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兜兜版)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
1、质量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中药的鉴定应符合其质量规范,以确保其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2、性状鉴定:从中药的外观、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及其特有的植物化学特征,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验室检测,对中药的鉴定进行确认。

3、指纹图谱法:以指纹图谱的方式,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二、中药鉴定的技术方法
1、视觉鉴定:根据中药的形态、外观、色泽、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进行中药鉴定。

2、定性检测:利用植物化学特征、植物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3、定量检测:根据中药的质量规范,采用定量检测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4、指纹图谱法:利用指纹图谱的方式,通过比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5、抗菌活性实验:根据中药的抗菌活性,采用抗菌活性实验,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性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材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干燥等处理后所使用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鉴定是检验药材真伪与质量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一、中药鉴别中药的鉴别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特点、部位特点、质构特点、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外观观察、组织解剖、显微镜观察、色谱鉴定等手段来进行鉴别。

1.形态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生长环境特点:包括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栽培特点等。

3.部位特点:不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质构特点:包括材质、纤维、器官、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5.化学特征: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色谱特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到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等方面的鉴定与分析。

1.活性成分鉴定:对于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鉴定,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2.化学成分鉴定: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色谱指纹图谱: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得到的草药鉴别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中药杂质检验中药杂质检验主要包括外来杂质检测、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等方面。

1.外来杂质检测:包括脂肪、淀粉、矿物质、蛋白质等方面的检测。

2.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检验中药材的卫生质量。

3.重金属检测:包括溶出物测定、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四、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1.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鉴定总结

中药鉴定总结

中药鉴定总结一、来源及药用部位1、银柴胡来源于石竹科。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柴胡(北柴胡)、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大叶柴胡不能入药(有毒)。

2、北豆根来源于防己科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2、菊糖:桔梗科(桔梗、党参)、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等;菊科和桔梗科植物的根含有菊糖而无淀粉粒。

(党参除外)。

(三)理化鉴别★水试:苏木-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降香-入水下沉。

秦皮-热水中水浸液成黄绿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丁香-水中萼管垂直下沉。

乳香-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无松香气),冒黑烟,并留黑色残渣。

血竭-外色黑似铁,研粉后红似血,火烧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

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麝香-粉末妁烧,初则裂,随即溶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成白色或灰白色残渣。

雄黄-火烧时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火焰为蓝色,并生成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气。

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火焰(松花粉、蒲黄无此现象)。

➢荧光分析:一般使用的波长是365nm。

四、道地药材四大怀药(河南怀庆-泌阳县):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四大南药: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浙八味:浙贝母、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玄胡)、温郁金十大广药:巴戟天、广地龙、高良姜、化桔红、金钱白花蛇、春砂仁、广佛手、广陈皮、沉香、广藿香。

四大南药:巴戟、砂仁、槟榔、益智味连、雅连、云连的鉴别性状鉴别味连多分枝,形如鸡爪;雅连单枝圆柱形,过桥较长;云连单枝呈钩状,过桥较短显微鉴别石细胞分布:味连皮层、中柱鞘有雅连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有云连均无。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考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些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

荧光分析:利用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日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性质进行鉴定。

芦头:人参等药材根茎;艼: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芦碗:人参等药材根茎上的茎基残留痕。

松泡: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如南沙参。

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如山药。

油润: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如当归。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如郁金。

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甘草、黄芪。

车轮纹:指药材的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朱砂点:指具有红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

白术、羌活、苍术、木香。

星点:指大黄髓部的异形复合维管束。

其形成层呈环圈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花朵状纹理(异形复合维管束,存在于皮层)。

金井玉栏:指某些根类药材断面浅棕黄色的形成层环与类白色的皮部,如桔梗。

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

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

次生皮层:比较发达的数列栓内层细胞。

晶鞘纤维:是纤维束外侧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这些薄壁细胞中,有的含方晶、有的含簇晶,有的含石膏结晶。

错入组织: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错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镶嵌状的组织,称之为错入组织。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

产地.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采收。

加工。

包装.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一、名词术语植物类1.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的网状纹理。

2. 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3.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至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

