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理论体系研究_整合与解释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途径之一。
对于一些有远大志向和创造力的人来说,创新创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创业的理论创新是指实现新的思想、方法、产品、系统或服务。
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根本驱动力。
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类型。
在创新中,创业是创新的一种最典型形式。
创业是指把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创造新的企业和市场。
创新创业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学派。
它们提出了市场与企业、资源和机会、创业者和创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了创新和创业的本质和机制,并探讨了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人才素质等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
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交织的,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实践反过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
二、创新创业的实践创新创业的实践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跨越许多固有的障碍,并获得正确的市场机会和资源支持。
同时,创新创业也是充满机会和风险的。
它需要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如创造力、领导力、执行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下面关于创新创业的实践进行讨论。
1. 挖掘商业机会商业机会是指市场潜在需要、资源匮乏、技术进步、法规变化等因素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价值。
挖掘商业机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偏好,同时注意法规和政策的变化。
此外,通过加盟、技术转让等方式获取技术先进的项目也是寻找商业机会的一种方式。
2. 设计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利润实现的一种具体方式。
创业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契合市场和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实现收入和减少成本是商业模式设计的两个关键因素。
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也是商业模式设计的考量因素。
3. 筹集资金创业需要面对资金瓶颈。
当初创人员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理论研究的体系与框架引言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依据,使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概念、意义,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框架的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的概念理论研究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实际问题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形成一套科学的解释和预测的知识体系。
它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旨在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学科的核心理论,还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等。
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系统性:理论研究通常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
2.抽象性: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因此需要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则和理论。
3.整合性: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和综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成果,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理论研究的意义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有助于科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
2.推动学科发展: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3.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还可以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4.促进跨学科合作:理论研究需要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构建理论体系的步骤和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介绍一些构建理论体系的常用步骤和方法:1.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核心内容。
2.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3.分析和归纳问题: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4.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和理论框架,构建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
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1. 新时代下创新链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链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审视和构建创新链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还包括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等多个环节的综合协同。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不再是单一企业或科研机构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
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链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我们需要关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创新生态的建设,创新生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
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新时代下的创新链需要关注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在推动创新链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活动。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创新链各环节的监管,确保创新活动的公平竞争和社会效益。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构建创新链的理论体系,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加速,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链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新时代下创新链内涵及理论体系建构,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构建初探
