确:梨花和解放军没有直接出现,是通过一段回忆间接描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教师补充本段插叙的作用:
补充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集中紧凑。

4.思考:阅读文中最后一段,想一想,文中“梨花”仅仅指的自然景物吗?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驿路旁洁白的梨花
2.一位热心肠的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3.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五)小结
本文运用了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喻之于洁白的梨花当中,又通过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赞美了这种代代流传的精神,我们用一副对联总结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