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
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追求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却出现了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倾向。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就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表现1. 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加班加点,学生疲于应对各种考试,导致学生身心俱疲。
2.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4. 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情怀等方面的评价。
这导致教师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原因1. 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唯分数论”的社会观念影响下,一些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认为只有考上好学校、取得好成绩才能有好的未来。
这种观念促使学校和教师追求升学率,从而形成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现象。
2. 应试教育的压力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不得不采取功利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考试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3. 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从而形成教育教学实践功利化的现象。
4. 教师职业发展的压力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导致教师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讨论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讨论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日益提高。
然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如追求功利、缺乏责任心、违反学术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本文将分析目前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功利化倾向为了获得更高的科研经费和更多的学术成果,一些高校教师开始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地位,而不是追寻真理和发展学术。
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素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缺乏责任心一些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不够认真,缺乏职业道德的责任心。
例如,教师在授课中缺乏耐心和责任感,在学生论文指导中不够耐心认真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等方面表现出来。
3.违反学术规范一些高校教师违反学术规范,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道德和规范。
这些行为包括剽窃、抄袭、捏造数据、买卖论文等,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教师的入职教育开始,并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
2.建立激励机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创新和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以认可和激励那些具有积极职业道德的教师。
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3.加强学术监管机制高校应该加强学术监管机制,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
加强对学术行为的管理和监管,维护学术规范和道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4.完善人才选拔机制高校应该制定基于职业道德的人才选拔机制,重视职业道德素质,严格考虑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风险,规避不良现象的发生。
5.加强高校教师的自我教育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和体验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素质。
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等教育品质的重要保障,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却并非完美。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学术监管机制、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高校教师的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第268期2014年2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68February2014(A)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功利主义思潮弥漫各大高校,导致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愈加明显。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造成整体教育水平的失衡。
为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管理方式,走出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误区。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利化对策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Utilitari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Zhang Bingyang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utilitarianism diffuses in universities,resulting in more and more obvious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higher education.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education.Therefore,higher education workers must change the management mode as soon as possible,and walk out of misunderstan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utilitarianism.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utilitarianism;countermeasures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许多领域片面追求发展速度,放弃了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朝着功利化方向前进。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然而,我们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理念已成为顽瘴痼疾,导致教育理念异化,教育实践被简单化为“考高分、拿文凭”的过程,严重阻碍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关于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本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和国家
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随着高校的数量逐渐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升学率和毕业就业率也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高
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也
愈发明显。
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表现主要是追求“升学率、保就业、提档次”,而不再是追求知识和思想的独立性和探究性。
而这种功利化趋势,不
仅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例如,
一些学生因为追求高学历、高待遇,而没有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导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高等教育功利化背后的原因不仅是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改变,也与
人们自身的价值观有关。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投资,而非一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加
强对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
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
背景下的复杂挑战。
因此,高等教育功利化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
回归到高等教育本质上的使命,重视教育的独立性和培养人才的本质。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摘要】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追求成绩、求职压力过大,导致学习目的模糊、浮躁心态和功利心态较为严重。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规范竞争机制,促进全面发展等。
探讨了改进方法和建设路径,如加强师生互动,优化课程设置等。
总结指出,应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质。