4.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呈异常维管束排成数层同心环纹。

5.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孢、茎或根茎的残基。

6.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支根痕孔穴或盘状小凹坑。

7. 钉角:草乌表面的瘤状侧根。

8. 过桥:指黄连根茎表面节间光滑如茎杆,俗称“过桥”9. 菊花心:指双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的次生构造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状似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防风。

10. 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11.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12. 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此外还有林下山参。

13. 铁线纹:人参表面上部或中下部的环纹。

14. 猴头三七:指三七主根顶端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 。

15. 疙瘩丁:白芷表面横向突起散生的皮孔。

16. 油点或朱砂点:指黄棕色或红棕色的分泌组织,如苍术、羌活。

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 ,故名。

17.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如前胡、防风。

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8. 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

19.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如党参等。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20. 油头:川木香根头黑色发黏的胶状物;又称“糊头” 。

21. 起霜: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又称“吐脂” 。

22. 岗纹:泽泻表面多条横向凸起的环纹。

23. 金井玉栏: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鉴定汇总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鉴定汇总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鉴定汇总知识点中药鉴定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中药鉴别、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中药鉴定的汇总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气味、口感等特征来确定其身份的方法。

常见的鉴别方法包括目视鉴定、嗅觉鉴定、触觉鉴定、望远镜观察、显微镜观察等。

2.中药品质评价:中药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药材性状评价、含量测定、质量控制等。

药材性状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形态、气味、口感等特征来评价其品质;含量测定则是通过分析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来评价其药效;质量控制则是通过制定药材的质量标准,严格控制药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贮藏控制、加工控制、生产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贮藏控制是指在药材的储存和保存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加工控制是指在药材的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因素,保证药材的品质;生产控制是指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和制剂工艺,控制产品质量。

4.中药标准:中药标准是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依据,它包括药材标准和制剂标准。

药材标准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含量、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标准;制剂标准是对中药制剂的配方、用量、工艺、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的标准。

中药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大量药材和制剂的研究和实验,结合临床应用和历史经验,确立药材和制剂的质量标准。

5.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用于鉴别和评价中药质量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中药的指纹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能够准确鉴别中药的成分和品质,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是中药学中药鉴定的汇总知识点,包括中药鉴别方法、中药品质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标准和中药指纹图谱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正确判断药材的品质和有效成分,并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1)宏观鉴别:包括药材外形、颜色、气味、质地等特征。

(2)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特征。

(3)理化鉴别:通过化学试剂的反应进行鉴别,如石斛与铁皮石斛的硫酸银试验可区分两者。

(4)色谱鉴别: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5)光谱鉴别: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中药质量评价:(1)有机饱和提取物的含量:通过提取物的重量和药材的重量的比值来评价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水分含量:药材的水分含量是其干燥后的质量与原始质量之比。

(3)总灰分含量:通过煅烧药材后,计算其灰分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4)酸不溶性灰分:用稀盐酸提取灰分中的碳酸盐,然后计算碳酸盐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5)微生物限度:测定药材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评价药材的卫生质量。

(6)对药材的特殊鉴定法:根据药材的纯度、外观和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价。

3.中药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包括测定含量、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2)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用于分离和测定化学成分。

(3)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4)核磁共振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5)红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6)紫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浓度。

4.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1)对中药鉴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标准鉴定方法。

(2)鉴别中药时要仔细观察药材的外形、气味、质地等特征,注意细节。

(3)质量评价时,要对含量测定、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4)鉴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5)注意保护药材的完整性,避免受潮、霉变等影响鉴定结果。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复习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解,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一、外观鉴别1.色泽:鉴别中药时首先要观察其色泽,包括整体的色泽和部分的色泽,如茯苓应为乳白色,山楂为红棕色等。

2.形态:形态主要指药材的体形大小、外形特征等,如川芎具有较大的根茎部分、肉桂具有明显的纵皱褶等。

3.构造:构造主要指药材的表面特征,如冬虫夏草的表面有茸毛等。

4.气味:气味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

如肉桂具有特殊的香气,川椒具有独特的辣味等。

二、质地鉴别1.推、挤:通过对中药质地的轻轻推、挤可以观察到药材的柔软度及其含水量的多少。

如当地黄质地柔软、容易被推动时,说明其水分含量高。

2.揉、摸:通过对中药质地的揉搓、摸触可以观察到药材的黏性、油脂分泌的情况。

如蜈蚣具有明显的润滑感,其含油量较高。

三、炭烤鉴别中药材经过炭烤处理后,能够改变其形态和气味,进而帮助鉴别真伪。

炭烤的过程中,真品药材通常不会明显变形,而假品则可能会变形。

同时,在炭烤后,真品中药材的气味更加浓郁,而假品的气味可能比较淡或有异味。

四、化学鉴别1.性味鉴别:中药材的性味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化学方法可以检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含量、挥发油含量等,进而推测其性味。

