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部 前脚:尾状核和豆 状核之间。 后脚:丘脑和豆状 核之间。 膝:前、后脚汇合 之“V”尖处。
(4)内囊受损 可出现“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两眼对侧偏盲。
视辐射
听辐射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一)组成:Baidu Nhomakorabea1.边缘叶 2.皮质下结构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杏仁核
胼胝下回 终板旁回
(二)纤维联系: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环路。如海马环路。
(三)功能:调节内脏活动,情绪反应,性、生 殖行为和记忆有关。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杏仁核
胼胝体下回 终板旁回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一)小脑的分叶和分部
绒球小结叶,小脑体:蚓部、半球
pallidus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壳
背侧丘脑
苍白球
尾状核 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新鲜标本呈苍白色。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 血管丰富,新鲜标本呈粉红色。
苍白球
2.功能:
纹状体:运动的调节,损伤后,病变主要为运 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①旧纹状体病变: 巴金森氏病,运动减少, 肌张力增高。
②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运动增加,肌张 力下降。
下角:深入颞叶
前角 下角
室间孔
侧面观 下面观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3脑室
第4脑室
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原裂
前叶
脑干
第四脑室
2、背侧面
下丘臂 下丘
面神经丘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上丘
上丘臂
Ⅳ 小脑上脚
小脑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1、 腹侧面
脚间窝
大脑脚底 基底沟
脑桥基底部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Ⅲ Ⅴ
小脑中脚
ⅫⅪ
Ⅵ Ⅶ
Ⅷ Ⅸ Ⅹ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椎动脉
2)脊神经 ( 31对)
内脏感觉
3)内脏神经
交感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内脏运动
副交感
神经冲动→感受器→中枢部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神经冲动→中枢部→周围效应器
脑的被膜
1.硬脑膜: 有两层构成
1)特点 在颅盖部与颅骨疏松结合 在颅底部与颅骨紧密结合
硬脑膜
外层
内层
2)由硬脑膜形成的隔
大脑镰 小脑幕 幕切迹 小脑镰
神 经系统
组成: 由脑、脊髓及与之相连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 。 功能:1. 感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控制和调节
其他各系统的活动。 2.管理人的思维活动:大脑皮质是思维、意识活动
的物质基础。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 :1)脑——颅腔内
2)脊髓——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1) 脑神经 (12对)
杏仁核:属边缘系统。
屏状核:功能未明。
连合系
连合系: 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1)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朝应部位,可分为嘴、
膝、干、压部。
(2)前连合:连结两则颞叶和嗅球。
胼胝体 前连合
后连合
(3)穹窿连合:连结对侧海马。
胼胝体
穹窿连合
海马
内囊
内囊
(1)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
听觉性 语言中枢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
在角回(34区) 此区受损,产生失读症。
视觉性 语言中枢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多形层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侧脑室脉络丛 在中央部和下角内有大量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基底核 basal nuclei
大脑半球近底部白质内的四个 灰质核团的总称 (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与 杏仁体)
1.叶间沟与分叶 (1)叶间沟(3条): 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2)分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额叶 枕 叶
外侧沟
颞叶
额上沟
中央后 中央前沟中央前 回
脑回回 中央后沟 缘上回
额上回
额中 回
顶内沟
角
回
额下沟
额下 回
颞下 颞上沟 沟
(2)内侧面 沟——胼胝体沟、扣带沟、距状沟 回——扣带回、中扣央带旁沟小叶、内楔侧叶面、舌回 中央旁小叶
位于“优势半球”。“右利者”或大部分“左利者”在左侧半球 ,仅一部分“左利者”在右侧。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44、45区), 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运动性 语言中枢
②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 此区受损,产生失写症。
书写中枢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 此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症。
鞍隔
大脑镰
幕切迹
小脑幕 小脑镰
鞍隔
端脑Cerebrum
1.占颅腔的大部,包盖间脑与小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借胼胝 体连接而成 2.大脑纵裂——在左右大脑半球间,呈矢状位,内有大脑镰,裂 底有胼胝体 3.大脑横裂—在大脑与小脑间,呈水平位,内有小脑幕。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一)外形
每侧大脑半球有3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半球表面有 许多沟与回。
为应用的为Brodmann分区:52个分区。
3.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 部(4、6区)。
身体各部的代表区 特点:
①上下倒置,头 部正置
②对侧管理。
③身体各部代表
区的大小, 取决于功能
的重要性和复 杂程度。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2区)。
胼胝体
胼胝体沟
楔叶 舌 回
钩
距状沟
海马旁回 海马沟
(3)底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颞叶: 沟: 海马沟 侧副沟、 枕颞沟
回:海马旁回 钩
齿状回
底面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钩 海马沟 海马旁
回
侧副 沟 枕颞沟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马、隔区。 扣带回
齿状回 海马旁回
2.大脑皮质的分区:
据皮质各种细胞和纤维构筑进行分区,广
身体各部投影的特 点: ①上、下倒置,
但头部正置。 ②对侧管理:
③身体各部投
影区的大小, 取决于该部感
觉的敏感程度。
(3)听区:颞横回(41、42区)。接受来两耳传来 的由内侧膝状体中继的听觉冲动。
颞横回
(4)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附近。
嗅觉区
视区
(6)语言中枢:
1)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后二 者连接处有神经纤维形成灰 白相间的条纹,故名。
尾状核头 豆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形似板栗或凸透镜,
位于岛叶深面、背侧丘脑 外侧;在冠状或水平切面 上均呈楔形,分: 外侧部——壳putamen 内侧部——苍白球 globus
Vertebral a.
皮质支 中央支 豆纹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动脉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室系统
1、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是大脑半球内深面的腔隙,
中央部
后角
2)形态: 马蹄铁形.