未来,高校需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建议高校制定相关政策,督促学生参与并推动学风建设,共同促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功利化问题、改进对策、正确认识、建设路径、目标意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术氛围、学术诚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关乎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风建设也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可忽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功利性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可能会出现偏向功利性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过分注重于眼前的分数和成绩。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可能损害到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方法。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学风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功利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追求成绩与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出现了功利化倾向。
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不择手段,沦为功利主义者,以取得好的求职机会为唯一目的。
这种功利化倾向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不足,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
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及其教育对策
*
基 金项 目 : 徽 省 教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课 题 ( 0 9k 0 ) 安 2 0 s0 9 作者简介 : 彩霞 , , 孙 女 合肥 工业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学 院 讲 师 ; 留 , , 肥 工 业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学 院 党 委 副 书 记 , 方 男 合 副
第 3卷 第 3期
2 1 年
图 案 例 与 调查
大掌生 习劝 剥佗倾 向及其教 育对菱
孙彩 霞, 方 留 , 小要 钟
( 肥 工 业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学 院 , 肥 20 0 ) 合 合 3 0 9
摘 要 : 安徽 部 分 高校 的 问卷调 查发 现 , 学生普 遍存 在 学 习动机 狭 隘, 习兴趣 缺 乏 , 对 大 学 学
1 . 学 生认 为 学 习是 一 件无 趣 的事 , 9 3 学 58 3 . 生认 为学 习是 一 件 不得 不 做 的 事 , 这让 我 们 清楚 地 发现 , 大学 生 的学 习价 值 观 正 发生 着 巨大 的改 变, 而这 种价 值观 的改 变也 正 牵 动着 学 习态度 的
习 态 度 消极 , 视 成 绩 忽 视 过 程 , 重 重视 知 识 忽 视 素 质 等 问 题 。 应 从 优 化 课 程 设 置 , 进 教 学 和 改
考核 方 法 , 激发 大学 生学 习的积极性 、 动性 , 强综合 素 质 的培 养 和考 核 等 方 面对 大 学生 学 主 加
习功 利 化 倾 向 加 以 克 服 和 引 导 。
关 键 词 :大 学 生 ; 习 ; 利 化 ; 学 功 中 图分 类 号 G6 1 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6 4—5 3 (0 1 0 0 7 —0 3 7 2 1 )3~ 0 5 3
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现状及重构途径
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的现状及重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遭遇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包括迷茫与混乱性、功利化倾向、价值多元化倾向、职业角色失范等问题,因而重构高校教师价值观极为必要。
重视“模范”效应,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等,都是重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途径。
标签: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重构途径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研究当代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重构途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培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社会风气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重构的必要性从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高校教师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育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该价值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而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学校的价值理论构建。
因此构建当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意义的延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中国的高等教育兴起到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文革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一度导致高校教师的断层现象较为严重。
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少得到老教师经验的传授,甚至一些教学成果、师德传统也无法通过新教师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优良的师德传统对当代青年教师的影响远远不够,因而重构当代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
近些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的壮大,却导致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不齐。
有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有的教师因循守旧,教学内容不知创新,无法与时俱进,教学质量层层下降。
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普遍出现重知识素质,轻人文素质的现象。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1、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潮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对高校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将教学和科研工作仅仅视为获取经济利益和职称晋升的手段,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2、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当前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观念相互碰撞。
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高校教师的思想。
部分教师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出现偏差,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榜样。
3、教育功利化倾向在高校中,一些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而对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导致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忽视了教学和育人的职责,影响了师德师风的建设。
4、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
部分高校教师沉迷于网络世界,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了其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5、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队伍庞大,个体之间在教育背景、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政治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
2、完善评价机制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密不可分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校管理体制的转型,高校清“五唯”行动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清“五唯”行动,简而言之就是要清理学校的“五唯”现象,即清理学校过多的唯学历、唯学位、唯论文、唯项目、唯职称的现象,强调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改变高校发展中的唯论文、唯学历等功利化倾向,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而要实现高校清“五唯”的目标,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然要进行的重要举措。
去行政化是指高校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强调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其一,高校清“五唯”行动是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内容。
高校清“五唯”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过多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干预,真正让学术成为校园的主题。
通过清理学校的“五唯”现象,可以逐渐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构建一个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和研究创新的学术环境。
