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版五年级五年级学科科学主备人新人教教学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到教材第17页内容XXX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数学下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第二单元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这些知识的研究是以后教材学生研究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案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分析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力多;有些概念比力笼统;概念的前后联系年级又很精密;局部学生进修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白划定在研讨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的自然数范围内研讨;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讨的问题。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熟悉倍数和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应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XXX学情2.重视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夸大学生的数学进修活动;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如在探索2、5分析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办法发觉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单元别。

整体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笼统本领;和渗透分类的头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掌握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运用因数和倍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2.能正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
1.教师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练习
1.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求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
1. 复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复习前一课时的知识点,互相交流讨论。

2. 学习
1.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拓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作用。

五、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思考并总结因数和倍数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对因数和倍数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
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除法运算和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整数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于基本的除法运算和整数认识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可能会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并总结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求法,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和问题。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生日是3的倍数,请问小明的生日可能是哪一天?”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因数与倍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教师通过举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解读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负整数,因此,本单元的整数与自然数同 义。整数与自然数都包括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 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特别地,因为0是2的倍数, 2是0的因数,所以0是偶数。
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 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例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 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缺乏实际价值。因此,为了避免 不必要的麻烦,教材指出本单元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0)。有了这一规定,教学时就不必处处强调“大于0”。在学习负数 之前,学生说“整数”或“自然数”都是可以的。
例1让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找出100 以内的所 有质数。教材通过学生的对话介绍了两种操作 方法。其中依次划去每个质数本身之外的所有 倍数的方法,叫作“筛法”,它是数论中有广 泛应用的一个初等方法。
请输入标题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1.重视概念的形成过 程。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方 法,制作质数表。
在本单元中,2、5、3的倍数特征及判断方法,100以 内的质数表,以及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 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课题。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 尝试,让他们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 ,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5
04 处理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申明:只可使用,不可出售, 或者出租、出借、转让。
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下册
因数和倍数
教材解读
主讲人:XX 2024.XX.XX
1
2
目录
3
4
5
PART 01
内容分析
1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材分析1. 我们在本单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现象,因此,可以说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

但“整除”这一词汇是否必须出现呢?让学生大量叙述“×能被×整除”“×能整除×”是否必要?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2、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3.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需要尽快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通分(需要尽快找出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准备的,在整个知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个内容可以集中编排在本单元,也可以分散编排在约分、通分的前面。

考虑到本单元概念较多,抽象程度高,本套教材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散编排在第四单元,也更加突出了它们的应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四、新旧教材的对比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射线,直线
2.角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揭示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角和射线的关系,各种角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从借助具体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各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学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中,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完善学生的空间形象,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与角感受的力度,促进学生对这些几何概念的理解.如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实际的测量角等都强调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从一点画射线,直线可以画多少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线段 P40第8题数图形的角,教材都没有出示结论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学生的小实验活动,逐步认识其中的数学规律.
4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在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中,注重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渗透.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验证的方法.P40第7题,P43第4题,P44第7题渗透对顶角相等,简单的三段论推理思想,对初中的几何推理论证是有帮助的
收集整理:黄土岭小学黄忠。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后联系
学习 领域
已有的知识
新授知识 1、第二单元初等数 论的基础知识 2、教学分数的意义 性质及其加减法
后面的学习
1、整数及其四则运 算 数与 代数 2、三年级上册分数 的初步认识 1、认识对称图形 2、初步认识长方体 和正方体 1、三年级下册的平 均数和五年级上册 的中位数 2、四年级下册折线 统计图
数 与 代 数
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借 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 活实际,比较、类推,转化、 举例验证,进行迁移,采用 多样化的练习,应用,巩固。
自主探究
演示、实验等操作性的 活动,启发引导观察、 对比、推理、发现物体 的本质特征,发展空间 观念。
空 间 与 图 形
激励性的评价
教 创设情境 研
法 动手操作 究
实践 与综 合应 用
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 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 理解并掌握因数倍数及质数合数等有关初 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 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比较熟练 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学习 领域
《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学 段 要 求

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 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 数与 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 代数 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 程式化训练。 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 空间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 与图 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 形 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 统计 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 与概 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率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修改与批注修改与批注修改与批注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题:(1)在等式5×8=40中.()和()是()的因数.()是()和()倍数。