领悟创业文化 的实质, 也就不能准确抓住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构
多表 现 为 笼 统 的概 括 性 表 述 , 现 实 中缺 乏可 操作 性 ; 次 是 建 的关 键 要 害 。 在 其
许多观点不仅无法对创业实践的变革起指导作用, 也无助于对
乏 实效性 。 行 的创 业 文化 理 论 体 系零 碎 残 缺 , 于 不健 全 、 现 处 体 系 的 构 建 。同时 , 业 观 念 意 识 的不 足 , 创 也使 得 构 建 主 体 沉
不 系统 的状 态 , 少 实效 。 缺 首先 是 某 些 命 题 和 观 点 犯 了盲 目模 溺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很难去真正感受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 、
【 关键词 】 创业文 化 创业文化理论 创业文 化建设
本 文 通 过 采 取 调 查 问卷 、 访 等 形 式 对 我 国现 有 的 创 业 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业 文化理论体 系构建缺乏
文化 理论 体 系 的构 建 情况 进 行 了全 方位 的 实 际 调查 。 从调 研 情 保 障机制。 在政 策保障上 , 虽然有若 干关于创业 的支 持和鼓 况 来 看 , 虽 已有 了 足 进 步 , 其 长 但仍 然 存 在 诸 多问题 , 需要 采取 励政策 , 但在其引导下人们关注更 多的是创业文化实践层面所 积极 有 效 的对 策 。
理 论 与创 业 文化 的契 合点 或 核心点作 为视 角来 研 究创 业文化 理 到从业文化观念的影响失去应有的作用, 也使得创业文化理论 论体 系 的构建 几 乎 是个 空 白。
体系构建缺少足够的创业实践活动这一最重要的、 最直接、 最
现 有的 中国化 马克思主 义指导下的创业文化理论体 系缺 天然 的研究资料、 实施和检验阵地, 从而不利于创业文化 理论
新企业创业要素体系的构建研究
Ke r s y wo d :n w v n u e e te r n u a y tm ;e t p e e ra a tr ; ee n ss s m e e t r ; nr p e e r ls se i nr r n u i fc os e l lme t y t e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 明,新企业 的存在对于改 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 方 面具有 显著 作 用 。新 企业 的创 业 过 程 是 多 种 要 素 共同影响和作用 的复杂过程 ,多种要素 间存在着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的密切关系 ,并非孤 立地起 作 用 和影 响 的 。可 以说 ,新 企 业 的 创业 结 果 是 多种要 素互 动 的结 果 。本 文 的研 究 旨在 实 现 对 创 业要 素研究 的系 统 化 ,加 深 对 新 企 业 创 业 的规 律性 认识 的 目的 ,力 求 为 创 业 者 在 纷 繁 复 杂 的 动 态环 境 中进行行为策略选择 提供一些有益 的参考 ,提 高新 企业创 业成 功 的可 能性 。
S u y o w n u e En r p e e r a y t m n t u t n t d n Ne Ve t r t e r n u i l se Co s r c i S o
U U a Xi
( hnzo ol eo fr ai eh o g , h nzo 2 3 6 , i gu C agh uC l g fnom t nT cn l y C aghu 1 14 J ns ) e I o o a
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刍议
30
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刍议
险� 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三是开拓进取 � 勇于钻 � � 研的学习态度 四是团结协作 和谐创业的实践氛 围� 五是正视挫折 � 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 2. 何谓创业文化理论体系� 文化是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 能 够不断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创业文 化, 同样也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发展和 深化创业文化理论的研究 , 逐步形成科学� 成熟的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 锐意进取的前提, 只有在科学的创业文化理论指导 下, 才能推动社会成员创业活动展开, 才能在社会 上形成全民创业氛围� 对于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内 涵的阐释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成果和成 熟的经验总结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是对创业文化 的丰富和发展 ,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受到社 会主体文化特性的 制约, 又具 有其自身的独 特表 现� 具体来讲,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 ( 1) 时代性 �文化是时代的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 的文化�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也不例外 , 它与所处时 代的政治 � 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 �( 2 ) 创新 性�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都 具有与时俱进的创 新性� ( 3 ) 引导性� 创业 文化 理论体系可以指导创业主体创业的发展方向 , 它可 以通过教育和政策的引导, 使广大创业者站在较高 的层次上理解创业 的发展前景 � ( 4) 传承性 � 创 业文化理论体系也会随着创业文化的深化和发展 , 不断的得以传承和丰富� 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传 承性具体体现在对世界各国创业文化理论历史的 一个科学继承和对我国创业文化实践经验成果的 继承 � 二� 构建我国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时代诉求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 重要举措 , 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理论工程 ,它 会受到社会上很多因素的影响 ( 例如 : 各级党委和 政府 � 学校教育� 传媒 � 企事业单位等等 ) � 只有使 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对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的了 解, 才能增强紧迫感 ,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 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构建创业文化理论体系对 于增强创业教育有效性 �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 国力竞争 � 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促进社会的和 谐发展�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 言, 构建我国创业新理论体系的诉求如下:
第二章-创业管理理论
13.聘用第一个非创业团队员工
7.寻求融资
14.节余资金用于投资
4 创业管理研究视角的重要变化
网络观、机会观对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视
市场
网络
企业
看不见的手
无形的原则
看的见的手
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原则,根植于特定的文 化之中,是社会资本作用的逻辑或规律。而社会资本则是人 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4 创业模型——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
机会 营利性 替代品 竞争者
人和资源 经验 技能 知识
环境 宏观环境 政策环境
创业者需要把握四个 关键要素:人、机会、 外部环境及交易行为
交易行为 激励分配 风险共担
4 创业模型——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
核心思想是人、机会、交易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协调整合 成功创业意味着:
创业行为是短暂的,据研究估计,参与创业活动的人 数从20%到50%不等。由于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参到短暂 的创业活动中,创业因此不可能解释为某些人独立于所 处境况之外的个人活动。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创业者 与其他人群相比具备明显的个性特征。
