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团结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后巩固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后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一国两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某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二十四个节气,乾坤竞秀。
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
横批,天人合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釆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D.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3.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促进上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③党和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④文化保护及西部大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国家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5.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6.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以国家统一、领士完整为前提B.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C.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D.享有高度自治7.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华民族大团结内容
中华民族大团结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便有着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涵盖了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各族共荣等方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要从国家统一出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建立起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分裂和统一的过程,每一次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创汉唐盛世、清朝统一中国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历史事件。
而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发展繁荣,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秉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其次,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从民族和睦出发。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情感纽带。
保持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促进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中国的民族中,一直强调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传统文化,倡导多民族共同团结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各民族交流,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
只有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团结繁荣。
再次,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从各族共荣出发。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内容。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各族共荣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区,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材料论述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因C.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的作用2.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C.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D.自治区可以不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3.阅读下图,在图中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4. 以下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有()①开国大典②西藏和平解放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③④5.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
这一地区是( )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东北B.新疆C.西藏D.台湾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④杜绝了民族分裂行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8. 张和解出生于1951年9月,你认为他父母给他取名最有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A.和平解放北平B.和平解放西藏C.抗美援朝D.解放南京9.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藏铁路),它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期末试题选编2021-2022学年江苏省各地下学期八年级历史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选择题1.(2022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末)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A.联邦共和国制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D.独立国家联合体2.(2022春·江苏无锡·八年级统考期末)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内蒙古B.广西C.西藏D.新疆3.(2022春·江苏淮安·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4.(2022春·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末)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诞生。
从此,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通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中国模式”是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2022春·江苏南京·八年级校考期末)“……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材料体现了我国()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建立经济特区C.建立特别行政区D.开辟经济开放区6.(2022春·江苏连云港·八年级校考期末)《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民族团结基础填空 教科版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第七课民族团结
1、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有少数民族55个;中国的文明史是56个民族相互交融和团结合作的历史。
2、我国有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新疆(维)、西藏(藏)、内蒙古(蒙)、宁夏(回)、广西(壮)。
3、意为“团结”或“联合”的民族是维吾尔族;意为“永恒之火”的民族是蒙古族;自称“纳”“纳西”“摩梭”的民族是纳西族。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5、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维吾尔族;有“草原骄子”之称的是蒙古族。
6、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蒙古族和高山族。
7、云南特有的民族是纳西族;台湾省原有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中华民族大团结内容
中华民族大团结内容【背景介绍】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拥有着多元的文化、民族和地域特点。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指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伟大事业。
【论述部分】一、大团结的内涵中华民族大团结是指各族人民跨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以国家利益和共同发展为核心,共同追求繁荣富强的目标。
这种团结不仅包括了民族团结,还包括了区域团结和文化团结。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习惯。
但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受到影响,反而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方式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大团结的价值和意义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才能面对内外挑战,共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安全。
2.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各民族可以在团结中彼此学习,借鉴各自的优点,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3. 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不仅使国家更加稳固,还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大团结的前景和挑战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挑战:1. 文化差异。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中华民族大团结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需要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需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全国各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3. 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会矛盾和问题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障碍。
需要通过依法治理、加强民主监督和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结论部分】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23年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填空题
2023年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填空题
1. 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2.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
3.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__________
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4. 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__________。
5. 民族团结需要建立__________的社会环境,促进不同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
6. 中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民族团结的
__________。
7. 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的__________和
决策过程。
8. 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益是维护民族团结的__________。
9. 民族团结工作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
__________意识。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民族团结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__________。
答案:
1. 民族团结。
2. 重要特色。
3. 汉族。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和谐。
6. 基本政策。
7. 管理。
8. 重要举措。
9. 多元文化。
10. 内在要求。
以上是填空题的答案,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中华民族大团结复习资料gai
《中华民族大团结》校本资料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3、“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二、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遗产1、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3、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三、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源多流1、古代,以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流,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各部族集团通过夏商西周千余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交往融合形成了今天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2、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民族集团,加上华夷五方之民,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联姻不断出现,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的阶段1、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2、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1)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各民族大融合(3)元明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3、近现代的自觉民族阶段4、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五、举例说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进一步增强(1)1840年后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的联合(2)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构建(3)“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六、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有了怎样的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完成。