唯学历、唯学位、唯论文等功利化的倾向,通常是由于行政化的干预和指挥而出现的,当学校的管理机构过多地进行功利导向的评价和考核时,就容易形成“五唯”现象。
只有摒弃功利导向的管理,让学术回归到应有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去行政化,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进步。
其二,高校去行政化为高校清“五唯”行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高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干预和管理,使得学校更多地关注教育和学术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清“五唯”行动将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学校将更注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而不是功利化的追求。
高校去行政化还将为学术和科研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在学术成果和研究方面将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为抑制“五唯”现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破除高校中五唯现象的意义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破除高校中五唯现象的意义引言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五唯现象”的现象,即”唯分数、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唯发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的质量和公正性,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破除高校中五唯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破除五唯现象的意义。
教育公平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五唯现象使得高校录取和评价更加注重分数、奖项和职称等硬性指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这种以唯分数为核心的选拔方式,使得那些能力较强但分数较低的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分数较高但能力较弱的学生入学或晋升,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破除五唯现象有助于恢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五唯现象使得学生在追求分数、奖项和职称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兴趣、潜能和发展需求。
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削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和机械化。
破除五唯现象有助于重新塑造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学术创新五唯现象使得学术界过分追求论文数量和学术奖项,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发表论文和获得奖项,不惜采取不端行为,如造假、抄袭等,严重损害了学术道德和学术声誉。
破除五唯现象有助于恢复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鼓励学者关注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推动学术创新的发展。
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五唯现象使得高校教育过于功利化和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和机械化,限制了社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学生评教的“功利化”倾向及反思
高校学生评教的 功利化 倾向及反思姚志琴1,2,万姝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学科研处,南京21115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9;3.南京雨花台中学高中部,南京210012)ʌ摘要ɔ高校学生评教在运行中表现出重结果不重过程㊁重形式不重实效㊁重教师不重学生等 功利化 倾向㊂学生评教 功利化 倾向的根源在于教学管理部门 行政化 的驱使㊁学生评教异化为扭转教学弱势地位的工具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等㊂为此,应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㊁健全评教监督申诉机制㊁强化多元评教制度㊁建立学生评教协商机制等方式实现学生评教的本真价值㊂ʌ关键词ɔ学生评教; 功利化 倾向;评价方式ʌ中图分类号ɔ G642ʌ文章编号ɔ1003-8418(2020)09-0073-05ʌ文献标识码ɔ A ʌD O Iɔ10.13236/j.c n k i.j s h e.2020.09.013ʌ作者简介ɔ姚志琴(1977 ),女,湖北荆门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学科研处副处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㊁副研究员;万姝(1991 ),女,江苏淮安人,南京雨花台中学高中部教师㊂1927年,美国普渡大学开始启用雷莫斯(R e mm e r s)教授编制的世界上第一份 学生评价量表 对教师进行评价,标志着学生评教制度的诞生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生评教制度在我国高校中开始兴起并逐步受到重视[1]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学生评教成为高校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督导评价㊁同行教师互评以及其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共同承担了改进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㊂学生评教的最初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客观认识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实现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㊂学生评教本应是师生齐心协力提高教学水平的 推动力 ,然而,发展至今却被异化成为 功利化 倾向明显㊁损伤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的 摩擦力 ㊂本文分析了学生评教 功利化 的原因,并探求解决之道㊂一㊁学生评教 功利化 倾向的表现(一)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评教的过程包括评价前期的筹备阶段㊁评价中期的实施阶段以及评价后期的数据结果处理与反馈阶段,这三阶段本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学生评教过程,但实际运行中却表现出明显的重结果不重过程的 功利化 倾向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将其用于职称评定㊁评优评奖㊁开课资格审核等,关注于如何根据学生评教结果评出教师的 优㊁良㊁中㊁差 等级,甚至根据学生评教的量化结果归纳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以此进行教学排名,评 优选 模 ㊁奖优惩劣[2]㊂然而,学生评教制度无法体现学生评教的主客体 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亦缺乏教师和学生对评教前期㊁中期㊁后期全过程的实质性互动与讨论反思,导致了 千校一面 千科一面 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教学评价丧失了应有的参考与导向功能㊂(二)重形式不重实效随着高等教育和教学评价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对学生评教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㊂但是,这种重视更多地停留在形37式上而非实际效果上,高度标准化和高度统一的教学评价指标看似突出了高校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但其所坚持的效率和准则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多元化,并未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发展方面的差异性[3]㊂学生评教对改进教学质量㊁促进教学发展提供的实际参考价值甚微,在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渠道㊁提高民主参与意识方面收效甚微,在学生评教实践中的目的达成度和效果度都值得商榷㊂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评教处于表面的虚华阶段,其形式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㊂(三)重教师不重学生学生评教制度对评价客体 教师的教学㊁课程安排㊁讲法教法以及师德师风等指标逐项选择等级或分数并填写意见,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教师的职称评定㊁评优评奖㊁开课资格审核等进行控制㊂但学生评教制度中明显缺乏对学生评教的主体 学生的管理和监控,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参与评教学生的资格审核;二是对学生行使评教权利的过程缺乏必要的管理㊂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仅仅承担了学生评教的组织任务,而在至关重要的评教过程中却缺乏监控,不仅没有及时处理学生因对评教指标㊁评教方式等评价信息了解不足而产生的 乱评 滥评 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因知识经验㊁课程兴趣㊁师生关系㊁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而带来的评教结果失真情况的出现㊂学生评教中重教师不重学生的 功利化 倾向,使得学生评教成为影响教师利益关系的工具,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无形的压力㊂同时,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进行评教时因缺乏有效的监控而出现了 报复㊁抨击㊁儿戏㊁势利 等种种 功利化 心态[4],将学生评教变成了学生发泄对于教学安排或教学考核不满意的工具,变成了用来对付任课教师的 利器 [5]㊂二㊁学生评教 功利化 倾向的根源(一)教学管理部门 行政化 的驱使我国教育 行政化 