2.化学组分鉴别:通过检测中药材的特定化学成分,可以确定其真伪。

如当归中含有特定的挥发油成分和川芎中富含的脂肪酸成分。

五、显微鉴别显微鉴别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来鉴别其真伪。

每种药材的细胞结构都有其独特特征,可以通过对比观察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六、鉴别工具1.镊子:用于观察、转动、翻动中药材。

2.放大镜:用于对中药材进行放大观察。

3.显微镜:用于进行显微鉴别。

4.烧杯、移液管等实验器具:用于进行化学鉴别。

鉴别中药的方法和技巧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鉴别知识和技巧,才能够准确地判断中药的真伪,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保存和贮存,避免受潮、虫害等影响中药的质量。

中药鉴定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评价的学科,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关注中药材的真伪、质量、成分等方面的问题,为中药的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点。

1.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包括观察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粉末特性等方面,如外观、气味、质地、断面形态等鉴别特征。

2. 中药材的理化性质检测:通过检测中药材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挥发油含量、总生物碱含量等指标来评价其质量。

3.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定:利用色谱、质谱等现代化学技术,鉴定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如单体成分、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评价:通过实验研究中药材的药理活性,了解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及药效。

5.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根据国家标准和药典要求,进行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6. 中药炮制工艺的了解:研究中药材的炮制过程和工艺,了解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炮制方法的优缺点。

7. 中药鉴定的仪器设备:了解和运用常见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分析。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知识,它为中药材的鉴别、质量
评价和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支持。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医药学和药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中药鉴定学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包括药材的外观特征、化学成分鉴定、药性鉴定、鉴别、掺伪以及质量评价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1.药材外观特征: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口感、质地等。

掌握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2.药材的显微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包括原形细胞、维管束、表皮细胞等,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化学成分鉴定:通过化学方法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包括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质谱法等,以确定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和污染物。

4.药性鉴定:通过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作用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药材的性质和功效。

5.鉴别:对常见的中药进行鉴别,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包括外观特征、显微特征、化学特征等。

6.掺伪:判断药材中是否掺杂有其他杂质,如异种植物、杂质、代用品等。

7.质量评价:对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包括药材的色泽、气味、含水率、灰分、挥发油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8.药材储藏与加工:了解药材的储藏和加工方法,以保护药材的有效成分和质量。

9.中药炮制:理解中药制剂的炮制过程和方法,包括药材的清洗、研磨、炒制等工艺。

10.药材药性毒性:了解药材对人体的功效和毒性,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和评估中药的质量和功效,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业知识1——中药鉴定学总结

专业知识1——中药鉴定学总结

专业知识1——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质量控制的学科。


药鉴定学可以通过外观特征、药材内部特征、化学成分以及药效活性等多
方面进行中药的鉴定与评价。

以下是对中药鉴定学的总结。

首先,在中药鉴定学中,外观特征是一种最常用的鉴定方法。

通过观
察和比较药材的外形、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中药的真假。

外观特征的鉴定需要结合中药的基原、科属、部位等信息,通过比对样本、对照文献等方法,进行准确的鉴定。

其次,药材内部特征也是中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药材内部特征主
要包括解剖结构、组织构造和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显微镜观察,
可以对中药的内部结构进行鉴定。

例如,一些中药的解剖结构特征可以用
来区分真假。

此外,化学成分也是中药鉴定的重要内容。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药鉴
定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分离、鉴定和测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和杂质,从而评价中药的质量和纯度。

最后,药效活性是中药鉴定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的药效活性与
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通过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可以评价中药的功效和安
全性。

