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一)

合集下载

财政学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财政学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97.9 429.8 947.1 4041.0
19.5
/
/
/
68.4
3.1
12.7
2.7
195.9
109.8 57.9
16.8
511.0
1278.1 164.0
72.0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分述:
PUBLIC FINANCE
CUFE
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表:若干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收支的比重(%)
国家
美 国
英国
日本
巴西
韩国
马来 西亚
社会保障税占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31.9
17.2
26.5
26.5
9.3
1.2
社会保障支出占 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28.8
31.1
36.8
本市上年社会 平均工资
1727 2004 2362 2362 2734 3008 3322
缴费基数 上限
5182 6011 7087 7087 8202 9024 9966
养老失业工伤 基数下限
465 465 545 545 580 1203 1329
医疗生育 基数下限
1036 1202 1417 1417 1640 1805 1993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CUFE
PUBLIC FINANCE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讲义(ppt 54页)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讲义(ppt 54页)
1、政府财政拨款 2、企业(雇主)缴纳 3、个人缴纳 4、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 5、社会募捐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 况来看,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大致 划分为三类:
1、现收现付模式
现收现付模式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付平 衡原则为指导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 种模式要求先作出一年或几年内某项社会保 障措施所需费用的测算,然后按一定比例分 摊到参加该项保障措施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当年的基金收入仅用于涉及当年支出的需要。
2、同的特点
(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
A、从个人收入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的项目包括:老年退休和失 业补助、贫困救济和病残补助、退伍军人安置和遗属抚恤。
B、从个人支出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的项目包括:健康医疗、住 房补助、对需要抚养儿童的家庭的补助、社会服务。
C、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和补助项目:为条件差的学生进行补 偿性初、中等教育,为家境贫困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政府为 穷人提供机会,培训其职业技术。
德国家庭往往是一个人工作,如果挣钱的人死 亡,其配偶可得到丧偶养老金。如果丈夫去世,妻 子小于44岁,则妻子只可得到丈夫25%的养老金, 目的是鼓励其妻子工作,并考虑她可能再婚;如果 丈夫去世,妻子已年满45岁并有一个孩子,则可得 到丈夫55%的养老金;如果女士45岁后又再婚,政 府将祝贺她,并一次性付给她已故前夫24个月的养 老金。
对于父母去世的遗孤,政府要负担到18岁。 如果遗孤在上学或服兵役,政府可以抚养其到27岁, 而对病残遗孤可抚养终生,且抚养金相当于正常养 老金的20%;如果小孩的父母中有一个去世,小孩 可得到去世者养老金的10%。
德国的护理保险,是专为60岁以上的老人设定并带 有强制性的一个险种,保险费费率为毛收入的1.7%,雇 佣双方各交 50%。护理费由医疗保险公司统筹安排,保 险公司每月查看是否有人需要护理。如果需要护理的人 没有亲友护理,医疗保险公司负责请人护理;如果需要 护理的人没有交过护理保险,这部分护理费用则由社保 局负担。

公共经济学课件:1社会保障支出

公共经济学课件:1社会保障支出

难境地。社会救济的目的就是保障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生存
条件。
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
保险等,对象是劳动者,目的是帮助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
损失劳动能力时仍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险是根
据大数法则的原理来分担风险,所以是工业化的产物。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对象是全体公民。实行
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
质量。
2020/9/26
倪秋菊 财政学
2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由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 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 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 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 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共同点:都是由个人先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 得到补偿。依据大数定理计算。
不同: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社 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
2020/9/26
倪秋菊 财政学
3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 体系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优抚
图 6-1中 国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架 构
社会救济支出同样会使穷人的工作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只需履行一定的手续即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从而存在依赖心理。
2020/9/26
倪秋菊 财政学
5
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2020/9/26
倪秋菊 财政学
6
2020/9/26
倪秋菊 财政学
7
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1 修补社会漏洞是政府的传统功能 2 防范养老、医疗等风险。(市场扩张、社会变化带