取向明显,高校行政部门成为权力的占有者和主导者,出现了行政权力决定学术权力的趋向㊂行政权力的扩张与强化㊁学术权力的缩小与弱化,使得教学评价服从于行政权力㊁学术权力服从于行政权力㊂学生评教的主导权和决定权本应掌握在教师与学生手中,但现实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却拥有学生评教的绝对话语权,控制了学生评教的标准㊁指标㊁方式㊁结果等,不断追求评教的精细化㊁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㊂由此产生学生评教价值主体与评教主体㊁评教主体与评教客体之间的认识分离㊂同时,学生评教的指标本应依据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却以量化分数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㊂以 功利化的评价分数 作为学生评教的内涵和标准,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实现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的过程中显得急于求成㊁心浮气躁㊂学生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 伪评价 现象泛滥,削弱了学生评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改进作用,也虚化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㊁提高民主意识的初衷,与学生评教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目的相背离㊂(二)学生评教被寄予过高期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功能的不断完善要求高校承担教学㊁科研和社会服务㊁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职能,但教学仍应是高校最根本㊁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职能,是高校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根基[6]㊂而事实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成为高校及教师追求的重中之重,教学反而处于弱势地位,出现了有内容无广度㊁有反复无难度㊁有进度无深度等状况㊂于是, 学生评教 这一评价方式被高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寄予过高的期望㊂他们将这一方式当作是能够迅速扭转教学弱势地位的工具,期望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㊁监控和改进,采取与奖惩挂钩的配套措施来激励或迫使教师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达到改进教学方式㊁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㊂教学管理部门试图以此矫正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科研㊁轻视教学的不良现象,迅速提高教学的比重和地位㊂(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单一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教㊁同行4 7互评㊁教师自评㊁专家督导评价等多层次㊁多维度的评价方式㊂各种评价方式应相互配合㊁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最终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㊂但现实中学生评教却成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一是诸如同行互评㊁教师自评㊁专家督导评价等评价制度发展的不够完善,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指标,尚未形成全面㊁系统的评价制度;二是同行互评㊁专家督导评价等方式在操作方法上更加复杂,需要高校花费更多的人力㊁物力㊁财力进行运作;三是同行互评㊁教师自评及专家督导评价等评价方式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难以进行量化考评,而学生评教通过 细化指标㊁等级评分 等量化考评方式提供了清晰的评价分数及分数排名,为教学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便利㊂三、回归学生评教的本真(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的制定者来看,我国高校现有的评教指标体系多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㊂然而学生和教师是学生评教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所以应该让他们参与到指标的制定中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被监督被怀疑的心理弱势地位,从而不再抵触学生评教,而学生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指标体系,从而给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㊂从指标本身来看,我国高校现有的指标体系过度依赖量化测量工具,不断追求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价,应在指标体系中提供与等级评价㊁分数评价相对应的质性描述评价,使学生给出的评价结果有因可循㊁有理可据,强化学生评价结果的可解读性,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㊂在指标设置上,首先,要取消一些 无需评 或 无法评 的指标㊂比如 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 之类的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无需学生评价; 教材选用是否合理㊁备课是否认真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等指标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无法进行评价㊂其次,评价指标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体验放在首位㊂当今美国学生评教的主导理念是 以学评教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也将学生评教指标由以前的重点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转变[7],我国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做法,从学业挑战性㊁学习期望的实现程度㊁学习支持度㊁考核与反馈情况等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全面衡量自己的学习过程㊁学习收获㊂同时,指标设计应尊重学科特点㊁专业差异甚至是课程差异,分门别类地制定指标㊂可考虑设定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大类指标,基本指标每门课程均相同,特色指标则由各专业课程组教师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讨论制定,每门课程均可不同,根据课程特点而定㊂这样,既体现了课程差异,也便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和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发展㊂(二)以制度为抓手,提高学生评教可信度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学生评教行为的偏差降低了评教结果的可信度㊂评教行为偏差的表现不一而足,周继良等将其归为五种类型:认知不清㊁消极与随意评价㊁趋低评价㊁自利趋高评价㊁他因趋高评价[8]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正视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从而实现学生评教促进教学改进的本真目的㊂首先,要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针对性地预防偏差的发生㊂高校要建立学生评教前的宣传制度,宣传不是简单的工作安排和布置,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评教是学生的权利,来自法律授权以及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转化[9],要提高学生对教学评价的目的㊁意义㊁操作方法和评价内容的认识与了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克服主观 盲目评教 的心理因素㊂其次,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监控和申诉机制,对某些明显不符合评教要求与实际情况的 乱评㊁滥评㊁恶意差评 等结果予以纠正㊂同时,允许被评价教师对有异议的学生评教结果申请复议,基于学生评教监控与申诉机制全面深入地通过学生访谈㊁二次评价及教学质量复查㊁抽查等方式进行调查与了解,对比原始评价结果得出客观㊁科学㊁可信的结论㊂再次,加强对学生的评教权利及评教过程的监控㊂一是对学生参与评教的权利与资格进行审核,杜绝学生对教师教学盲目评分或 报复式 评分㊂二是注重对学生评教过程的关注㊁管理与监控,在评教中期充分关注学57生对评教理念㊁评教指标与评教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及时对照学生反应作出解释㊁调整与修正,并充分考虑评教过程中学生因受知识经验㊁课程兴趣㊁师生关系㊁心理因素等方面对评教结果的影响,防范学生评教结果的失真㊂此外,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行政权力侵犯教学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事实是导致学生评教 功利化 倾向的原因㊂可通过建立学生评教的专业团队,实现学生评教专业化的建设与发展㊂一是招聘既熟悉大学情况又掌握教育评价理论与技能的专家学者㊁专业人才指导高校教学评价工作;二是采取外部进修㊁内部培训㊁自学提升等途径提高从事教学评价队伍的自身素质㊂将学生评教的组织管理权交给专业的教学评价团队,由专业评价团队对学生评教的指标进行设计,掌控学生评教的整个实施过程以及评教结果的反馈,以此削弱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评教的主导权,弱化高校管理部门行政化 的倾向对学生评教的控制和影响㊂(三)以改进为目标,实行学生评教协商管理学生评教之所以不能实现预期目标,主要受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按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果无关学生㊁指标设计缺陷㊁强制评教㊁教师及院系利益相关㊁院系不当干预㊁教师不当干预[10]㊂学生评教的初心是 改进 ,对学生评教进行协商式管理,或许能让学生评教回归初心㊂建立能代表管理者㊁教师㊁学生三方共同利益诉求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实现学生评教由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转变为改进教师教学工作㊂教学管理者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协商制定符合教学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㊂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能够发挥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提出能够改进教学的参考意见;教学管理者则根据学生反馈的教学评价结果,与相对应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找准方向改进教师的教学㊂通过教学评价协商机制保证管理者㊁教师㊁学生三方信息的畅通,将学生评教中的领导与被领导㊁管理与被管理㊁评价与被评价关系转化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协商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满足教学管理者提高教学质量的意愿,还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主动性,保障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评价的需求,最终实现保障学生民主评教权利㊁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目的,营造出乐学善教的良好局面,回归高校教学评价的本真㊂(四)以审慎为原则,建立多元评教制度学生评教结果经常被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用于回应社会问责;三是用于职称评审㊁职位晋升等人事决策[11]㊂但评教结果影响因素之多,牵涉教师和学生利益之广,使得高校必须以审慎为原则使用评教结果㊂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中存在系统性风险和误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网络评教固有的局限性造成的,这要求我们在使用评教结果时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依据,需结合其他评价结果来进行综合评定㊂而误用性风险则是因为未能使用恰当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直接将结果与教师奖惩㊁升迁挂钩的风险,是一定要避免的[12]㊂为了防范学生评价结果使用的系统性风险,需改变目前学生评教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局面,将同行教师㊁教师自身㊁专家督导等评价均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㊂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㊁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进行评价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身份㊁视界差异和认知水平,对教师自评㊁同行互评㊁专家督导评价等不同的教学评价制度进行设计与完善,探究此类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和结果呈现等方面的具体技术与操作方法㊂这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旨在建立系统性㊁导向性㊁多元化㊁人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自评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参考教学督导评价及同行互评等方式对评教结果进行适当的纠偏㊁矫正及补充,促使整个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相互补充㊁相互制约,最终以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敦促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㊂同时,可参照国外教学评价方式,引入具有公正性㊁科学性的第三方教学评价平台㊂独立于高校及其教学管理部门之外的第三方教学评价平台对教师教学的各方面进行评价,有助于避免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评教指标设计㊁评教过程与结果6 7的操控,从而改善学生评教结果用于考核教师绩效㊁进行教学排名等 功利化 倾向,实现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的参考作用,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发展㊂学生通过第三方评价平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于该平台中,发挥师生群体㊁社会公众以及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等群体对教学质量共同的评价与监控作用;教师亦可通过教学评价平台实时查看评价结果及评价者意见等,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接受相关培训,加强自我学习,实现改进教学方式㊁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㊂ʌ参考文献ɔ[1]李正,蒋芳薇.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6-81.[2]谌启标,柳国辉.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证策略[J].教育评论, 1999(5):39-41.[3]赵俊芳.高校教学评价 学术人 与 行政人 的博弈[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28-32.[4]潘艺林.教育怎能 学生说了算 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J].江苏高教,2006(1):92-95.[5]杨秀芹.学生评教制度缔结的行动逻辑 学生的道德风险与教师的行为选择[J].教育科学,2009,25(5):61-65. [6]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何以回归教学生活本身[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4):60-66.[7]姬晓旭,胡赛明,朱志武,等.关注学生的课程体验 墨尔本大学学生评教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3):49-55.[8]周继良,秦雍.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基本类型及其与学生相关背景特征的关系[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65-73.[9]苏林琴.权利视野中的学生评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 (4):47-49.[10]周继良.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59-72.[11]吴洪富.学生评教的心理困境干预[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35(33):39-47.[12]韩映雄,周林芝.学生评教的信度㊁效度㊁影响因素及应用风险[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74-81.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课题 互联网+ 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19S Y A-0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 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9S J B859)㊂AR e f l e c t i o no n t h eU t i l i t a r i a nT r e n d i nS t u d e n t s'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Y a oZ h i q i n,W a nS h uA b s t r a c t:T h et r e n do f f o c u s i n g o nt h e r e s u l tn o t t h e p r o c e s s,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f o r m n o t t h ea c t u a le f f e c t, a t t a c h i n g m o r e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e a c h e r sn o ts t u d e n t s,a p p e a r s i nt h es t u d e n t s'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i n s o m e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T h e r o o tc a u s eo f t h i s t r e n dl i e s i nt h ea d m i n i s t e r i z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m a n-a g e m e n td e p a r t m e n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s t u d e n t s'e v a l u a t i o n i n t ot h et o o l u s e dt ot u r nt h e w e a k p o s i-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a n dt h es i m p l i f i e d m a n n e r t oe v a l u a t e t h e 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S o,m e a s u r e s s u c ha s s e t t i n g u p t h es t u d e n t s-c e n t e r e d 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s y s t e m,i m p r o v i n g t h et e a c h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s u p e r v i s i o n a n d a p p e a l s y s t e m,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m u l t i e l e m e n t t e a c h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n e g o t i a-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f o r s t u d e n t s'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 s h o u l db e t a k e n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t r u ev a l u eo f s t u d e n t s'e-v a l u a t i o no f t e a c h i n g.K e y w o r d s:s t u d e n t s'e v a l u a t i o no nt e a c h i n g;u t i l i t a r i a n i n c l i n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责任编辑沈广斌见习编辑马庆敏)77。
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学风建设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存在功利化倾向。
