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各种类型的植物分布、物种起源和演化、生物地理区划等。
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分布和演化过程,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植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类型等。
1. 地形:地形对植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高海拔山脉、河流流域以及海岸线等地形特征会对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例如,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植被矮小,植物种类较少;而在河流流域,由于土壤湿润,植被繁茂,植物种类丰富。
2. 气候:气候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
植物对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都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例如,热带雨林分布在热带气候区域,由于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热带植物的生长;而沙漠地区由于缺乏降水,植物生长稀少。
3. 土壤类型: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含量、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植物分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如,沼泽地区由于水分丰富,植被繁茂;而盐碱地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植物难以生长。
二、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植物的分布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可以总结为环境因子的作用、地域关系的影响以及物种的迁移扩散。
1. 环境因子的作用:植物的分布会受到环境因子的制约。
例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
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环境因子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
2. 地域关系的影响:地域关系是指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例如,某些植物只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这与地域关系密切相关。
3. 物种的迁移扩散:物种的迁移扩散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学科,它探讨了植物生态系统、地理环境以及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植物的分布区域、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等。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两个方面来介绍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植物生存的基础,它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征、地形地貌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植物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适应的能力和分布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植物分布以高山草甸和高山森林为主,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而热带雨林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物量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对植物分布产生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分布区域的上移,即植物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这种植物的迁移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植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土壤特征土壤特征对植物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营养成分,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比如,背离地下水位的干旱土地上,植物数量较少且个体较小;而在肥沃的湿地土壤中,植物物种丰富、个体高大。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植物分布也有显著影响。
山地地形是植物分布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山地环境中,高海拔的山峰上植物数量较少,而山脚下、山谷和山坡上的植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这是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土壤质量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二、历史原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历史原因是植物分布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植物在地理分布中的特点和人类历史、地质历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 植物的起源和迁移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起源和迁移的过程。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植物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迁移,形成了现在植物的分布格局。
例如,许多森林植物起源于热带地区,然后通过种子传播和风向迁移到其他地区。
这个过程中,植物适应了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教案1
引言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的分布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地球植被分陆地的和海洋的两部分,陆地植被中的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都在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海洋植物地理一直研究的很少,所以现在的植物地理学主要指陆地植物地理学。
地球上已知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还会有许多类型尚待发现。
在过去某个时期生活过而现在消失了的物种,也可能比现存的还要多。
无论现存的或过去生存过的植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分布。
每一个种(或属、科)都不是在地球表面普遍分布,而只是出现于某种生境,占据地表某一有限范围,它的分布的地理范围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它所占据的地理范围的不同部分,它的分布多度也是不同的。
此外,植物种在自然界通常是与他种结合形成群落出现的,植物群落也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特分布格局,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就是植物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
植物学家把植物分布看成是植物或植物群落的一种性质进行研究;地理学家则把植被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分,是鉴别区域特征,进行自然区划时不可缺少的参量。
此外,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密切相关,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帮助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现象。
植物地理学发展简史植物地理知识的萌芽十分古老。
在中国,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的《诗经》就记载有植物分布的知识,里面多处提到“山”与“隰”(低下的湿地)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特别是对“枢”(刺榆)和“榆”这两种性质非常相近的榆科树木,当时已观察到它们分布的生境不同:一在山地,一在于原。
约于公元前六世纪成书的《考工记》中,已提出因地形、气候差异,中国植物南北分布存在的界限。
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管子·地员》中,已述及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以及阴、阳坡的差异,还记载了随地形变化的植物分布,列举了从水中到陆地依次更替的12种植物。
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在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3、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呵呵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1.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内容: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a)植物组织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单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的植物分布格局与生境适应
