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

储丽

(安徽大学安徽230601)

摘要:古代中国被称之为华夏,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作为华夏民族,就是由生活在中国①的世世代代各个民族的人民,相互之间不断交融,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统一凝聚的民族整体。本文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从华夏民族的起源说起,到华夏民族的新生结束,浅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路径。

关键词:华夏民族;融合;统一;独立的历史文化

引言

华夏,华夏民族,这两个称谓国人经常使用,耳熟能详,从古至今,国人多自称华夏民族,谓政权之名称为华夏。这样一个有这海纳百川气魄,求同存异肚量的历史悠久,文化绚烂的民族,,是在数千年中国先民的相互交流征伐,吸收借鉴的过程中,由一个一个不同地域,文化,历史,风俗的民族,汇聚吸收各自长处,融合而成的。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经受数千年的风雨,从五千年前的中原大地发端,一路历经艰辛,走到了现在。

一、华夏民族的起源

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即华夏族)。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②。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

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典型意义上的华夏民族的前身,是指以氏族公社时期③的炎帝姜姓部落和黄帝姬姓部落经过战争之后相互融合重组形成的炎黄部族为主体,以两大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东进时期不断吸收吞并其他部落为旁支的部落联盟。该阶段形成的标志在于一场传说中的战争:涿鹿之战。在这场爆发在逐鹿附近的战争中,炎黄部落联军打败了当时统一中原地区的最大的敌人,东夷部落的蚩尤氏,使部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古代东夷,现今山东一带地区,中原一统,在相对和缓的生存环境中,炎黄部落在中原繁衍生息,创造了当时世界处于先进地位的文明,华夏民族在此时,初步形成。当时的部落首领炎帝神龙氏以及黄帝轩辕氏,也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人文始祖。

二、华夏民族形成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之后,进入奴隶制射虎的夏商周时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巩固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夏禹时候开始的世袭代替禅让制度④来实现王位传承;城市的出现,统治阶级实力的加强。一切的改变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处于当时社会文明顶端的华夏民族凝聚力,文明辐射范围的加强。这一必然结果使整个华夏民族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极其强大的吸引力,相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利用先进的习惯风俗与文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逐渐开始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而从此时初步出现的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华,对华夏文明的向往,派遣使者学习华夏文化,也是历史上万邦来朝的起源。

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

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工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有”为语助词,“时”即“是”,即“这个”。这些地域称谓都是指保持夏文化的地方。周人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并以此为号召以区别于东土之商......以上西周所封同姓与异姓诸侯,同称为夏,号为诸夏,并以原商朝统治中心地区称为东夏,诸夏又号为中国,以与夷狄相对称。这样,便构成了民族的雏形.....“中国”的称谓,最早见于周初武王、成王时,不仅见于《尚书》,又有出土《何尊》铭文的实证。其义初与商朝称都城为“中商”同,以与四土相对,是指京师;扩而大之指诸夏分布之区。《说文》云,“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以与边疆各族相对而言,称为“夏夷”、“中国与夷狄”。这样,“夏”由地名而为部落名、朝代名,到西周已发展为民族名称。诸夏各支来源与祖先传说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但到西周已认同为夏,生活在禹绩与夏区,都是黄帝和炎帝的裔胄……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夏、中国),共同的地域观念(禹绩、夏区),共同的祖先观念(黄帝为共同始祖)……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华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概念,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图腾之上。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长期的通婚、战争、结盟、通商等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这样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族终于形成。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河洛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也正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各族的合称,亦作“诸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