当前社会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这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心态,忽视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入理解。
其次,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上,在中国教育体系下,大部分教育环境都是“师”导向型的,即老师在课堂上起到决定性地位;而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面对知识被动接受,并且依赖老师来指导和灌输。
这样一来,他们缺少自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等重要品质。
再次,存在浅尝辄止现象。
由于大量授课内容或者复杂性高深度深入因素限制,导致很多同学对知识只懂得皮毛,缺少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足够掌握。
这从表面上看似乎获得了学分,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最后,学风建设仍存在复杂的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教育评价还过于依赖纯粹的分数,这导致追求高分成了一些同学唯一目标。
而实质上,教育并不仅仅是追求极限分数,更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学风建设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弘扬敬业精神和奋斗意识。
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营造尊重学术、成就感激发等良好氛围。
同时也要加大对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等信息的宣传力度,改变学生功利化倾向。
其次,加强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鼓励深入开展小组讨论、课外研究等形式活动,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兴趣,培养其自我驱动力。
再次,完善教育环境与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包括平时表现、项目成果、综合能力评估等。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减少过分依赖分数评价的倾向,并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
为了应对浅尝辄止现象,我们可以通过鼓励设立多样化考核形式和任务设计来培养同学们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实际理解;另外在教材和内容设定上创新改革以适应当下社会需求。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功利化倾向刍议.kdh
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纷纷运用此技术,让学生通过上网在线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简称“网上评教”)。
比起传统的纸质问卷评价,网上评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数据处理时间,节约人力物力,消除人工统计可能造成的误差,提高准确度,同时还能使学生方便地对教师进行评估,教学管理及教学部门也可方便地上网查询,快速获取评价结果,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教师,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通过对多年网上评教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尽管根据标准,评价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但评价结果却出现如下情况:最高分是满分100,但最低分只有39.2分;同一教师任教同一学科,但在不同班级评价结果有明显差距;同一教师任教专业课和公共课评价结果有明显差距;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评价得分低,而对学生要求宽松的教师评价得分高,等等状况。
分析其原因,虽然评教指标、时间安排、操作程序、教师的教学表现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尽完善和满意的地方,但是由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排除不同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学生的性别以及个人情感因素、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对学习效果的预期,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班级规模(人数多少)、课程特征、课程性质(如难度)等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生网上评教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即学生评教时把个人的功利考虑在先,对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评价不够客观,把是否能顺利获得学分作为自己心中的评价标准。
笔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
为此,笔者提出此问题,旨在端正学生网上评教态度,客观评价教师教学,以真正达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目的。
二、学分制下学生网上评教的功利化倾向表现(一)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影响导致学生评教责任心不强高校采取网上评教,时间一般是安排在开课之后、期末考试之前,并且规定学生必须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才能获得该学科的成绩。
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包括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教学模式的僵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创新和竞争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不够稳定。
尽管我们有一些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学校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设施,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此外,一些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于时代,无法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其次,目前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缺乏参与和创新的机会。
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忽视了实践和实用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激增,但就业市场并未相应增长。
这导致了就业竞争的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同时,某些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就业与专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教学模式僵化和就业压力大等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提升教育质量的投入、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加强与实际用人需求的对接等。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不断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展开,通过分析不同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责, 也就无法保证民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无法 保证教育内部各部分平衡健康的发展, 实质上也
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研究表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的职业
期,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 目的之 一,就是满足社会对产业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需 求和缓解就业压力。 “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 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龙头, 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失 业问题比 较严峻的情况下,为缓解劳动力市场的 就业压力 ,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 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有效手段。据统计, 2000年,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 1214所, 在校生大约454.51万人, 分别占 高等教 育学校数的66.96%和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9.96%a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 用性的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 而且在就 业不充分的情况下,延缓了劳动力的初就业时
GDP在1000-V 美元时,同龄人口高等教育人 300〕 学率在15%-V 50%之间,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
段; 当人均GDP高于1200()美元时,同龄人口高 等教育人学率超过50% ,高等教育步人普及化阶 段。( 1 z这一规律指出,高等教育状况与当前经济