2、巩固题:我是上法官.对错我会判。

(1)1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小的整数。

()(2)因为32÷4=8.所以32是倍数.4和8是因数。

()3、提高题:有3个因数的最小自然数与有4个因数的最小自然数之和是多少?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2÷2=6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修改与批注修改与批注(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2《因数和倍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

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小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读写小数;- 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够解决简单的小数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方法;-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复- 复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2. 研究小数的加法运算- 利用实际情境引入小数的加法运算;- 通过示例演示小数的加法运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主完成小数的加法运算练。

3. 研究小数的减法运算-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减法运算规律;- 通过示例演示小数的减法运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主完成小数的减法运算练。

4. 小数的应用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小数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运算,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工具- 小学数学教材: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北京教育网提供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器。

六、教学评价方法-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记录笔记;- 小组活动成果和讨论质量的评价;- 组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时序安排- 第一课时:复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第二课时:研究小数的加法运算;- 第三课时:研究小数的减法运算;- 第四课时:小数的应用问题。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的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的内容主要包括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以及质数和合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规律。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因数与倍数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整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和判断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数中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质数和合数的案例,如自然数中的质数和合数,以及一些特殊数的例子。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概念,然后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质数和合数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判断质数和合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然后汇报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质数和合数的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质数和合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和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和单元备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教材第12-14页例题,小组交流,通过预习,你都知道到了什么?
预想: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18的因数有1.2.3.6.9.18。18是1和18的倍数。18是2和9的倍数。18是3和6的倍数。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
2.情境导入:同学们认为刚才谁判断的又对又快,(学生:是老师)大家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判断的又对又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方法。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出示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2.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措施: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四、展示与提升
1.全班交流。
预想:学生会发现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就是因数,相应的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那个因数的倍数(这里一般指整数乘法)。同时学生根据汇报还会体会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死无限的。
措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锻炼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知道2、5、3倍数的特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2.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教学难点利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孕: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各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有些概念如质数与合数,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例如,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所以一个数的因数个数一定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乘1、乘2、乘3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所以一个数的倍数个数必然是无限的。

又如,偶数、奇数概念是由倍数概念引出的,质数、合数概念是由因数概念引出的。

以是否是2的倍数为标准,可以将天然数分为偶数、奇数两类;以所含因数的个数为标准,可以将大于的天然数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这些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概念链,从而依靠理解来促进记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七课时,教材第15页例2。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在本单元中又认识了因数和倍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等知识。

本节课是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它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规律,发现和的奇偶性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和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归纳和的奇偶性规律教学准备:探究单每组一份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好,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怎么称呼我?我来自?对,我来自临沂第九实验小学,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师手指课件),我的名字叫骆艳,这个名字不太好记,但是老师说一个成语的话,相信你很快就能记住了。

(ppt)沉鱼落雁。

有没有觉得我的颜值和她的颜值差不多呢?谢谢你们!和大家开个玩笑,同学们这回记住老师的名字了吧?同学们,你能不能做个自我介绍?【设计意图】课前谈话,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教学过程:一、游戏互动,引发思考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咱们就先玩个摸奖游戏吧。

师:请看游戏规则,谁来读一读?(出示图1)图1生:“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内放的是奇数,另一个盒子内放的是偶数,每次只能在一个盒内抽取2张卡片,如果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是奇数,就可获得小礼物一份。

”师:同学们,每次只能在一个盒子里抽取2张卡片。

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老师需要两位小助手,谁想来?同学们,他拿的盒子里都是奇数,他的盒子里都是偶数。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与评价设计第一部分单元教学与评价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逐个课题分析:例题、练习题等;单元整体分析)“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数学一直被誉为“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

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以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基础,同时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另一方面,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能使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一)因数和倍数例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1教材给出9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试着分类;接着出示以“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为分类标准分成两类的一种结果。

在此基础上由第一类中的整数除法,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从具体的整数除法等式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再由抽象的概念回到具体,举例说明概念。

这样的思维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概念,切实掌握概念。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中每个算式,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进一步体会“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在例1的最后,教材指出了本单元中的数的研究范围是大于0的自然数。

例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例2直接提出问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概念从小到大依次写出,然后再用集合图表示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例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例3教材直接提出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因为被除数相当于积,所以求2的倍数可将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相乘得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和空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数的大小比较等基本运算技能。

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规律,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逻辑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学情,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运用因数与倍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与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概念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

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

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

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

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

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
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

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体会简洁性。

二是综合应用。

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的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