行为学派认为,对创业者的定义不能离开创业者的 活动。创业研究的焦点不是“谁是创业者”而是“创业 者做什么”。
在网络系统中,公司内部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各公司之 间的界限和公司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打破。
3 创业管理研究的演进
阶段四:强调效率与创业精神平衡的高级融合阶段 (20世纪90年代)
迈克.波特2000年
IBM董事长郭士纳自传
布朗&艾森哈特
4 创业管理研究视角的重要变化
从关注创业者素质到关注创业行为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课题立项表
58
魏世红
创业教育视角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案 体系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管理系
59
白日霞
中国咼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 究
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中
心
60
徐志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究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
院
61
李运芝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案体系研究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62
建设与发展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
27
张绰庵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 建
河北体育学院
28
刘振忠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
教育现状及对策
河北体育学院
29
范秦海
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现状与创新创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
30
李祖超
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
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与
评估中心
9
孙德峰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 研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科
研处
10
仪建红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
11
杨军
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
展战略研究所
12
呼艳芳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
治理论教研部
41
戴梅红
数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
学院
42
徐光志
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
创业的概念
创新按主体的分类
一: 原始创新: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 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 动。 三大特征: 首创性 突破性 带动性 二: 模仿创新:指企业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 两种形式: 完全模仿创新 模仿后再创新 三 合作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共同开发新技术以及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家精神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从研究对象看,正在从个体新创建企业向企 业家型公司方向深入,表现为以个体企业家精神 的研究为起点,逐渐发展到内企业家精神,公司 企业家精神,直至形成企业家型公司; 二:从研究范围看,正在从商业领域拓展到包括 非营利组织在内的整个社会,从而使企业家精神 开始从社会企业家精神发展到企业家型社会,真 正开始关注从“经济型社会” 正开始关注从“经济型社会”到“企业家型社会” 企业家型社会” 的转变,关注企业家精神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 的促进作用。
基于创业效果的分类—— 基于创业效果的分类——克里斯汀等人依
照创业对市场和个人的影响程度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多 对 个 人 的 改 变
模仿性创业 冒险型创业
复制型创业 安家型创业
少
少
新价值的创造
多
创业的本质是有价值的机会和富有创业精神的个体之间的 结合。 创业知识的潜在来源存在许多,但最正确和可靠的知识是 由其他领域也有用的方法所收集的:系统观察,实验和反 思。 案例研究方法指— 案例研究方法指—大量关于某个组织或特定个体的信息被 收集起来,然后运用这些信息来确定,什么因素影响经济 成功之类的重要产出。 理论是尝试去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各种现象,理解现象为 什么以及如何产生。从事研究是为了获得与理论有关的信 息而不是去证明它们。 系统观察是仔细测量感兴趣的变量以确定它们是否以某种 有序的方式联系(相互联系)起来。根据它们的相关程度, 从一个变量就可以预测另一个变量。 实验是直接的干预:一个变量被系统的改变以定这些变化 是否影响一个或多个其他的变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作者:蒋菲郭淼磊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3年第05期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力点。
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建设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链”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为关键,加强各链条上行为主体的理念协同、治理优化、需求联动,将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四链”各行为主体发展理念不同步,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共构原动力;“四链”各行为主体间治理体系不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共构机制不健全;“四链”各行为主体间发展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联动对接不紧密。
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发展需求对接、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应性,优化政策“补链”环境、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建设,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5-0076-09收稿日期:2023-04-06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与推进机制研究”(19ZDB002)。
作者简介:蒋菲(1975-),女,湖南永州人,教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郭淼磊,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长沙,410114。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1]。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文,王建中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05期[摘要]创业绩效是创业研究领域里的基础、核心内容之一,在理论上探讨其内涵和评价方法对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国外四种主要的创业绩效理论——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且介绍了国内的最新阶段性进展,然后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绩效;绩效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12-021 引言如何衡量新创企业的成功程度成为近来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的研究多基于一般组织的绩效,然而新创企业与一般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创企业位于一般组织的初期或种子期,是一般组织形式的一个特例。