28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 市场逻辑主导了高等教 育。美国在里根时期, 就出台了 题为 “ 国家在危 机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要求加强 教育与经济的联系。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公布 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白皮书, 其主要内容 也是要求高等教育接受 “ 市场力量”的引导。这 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 放, 教育市场化趋势也日 益显著。市场经济中, 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市场经济主体利 益的差异与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要 求不同。社会的各利益主体包括各中小企业、中 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主要注重自己的眼前利 益, 企业希望教育能服务于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盼望短期利益的快速实现。而个人, 除企望通过 教育实现个人就业谋生和职业选择外, 则期望教 育还能实现促进个人生命中精神和心智的完满和 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面对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 求, 理论上国家应更加倾向于平衡公众利益和社 会利益,以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实际上这三者的利益常常并不一定具有一 致性。政府以整体强势的国家意志或国家政策集 团的形式表达诉求,希望教育能增进国家的竞争 力, 同时为避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倡导按照市 场经济的逻辑安排教育实践; 社会各利益主体常 以集团的形式表达诉求,表现为市场经济中 “ 市 场力量”对教育加以 “ 引导”; 国家和社会各利
高职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影响分析
(I n uVeehC lg , ̄zo ,  ̄s 30 0 C i 丑出0 ot ol e Jnhu G ru707 ,hn e e _ l a)
Ab t a t No a a s w t u l y e u a in a d i n v t n e u ain b ig te e u a o e n 2 s e tr , sr c : w d y , i q ai d c t n n o ai d c t en d c t n t me i 1 t nu y h t o o o h i h c u i tr im f i e o ain d c t n i o e t g rlt olg sa d u ie s is u tia l e eo me t t n t t i i s o g r c t a e u ai f c i ae c l e n v ri e ’s s n b e d v lp n r gh la a n h h v ol o s n e d e n t a se
v c t n olg s a d u ie i e h u d ly d e e h i n t ny o e v g s ca e eo me t u s n i r vn o ai a c l e n v r t ss o l a u mp a s o l n s r i o i d v lp n t o o ol e n s i s o n l b a l mp o i g a d p re t gp o l ’ ai y t n fn ig ta i o a u ain c n e t i s t g o u n s e u a in v u s a d n e ci e p e Sq l t b a s n n d t n e c t o c p , i i n h ma i c t a e f n u y r o r i l d o n sn td o l n s s ia l u ain d v l me t o c p . u t n e e c t e eo a b d o p n n e t c
高等教育过分功利化的文化内因
比;教 师的功利性 学术研 究和课 程教学选择 ;学 生学 习动机 、政治追求 、人际交往 功利 化等 。在 影响其产 生的众 多原 因
中,传 统文化是一个不容 忽视 的内因。具体体现在 官本 位的价值观 、人情化 的生存观 、工具 型的教育观等 三个 方面。这 些 因素在对人们 的思想认识产 生巨大影 响的同时,又 以隐性的方式在深层领域影响着高等教育 的发展 ,成为推 动过分 功利 化 倾 向形成 的一种 重要力量。解决和 消除这种负 面影响,必须重视对传统 文化 的正面解读 ,加 强理想教育 ,确 立社会 信仰 , 健全 法制体 系,建立包括合理 的价值评价标 准和 多元 成长环境在 内的社会主义文化体 系。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过分功利化 ;文化 内因 [ 中图分类号] G 6 4
第2 6 卷 第6 期 2 0 1 3 年6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U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
、
高 等教 育过分 功利 化 的现实表 现
作为人类特有 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 高等教育总是具有
价值 与功利 的双重属性 。在 一定时期 的政 治 、 经 济作用下 , 具有 一定 的功利性 , 既是客观存在 , 本也无 可厚非 。我 国教 育就 是为 了培养 国家建设 和民族复兴所需要 的人才 。并且 作为一种价值取 向 , 长期 以来它并未影响高等教育按照教育 的本 质规律 , 履行职责 , 实现 目标 。然 而一个 时期 以来 , 由于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 外部环境 的变化 , 高等教育 的功利性行为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对价值观念功利化倾向之策略
客观 条件 的影 响 和制 约 , 其 是 提 出 “ 就业 尤 以
为导 向 ” 基 本 定位 , 身 就 体 现 着 强 烈 的功 的 本
利主 义色彩 。
教, 因势利 导 , 把他 们 培 养 成 为高 素质 劳动 者 , 是历 史赋予 我们 的神圣 使命 。
有 的压力 和考 验 。新 形势 下 , 职 院校 学生 的 高 价值观 发生着 深刻 变化 : 人文精 神 匮乏 , 利化 功 倾 向凸显 。因此 , 究 和探 讨 高 职学 生 的心 理 研
特 点 , 根据他 们 的心 理需要 实施 教育 , 并 因材施
起 步较 晚 , 与传统 高校存 在着 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
一
高 等教 育进 入 大众 化 发 展 阶段 后 , 英 文 精 化 与大 众文 化 的 冲 突在 高 校 凸显 出来 。过 去 , 高 等教 育 属 于精 英 教育 , 校 学 生作 为 整个社 高 会 的高 层 次知 识 群体 , 表 着 精英 文 化 与先进 代
、
高职 院校 学生 价值观 倾 向成 因
动 性 和 创 造性 , 之根 据 自身 实 际情 况 和 社会 使
现 实 , 目的 、 有 有计 划 、 主动地 对 自我 提 出任务 ,
在 深化 改革 、 1 3益开 放 的今天 , 学生 的思 大
想认 识 、 值观 念 等都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 化 , 价 主要
表 现为 : 自我 为 中心 的价值 尺 度 , 际 关系 紧 以 人
带 来 了新 的机遇 。
造 成 了当前 高职 院校思想 政治工 作存 在诸 多新 问题 、 新特 点 ¨ 。 J 随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的不 断 深 入 , 社会 上 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思考摘要: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呈现向社会功能、外在灌输和物化标准三个方面的倾向,这里既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亦有社会外因的作用,本文针对日趋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进行理性思考,从以人文本的目的观、以人的发展为知道的课程观和非强制性的方法观三个角度探讨矫正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利化;成因;矫正思路一般来讲,功利指的是对利益的现实追求。
放在高等教育领域看,便指高等教育忽视个体全面发展,一味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教育服从于经济发展,高校想方设法谋取物质利益,工具性质突显的一种倾向。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应是倡导的方向,而面对高等教育功利化日渐突出的现象,有必要对此种倾向做理性思考。
一、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趋向变为大学为社会服务。
而上个世纪初,此种功能只是美国州立大学的办学特点。
上世纪中期,大学在国家经济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服务社会成为大学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伴随社会发展,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工具性表现出来。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高校工具性、功利性的特点也越发显著。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过度重视大学教育的实用功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活动,即人的活动。
此外,教育也常被社会统治阶级、宗教机构等作用,被施予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本身的教育活动被主导,也留下了各色各样价值观的痕迹。
大学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大学维持自我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不能让大学因高贵使命和知识价值而受到特殊照顾。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不考虑社会需要,就必然会有其他机构代替大学,社会为其保障的物质基础也将不复存在。
但是,许多高校一味追求数量、规模,不遗余力地追逐热门专业便是过于重视大学社会功能的功利化表现。
另外,本科松散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碎片化的教学亦是缺少系统学习的后果。
纷繁复杂的公共课、专业课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在社会本位观的作用下,经典人文课程被技术性课程取代已然成为常见现象。
价值教育缺失,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便无从谈起。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把课程一分为二、为三,化整为零,看起来实现学科通识化、文理交叉,但主干课不突出,过于细分,亦未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产生实质的影响。
不少大学热衷于兴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忽视正常教学,盈利色彩浓厚的计划外办班提上日程,借扩大招生规模之际重启“双轨制”,或划出两种录取分数线,把不公平推向极致。
大学逐渐变为职业培训所,也是受高校“服务社会”意识的影响。
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视野狭窄,基础性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盲从心理突显,自省能力不足。
有限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无从用于培养人格、涵育精神、生成道德。
许多大学生求学的内在动力俨然是追求职业技能,高待遇和高地位。
有助于指引学生人格和美化心灵的课程在此种教育文化思维模式中往往被看作无用知识而被打入“冷宫”。
人们普遍追逐的是在找工作中备受宠幸的实用技术型专业。