公共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评估

公共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评估

公共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评估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评估在公共经济学中的作用公共经济学是关注社会福利问题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随着该领域的发展,研究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的工作愈加重要。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的评估是公共经济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在公共经济学中的作用,并介绍其评估方法。

一、社会保障在公共经济学中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公共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通常指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帮助遭遇生活状况恶劣、生病或其他原因(如退休)无法自给自足的个人。

这些支出通常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其他类别的税款组成。

社会保障的作用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降低社会的贫困程度,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同时,社会保障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失去这份工作后,他们不会获得任何保护或保障。

社会保障还可以促进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

二、社会政策评估在公共经济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可以是任何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或其他方式实施,旨在改变社会福利状态的行动。

例如:医疗保险、教育、住房补贴、退休金、税务系统等。

社会政策一般由政府制定和推广。

评估社会政策的影响也是公共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

如果政策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则此政策应当被废除。

如果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大致相等,则此政策应该得到维持,并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如果政策的成本低于其收益,则该政策应该继续采用并进一步完善。

评估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方法。

定量评估通常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来评估社会政策的影响。

而定性评估主要基于分析决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的体验和知识来进行评估。

三、结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评估在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社会福利、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实现过程中,评估的质量、指标和方法都非常关键,因为评估结果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指导。

公共经济学PPT课件-转移性支出

公共经济学PPT课件-转移性支出

(二)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 (2)人们的短视行为 (3)制度对于成本的节约 公共部门统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原因,可以
节约制度的运转成本,同时还可以形成社会安全网。
相应地,公共部门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指财政向由于各 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 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世界各国政府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项 目,它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为政府实 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财力保障。它对保障社会成员 的基本生活,缓和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的两极分化 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失业保险
1999年基本建立,用人单位交纳工资总额的 2%,个人交纳工资的1%,最长为两年
工伤保险 费用由企业交纳,个人不交纳,实行行
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
生育保险 费用由企业交纳,个人不交纳,平均费率
0.7%
2、所谓“社会救济”,也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 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社会、经 济原因而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财力 或物质援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 制度。它是向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 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最有效方式。它保障的是 公民的生存权,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社 会救助的内容,主要是贫困人口救济、自然灾害救济 和孤寡病残救济救助等。
1.可支配收入效应 (增加接受者的可支配收入,减轻贫困,增加总需求。)
2.收入分配效应 (社会保障金—税收比率指标:一生所得社会保障的精 算值除以所付社会保障税的精算值。社会保障是低收入
工人较好的投资。)
3.劳动供给效应 通过改变收入和闲暇的成本,以影响闲暇-劳动之 间的选择。总体效应是引起劳动供给规模的净减 少。原因在于影响支付社会保障税的人和获取社 会保障金的人的行为激励

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公共经济学涉及国家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角色与职责,而社会保障则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和福利而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为了达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社会的最大福利。

这涉及到政府收入与支出的管理、公共项目的决策和社会资源的调配等方面。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税收、财政政策、市场失灵、公共项目评估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公共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经济体制、政府干预方式和政策实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福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提供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如医疗保险、退休养老金、失业救济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减轻个人和家庭在面对疾病、失业、意外等问题时的经济负担,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通过提供社会保障,国家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三、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支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其通过研究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等方面,为政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社会保障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政府能够提供基本福利保障,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社会保障也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减少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出现,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合理的公共经济学理论和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帮助政府应对经济风险、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转移性支付课件

转移性支付课件

转移性支付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20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与筹集模式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
转移性支付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21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 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办法,或者依据具 体情况,由这三种来源的不同组合构成。
➢ 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有: ①养老保险;②生 育和疾病保险;③伤残保险;④医疗保险;⑤ 工伤保险;⑥丧葬和遗属保险;⑦失业保险。
➢ 特点: 强制性 权利义务对称性
转移性支付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13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经济关系
资金来源 权利义务 保险原则
以政府主体、 受保人
社会 保险
全体成员为对 象,具有非商
企业亏损补贴 国家在国有企业发生亏损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而给与亏损企 业的补贴支出。
居民生活补贴 国家财政支付给居民用以补贴生活的资金。
财政贴息 即“利息补贴”,指财政对使用符合政策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 用款单位就其支付的资金利息提供的补贴
税收补贴 即“税式支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是对减税、免税、退税 、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的统称。
28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 (二)财政补贴的分类
转移性支付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29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
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 相似性
财政补贴尤其是价格补贴可以理解为 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 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 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转移性支付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1.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大学课程《公共经济学》PPT课件:11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支出

