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呈现向社会功能、外在灌输和物化标准三个方面的倾向,这里既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亦有社会外因的作用,本文针对日趋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进行理性思考,从以人文本的目的观、以人的发展为知道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三个角度探讨矫正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利化;成因;矫正思路
一般来讲,功利指的是对利益的现实追求。放在高等教育领域看,便指高等教育忽视个体全面发展,一味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教育服从于经济发展,高校想方设法谋取物质利益,工具性质突显的一种倾向。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应是倡导的方向,而面对高等教育功利化日渐突出的现象,有必要对此种倾向做理性思考。
一、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趋向变为大学为社会服务。而上个世纪初,此种功能只是美国州立大学的办学特点。上世纪中期,大学在国家经济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服务社会成为大学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伴随社会发展,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工具性表现出来。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高校工具性、功利性的特点也越发显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过度重视大学教育的实用功能
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活动,即人的活动。此外,教育也常被社会统治阶级、宗教机构等作用,被施予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本身的教育活动被主导,也留下了各色各样价值观的痕迹。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大学维持自我发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让大学因高贵使命和知识价值而受到特殊照顾。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不考虑社会需要,就必然会有其他机构代替大学,社会为其保障的物质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但是,许多高校一味追求数量、规模,不遗余力地追逐热门专业便是过于重视大学社会功能的功利化表现。另外,本科松散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碎片化的教学亦是缺少系统学习的后果。纷繁复杂的公共课、专业课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社会本位观的作用下,经典人文课程被技术性课程取代已然成为常见现象。价值教育缺失,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便无从谈起。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把课程一分为二、为三,化整为零,看起来实现学科通识化、文理交叉,但主干课不突出,过于细分,亦未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产生实质的影响。
不少大学热衷于兴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忽视正常教学,盈利色彩浓厚的计划外办班提上
日程,借扩大招生规模之际重启“双轨制”,或划出两种录取分数线,把不公平推向极致。
大学逐渐变为职业培训所,也是受高校“服务社会”意识的影响。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视野狭窄,基础性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盲从心理突显,自省能力不足。有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无从用于培养人格、涵育精神、生成道德。许多大学生求学的内在动力俨然是追求职业技能,高待遇和高地位。有助于指引学生人格和美化心灵的课程在此种教育文化思维模式中往往被看作无用知识而被打入“冷宫”。人们普遍追逐的是在找工作中备受宠幸的实用技术型专业。职业培训所这个帽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套在了高等院校的头上。
诚然,大学谋取发展平衡,广泛吸收外部资源,满足社会市场需要是必要的。但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群集的场所,还应当肩负产生、传播知识和真理、引导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职能。它既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也是一个不能等同于一般性而存在于社会的组织。
(二)过于强调大学教育的外在灌输
灌输式的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真理”的代名词是教育,本身就带有“宏观叙事”的成分。教育未来的目标是对学生贴近现实生活的关怀。社会角色被过早的强加上来,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被遮蔽这是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理想社会角色成为教学的模板,教育在此过程中迫使学生行为成人化,独立思想和个人品质没有培育的土壤,于是便有了各种外在灌输的情况——
比如对外语考试的应付使得学生不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花更多时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有就是学生个人潜能被过于严厉、缺乏宽容的大学教育体制所吞没,一考定终身使得学生被迫规规矩矩,不敢稍有越步。
又如传统教学把学生一个劲地灌输,相互的交流讨论弃之一边,教学完全缺乏双向性,严丝合缝的教学组织使得学生只顾听课记笔记,完全没有空间独立思考。长此以往,积极主动地学生热情被打压,发展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不均衡的人格。
再如,学校过于重视具体教学过程,规范好学生,强化考试形式和结果,对学生施加压力,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理想、动机和自我发展无从谈起,被动学习、考前突击成为主要模式。知识性的教学趋势掩盖了教师“德高为范”的职能。教育的本质和学生人格培养受到形式主义的严重影响。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缺失,发扬个性只是空谈。德育活动也流于形式,学生只求及格达标,真真切切的行为和习惯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过分热衷教育价值的物化标准
人对知识的选择分成为个人、集群和社会三种不同的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哪一点,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人是复杂的,既有追求真理的高尚需求也有看重个人现实的世俗需要,而后者易引起教育的功利化选择标准。由此看大学教育,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表现明显——如考试、求职成为两种很现实的教学目的,这本身带有很强烈的功利倾向。
如有些学生选课看重为自己未来发展带来的实用好处,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课程的学
习。
还有部分学生轻精神价值而过度重视物的价值,目光短浅只看局部利益。有用成为专业选择的标杆,缺乏整体发展的眼光看教育。对有“用”的积极主动,无“用”的马虎对待。这也催生了一批校园“实干主义者”,他们一味锻炼实践技能,甚至不惜耽搁学习,投机色彩明显,轻狂、浮躁是他们的标签。急于求成,甚至通过不公平的方式进行竞争,企图靠小手段来达成目的。
又如“无形”的价值教育往往在评价高校教育质量时被忽视,能纳入评价体系中的只有“有形”的价值教育。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精英,但在功利化的大环境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成因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的倾向,既有深层次文化根源的影响,亦有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二者合力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内因
文化是大学的特征,提倡文化的教育是每一种教育模式必须要有的。对高等教育功利化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而进行。作为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化,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在社会、经济等领域都有体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又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表现:
1、感情化的人际交往
重人情的生存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组成部分。这最核心、最稳定的民族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内因。
个体化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社会所强调的,中国人情至上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体现国人规则意识薄弱,法制观念缺失的现状。这是感情化人际交往比较突出的特征。从两方面看,人情至上既有重视亲情的社会功用,但又由于过分突出,无法避免地使得实用至上的功利化思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此种文化思维对整个社会有巨大而长远的影响。找关系、讲人情,成为国人生活的信条。这也体现着中国历来的国情。即使拼爹,拼同学以及各种腐败问题人人喊打,但此种观念意识依然在起作用。人脉广不广、关系硬不硬,成为人们尊敬、赞美的标准行为规范。高校、教师、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感染。促使他们在做出利益选择时,更多地倾向功利化的动机和价值观。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便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对高校功利化倾向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在关系、人情泛滥的表象下,规则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其原始的动力。人人表面上都打着为国家社会利益发展的口号,其实背地里都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