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创业绩效的内涵以及目的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目前在创业绩效研究中,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业绩效理论,在创业研究中所使用的绩效理论一般都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Murphy,Trailer&Hill,1996)。
常用的四种绩效测量理论:即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这些理论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绩效理论的演化。
创业绩效与一般的组织绩效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创企业犹如一个新生儿,前提是先存活下来,然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应对激烈的竞争。
如果用这些一般组织绩效的理论体系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理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由于难以获得客观、可信的创业数据,创业绩效如何测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但在创业领域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创业研究应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系统整合各领域的资源,逐渐演变成理论驱动的研究(Low & Macmillan,1988)。
理论视角的多样性与整合性
理论视角的多样性与整合性1. 引言理论视角的多样性和整合性是指在学术领域中,通过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理解特定问题或现象。
多样性和整合性是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并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学科领域的角度,探讨理论视角的多样性和整合性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在实践中运用多样性和整合性的例子。
2. 理论视角的多样性理论视角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研究者或学科在解释和理解问题时采用的多种理论观点和框架。
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互补或对立的理论解释。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视角的多样性尤为突出。
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同的理论视角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
这些不同的理论视角通过不同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来解析社会现象,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解和解释。
同样,在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理论视角的多样性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它迫使研究者在问题解释和理论选择上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其次,多样性的存在可以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比和整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推动学科的进步。
同时,理论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契机,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理论视角的整合性理论视角的整合性是指将不同理论视角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整合,形成更加统一和全面的解释框架。
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理论视角可能会存在互补的关系,通过整合这些视角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理解。
理论视角的整合性常常需要借助综合研究的方法,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个成功的整合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广泛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同时还需要运用系统性的方法,将不同的理论视角融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
在实践中,理论视角的整合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创业阶段理论期末总结
创业阶段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创业是指个人或团队将创意或商业机会转变为具有商业价值的行动。
创业阶段是创业者将创业理念转化为实质性操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
本文将从创业阶段的理论基础、市场分析、产品策划、资源整合和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和启示。
二、创业阶段的理论基础1. 创业观念的理论基础创业观念是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创业观念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驱动理论、创业风险理论和创业环境理论等。
创新驱动理论强调创新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性,鼓励创业者在产品、技术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业风险理论指出创业带有一定的风险,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创业环境理论认为创业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因素,还受到外部环境影响。
2. 创业阶段的管理理论在创业阶段,创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管理创业项目。
创业阶段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创业管理过程理论、新兴企业管理理论和创业组织理论等。
创业管理过程理论指出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创意和创新、商业模式设计、资源整合和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
新兴企业管理理论强调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各个方面。
创业组织理论则研究创业团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提高创业团队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市场分析市场分析是创业者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为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
市场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分析、市场规模和份额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和目标客户分析等。
在行业分析中,创业者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和市场潜力等。
通过市场规模和份额分析,创业者可以了解市场容量和自身在市场上的定位。
竞争状况分析有助于创业者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和市场地位。
目标客户分析则是为了确定产品的目标受众,并了解其需求和偏好。