大学课程《公共经济学》PPT课件:11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支出
私人保险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 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 家长主义 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5
社会保障体系
❖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的特征
❖受保人不需缴费,财政资金单方面转移 ❖受益人是有选择性的 ❖低层次,以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原则
社会救济的对象
❖城镇居民中孤、老、残、幼和收入过低的贫困户 ❖突发性灾害造成的生活一时拮据的居民 ❖农村中的部分“五保户”
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类型
❖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来分类
普遍保险制度 自助型保险制度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体现来分类 ❖根据管理体制来分类
9
❖ 社会福利
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 社会服务和服务性物质帮助。
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 社会优抚
是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 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安置 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6
❖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征
❖是国家强制而非自愿的 ❖保险金数额取决于个人过去对项目的贡献 ❖享受资格取决于某些特定的条件 ❖享受资格与收入水平无关 ❖资金来源于独立的社保资金
7
❖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内容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伤残保险 ❖工伤保险 ❖疾病、生育保险 ❖丧葬补助 ❖失业保险
8
❖ 社会保险
10
社会保险资金的筹资模式
❖ 现收现付式 ❖ 完全基金式或积累制 ❖ 部分基金式 ❖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
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都实行现收现付的 筹资模式。但对于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何种筹 资模式,各国则有所不同。
1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财政学》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

《财政学》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

一、分析当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项目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个项目,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针对劳动者,也就是有单位、拿工资的人。

二、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征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从形式上看,社会保险计划多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强制性。

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2)普遍性。

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3)福利性。

所谓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完全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社会公平性。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

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5)互济性。

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规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经济学原理知识:税收和转移支付原理——如何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

经济学原理知识:税收和转移支付原理——如何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

经济学原理知识:税收和转移支付原理——如何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税收和转移支付是现代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国家通过税收来从高收入者那里征收部分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的。

本文将从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原理出发,阐述如何通过这两种手段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一、税收原理税收是政府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收入、财产、交易等方面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征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可以用于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等多方面的目的。

1.税收的目的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可支配收入,进而为国家提供财政资金,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

同时,税收也是促进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可以减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正度。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并对经济进行调控,防止经济失衡。

此外,税收也可以用于调节生态环境,消除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

2.税收的分类根据征收的对象和方式,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主要是针对个人收入、企业利润等直接征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间接税是针对商品销售、交易等征收的税费,如增值税、营业税等。

此外,税收还可以根据政府目的的不同,分为收入税、福利税、消费税、财产税等。

收入税主要是针对个人收入征收;福利税主要是针对特定群体收入征税,如油气、烟酒税等;消费税是针对消费行为征收,如增值税等;财产税是针对财富或资产的征收,如房产税、土地税等。

3.税收的原理税收的基本原理是公平原则。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直接关系到社会公正性和公群利益。

税收的科学设计需要考虑征收标准的制定、税率的设定等因素,强调公平原则的效应,避免对不同阶层、行业征收相同的税规。

其中,征收标准通过为不同收入、不同性质的税贡献者确定不同的征税标准。

税率的设定考虑到收入分布的情况,避免高收入部分应承担的税额过于低,以及低收入部分承担的税负过重。

劳动力市场税收和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税收和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税收和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的关系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税收和转移支付成为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作为一种政府收入的来源,通过调节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转移支付则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向弱势群体提供资金和资源的一种方式。

税收和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税收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之一。