职业培训所这个帽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套在了高等院校的头上。
诚然,大学谋取发展平衡,广泛吸收外部资源,满足社会市场需要是必要的。
但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群集的场所,还应当肩负产生、传播知识和真理、引导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职能。
它既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也是一个不能等同于一般性而存在于社会的组织。
(二)过于强调大学教育的外在灌输灌输式的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一直存在。
“真理”的代名词是教育,本身就带有“宏观叙事”的成分。
教育未来的目标是对学生贴近现实生活的关怀。
社会角色被过早的强加上来,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被遮蔽这是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想社会角色成为教学的模板,教育在此过程中迫使学生行为成人化,独立思想和个人品质没有培育的土壤,于是便有了各种外在灌输的情况——比如对外语考试的应付使得学生不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花更多时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还有就是学生个人潜能被过于严厉、缺乏宽容的大学教育体制所吞没,一考定终身使得学生被迫规规矩矩,不敢稍有越步。
又如传统教学把学生一个劲地灌输,相互的交流讨论弃之一边,教学完全缺乏双向性,严丝合缝的教学组织使得学生只顾听课记笔记,完全没有空间独立思考。
长此以往,积极主动地学生热情被打压,发展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不均衡的人格。
再如,学校过于重视具体教学过程,规范好学生,强化考试形式和结果,对学生施加压力,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理想、动机和自我发展无从谈起,被动学习、考前突击成为主要模式。
知识性的教学趋势掩盖了教师“德高为范”的职能。
教育的本质和学生人格培养受到形式主义的严重影响。
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缺失,发扬个性只是空谈。
德育活动也流于形式,学生只求及格达标,真真切切的行为和习惯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过分热衷教育价值的物化标准人对知识的选择分成为个人、集群和社会三种不同的需要。
教育应该着眼于哪一点,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人是复杂的,既有追求真理的高尚需求也有看重个人现实的世俗需要,而后者易引起教育的功利化选择标准。
由此看大学教育,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表现明显——如考试、求职成为两种很现实的教学目的,这本身带有很强烈的功利倾向。
如有些学生选课看重为自己未来发展带来的实用好处,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
还有部分学生轻精神价值而过度重视物的价值,目光短浅只看局部利益。
有用成为专业选择的标杆,缺乏整体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对有“用”的积极主动,无“用”的马虎对待。
这也催生了一批校园“实干主义者”,他们一味锻炼实践技能,甚至不惜耽搁学习,投机色彩明显,轻狂、浮躁是他们的标签。
急于求成,甚至通过不公平的方式进行竞争,企图靠小手段来达成目的。
又如“无形”的价值教育往往在评价高校教育质量时被忽视,能纳入评价体系中的只有“有形”的价值教育。
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精英,但在功利化的大环境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等教育功利化的成因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的倾向,既有深层次文化根源的影响,亦有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二者合力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内因文化是大学的特征,提倡文化的教育是每一种教育模式必须要有的。
对高等教育功利化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而进行。
作为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化,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规范中。
在社会、经济等领域都有体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又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主要有三方面表现:1、感情化的人际交往重人情的生存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组成部分。
这最核心、最稳定的民族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内因。
个体化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社会所强调的,中国人情至上的观念某种程度上体现国人规则意识薄弱,法制观念缺失的现状。
这是感情化人际交往比较突出的特征。
从两方面看,人情至上既有重视亲情的社会功用,但又由于过分突出,无法避免地使得实用至上的功利化思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此种文化思维对整个社会有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找关系、讲人情,成为国人生活的信条。
这也体现着中国历来的国情。
即使拼爹,拼同学以及各种腐败问题人人喊打,但此种观念意识依然在起作用。
人脉广不广、关系硬不硬,成为人们尊敬、赞美的标准行为规范。
高校、教师、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感染。
促使他们在做出利益选择时,更多地倾向功利化的动机和价值观。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便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对高校功利化倾向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在关系、人情泛滥的表象下,规则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其原始的动力。
人人表面上都打着为国家社会利益发展的口号,其实背地里都着眼于个人利益,教育规律在这些人看来一文不值。
他们不习惯通过正常途径实现对利益的追求,更多想到地是自己的关系网和各种投机的方法。
急功近利的观念使得高校、教师、学生都养成功利化的倾向,在认知层面把高等教育进一步拖向功利化的深渊。
2、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古代中国官本位的思想理论。
至今,国人仍奉为圭臬,视为成功的价值标准,并在经济、社会、教育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官本位思想观念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影响比较直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员的行政权力,而是整个社会求官、拜官、尚管的文化思维。
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思想依据便是受这一思维所影响。
官本位的影子处处可见,从高校不同行政等级的划分,到学校内部设置的行政管理部门,再到上一级教育部门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评估考核,还有老师编制的审批、对学校学位的授予等等。
学校管理者倾向以官员身份出现,总是把学术管理归入行政化,也可以追溯到官本位的思想观念中来。
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高校行政功利化,也直接作用于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中。
科长争着当,热衷干行政,这种在高校遍地开花的现象,其背后都是官本位思想观念在作祟。
这一价值观也直接体现在学生乐于作干部,毕业扎堆考公务员,甚至普通的师生交往中。
所以,官本位思想观念,在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中,占有非常重大的比重。
3、工具化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引导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教育的本质、特点、规律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对教育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整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从某种程度上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主要是教育目的把握准不准确。
我国教育历来就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是以目的为导向设计出来的社会实用工具。
从民间私塾到历朝的科举制度,具有封建实用价值的“君子”一直是教育培养的目标。
教育顶层设计就是视教育为工具,一股脑地把受教育的人训练成社会的螺丝钉,鲜明的功利主义教育深刻影响着国人基本的教育观。
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对教育的影响是很直接的。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推崇此种教育思想,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高校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即使有违教育本质,却明目张胆的长期存在,深究背后的原因,便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工具化教育目的的支持。
我们都知道,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必定会体现一部分实用目的,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仅限于如此。
但是在这工具化教育观盛行的年代,很多人还是更倾向教育的功利和实用,这既是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有文化内涵的影响。
人们的从众心理认为此种行为就是合情合理的。
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到洋务运动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都可以证明。
基于此种分析,工具化的教育目的可以确切地说,又是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产生的文化内因之一。
(二)社会外因1、政治化的办学理念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俨然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场地,而非崇尚学术自由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