四、产品策划产品策划是创业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决定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内涵、特点、机制与启示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内涵、特点、机制与启示作者:张少平王丽萍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保障。
美国的创业教育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已经形成了具有“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理论特征的高度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对我国创业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我国应加快创新创业立法建设,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践,借鉴三螺旋理论构建我国“政府—企业—高校”衔接耦合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三螺旋[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17-04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保障。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美国创业教育领先全球,以“大学主导、商学院辅助”之模式,形成了具有“政府—企业—高校”(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三螺旋理论特征的高度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其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最为完善,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名称辨析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2005)曾提出“创业生态系统”一词形容大学生创业环境,相关影响因素称为“生态因子”[1]。
著名创新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被称之“创业网络”(Stanford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简称 SEN),发起于2007年10月,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创新中心、全球商业和经济中心等校内31个创业相关组织的联合与资源整合[2]。
此外,还有其他类似概念。
但这些都无法完整表述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支持内容。
笔者认为,采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能更准确地表达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全部要素,故本文采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之称谓,从内涵、特点、机制进行阐释。
二、内涵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先河之肇起是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设的第一门,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界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由此标志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这也标志着全球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诞生[3]。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就业;创业;培养体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教育统计,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61.1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万人,毕业生51.4万人,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
预计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更是将达到749万。
因此,在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毕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历来就是个不小的话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否直接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
高职院校既是作为承担着培养大量接受职业教育院校生的摇篮,也是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教育范畴的院校,对于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学生毕业后遇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点:(1)毕业后就业难的困境主要是难以找到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2)毕业后对自己所获得的薪水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大;(3)毕业后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上升通道在哪里感到迷茫;(4)毕业后就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给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亟需要建立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有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进行有效指导。
2、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是在对往届毕业生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经验,对建立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体系进行的研究。
(1)课题的涵义与内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培养体系。
包含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条件;二是培养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手段;三是建立将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的培养体系。
研究的目的主要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相符合的高等职业教育难的问题,用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就业与创业的指导,属于应用型的研究。
创业理论体系研究_整合与解释
创业理论体系研究_整合与解释⼀、研究背景与⽬的(⼀)创业理论的现状作为社会科学的⼀个分⽀,创业理论需要有⾃⼰的概念框架和体系,以对社会中存在的创业现象进⾏解释。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对各种观点做了简要回顾。
1.创业理论的⼋⼤学派。
林强等(2001)[1]对国外创业理论进⾏梳理,将其分为⼋⼤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2.不同的理论架构。
Gartner(1985)[2]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个⼈、组织、环境、创业过程等要素。
William(1997)[3]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包括⼈、机会、环境、风险与报酬等要素。
Timmons(1999)[4]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等要素。
同时认为由于机会的模糊、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变迁等使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
因此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创造⼒、沟通能⼒等要素。