(2)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统一。
(3)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师大附中杨艳《中华民族大团结》 (2)
中华民族 的内涵与 特点
“多元”的含义
特点:“多元一体” “一体”的含义
“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核心) 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 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精神的 基本内涵
三、教材的结构及呈现方式
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 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 中华民族篇 • 爱国统一篇 • 团结发展篇 • 制度保障篇
教材的呈现方式
• 导言――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总括。 • 民族花园――通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生动的事例让 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 阅读与思考――是一课的主体。宋体字都是正文,黑体字 是提纲。宋体字主要用于事实的叙述,逻辑的论证,基本 的结论,知识的剖析和运用,提出行为要求的预期等。每 课的思考题学生必须掌握。 • 探究与体验――提供案例、情景和问题,是提供给学生的 探究平台,也是合作探究的小课题。 • 讨论与分享――通过知识链接、名人故事等形式进一步培 养、升华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 实践园地――它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强调学生实践、体 验、感悟。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国家教民厅[2009]5号文件即:“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 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指出: 1、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性质: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 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 成部分。 2、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按规定的课时开设《民族 理论常识》课程;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 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3、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 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时 练习题
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归绥(归顺安定之意)改名为呼和浩特(美丽的青色之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名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
这些城市名称的变化体现出的政策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改革开放的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2.党和政府最早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A. 内蒙古B. 宁夏和广西C. 西藏D. 新疆4.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组织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实、纽带更加牢固。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 D.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5.“……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6.周恩来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实行民族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制度呢?自治的形式在我国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有民族乡;在苏联叫自治共和国、自治省、民族州,这不单是名称的不同,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材料中的“不同“是基于()A.社会制度不同B.革命形势不同C.两国国情不同D.国土面积不同7.“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为了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区发展,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管理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区域独立D.民族区域自主8.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比例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7%,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49%。
民族团结教育月知识竞赛题库
民族团结教育月知识竞赛题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民族团结教育月知识竞赛题库,欢迎参考!民族团结教育月知识竞赛题库1单选题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
A、藏族B、蒙古族C、壮族2、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A)。
A、藏文、蒙文、维文、壮文;B、藏文、哈萨克文、满文、壮文;C、苗文、回文、彝文、蒙文;3、(A)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A、1983年B、1982年C、1985年4、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C),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
A、广西B、西藏C、云南5、我国共有(A)个少数民族。
A、56B、57C、556、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B)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共同区域、共同生产生活B、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C、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生活习惯7、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A)。
A、西域B、楼兰C、西洋8、在我国公民个人的民族成份依据(C)来划定。
A、父亲的民族B、母亲的民族C、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A)民族。
A、水族B、瑶族C、傣族10、“五四”运动中,与周恩来等共同领导了天津爱国运动的刘清扬烈士是(C)民族?A、汉族B、维吾尔族C、回族1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是(B)A、占68%B、占64%C、占69%12、(A)族有着“游牧民族”之称。
A、蒙古族B、藏族C、羌族13、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B)个人口较少民族。
A、20B、22C、2314、我省哪几个少数民族为世居民族?(A)A、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B、藏族、回族、撒拉族C、土族、撒拉族、蒙古族15、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B)A、满族B、壮族C、维吾尔族D、回族16、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 A )。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提纲(供初中使用)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一课爱我中华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P21.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2.中华民族有壮美的山河3.中华民族有灿烂的文化4.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的优势二、怎样理解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优势?P5各民族丰富的多元特色,融合于大一统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P10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1.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发展2.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3.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三、古代各时期我国各民族是如何交融发展的?1.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各民族不断迁徙、相互交融。
3.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4.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围交融。
5.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有哪些新发展?形成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课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P19二、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新、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P19三、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有丰富的表现。
(举例)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第二单元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第四课共同开发建设祖国一、简要说说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P30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民族大团结》基础练习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________、自治县;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_________自治区成立;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_______、广西、宁夏、________五个民族自治区。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5.为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_____________战略。
二、选择题1.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一国两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A.接受国家统一领导B.少数民族当家作主C.成立民族自治机关D.自我管理民族事务3.下面两幅是反映我国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的画面(图片说明:2004年6月17日,湖北工业大学为8名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颁发了学士学位),它主要表现了()A.全国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关注B.全国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援助C.全国各地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援助D.全国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援助4.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有()A.10个B.5个C.6个D.8个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是()A.广西B.香港C.甘肃D.福建6.“…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填空题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填空题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填空题这回事儿。
您想想,这民族团结就像一座坚固无比的大厦,每一块砖头都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独特贡献。
而这填空题呢,就像是大厦中的那些关键部位,看似小,却能影响整体的稳固。
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我国共有___个少数民族。
”这您可得知道,是 55 个呀!这就好像在大厦中找到了一块精准的砖头,位置放对了,这大厦才稳当。
再比如:“___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答案是民族平等。
这民族平等就如同大厦中每一块砖头都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分高低贵贱。
还有“少数民族___在我国受到尊重和保护。
”那必然是“风俗习惯”啊!这风俗习惯就像是大厦的装饰,让每一部分都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有时候,这些填空题会有点小“狡猾”。
就像路上突然冒出来的小石子,不小心就会绊倒您。
比如说“___是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
”您要是不了解藏族的文化,还真不一定能填对,答案是藏历新年。
所以啊,要想在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的填空题中大展身手,那可得下点功夫。
多去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就像熟悉自己家的每个角落一样。
您看,这民族团结的知识就像一个大宝藏,填空题就是打开宝藏的小钥匙。
每一道题背后都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故事和深厚的情感。
咱们要是能把这些填空题都答对,那可不只是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是对咱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这就好比您熟悉了家里每个成员的喜好和特点,能让这个家更加温馨和谐。
总之,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的填空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要咱用心去学,用心去记,就能在这个小小的知识领域里大放异彩,为民族团结的大厦添砖加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试题