植物地理学的植物分布格局与生境适应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分布规律和生物地理模式形成原因的学科。
植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是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生境适应。
植物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和区域的差异,而生境适应则是指植物为了适应各种生境条件而形成的特定的生理、形态和生态特征。
植物的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生物互作、遗传漂变等人为和生物因素。
植物通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以适应不同地理区域的环境条件。
一种常见的植物分布格局是纬度梯度。
根据纬度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展示出不同的植物区系和群落结构。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在中纬度的温带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逐渐减少,而更多的是以落叶乔木为主。
到了极地地区,真正的寒带植被则以苔藓、地衣等简单形态的植物为主。
除了纬度梯度,海拔梯度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和日照等因素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导致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变化。
例如,在高山地区,植物群落逐渐由森林向草甸、裸岩和雪线上的寒带植被过渡。
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植物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境需求。
此外,土壤类型和水分状况也对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含量和质地特征,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水分的供应和排水情况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干旱地区,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根系和防止水分蒸发的表皮结构,以适应水分稀缺的环境。
植物的生境适应是植物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境适应指的是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而形成的生理、形态和生态特征。
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植物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特征。
例如,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较小的叶片、较长的根系和较厚的表皮结构,以减少水分流失和增加水分吸收的能力。
此外,植物还通过共生和拮抗等方式与其他生物互作,以提高其在特定生境中的生存能力。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_植物地理学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第一节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环境是指植物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区别一般的、广泛的环境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环境,把后者称为植物的生境(habitat)。
如河谷环境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等不同生境。
有时特别划出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示直接影响植物的那些局部状况,如森林的树冠内部和表层的小环境在数厘米距离内就有很大差别,也不同于外面大环境。
二、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按照生态因子的性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成两类,六个基本类型。
1)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Libig最小因子法则。
即植物生长好坏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这一规律被称为最低量定律。
2)限制因子。
(Blackman,1905)进一步提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的数量、有效的概念。
他列举五个能够控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子,即可利用CO2的水分数量、太阳辐射强度、叶绿素存在数量、叶绿体温度等,认为其中的任何一个若处于最低量时就将控制这个过程的速率,甚至在其他因子都很丰富的情况下也会使光合作用过程停滞,这样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强烈不足(或过多)的影响,呈现出极端衰弱或休眠状态。
超过此区以外的部分,则称为致死区。
处在适宜区的生态因子固然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它的强度发生一些变化时,对植物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即不起限制作用;当生态因子偏离适宜区时,每增减不大的数量通常就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植物分布
地理环境与植物分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势、水域等因素。
而植物分布则是指植物在地理环境下的分布情况。
地理环境和植物分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理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类型。
一、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热带雨林,由于年均温度高、降水充沛,适合热带植物的生长,因此热带雨林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
而在寒冷的地区,如北极和高山地带,由于气候寒冷,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大多是以苔藓和低矮植物为主。
二、地势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地势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等。
不同的地势条件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类型。
例如,在山脉地区,由于海拔的变化和地势的陡峭,会出现不同的植物带,从山脚到山顶逐渐变化。
在山脉的低海拔地带,常见的植物主要是落叶阔叶林,而在高海拔地带则主要是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林。
平原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适合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如稻谷、小麦等。
由于平原地区的土壤肥沃,降水适宜,使得植物的生长条件较为优越。
三、水域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域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水域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态分布。
例如,河流和湖泊地区由于水分充足,植物种类相对较多,常见的有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
而海洋地区由于咸水环境和波浪的影响,很少有陆地上的植物,主要是海藻和珊瑚等。
在沿海地区,盐渍土对植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有的植物能够适应盐碱地的环境,发展出独特的盐土植被,如碱蓬、碱蓬草等。
而一些植物则无法生长在盐渍土上,只能生存于非盐碱地带。
总结:地理环境是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地势、水域等地理环境的特点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方式。
因此,在研究植物分布时,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且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进一步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需求。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最新 最全 期末重点】【教学大纲思考题】
绪论【重点、难点】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复习思考】1.植物地理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地理科学专业为什么要学习植物地理学?4.简述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5.简述你家乡的植被状况。
