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课件:第三次科技革命(2)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 17日凌晨4时33 分,在经过115小 时32分钟的太空 飞行,完成中国真 正意义上有人参与 的空间科学实验后,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返回舱顺利着陆, 航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安全返回。
2014-3-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9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知识认知和理解
生产技术进步,劳动手段的改进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对象的改变 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 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生活结构的变化
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科学技术竞争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三产业范围扩大,比重上升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扩大了国际
2014-3-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
欧美对“神五”评论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 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 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 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 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 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 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 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 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 豪。”
23
2014-3-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应该理智对待核武器
据统计,从1945年至今,世界上大约制造了 12.8万枚核弹,美国7万多枚,前苏联/俄罗斯 5.5万枚。1986年左右服役的核弹数量高达 69478枚,能把地球毁灭无数次。除了公认的五 大常任理事国是核国家外,印度、巴基斯坦、以 色列也是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此外有30余 国能够提炼高浓缩铀,成为“核门槛”国家。 目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是美、俄、英、 法、中,5国的核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在人类还无法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之前,5国拥有 核武器的事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时,国 际社会通过一系列文件达成共识,除5国之外,不 得再出现新的有核国家。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战后初期,在50年代中期到70初期达到高潮并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也给人类和世界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一)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前的两次技术革命大有不同,它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其中而形成的一个宏大的技术群。
(二)科技经济一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与生产及经济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基础理论的突破带动了各门技术科学的发展。
(三)发展进程高速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在30年内就经历了5代,每6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这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新技术从发明到运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科技到生产的周期在缩短。
(四)科技发展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极快的速度波及世界各国,不仅使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课题规模日益大型化,经费和人员需要量加大,而且科技也成为社会事业,现在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波及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不仅使生产力体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首先是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带仪器的生产流水线的出现;接着是自动化工厂的应用,在这些工厂中一切生产过程实行电脑控制;最后是机器人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的机器体系,以前由人操纵与控制的机器现在则由机器人操作。
(二)劳动对象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劳动对象在种类、性能与用途上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B.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C.优先发展自然科学,指导社会技术革新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6.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为
A.工业资产阶级日益集中社会财富
B.对外掠夺由商品输出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大力采用新技术,推广科技成果
东西方关系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完全形成,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亚洲的觉醒。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经济工业化
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化的扩展速度相当惊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主动或被动卷入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在推动机器普及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2.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推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①法拉第②麦克斯韦③赫兹④波义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
政治民主化
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民主的内涵和享有者范围显著扩大。
阶级关系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主体。
东西方关系
亚非拉民主主义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从此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相关练习
政治民主化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英、法、美早期现代化国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俄、德、意、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高三历史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11课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2、兴起标志:以原子能技术(为首要标志)、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3、兴起条件(1)科学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提供了适当的理论指导;(2)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3)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①二战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需要是新科技革命迅速到来的最重要原因;②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的影响;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现代科技发展出现两种趋势:①科学高度分化——学科增多,分工更细,研究越深;②科学高度综合性发展——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渗透更深;三、第本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1)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①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②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③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2)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因为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发展);(3)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1)经济结构变化:造成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2)阶级结构变化:白领扩大,蓝领下降;(3)生活结构变化:科技进步,使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生变革;(4)促使各国普遍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①美国:里根实施“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②美国: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③日本:采取“科学技术立国”战略;④西欧:制定“尤里卡”计划;⑤中国:制定“八六三”计划;(5)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①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现代国际竞争,特别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②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重要表现)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补充内容)1、三次科技革命中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对工业布局产生什么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部门: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布局的趋势: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河流峡谷走近煤炭产地,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新兴工业部门: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部门: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三次工业革命特点比较(1)第一次工业革命A、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B、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C、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2)第二次工业革命A、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C.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3)第三次科技革命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3、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4、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比较4、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什么是破坏性和建设性?前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破坏性使命”、“建设性使命”表现在哪些方面?(1)所谓“破坏性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