3)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后角:深入枕叶
(4)内囊受损 可出现“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两眼对侧偏盲。
视辐射
听辐射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一)组成:Baidu Nhomakorabea1.边缘叶 2.皮质下结构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杏仁核
胼胝下回 终板旁回
(二)纤维联系: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环路。如海马环路。
(三)功能:调节内脏活动,情绪反应,性、生 殖行为和记忆有关。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杏仁核
胼胝体下回 终板旁回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一)小脑的分叶和分部
绒球小结叶,小脑体:蚓部、半球
pallidus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壳
背侧丘脑
苍白球
尾状核 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新鲜标本呈苍白色。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 血管丰富,新鲜标本呈粉红色。
苍白球
2.功能:
纹状体:运动的调节,损伤后,病变主要为运 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①旧纹状体病变: 巴金森氏病,运动减少, 肌张力增高。
②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运动增加,肌张 力下降。
下角:深入颞叶
前角 下角
室间孔
侧面观 下面观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3脑室
第4脑室
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原裂
前叶
脑干
第四脑室
2、背侧面
下丘臂 下丘
面神经丘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上丘
上丘臂
Ⅳ 小脑上脚
小脑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1、 腹侧面
脚间窝
大脑脚底 基底沟
脑桥基底部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Ⅲ Ⅴ
小脑中脚
ⅫⅪ
Ⅵ Ⅶ
Ⅷ Ⅸ Ⅹ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椎动脉
2)脊神经 ( 31对)
内脏感觉
3)内脏神经
交感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内脏运动
副交感
神经冲动→感受器→中枢部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神经冲动→中枢部→周围效应器
脑的被膜
1.硬脑膜: 有两层构成
1)特点 在颅盖部与颅骨疏松结合 在颅底部与颅骨紧密结合
硬脑膜
外层
内层
2)由硬脑膜形成的隔
大脑镰 小脑幕 幕切迹 小脑镰
神 经系统
组成: 由脑、脊髓及与之相连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 。 功能:1. 感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控制和调节
其他各系统的活动。 2.管理人的思维活动:大脑皮质是思维、意识活动
的物质基础。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 :1)脑——颅腔内
2)脊髓——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1) 脑神经 (12对)
杏仁核:属边缘系统。
屏状核:功能未明。
连合系
连合系: 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1)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朝应部位,可分为嘴、
膝、干、压部。
(2)前连合:连结两则颞叶和嗅球。
胼胝体 前连合
后连合
(3)穹窿连合:连结对侧海马。
胼胝体
穹窿连合
海马
内囊
内囊
(1)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
听觉性 语言中枢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
在角回(34区) 此区受损,产生失读症。
视觉性 语言中枢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多形层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侧脑室脉络丛 在中央部和下角内有大量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基底核 basal nuclei
大脑半球近底部白质内的四个 灰质核团的总称 (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与 杏仁体)
1.叶间沟与分叶 (1)叶间沟(3条): 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2)分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额叶 枕 叶
外侧沟
颞叶
额上沟
中央后 中央前沟中央前 回
脑回回 中央后沟 缘上回
额上回
额中 回
顶内沟
角
回
额下沟
额下 回
颞下 颞上沟 沟
(2)内侧面 沟——胼胝体沟、扣带沟、距状沟 回——扣带回、中扣央带旁沟小叶、内楔侧叶面、舌回 中央旁小叶
位于“优势半球”。“右利者”或大部分“左利者”在左侧半球 ,仅一部分“左利者”在右侧。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44、45区), 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运动性 语言中枢
②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 此区受损,产生失写症。
书写中枢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 此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症。
鞍隔
大脑镰
幕切迹
小脑幕 小脑镰
鞍隔
端脑Cerebrum
1.占颅腔的大部,包盖间脑与小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借胼胝 体连接而成 2.大脑纵裂——在左右大脑半球间,呈矢状位,内有大脑镰,裂 底有胼胝体 3.大脑横裂—在大脑与小脑间,呈水平位,内有小脑幕。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一)外形
每侧大脑半球有3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半球表面有 许多沟与回。
为应用的为Brodmann分区:52个分区。
3.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 部(4、6区)。
身体各部的代表区 特点:
①上下倒置,头 部正置
②对侧管理。
③身体各部代表
区的大小, 取决于功能
的重要性和复 杂程度。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2区)。
胼胝体
胼胝体沟
楔叶 舌 回
钩
距状沟
海马旁回 海马沟
(3)底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颞叶: 沟: 海马沟 侧副沟、 枕颞沟
回:海马旁回 钩
齿状回
底面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钩 海马沟 海马旁
回
侧副 沟 枕颞沟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马、隔区。 扣带回
齿状回 海马旁回
2.大脑皮质的分区:
据皮质各种细胞和纤维构筑进行分区,广
身体各部投影的特 点: ①上、下倒置,
但头部正置。 ②对侧管理:
③身体各部投
影区的大小, 取决于该部感
觉的敏感程度。
(3)听区:颞横回(41、42区)。接受来两耳传来 的由内侧膝状体中继的听觉冲动。
颞横回
(4)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附近。
嗅觉区
视区
(6)语言中枢:
1)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后二 者连接处有神经纤维形成灰 白相间的条纹,故名。
尾状核头 豆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形似板栗或凸透镜,
位于岛叶深面、背侧丘脑 外侧;在冠状或水平切面 上均呈楔形,分: 外侧部——壳putamen 内侧部——苍白球 globus
Vertebral a.
皮质支 中央支 豆纹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动脉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脑室系统
1、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1)位置:是大脑半球内深面的腔隙,
中央部
后角
2)形态: 马蹄铁形.
3)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后角:深入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