6.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生物圈(biosphere)2.植被(Vegetation)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了解植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分类系统及命名方法;了解各类植物主要特征、代表种及常见种、发生及其与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重点、难点】1.植物的命名、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2.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复习思考】1.举例说明植物的命名法则。
2.论述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3.论述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4.分析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5.如何在野外识别植物?举例说明。
6.试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征。
7.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种(species)2.种群(population)3.双受精现象4.个体发育(ontogeny)5.系统发育(phylogeny)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植物区系的概念,了解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原因,了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了解生物入侵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1.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2.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区划【复习思考】1.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2.物种形成的理论有哪些?3.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因素有哪些?4.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及分区5.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6.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如何?7.世界植物区系分区1.植物区系(flora)2. 物种形成(speciation)3.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4.成对种5.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6.地理残遗分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光、水、温度)对植物个体生活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策略;了解营养元素、生物条件、地形条件及风、雪、火对植物的影响;熟悉生活型的概念,了解不同的生活型和生活型的不同分类体系,掌握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引言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种是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区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如有一些个体,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可列为变型。
种内还可分出若干亚种,即形态变异稳定,分布上或季节上与种内其他个体有隔离的类群。
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的命名:林奈的双名法,并使用拉丁文避免词义发生变化和误解,双名即属名加上种名。
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2)蓝藻门蓝藻也是没有细胞核膜的单细胞生物。
它和细菌的主要差别是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类胡萝卜素、藻蓝素。
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自养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多为单细胞个体,或为多细胞丝状体、球形体或枝状体。
藻类植物的光合器均具有叶绿素a 和β-胡萝卜素。
植物地理学: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主要内容
• 概述 • 光照条件 • 温度条件 • 水分条件 • 营养条件 • 生物条件 • 地形条件 • 风、火、雪 • 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一节 概 述
1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3 植物的生态适应
1.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CAM植物
植 植物类群 物 、
大部分绿色植物,不包括藻类、蕨类植物 肉质植物,如波萝、
如水稻
和针叶树,常见于有花 仙人掌、景天属植
植物,如玉米,甘蔗、 物等
高梁、狗尾草等
C4
生境特征
广泛
开阔、温暖、盐生
开阔、干旱、温暖、
植 物
维管束鞘细胞
和 CO2固定途径
无花环型结构 Calvin循环
初始酶及对CO2亲 Rubisco酶
- 生长阶段:种子-幼株-成株 - 生境: 适宜-不适宜 - 部位:下、内部叶-上部叶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概念: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
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太阳光能量的比率, 小于5%,一般为1%~2%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 提高复种指数 - 延长光照时间 - 合理密植、优化株型 - 选育新品种
光
光反应
叶绿体
C 反应
三C糖 (PGA)
GAP
H2O
O2
CO2
CO2+2H2O*
(CH2O)+O2*+H2O 糖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纤维素 淀粉 其他有机化合物
5C糖
RuBP
CO2
Calvin
循环
3C糖
PGA
C3 途径与光呼吸
Rubisco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生物圈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双名法孢子植物种子植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茎叶体植物叶状体植物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异形世代交替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配子体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原核植物真核植物裂生多胚现象简单多胚现象显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二、填空题1. 蓝藻细胞由()和()组成,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分为()层,后者分化为()和()两部分。
2.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3. 葫芦藓的配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4. 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处于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
5. 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
6. 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
葫芦藓植株上产生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7. 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已经有了真正的()、()和()的分化和()的分化,生活史中()体和()体都能独立生活,但()体占优势。
8.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为()和(),无性生殖器官为()。
9. 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10.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体。
11.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和()之间,其主要特为()、()、()()和()。
14. 裸子植物通常可分为()、()、()、()和()等五纲。
18.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这主要体现在被子植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和()。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第二版课后答案下载
4.(配子体)、(孢子体)、(孢子体)、(配子体)、(原丝 体)。 5.(胞芽)、(胞芽杯) 6.(边缘波状的圆盘状)、(边缘指状深裂的圆盘状)、(一朵小 花)、(顶芽) 7.(根)、(茎)、(叶)、(组织)、(孢子体)、(配子体)、 (孢子体) 8.(精子器)、(颈卵器)、(孢子囊) 9.(孢子囊群盖) 10.(孢子体) 11.(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裸露的胚 珠)、(孢子叶聚生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形成花粉管)(具有多胚现象) 12.(裂生多胚现象)、(裂生多胚现象) 13.(密被褐色茸毛、先端羽状分裂,基部柄状)、(珠领),(珠 鳞)、(珠托)、(套被)、(心皮) 14.(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 纲) 15.(针叶植物)、(球果)、(球果植物) 16.(新一代孢子体)、(雌配子体)、(老一代孢子体 ) 17.(分离)、(半合生)、(合生) 18.(具有真正的花)、(具有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