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破坏性:A、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思想上:“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灭了②建设性:A、政治上: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B、经济上: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资产阶级早起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①破坏性:A、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C、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②建设性:A、政治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C、思想上: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5、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迎浪”而上。
公考常识“三次科技革命” 考点
【常识】“三次科技革命”考点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共同社会根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使人们的劳动形式发生改变,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改变。
1.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又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开始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理论基础:牛顿建立起经典物理体系。
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历史意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3)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主要发明:(1)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发明了抽水马桶。
(3)1781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改进了钮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4)1796年,塞尼菲尔德发明了平版印刷术。
(5)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对中国影响:(1)欧美国家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3)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最新-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记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十五年以后)一、背景1、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国强盛,政府干预举措新。
科技转为生产力,政府重视拨款增。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促革新,物质基础作后盾。
3、理论因素爱因斯坦相对论,质能转换变核能。
4、直接因素二战研制核武器,列国竞赛美先行。
二、概况1、代表科技革命略说明,航天技术原子能。
研制电子计算机,高新技术最典型。
分子生物遗传学,人工合成材料新。
2、发展科技革命有中心,美国科技多发明①。
苏联紧跟有创新②,其他大国亦奋进③。
三、特点1、科学与经济关系科技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为主因。
科技转为生产力,周期缩短效益增。
2、科学与技术关系科学技术联系紧,互相促进多发明。
科研领域眼界宽,实验手段频翻新。
3、学科之间的关系科技领域互渗透,两种趋势特鲜明。
学科分工渐细密,深入研究多创新。
学科渗透联系紧,综合研究方向明。
四、影响1、经济方面科技转为生产力,经济发展为主因。
促进人员高素质,大国发展更强盛。
经济结构亦变更,第三产业④比重增。
2、政治方面科技发展立功勋,各国重视拨款增。
3、生活方面科技进步多产品,衣食住行亦变更。
4、外交方面科技推动全球化,国际格局有调整。
国际经济互依存,国际竞争促革新。
东方国家抓机遇,缩小差距要奋进。
[注释]①发明:1945年以来,美国首先发明的新科学技术有原子弹、电子计算机、晶体管、激光器、登月飞船、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航天飞机、人工DNA分子等。
②创新:二战结束以来,苏联首先发明的新科学技术有核电站、人造卫星等。
③奋进:1997年,英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④第三产业: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代教事业等,还包括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历史三次工业革命的整理
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整理1、发明动力机、能源一革命:动力机--蒸汽机能源—煤炭二革命:动力机---电动机、内燃机能源--电力、石油三革命:能源—原子能(核能)、太阳能、潮汐能、沼气能2、交通工具一革命:汽船(1807年美—富尔顿)火车(1825年英—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二革命:汽车(1885年德—卡尔本茨汽车之父)飞机(1903年—美莱特兄弟)有轨电车(西门子)3、信息工具二革命:有线电话(美贝尔)有线电报(美莫尔斯)无线电报(意马可尼)三革命:国际互联网、电脑及电子邮件、手机4、对国家地位影响:第一次---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个工业化国)领先世界;第二次:使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走在世界前列5、对中国影响第一次---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为了获得原料及市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第二次---促使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第三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高科技计划,追赶世界先进水平6、对生产关系影响第一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第二次---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7、对国际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次---西方先进东方落后(资本主义对世界统治)第二次---加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引发一战;第三次---促使世界经济全球化8、社会生活:第一次-工业化、蒸汽时代;第二次—电气化、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信息化,实现了生活的现代化(彩电、空调、电脑、手机)9、(时间)世纪年代主要标志时代第一次 18 60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蒸汽时代第二次 19 70 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第三次20 40-50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信息时代生物工程。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知
识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首先发生在美国。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
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请关注历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专题七三次科技革命
高三历史专题七三次科技革命一、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二、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①哈格里夫斯发明(176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②瓦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③富尔顿:(美国、1807年)、史蒂芬孙:(英国、1814年)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①电力的广泛应用:电灯、发电机、电动机等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柴油机、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③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话、无线电报④化学工业的建立:出现塑料、炸药等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三、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再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②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③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④技术革新的过程:纺织——动力——交通⑤集中于轻工业部门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②几乎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④集中于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部门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综合四、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1、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推进到“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推进到人类进入“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推进到“时代”。
2、社会关系方面:⑴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 和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生产组织形式:取代,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社会经济结构:轻工业发展迅速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归纳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俄罗斯力图重振科技大国雄风。
2002年,俄罗斯政府制定“俄罗斯联邦至2010年及未来的科技发展基本政策”,将发展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列为国家科技政策支持的首位,并要求在科学、工艺和技术的优先领域开展最重要的应用研究和开发,解决国家面临的综合科技与工艺问题。
为此,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强了国家调控,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通过专项行动计划,支持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大力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3、第三次科技革命过程 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在生物工程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 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是利用生物技 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 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 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
资本主义经济作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正常发展
需要具备:一个保障--国家政策(政权、社会稳定),
五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二是 有一定水平的生产技术,这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三是有 相对稳定和必需的资金来源;四是有比较充足的劳动 力来源(包括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五必备的资源来保证产品的原料。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 前发展;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 ,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体 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 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时,从事制 造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 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开拓,才能适应 经济知识时代的挑战;
②从身边做起,把握全球化发展机遇,积 极投身到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
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比较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棉纺织:哈格里夫
电力的广泛应用:
斯-珍妮纺纱机
西门子-发电机、格
(1765年);
知识拓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及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及影响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1、技术革命群体化。
这次技术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且是单一的。
