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 第九章 宗法

古代文化常识 第九章 宗法

古代文化常识第九章宗法1、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2、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

九族之外,还有所谓的三族。

称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是三种说法的其中之一。

3、“使武安侯在者,族矣”,这句话中的“族”是族诛的意思。

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4、周代贵族把始祖一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不同的一点。

周代贵族用“昭”“穆”区别父子两代,隔代的字辈相同。

5、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分。

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为小宗。

大宗比小宗为尊,嫡长子比其余诸子为尊。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继承更多的财产,受小宗的尊敬。

6、兄弟之子为从子,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为侄儿侄女。

夫又称为婿,夫之父称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称为姑。

夫之父母连起来称为舅姑或姑嫜。

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7、嫡庶之分,在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

正妻称为嫡妻,嫡妻生的儿子为嫡子。

妾生的儿子称为庶子。

这是一种区别。

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

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承袭的资格。

妾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儿子承袭。

8、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有不同。

“五服”是指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

9、在丧期中可看出重男轻女,妻子为丈夫居丧三年,丈夫为妻子居丧只有期年。

在丧服中可看出嫡庶区分很严,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为期年。

在丧服中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习惯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题目的详细解答。

1. 明清两代的文学称为“古文运动”,主要受到《庄子》的影响。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明清两代虽然确实重视古文,但古文的主要影响源自于《文选》和《世说新语》。

《庄子》主要影响的是史家和哲学家。

2. 关于古代汉字的书写格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篆书发展初期,常用篆书来书写。

这是正确的说法。

古代的篆书是汉字演变的结果,因此在汉字发展初期,人们常常使用篆书来书写。

3.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礼仪节俭。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遵守,它涵盖了诸多方面。

而节俭则是在礼乐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4.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但以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传》、《礼记》和《春秋》。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的疆域。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术语,代表了中国的疆域。

九州的位置和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6. 古代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四书是儒家经典,它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

7. 近年来,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8. 古代文化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学科和技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

古文化常识积累(宗法礼俗类)一、宗法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5.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判断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宗法礼俗》选择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各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及解释)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及解释)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专题05 宗法礼仪制度(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5  宗法礼仪制度(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5.笈(ji)礼。古代女子倒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笈(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笈礼的 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 笄”“笈年”。[来源:学科网]
6.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婚礼仪式时,一对 新人各执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 的代称。
• 3.庶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 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 4.众子 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 5.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另外, 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顺序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 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 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1.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 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为疏。
•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 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 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

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

高三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俗节日宗法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亲戚:亲,内亲;戚,外亲;“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六亲:《左传》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婚姻;嫁娶)、姻娅(亲qìng家和连襟。

泛指姻亲) 《周易》父子、兄弟、夫妇《汉书》父母、兄弟、妻子三党父党、母党、妻党,亦指父族、母族、妻族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庶人祭于寝)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顺序的次序。

始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七庙: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tiā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五服:①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qī]边。

服期三年。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祖母;妻妾为夫,子妇为姑(婆)②齐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

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

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

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法和礼俗【宗法和礼俗】(一)宗法【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封建论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礼俗【礼俗】即礼仪习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一般在20岁。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卺】指结婚。

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姬】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

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

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古代文化知识(四)

古代文化知识(四)

古代文化知识(四)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

“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主管国家司法、行政,长官为刑部尚书。

B.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

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C.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是古代皇帝的代称。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迁,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

C.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D.“封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

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中国帝王便有资格到泰山答谢。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在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精练)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

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

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拓展]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

古代文化:宗法常识【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如《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带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四)宗法礼俗四、判断题1.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3.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4.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5.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6.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9.“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10.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1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12.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3.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14.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15.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16.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

宗庙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 七庙供奉祖先。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 序。太祖庙在中,以下各代按照辈分, 分别列于两侧:二、四、六世居左,为 昭;一、三、五世居右,为穆。又泛指 一般宗族的辈分。
家族关系
【亲戚】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 “戚”主要指外亲。“亲”与“戚”连 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 有时指内外亲属。 【六亲】泛指亲属。具体说法不一。 【三党】父党、母党、妻党。 【考妣】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 称“妣”。
谢谢大家!
——宗法
高112班余文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 为中心,按血缘远 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嫡长子继承制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 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 “嫡长子”。 【宗子】指嫡长子,又称“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妻生的儿子。 也指正妻所生长子以外的儿子。 【众子】指嫡长子外诸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宗法礼仪文化常识试题40古代文化常识40道(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

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

有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

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

“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

“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

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

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

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

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

B.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

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C.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

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

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

父之姊妹为姑。

D.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

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

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

”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称。

兄弟之孙为从孙。

B. 妻又称为妇。

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

妻之姊妹为姨。

C. 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

夫之母为姑。

连称为舅姑或姑嫜。

夫之妹为小姑。

D.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娣姒,又叫妯娌。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

两婿相谓为娅,后俗称为连襟。

B. 婿的本意是夫,女婿是女之夫。

子在上古兼指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是指女之夫。

C.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孟”,庶出长子称“伯”。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封建社会中,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叫“七出”,又叫“七去”“七弃”。

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B. “七出”的具体内容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不会女工。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C. 过去所谓的“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D.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里,诸侯之封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

B. 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士人作为禄田。

C. 由于诸侯国、采邑、禄田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D.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

祠堂主要作用是商讨家族大事。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

B. 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

C. 《周易·家天下》:“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君”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D. 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可见,“仁”和“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本位。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称为十二生肖。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B.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

C.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D. 十二生具体的顺序为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鸡,酉为猴,戌为猪,亥为狗。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B.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C. 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D. 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

B. “初度”:出生三五天。

“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C. 及笄之年:指古代15岁的女子。

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D.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