造基本相同。 异形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 造不同。 无性世代:植物的孢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无性世代(孢子体世 代) 有性世代:植物的配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有性世代(配子体世 代)。 孢子体:双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无性生殖即孢子生殖,故称为孢子 体。 配子体:单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故称为配子 体。 无性生殖: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产生具有 生殖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不经过两性的结合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 式。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 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 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 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幅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受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生态幅不同 - 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 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也不同 - 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适
32.5℃
合
度
30℃
(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内稳态机制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减少植物对外界环
境的依赖性,扩大其耐性限度 内稳态机制多样:形态、生理和行为
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不
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植 物 的 内 稳 态
- 40℃
北极植物 Novosie versigaglacialis 温度的变化
2.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the 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 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
布的根本因素
适用于严格稳定状态 需考虑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最大速率
CO2过量;35℃
光
合
速 率
温度是限制因子
CO2过量;20℃
CO2是限制因子 CO2不足(0.01%);20 ℃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光强(10.76 lx)
Blackman的实验结果
Shelford 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生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 性范围。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
冷窄温性
广温性 中温窄温性 热窄温性
活动力(生长)
温度
广温性生物与狭温性生物的生态幅比较
3.5 生态幅与分布区
据生态幅可推断植物不能分布在哪里,而 不能推断出植物将分布在哪里
植物分布区
生理分布区 生理最适分布区
生态分布区 生态最适分布区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植物的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
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植 物 生 理 过 程 强 度
/
生
死亡下限
长
速
度
5
3
死亡上限
1 5
2 3
4
环境梯度
4
1.最适点 2.最适区 3.适宜区 4.限制区 5.死亡区
植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性曲线与生态幅
3.适应和生态幅的概念
3.1 适应(adaptation):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
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温性(eurythermal) 广水性(euryhydric) 广盐性 (euryhaline) 广光性 (euryphotic) 广土性 (euryedapic)
狭温性 (stenothermal) 狭水性 (stenohydric) 狭盐性 (stenohaline) 狭光性 (stenophotic) 狭土性 (stenoedapic)
生物
附生、竞争等
因子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生态因子的分类(依据作用方式)
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 度无关。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生 态 因 子 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 改变而变化。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
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广义概念: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 繁殖的特征
狭义概念: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
何可遗传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由于环境影 响而导致的基因型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现象
3.2 生态幅(tolerance):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
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驯化(homeostasis):如果一种植物长期生活在最适区
的一侧,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诱发生理补偿变化,导致该
种耐性限度和生态幅改变,形成新的最适点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的分类(依据性质、特征)
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非生物
因子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生 态
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因
子
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
环境 (environment) 的概念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 (environment) 的分类
大环境 (macro-environment) :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区
域环境
小环境 (micro-environment):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35℃
温 度
40
℃
35
80
85
90
95
100
相对湿度 / %
30
适
90 %
合
度
85 %
95%
25
80 85 90 95 10020 Nhomakorabea25
30
35
40
相对湿度 / %
温度 / ℃
两个生态因子作用对植物适合度的影响
3.4 植物的适应类群
生态学中常用“广”(‘eury-’)和“狭”(窄) (‘steno-’)表示生态幅的宽度,宽与狭作为字首 与不同因子配合,就表示某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 适应范围。如:
- 以大环境为背景
- 影响更直接,更显著
- 生境 (habitat):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2.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2.1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环境因子 (environmental factors):组成环境的每个因子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
木桶法则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Blackman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
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 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 化
《植物地理学》
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主要内容
• 概述 • 光照条件 • 温度条件 • 水分条件 • 营养条件 • 生物条件 • 地形条件 • 风、火、雪 • 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一节 概 述
1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3 植物的生态适应
1.环境的概念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