作为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标志的纺织机、蒸汽机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但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新技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然,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这次革命的洪流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技术群。
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是空前的。
在这一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其中,除电子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这些又是技术群中的技术群。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控制,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
它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便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使各种技术间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
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所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
所以,这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两次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
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
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
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
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
德国V2火箭的研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被认为是大科学开始的标志,而阿波罗计划则是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归纳(2)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归纳(2)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篇四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
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
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
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
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篇五1.不同时期中共重要会议:(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中国与三次科技革命
中国与三次科技革命一、三次科技革命知识梳理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2、理论基础:牛顿力学;法拉第电磁学;爱因斯坦相对论3、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标志:蒸汽机广泛应用;电力广泛应用;计算机广泛应用(核心)、原子能、生物技术、航天工程5、成果:略6、新兴工业部门:机器制造、金属冶炼;电力、化工、汽车制造;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信息产业7、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8、特点:见下9、影响:见下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①首先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展到美法等国。
②首先从轻工业开始,后来扩大到重工业。
③重大发明大多来自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技含量不高。
2、第二次:①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有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①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②科学技术的各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因素。
三、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第一次:①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③国际格局: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其它影响: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状况出现。
)(2、第二次:①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差距加大,联系更加密切;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形成两大对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3、第三次:①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1、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3、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4、都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5、都有负面影响五、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重视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六、中国为什么会丧失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为什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滞后?1、丧失机遇的原因: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②科举制和文字狱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③西方列强不可能允许中国发展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家动荡不安2、滞后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由于战争的破坏和长期被掠夺,到解放前夕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冷战,中国相对处于封闭状态④左倾错误的干扰七、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外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例如:洋务运动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帝国主义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①政治: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③社会需要的推动,即二战中军事的需要和战后军备竞赛、发展经济的需要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次第比较项时间资本来源发明者身份技术来源科学与技术关劳动力条件发生时空主要部门标志生产组织形式代表性产业政府与生产关经济思想开创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匠技师技术工人的经验技术未真正结合自由劳动力英国首发扩展到多国轻工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纺织业政府不干涉工业生产自由主义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本的集中科学家工程师科学家的研究实验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多国同时发生重工业电力的广泛应用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新兴产业电力石油汽车开始出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电气时代动力能源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项目时期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动力能源信息传播方式交通工具人力畜力自然力风力水力烽火台驿站马车步行等蒸汽机煤电力石油蒸汽机车轮船电话电报留声机飞机信息时代备注原子能核能蒸汽机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动力问题汽车互联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业革命前
人力、畜力、自然力(风力、水力)
烽火台、驿站、马车、步行等
蒸汽时代
蒸汽机、煤
蒸汽机车、轮船
电气时代
电力、石油
电话、电报、留声机、飞机、汽车
信息时代
原子能(核能)
互联网
备注
蒸汽机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动力问题,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特点
①首发英国,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到用机器生产机器②开始于轻工业(纺织)部门③发明机器者大多是有经验的工人和技师④实现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历史专题 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键词]: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主线索]:1、两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二战后,高新科技推动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3、20世纪90年代后,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点]:2.经济全球化背景: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进程:二战后开始,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关键:跨国公司起了发动机的作用。
利与弊:一方面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使得市场破坏作用得到迅速膨胀,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也就是说,可能会造成穷国越穷,而富国可能会越富。
出路:1、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
2、大力发展高新科技3、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
3.知识经济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概念: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意义: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影响:1、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一场革命的到来;2、21世纪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
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思路)1、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高新科技人才。
2、学习并吸取先进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教训。
3、我们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不断创新。
补充:第一次科技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最先确立。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原料;海外贸易的要求。
进程:棉纺织业发明、应用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冶金、采矿业发展——带动交通工具革新。
三次科技革命各自给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3)物质条件:二战后资义世界相对稳定,资义经济快速发展4)技术条件:科技的发展5)推动因素:社会的需要(二战)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1)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2)特点:1)科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高度综合4)科学技术社会化(阿波罗登月计划)3)影响:1)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3)促进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4)促进国家垄断资义的发展,经济进一步全球化5)各国竞争手段发生大变,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增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决策6)对军事战略、政治格局,国际文化、艺术、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学生要发奋学习创新。
中国:1940S内战、建国初被封锁,失去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1979年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