例如,通过实验室的药效活性评价,可以判断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副
作用。

总之,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学科。

通过外观特征、药材内部特征、化学成分和药效活性等多方面的综合鉴定和评价,可以确
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鉴定学对于推动中药的标准化、规范
化和现代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1.中药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地理产地和鉴别特征等的过程。

2.中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微镜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鉴定。

二、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实用性等要求。

2.鉴定应结合多种手段、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充分考虑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

3.鉴定应结合实际的临床应用,注重根据中药材的药效特点和疗效评价对其鉴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中药鉴定的主要内容1.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和表面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2.中药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组织形态等方面的鉴定。

3.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酸碱度、溶解性和热性等方面的鉴定。

4.中药材的微镜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板块特征、维管束特征和细胞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5.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色谱、质谱和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

6.中药材的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等对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鉴定。

四、中药质量评价1.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包括化学定性定量分析、药材特色指标、生物学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等方面的评价方法。

3.中药质量评价应参考药典标准、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五、中药标准化建设1.中药标准化建设是指制定中药鉴定和质量评价的标准规范,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并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2.中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库、推广使用和完善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3.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要点归纳整理版,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

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

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一、中药材外观鉴别1. 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包括中药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不同的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2.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气味、味道、质地、断面等性状,在鉴别中药材时,可以通过这些性状来进行初步的鉴别。

二、中药材理化性质鉴别1. 中药材的水分含量:中药材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也是中药材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2. 中药材的灰分含量:中药材的灰分含量是指中药材在800℃下灼烧后的残渣量,是中药材纯度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

3. 中药材的溶解性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溶解性、酸碱度等理化性质,这些理化性质可以根据药典或标准来进行判断。

三、中药材组织结构鉴别1. 中药材的维管束:中药材的维管束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进行观察,不同中药材的维管束结构也各有特点。

2. 中药材的细胞形态:中药材的细胞形态也是中药鉴别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细胞形态可以进一步判断中药材的品质。

四、中药材成分鉴别1. 中药材活性成分的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鉴别。

2. 中药材毒性成分的鉴别:对于有毒的中药材,需要进行毒性成分的鉴别,以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

五、中药饮片的鉴别1. 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包括中药饮片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外观特征的鉴别。

2. 中药饮片的理化性质鉴别:包括中药饮片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理化性质的鉴别。

3. 中药饮片的成分鉴别:对中药饮片进行有效成分的鉴别,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总结:中药鉴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鉴别。

只有通过系统的鉴别和分析,才能确保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

希望本篇总结的中药鉴定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中药的真伪、质量和药效。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手段1.外观鉴别:对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显微镜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和细胞特征等,以确定其真实身份。

3.化学鉴定:通过化学试剂的检测和分析,判断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区分其真伪和质量。

4.药理鉴定:通过实验动物的体内反应和药理作用,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鉴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中药鉴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涉及到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而每个中药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鉴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中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随着市场上假冒伪劣中药的增加,如何鉴别真伪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重要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难点。

四、中药鉴定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生产: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等不符合标准的物质达到安全可靠的水平。

2.中药饮片加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3.中药制剂生产: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定,保证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4.中药研究和开发:通过中药鉴定,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鉴定标准体系,为中药鉴定提供统一的依据。

2.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物质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上中药鉴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鉴定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是对《中药鉴定学》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中药鉴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镶嵌细胞(如伞形科植物果实)内果皮以5-8个狭长薄壁细胞互相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

错入组织:种皮内层和外胚乳不规则伸入胚乳中。

如槟榔,如肉豆蔻。

间隙腺毛:是位于细胞间隙中的腺毛。

白颈:广地龙全体具环节,第14~16 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

珍珠结构环:珍珠磨片,具粗细两类同心层纹珍珠虹光环:珍珠磨片,在暗视野中有一圈圈的具有红、橙、黄、绿、青、紫色虹彩般的光泽。

翘鼻头:蕲蛇头在中间稍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两上端在背中线相接,习称“方胜纹”。

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

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剑脊:乌梢蛇背部高耸成屋脊状,称“剑脊”。

冒槽:指检查整麝香时用槽针从囊孔插入,向不同部位转动,抽出槽针上槽香仁先平槽后高出槽面,这种现象称冒槽。

晶格:组成结晶物质的质点,在三维空间内以固定距离作有规律格子状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空间格子(晶格)。