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试题姓名:班级:一、填空题(每空20X2=40分)1、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_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主实行区域自治,设立_,行使_3._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4、公元前_年西汉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标志着西城地区成为_中国领土的一一部分。
5、我国民族分布具有_交错居住的特点。
6、我国是一个由___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___,履行相同的_7、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义上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我国目前有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西藏自治区。
9、__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
10、_是实行民族区城自治的核心问题。
1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主实行区域自治,设立___,行使_12、_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13、公元前年西汉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______,标志着西域地区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选择题(每题5分)1.唐太朝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成亲增进了()之间的情感A.汉回B.汉维C汉藏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一个总原则是()A、民族繁荣B.民族平等C、民族团结3、1947年5月1日,诞生了中国第--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A、新疆B、内蒙古C.西藏4、乌兰夫()族,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A、维吾尔族B蒙古族C.藏族5、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要由()公民担任。
A、本民族B.汉族C任何一个民族.三、简答题1、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优越性?20分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有什么重要性?15分。
民族团结填空试题答案高中
民族团结填空试题答案高中一、填空题1.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答案:尊重、支持、合作2. 在中国,民族团结的政策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中,保障了各民族的________权、________权、________权和________权。
答案:平等、发展、信仰自由、文化保护3.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实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政策。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优惠政策、民族文化保护4.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途径来实现。
答案: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文化交流5. 在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的________和经济的________。
答案:融合、发展6.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障国家的________、社会的________和民族的________。
答案:稳定、和谐、繁荣7. 中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强调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分裂行为。
答案:平等、团结、互助8. 民族团结的实践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行动来体现。
答案:遵守法律、尊重差异、促进交流9.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________、民族________和民族________的重要基础。
答案:平等、团结、发展10. 民族团结不仅是政治要求,也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体现。
答案:道德、文化、法律二、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中国民族团结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文化保护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多流的。
“华夷五方之民”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联姻不断出现,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使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2.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汉族的形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稳固的凝聚核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不断迁徙、相互融合的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在大统一条件下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
宋朝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
元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融合,中华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发展。
3.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吧中华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成了一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进一步的增强。
中国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敌侵略的斗争中从自发的联合逐渐走向自觉的联合。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构建的历程。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完成。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的空前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联系,中国各民族日益凝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
5.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方面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在中国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已结合成统一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华民族的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和共同意愿,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3.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多元”是指各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
“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同一性,又有各民族平等存在的各具特色的差异性。
4.中国56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本族认同,又有对中华民族的高层次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高层次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各自的认同。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深刻的文化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有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6.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华民族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7.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8.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国家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9.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立足点。
10.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课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1. 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感情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的统一。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前进的正确道路,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课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神圣使命。
2.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3.国家统一带来了辽阔的疆域、强大的国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繁荣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增强了民族间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民族的向心力,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4.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5.历史表明: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华民族每一段强盛时期,都是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和睦相处的时期。
6.在新的形势下,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巩固的人民政权和强大的人民军队,全国各族人民具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和充分条件。
7.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文化认同,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社会意识。
凡涉及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中国各族人民决无半点含糊,从不退让。
第五课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1.民族团结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相互适应、友好和睦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2.在我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
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之一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繁荣昌盛。
4.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备因素。
5.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
6.维护民族团结,就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爱护、互相支持,在民族平等基础上互通有无、互助合作、取长补短,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自觉性、坚定性。
7.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8.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即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第六课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1.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2.振兴中华,终究要靠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要靠发展。
所以,中华民族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发展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3.发展是当今时代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4.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各民族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上存在较大差距。
以及各族人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上。
5.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
“两个共同”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6.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7.各民族要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本地优势,充分体现内因、主体作用,共同团结奋斗,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七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策保障1.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何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是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4.在我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昂面的平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发展程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任何民族的权利也没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努力为各民族创造平等享受的条件。
5.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7.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8.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