Christian(2000)[5]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创业家、新事业两个要素。
他认为创业管理的整个焦点应该放在创业家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
林强等(2001)认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该包括创新、风险、管理三个维度。
(⼆)现有创业理论的问题1.丛林化趋势。
孔茨把管理理论学派林⽴的情况⽐喻成“热带丛林”,并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他认为,如果“管理理论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热带丛林中⼀样,迷失⽅向⽽找不到出路。
创业理论的⼋⼤学派和不同的理论架构有令创业理论⾛向丛林的趋势。
形成创业理论各个学派的原因,林强等认为是以往的学者⼤多都不是为了专门研究创业理论⽽研究创业,他们提出某些关于创业和创业者的见解,主要是为了进⾏研究和构建他⾃⼰理论体系的需要。
对于不同理论构架出现的原因,本⽂认为在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影响创业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尽管他们选取的构成理论框架的关键因素不同,但也基本把各⾃理解的⾮关键因素纳⼊到框架体系之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
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 参与式评估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的数量、质量、实践性、 与专业的融合程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的 数量和质量、学生参与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前瞻性
注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引领,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 思维。
实践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创新创业 能力。
综合性
涉及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 合素质。
个性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是什 么?(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3) 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
CHAPTER
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 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强调通过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使学生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聘 请校外专家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产学研合作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 育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 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 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课题申报范文:2608-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 问题的提出“互联网+”的革新大潮呼啸而来。
21世纪是“创业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 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使自己国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都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并将此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2014年 5 月 6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 这一愿景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落后,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缺乏系统化。
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发扬创新人才资源优势, 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
因此, 无论在现实还是理论上, 研究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2) 课题界定以“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愿景为大背景, 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角度精心设计调查问卷,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 整理调查问卷, 利用SPSS软件进行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熊彼特(J.A.Schumpeter)是创新理论的奠基人。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说,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国际上关于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有两种定义。
一种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和思想。
例如, 叶平认为, 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心, 以改革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为重心, 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创业绩效是创业研究领域里的基础、核心内容之一,在理论上探讨其内涵和评价方法对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国外四种主要的创业绩效理论——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且介绍了国内的最新阶段性进展,然后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绩效;绩效理论;研究综述1 引言如何衡量新创企业的成功程度成为近来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的研究多基于一般组织的绩效,然而新创企业与一般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创企业位于一般组织的初期或种子期,是一般组织形式的一个特例。
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创业绩效的内涵以及目的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目前在创业绩效研究中,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业绩效理论,在创业研究中所使用的绩效理论一般都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Murphy,Trailer&Hill,1996)。
常用的四种绩效测量理论:即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这些理论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绩效理论的演化。
创业绩效与一般的组织绩效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创企业犹如一个新生儿,前提是先存活下来,然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应对激烈的竞争。
如果用这些一般组织绩效的理论体系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理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由于难以获得客观、可信的创业数据,创业绩效如何测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但在创业领域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创业研究应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系统整合各领域的资源,逐渐演变成理论驱动的研究(Low & Macmillan,1988)。
