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修订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14套)汇总集(2017-03-27 09:57:52)转载▼分类:语文基础、语言运用、名句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又叫“七去”、“七弃”。

C.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

故叫“大伦”。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也指仁、义、礼、智、信。

B.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

七庙,是历代诸候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诸候的代称。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和小功。

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丧服,旧时居丧时穿載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一边为昭,一边为穆。

后来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考妣,旧时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D.亲戚,在古代,只有儿女对父亲才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戚关系时比“亲”疏远一些。

使用得也少一些。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附参考答案)一、古代文化常识练习100题1-2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真题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真题

1.(2016 ·全国卷Ⅰ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现在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领袖的含义其实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立储君,也即确立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往常采纳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因此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D.契丹是古国名,此后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分析:选 C此题观察古代文化知识,波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状况等。

“有司”在文中指有详细职务、做详细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2016 ·全国卷Ⅱ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此后又能够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相同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行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查核、起落、调换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质是官员遇到权臣诽谤,不得不恳求离职的委宛说法。

(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分析:选 DD 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3.(2016 ·全国卷Ⅲ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之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失事务。

C.致仕本意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纪而离职。

(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朝永乐年间迁都此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学常识】古代⽂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官职沿⾰(⼀)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分别为“公、侯、伯、⼦、男”五等,⼀直沿⽤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直延续到清末。

(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掌管⽂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掌管礼仪、祭祀、⼟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掌管全国武官选⽤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 7.“举孝廉”是古代⼀种⾃下⽽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种⾃下⽽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确有能⼒,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母亡故,⼀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回到原职。

( )12.“终养”⼜称“归养”,是指因亲⼈年⽼或病重⽽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有病,由本⼈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种借⼝。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岭南、08 人举、87 下门、67 32�12、47 节宵元、27 》字解文说《、07 堂令、86 子妻�A、66 黜�D、46 午壬�C、26 帝武汉�B、06 阳重�B、85 试乡�D、65 代隋�B、45 书尚�B、25 鹊扁�B、05 关海山�C、84 163�D、64 白李�D、44 》鉴通治资《�C、24
代”梓桑“④ 代”青汗“①
�么什代指各语词列下�中文诗古在�53 正斧 教赐 扰打 涵包�D 教指 涵包 正斧 扰打�C 正斧 教赐 扰打 驾劳� B 涵包 教指 正斧 扰打�A 评批人请④谅原人求③文改人请②人别烦麻①�境语 是项一的当恰用使词敬中境语种几面下在�43 。等”康杜“、”醴玉“、”液玉“、”浆琼“为称被酒�D 。等”札“、”函“、”素尺“、”牍尺“、”雁鸿“为称被信�C 。等”花梨“、”出六“、”花冰“、”玉乱琼碎“、”玉碎“、”玉琼“为称被雪�B 。等”宫桂“、”娟婵“、”钩银“、”盘玉“、”宫月“、”宫蟾“为称被亮月�A 是项一的确正全完不说解下以。称名干若有往往物事一同�中文诗古在�33 。 。 叫封开 � 叫州杭 � 叫州扬 � 叫岁十四� 叫州苏 �陵金叫京南如 �称别或称古有市城少不国我 �C 叫岁十三� 。 � 叫职官予授 � 叫作工职到员官 � 叫岁十二�称代有龄年示表人古�B 叫休退官辞求请老年臣大
“取能才时这�年成示以�”
己自称�等 。人呼称来 、
、父令有词敬�时亲父的人别称在人古。德美统传的族民华中是”人尊己卑“�2 、 以是别分�翁放陆为游陆称�公毅忠左为斗光左称�部工杜为甫杜称�1
组Ⅰ第 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1�题 08 试测识常化文代古
代”尺三“⑥ 代”帼巾“③
代”辕轩“⑤ 代”眉须“②
叫岁十六�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文化知识100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A、早上B、中午C、黄昏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B〕A、颐和园B、圆明园9、“水〞字属于以下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无盛世12、以下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13、A 、大都 B 、中都C 、上都 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以下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盛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B〕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 B、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以下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 、挂香包B 、插艾蒿C 、登高采菊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B〕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根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最新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最新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呼人。

A.郡望、爵名、号B.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完整word)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完整word)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

(完整word)古代文化常识50题答案版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高二语文(此卷长期使用,请同学们妥善保管)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

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

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一、古代官制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3.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4.“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5.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6.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7.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8.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9.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1.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3.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5.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16.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17.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18.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班级:姓名:成绩: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XXX所作。

它依XXX修订的XXX《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XXX、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XXX”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XXX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XXX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XXX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现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震怒”中的“床”是现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汉代被尊为典范,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年龄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奠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XXX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授 ”“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 的意思。 B. “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 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 “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 关。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 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 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C
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分项解析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科目:孝廉、秀才、明经 、贤良方正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朝、清朝: 科举制
六部职务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 以上案件。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 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隋代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 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 、“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 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精选(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四)政区与官职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3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五)节日与习俗41.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4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以示对老人家的尊敬。

()46.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47.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那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六)宗庙与祭祀5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答案】1.√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8.√9.√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11.√12.√13.错(中岳是嵩山)14.错(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15.错(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16.√17.√18.√19.√20.√21.√22.错(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23.√24.√25.错(排最后的是猪)26.错(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27.错(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28.对√29.错(是小月的每月十五才叫“望”,小月的每月十六叫“既望”)30.√31.√32.√33.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34.√35.错(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应该是“户部”)36.错(是工部)37.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38.√39.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40.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41.√42.√43.√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词)45.错(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习俗)46.错(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47.错(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48.√49.错(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看偏旁部首就能推断出来)50.错(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51.错(体全为“牲”)52.√53.错(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54.√55.错(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56.错(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57.√58.错(是到泰山主持)59.错(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60.错(应该为“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