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收,政府可以筹集到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于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税收的征收和使用需要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以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方面,税收可以通过调节税率和税基,减轻高收入者的负担,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另一方面,税收也可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养老等,以保障社会的基本需求。

其次,转移支付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移支付是政府向弱势群体提供资金和资源的一种方式,旨在减轻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转移支付可以通过直接给予现金或提供社会福利等方式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提供失业救济、低保、医疗补助和养老金等福利,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转移支付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以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税收和转移支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可以影响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效果。

如果税收负担过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效果也会影响税收的征收和使用。

如果转移支付的规模过大,超出了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增加,从而影响到税收的使用和分配。

在实际操作中,税收和转移支付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经济状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税收的征收和使用需要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下载】15保险学: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推荐下载】15保险学: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15保险学: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论文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各位同学准备的15年保险学论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

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

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

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

同时,柯卉兵(2008)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

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周顺明(2000)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

李珍(2001)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

杨良初(2003)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之社会保障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之社会保障

受保人不缴纳 任何费用
受保人和雇主 不缴纳任 何费用
不管经济条件如 享受 何,可以享 条 受政府提供 件 的保险金
主要 的 美国 国 家
只有经济条件 符合受保 人资格才 能享受政 府的津贴 澳大利亚和加 拿大的公 共养老金 计划
不管经济条件 如何,可 以享受政 府提供的 保障津贴
新西兰的公共 养老金计 划
社会保障制度很可能抑制储蓄和工 作努力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 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有制单位的“铁饭碗”制度——文革时变 成了“企业保险”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国目前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 基本项目,以工伤、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 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关于公布2010年度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的通知
• 根据《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浙 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2010年企业退 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问题的通知》(浙人社 发[2010]212号)规定,现将2010年度杭州市区 (不含萧山、余杭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 基本养老金标准公布如下: • 2010年度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为910.2元。 2010年度办理退休、符合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 条件的人员,其计发的月基本养老金低于910.2 元的,由市社保局经办机构予以补足。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之社会保障支出
•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礼 记 礼 运
皆 有 所 养
鳏 寡 孤 独 废 疾 者
幼 有 所 长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摘要: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

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的特征,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问题的依据,也是实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

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

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

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

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

社会成员提供假期、医疗服务和收入补 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预先缴纳保险税(费)
劳 动 者
患病后依法获得一定期限的假期, 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得到些国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受保者患病时只能享受病 假和医疗费用的补偿,不享受生活费用补贴。
失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失业
3、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财政安排的用于
社会保障的资金,是财政转移性支出 的重要内容。 各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密 切相关。
一般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约占中央财政支出 的16%
若干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 占中央财政收支的比重 (%)
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5、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
并按照确定的规则普遍推行和经常实施的 社会保障行为和政策。
区别于临时性、非系统的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
政府时期。后西方各国先后立法并实行。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
购买力的支出。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 单方面的转移(如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 社会救济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等)。 其特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但却无任何所 得。不存在交换问题。 他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能使接受者自由地作出他们将消费什么或 将如何组织生产的决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向 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 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 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 活保障。

公共经济学第7章社会保障

公共经济学第7章社会保障
1、国家所得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2、企业所得略有上升 3、城乡居民个人所得大幅度上升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化
政府在规模分配的再调节上落后于对功能分配的推动
1、中国政府用于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的个人所得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中国的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有所 抬头,收入差距正在拉大。
7.6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
当然,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并非是完全 独立的,而是会受到各种制约。其中主要有:
第一、技术进步约束 第二、政治制度约束 第三、市场力量约束
7.3.2 政府收入分配的手段
(一)从社会保障角度讲政府为实现国民 收入再分配所拥有的政策手段: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养老、 医疗、失业三大项。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一)摘要: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

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的特征,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问题的依据,也是实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

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

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

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

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

同时,柯卉兵(2008)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

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周顺明(2000)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

李珍(2001)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

杨良初(2003)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

刘志英(2006)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

柯卉兵(2010)研究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道路选择。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著名的理论有Musgrave的财政分权理论、Oates的分权定理、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Fisher的州和地方财政理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