创业绩效的研究也应该是理论驱动的,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各种测量指标的堆砌。
因此,有必要对创业绩效背后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并进行深入研究。
2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梳理2.1 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制定了自己认可的最终目标,绩效应用完成目标的程度来测量(Etzioni,1964)。
创新创业研究内容怎么写
创新创业研究内容怎么写创新创业研究内容怎么写,创新创业是指个人或组织基于自身对事物的理解,通过与他人合作,并借助他人的知识和技术,以开发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的过程。
它与传统创业不同,是对传统行业进行创新性改造而产生的一种创业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创新创业也已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并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变化,面临着新问题。
而创新驱动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思想,而发展自主创新则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从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来看,我国虽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创新创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创新创业缺乏与其他领域之间良性互动;创新创业制度机制不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支持不够;市场发育不充分等。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1、理论基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人们从物质方面或非物质方面,从思想方面或非思想方面,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创新的观念。
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自身所学与他人学习相结合从而产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是由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和创新方法共同构成的知识集合和财富集合。
首先,创新理念具有普适性,可被普遍接受和推广。
其次,创新行为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人们可以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中不断地创新。
因此,创新创业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而且,创新方法与现有理论体系中关于创业活动的分类和界定有较大差异。
创新方法对创新创业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要研究创新创业问题,就必须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创新创业行为。
2、现实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这对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因此,实现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一)创业理论的现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创业理论需要有自己的概念框架和体系,以对社会中存在的创业现象进行解释。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面对各种观点做了简要回顾。
1.创业理论的八大学派。
林强等(2001)[1]对国外创业理论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2.不同的理论架构。
Gartner(1985)[2]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个人、组织、环境、创业过程等要素。
William(1997)[3]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报酬等要素。
Timmons(1999)[4]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等要素。
同时认为由于机会的模糊、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变迁等使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
因此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创造力、沟通能力等要素。
Christian(2000)[5]提出的理论架构主要包括创业家、新事业两个要素。
他认为创业管理的整个焦点应该放在创业家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
林强等(2001)认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该包括创新、风险、管理三个维度。
(二)现有创业理论的问题1.丛林化趋势。
孔茨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情况比喻成“热带丛林”,并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他认为,如果“管理理论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
创业理论的八大学派和不同的理论架构有令创业理论走向丛林的趋势。
形成创业理论各个学派的原因,林强等认为是以往的学者大多都不是为了专门研究创业理论而研究创业,他们提出某些关于创业和创业者的见解,主要是为了进行研究和构建他自己理论体系的需要。
对于不同理论构架出现的原因,本文认为在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影响创业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尽管他们选取的构成理论框架的关键因素不同,但也基本把各自理解的非关键因素纳入到框架体系之中。
2.对创业现象的解释不力。
因为各学派的立足点不同,所持理论源于所观察的创业现象的某一方面或角度,使其只能对该方面的创业现象作出解释,而难以解释其余的创业现象。
这也正是各种理论丛生的原因:当发现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后,人们就会寻求新的理论。
而各理论架构虽然试图把影响创业的因素整合进其理论体系之中,但也因为研究者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理解不一致,使各自的框架体系不尽相同,也导致对创业现象的不同解释。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重新提出创业理论的架构体系,并通过对创业现象的解释验证这一框架体系。
二、理论基础(一)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者和创业研究学者特丽萨・M・艾曼贝尔(1997)[6]提出了创造性成分的组成框架(见下图)。
创造性的组成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源于三部分:有关领域的技能;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工作动机。
有关领域的技能包括有关领域的知识,熟练的技术等。
如一个高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他的知识包括:电子方面的知识;对复杂技术问题的思考能力;对以前工作的熟悉和当前领域发展的了解;设计和实验方面的技能训练等。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包括对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认知风格;对新途径进行探究的启发式思考;对工作的持久追《生产力研究》No.6.2007经济理论问题【摘要】随着学者们对创业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创业理论体系模式,文章回顾了创业理论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理论体系的缺陷,根据创造性心理学理论和杜宾的理论构建模式,提出了创业理论的新框架,该理论体系克服了现有体系的缺陷,能够很好的对创业现象进行解释。