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

当门子:麝香仁野生者,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银皮:毛壳麝香脱落的内层皮膜。

(习称“银皮”)乌金衣:牛黄的蛋黄有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二杠: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称“二杠”门庄:花鹿茸,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三岔:花鹿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单门:马鹿茸,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莲花:马鹿茸,侧枝二个者习称“莲花”握把:羚羊角底部粗圆有曲折横节环绕,大枝的多至20节,小枝在10节左右,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握把”骨塞:羚羊角的下半段内有“骨塞”,呈圆锥形,骨塞表面有纵棱与角内面槽咬合,横断面观察,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

通天眼:将塞除去,下截呈筒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

外色:由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所引起的,与矿物本身的成分和构造无关。

本色:是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矿物中含有色离子),如朱红色的辰砂。

假色:由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及表面氧化膜的反射光引起与入射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

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这种断裂面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力、研磨)的能力。

朱宝砂:朱砂呈细小颗粒或粉末状,色红明亮,有闪烁的光泽,触之不染手者,习称“朱宝砂”。

镜面砂:呈不规则板片状、斜方形或长条形,大小厚薄不一,边缘不整齐,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而微透明,质较松脆者,习称“镜面砂”。

钉头:赭石一面有多数直径约1cm的圆形乳头状突起,习称“钉头”植物拉丁语: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忍冬Lonicera japonica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番红花Crocus sativu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酸橙Citrus aurantium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马钱 Strychnos nux-vomica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草麻黄Ephedra sinica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薄荷Mentha haplocalyx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茯苓 Poria cocos成分英语:芸香苷 (芦丁rutin) 丁香酚(eugenol)金银花—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红花—红花苷(carthamin)西红花苷(crocin)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苦杏仁苷(amygdalin)马钱子—番木鳖碱(Strychnine) L-麻黄碱(L-Ephedrine) L-薄荷醇(l-menthol)简答题和问答题一、花类中药1、红花与西红花来源、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及化学成分的比较。

2、菊花有哪些商品规格?产区各在何处?①亳菊主产安徽亳县、涡阳、太和。

②滁菊主产安徽滁县、定远、全椒。

③贡菊主产安徽歙县、黄山。

④杭菊主产浙江桐乡、海宁、崇德。

⑤怀菊主产河南武陟、沁阳、博爱。

⑥川菊主产四川中江、苍溪、古蔺。

3、丁香、红花、金银花的显微粉末特征。

丁香:深棕色,具香气。

油室多,大多已破碎,完整者椭圆形。

花粉粒略呈三角形,具3副合沟。

草酸钙簇晶直径16~20μm。

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

红花:花各部均有管道状分泌细胞分布,分泌细胞单列纵向连接,分泌细胞内充满淡黄色至红棕物。

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萌发孔3个。

花冠顶端细胞分化成短绒毛状。

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末端较尖的单细胞毛。

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小柱晶。

金银花: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头部倒圆锥形,顶端平坦,侧面观约10~33个细胞,排成2~4层,有的细胞含淡黄色物,柄部(1~)2~5个细胞;另一种较短小,头部类圆形或略扁圆形,侧面观4~20个细胞,柄2~4个细胞。

非腺毛单细胞,壁厚者表面有壁疣,有的具螺纹,薄壁者有微细疣状突起。

花粉粒球形,黄色,外壁具细刺状突起,萌发孔三个。

薄壁细胞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4、正品西红花有哪些鉴别方法?并阐述。

[理化鉴别]1、★取本品浸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

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2、取本品少量,置白瓷板上,加硫酸 1滴,酸液显蓝色经紫色缓缓变为红褐色或棕色。