其中,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20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而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

公共产品的特性与层次性理论、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以及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均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公共产品的特性与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

他将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为“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萨缪尔森从产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角度定义了公共产品,并进一步揭示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或某些人所专有,在技术上难以把不付费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非排他性同时也意味着非拒绝性,“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某人从这一产品中获益不影响其他人也同时获益。

换言之,在产品的收益上不存在利益冲突,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依据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程度大小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具体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

凡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

凡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即只具备一个标准,或者虽然两个标准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

那么,社会保障产品究竟是属于哪种性质的产品呢?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政府以税收作为融资来源,无偿提供给个人的福利。

就这一定义而言,显然,私人机构不会生产和提供任何社会保障产品,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特征,对社会发挥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产品属性划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不同时具备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因而将社会保障归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品)。

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是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

如果我们不愿意穷究概念的话,那么容忍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模糊的处理方法,即认为政府规定的资格或条件越宽松、外部性越强,那么这项社会保障计划的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强;反之,获得社会保障的资格或条件越严格、外部性越弱,则其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弱。

这样,从社会保障产品提供的具体项目来分析,社会保障就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公共产品或者私人产品,而应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源于商品的不可分性,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政府从劳动者和企业(雇佣劳动者)所得的国民收入份额中扣除一部分,加上政府的财力补助,集中形成专门基金,在全体公民之间进行统一调剂。

政府每年提供的社会保险支出总量是一定的,当风险发生时,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也是一定的。

政府社会保险的支出总量是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的加总。

可见,社会保险在消费中是可分割的,多提供一个人的社会保险的边际成本接近于平均成本。

所以,社会保险是具有竞争性的。

此外,从宏观的方面来看,虽然社会保险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如并不排斥任何人参加社会保险,因为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但是,其特殊性在于: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或风险发生时,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且公民也只有先尽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才能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如果人们不愿意事先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且又无外部影响的条件,那么就会被排斥在消费社会保险产品之外。

因此,社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

可见,社会保险既不符合公共产品的含义,也不满足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征,而是符合私人产品的定义,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从理论上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也是具有可分割性的。

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需要受益与贡献的对等性。

因为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设立这些保障项目,就意味着在符合条件的公众中所有人都可以消费这些福利或救助产品,而不需要消费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所以,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

同时,社会福利设施中的福利工厂、职业介绍所、儿童福利院和各种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场所以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保措施等,这些福利产品多一人或少一人消费,都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变化,因而具有非竞争性。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分配是一种纵向的再分配,是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将社会普通公民的收入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对象转移。

这种收入的纵向转移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基尼系数变小。

可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另外,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是依法由政府举办的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公共事业。

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公民,不论是否愿意,都一律无条件地参加和按规定缴纳保险税(费),具有典型的非拒绝性。

但是,对于社会保障中的福利费和救济金的支取、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的选择,个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参加消费,也可以拒绝参加。

综上所述,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实践分析,社会保障产品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排他性、非竞争性与竞争性、非拒绝性与拒绝性,不完全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有一定区别的,社会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因此,社会保障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全包统揽,社会保险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应由政府全额负担,从政府预算中列支。

三、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社会保障权责划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较常见的是受地理和空间因素影响而只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即使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其强弱程度也不一样。

公共产品特性的强弱之分,使公共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

布雷顿(Breton)根据公共产品提供的地理区域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地方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其依据是受益范围和效用外溢程度的不同。

全国性公共产品(nationalpublicgoods)的受益范围为整个国家,受益在疆域内分布相当均匀,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外部性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其效用外溢可使全国居民从中受益。

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publicgoods)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产品,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区受益。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则局限于某一地区(如城镇、街道),基本上只能让本地区居民受益,且这种受益在本地区内分布相当均匀。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地方公共经济的重要理论支柱,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划分,为分析财政体制和各级政府行为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职责范围和相互之间在财政收支上的划分原则也就由此而来。

不同层次性的公共产品应当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