因条件所限,文章未对该体系进行实证检验,这也将是作者下一步的工作。
【关键词】创业;创业理论;理论框架;【中图分类号】F27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06-0015-03创业理论体系研究:整合与解释赵都敏(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收稿日期】2005-12-12【作者简介】赵都敏(1973-),男,山东安丘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求等。
即使一个人的具有丰富的某领域的知识,但如果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自律能力,勇于承担风险,对不确定的耐受力,等等。
但有一些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供,如“头脑风暴法”的运用等。
工作动机可以是内部的(如兴趣,好奇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获得奖励,赢得比赛)。
有关领域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但工作动机决定了他实际会做什么。
对动机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有益于创造性。
高的内部动机甚至能弥补前两部分的不足。
环境对动机的影响更强更直接。
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结果可能因为环境的瞬时变化而改变。
创业作为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自然无法抛开创造性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之一。
(二)Dubin的理论构建方法Dubin(1978)[7]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建构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应于管理学、营销学、组织理论等领域。
该方法提出了关于理论建构的8个阶段:(1)确认理论单位,即构成理论框架的概念;(2)发现理论单位之间的互动原则;(3)设定理论应用的边界;(4)确定理论应用的条件;(5)理论的逻辑推论;(6)理论的验证方法;(7)提出假设;(8)进行理论检验。
前5个阶段是理论框架的组成内容,后3个阶段是经验检验的过程。
因条件所限,本文对创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只包括前五个阶段,对该理论框架的实证检验将是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三、理论单位下面通过文献梳理以分辨出用于建构理论体系的理论单位,也可以称为理论因素。
1.“机会”。
机会是创业研究文献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
PeterDrucker(1964)[8]提出创业家是使机会最大化的人。
Stevenson等(1985)[9]认为为新企业识别和选择正确的机会是创业家最重要的能力。
柯兹纳(1973)[10]认为市场获利机会和警觉(Alertness)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概念。
创业研究中围绕机会识别、机会开发的研究使机会成为创业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2.“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实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产品或用新方法来生产老产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辟产品的新销路;和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
Morris[11]等提出的创业三个维度也把创新作为维度之一。
我国学者林强等(2001)也认为创业研究的体系应该包括创新。
3.“风险”。
Stevenson(1999)[12]认为创业家是一位希望获取所有的报酬,并将所有的风险转嫁他人的人。
Peterson及Albaum(1984)[13]认为创业家是组织资源,管理并承担企业交易风险的人。
Brockhaus(1980)[14]认为创业家是一位有愿景、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担负起一项新事业,组织经营团队,筹措所需资金,并承受全部或大部分风险的人。
Nelson(1986)[15]认为愿意承担风险是能否成为成功创业家的关键。
4.“认知”。
Casson(1982)[16]认为创业者是善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
Morris等提出的创业三个维度也把超前认知作为维度之一。
卡森引入了“创业家判断”这一概念。
5.“管理”。
德鲁克认为创业可以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Storey[17]等人认为传统管理和创业管理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张玉利等(2004)[18]认为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可以相互促进,最终将呈现融合并形成新的管理理论的趋势。
6.“战略”。
Hitt等(2001)[19]认为创造企业财富是创业和战略管理共同的核心问题。
Zahra和Dess(2001)[20]认为不应该严格区分创业研究和战略管理。
7.“领导”。
JeanBaptisteSay认为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
Timmons(1999)[21]认为由于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因此还要考虑创业家的领导能力。
8.“社会”。
Woodward(1998)[22]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2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认为社会网络在机会识别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环境”。
如前面所提到的,大多数学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都把环境作为重要的因素。
10.“资源”。
Casson(1982)[24]认为创业者是对稀缺资源加以协调利用的人。
Timmons(1999)的理论架构也包括资源要素。
11.“洞察力”。
柯兹纳认为洞察力是创新的重要概念。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认为洞察力在机会识别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信息”。
Hilmy(1992)[25]认为创业者更象一个信息中介。
“个性特征”。
AlexanderArdtchvili等(2003)认为2个个性特征与成功的机会识别有联系,即乐观和创造力。
StewartWayne[26]等对创业家和小企业主、公司经理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创业家更具有成功动机、冒险倾向和创新偏好。
13.“理性成分”。
张玉利等(2003)[27]认为企业家的创业活动通常被认定是非理性的行为,但研究发现创业活动具有明显的理性成分。
在上述因素中,因为学者们的角度不同,造成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出现含义近似但表达不一致的情况。
如“战略”与“领导”,“创新”、“洞察力”与“创造力”等等。
同时,本文认为“资源”、“信息”“社会”“环境”等因素既有重复又有包含与被包含的情况,如“社会”与“环境”在人们的理解上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指创业面临或所处的环境,而“信息”又是来自于环境,并且是“资源”的一部分,所以,本文认为这四个因素可以用“环境”因素来表达,把所有不属于创业者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创业者面临的客观因素都归属于“环境”因素,这样可以避免众多的环境因素分别被加入理论框架后造成的混乱。
四、理论架构在对上述理论单位进行分析梳理之后,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理论框架:在该框架中,个人的认知能力、创造力、个性特征决定了“机会”的发现;战略、传统管理、理性成分组成了“管理”能力;个体的个性特征决定了“风险”承担的能力。
“机会”、“管理”、“风险”是创业的三项核心要素。
创业团队由A、B、C组成,团队成员分别承载“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构成团队的创业能力。
在该模型中,A、B、C只是团队成员的指代,团队可以是任何人数的组合,譬如可以是单独一个人的团队,这时,就需要这一个成员同时具备“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如果是四个人的团队,这四个人应能达成“机会”、“管理”和“风险”三项要素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