3、本品1%热水浸出液,滤过,取滤液10ml,置有塞量筒中,加乙醚5ml,振摇,水层呈鲜黄色,醚层应无色。

(检查西红花素)本品为进口药材,价格昂贵,曾发现伪品或掺伪(1)番红花的雄蕊、莲的雄蕊、玉蜀黍的花柱或纸浆条片等染色后伪充,可于显微镜下检识。

(2)掺有合成染料或其它色素,则水溶液常呈红色或橙黄色,而非黄色。

(3)淀粉及糊精等的掺伪,可用碘试液检识。

(4)有矿物油或植物油掺杂,则在纸上留有油渍。

(5)有甘油、硝酸铵等水溶性物质掺杂,则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增高。

(6)掺杂不挥发性盐类,则灰分含量增高。

5、试述金银花的来源、主产地和显微鉴别特征。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产地] 主产山东沂蒙山区平邑(东银花、济银花)、河南密县、封丘(原产地认证)、温县(怀银花)、内蒙,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显微鉴别特征]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头部倒圆锥形,顶端平坦,侧面观约10~33个细胞,排成2~4层,有的细胞含淡黄色物,柄部(1~)2~5个细胞;另一种较短小,头部类圆形或略扁圆形,侧面观4~20个细胞,柄2~4个细胞。

非腺毛单细胞,壁厚者表面有壁疣,有的具螺纹,薄壁者有微细疣状突起。

花粉粒球形,黄色,外壁具细刺状突起,萌发孔三个。

薄壁细胞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6、试述丁香的来源、性状特征、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

[来源]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像石竹的)Thun.干燥的花蕾。

[性状特征]呈研棒状,长1~2cm。

表面深棕色。

上部花蕾球形,下部花萼筒类圆柱形,稍扁,略显纵棱,红棕色或暗棕色,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刻划可显油痕。

萼片4枚,肥厚。

花冠4片,膜质,淡棕色,覆瓦状排列。

雄蕊多数向内弯曲于花蕾中。

香气浓郁,尝之味辛辣、麻舌。

入水萼管垂直向下(未去油)。

[成分]丁香中含挥发油15%~20%。

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7.33%,此外还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鼠李素、山柰酚等[理化鉴别]1. 取本品粉末1g,置小试管中,加氯仿3ml,浸渍5分钟,吸取氯仿浸液2~3滴于载玻片上,速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1滴,加盖玻片,片刻即有簇状细针形丁香酚钠结晶产生。

2. 取以上氯仿浸出液,滴加适量50%氢氧化钾溶液与丁香酚作用,形成丁香酚钾的针状结晶。

二、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总结各种果实、种子类中药的分泌组织。

油细胞:五味子、砂仁、白豆蔻粘液细胞:葶苈子油室:花椒、枳壳、陈皮油管:小茴香吴茱萸:腺毛、油室、粘液细胞补骨脂:壁内腺、腺毛2、桃仁、苦杏仁、甜杏仁在来源、性状上有何不同?它们含有什么主要化学成分?桃仁:[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

(核果)[性状]种子扁卵形或椭圆形,一端尖,另端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2cm,宽1~1.2cm,厚3~5mm。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纵脉纹及密布细粒状突起,近尖端侧边有长4~6mm的线形种脐。

种皮薄,子叶两片肥大,黄白色,富油质。

味微苦。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苷、甾醇类、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

苦杏仁:[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核果)[性状]呈扁心脏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

外皮黄棕色至棕色。

顶端略尖,底部钝圆而厚,左右不对称。

尖端稍下方的一侧边缘有线形种脐,基部中央有一圆形合点,由合点处向上密布纵行深棕色维管束脉纹。

种皮薄,内有子叶两片,乳白色,富油性。

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苷(amygdalin)、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樱叶酶、雌酮、α-雌二醇等。

甜杏仁:[来源]为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的味淡的成熟种子,又称“叭哒杏仁”。

[性状]种子大而扁平,子叶结合面常不出现空隙,基部略对称,味甜。

[化学成分]苦杏仁苷含量低3、小茴香分果的横切面各部分有何特征?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共分布有6个油管,果棱间各1个,合生面2个,油管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内含红棕色油脂,维管束位于果棱部位,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四周围有大形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扁平细胞,长短不一;(镶嵌细胞层)种皮为1列颓废细胞,含棕色物质;合生面的内果皮与种皮间有种脊维管束。

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糊粉粒和少数脂肪油,糊粉粒中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胚小形,位于胚乳的中央。

4、比较砂仁白豆蔻的异同。

砂仁、白豆蔻种子的显微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有哪些?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具长软毛的)、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显微组织构造]假种皮、表皮、色素物质细胞、油细胞、内种皮、外胚乳、内胚乳、胚[粉末显微特征]内种皮厚壁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