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期末复习重点(最终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第一篇: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法。
方剂复习最重点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外感风寒(风邪为主)卫强营弱,肺胃失和桂枝——解肌发表以调营卫。
(君)白芍——敛营养阴。
(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姜枣助桂、芍调和营卫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
(佐使)①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②温覆以助汗出;③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发汗袪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兼里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楚,口苦微渴,苔白或黄,脉浮风寒湿邪郁滞肌表经络,内有蕴热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甘草——调和诸药。
(使)升散药与清热药合用。
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服法: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缓汗温服,不必以羹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素有痰饮,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清稀,舌苔白滑,脉浮素有水饮复感风寒,水寒射肺,肺失宣降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散中有收(麻桂芍)散不伤正,收不留邪(姜细夏)解表药:化饮药: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表热重症(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风热犯卫,热毒较盛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桔梗——宣肺利咽;(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荆芥、淡豆豉)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辛凉平剂桑菊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咳嗽,发热不甚,口微渴,邪客肺络,肺失清肃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方剂复习重点(完成版)
方剂学复习重点(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1.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3.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5.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6.《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7.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二)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痰咳嗽)桑杏汤------(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泻白散------(肺有伏火郁热)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至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痛泻要方----(脾虚肝旺之痛泻)平胃散------(湿滞脾胃)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证)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小柴胡汤----(伤寒少阳证)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甘温除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龙胆泻肝汤-(肝胆实火上炎)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温脾汤(配附子)—-荡涤泻下,攻积通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泻热通便,活血逐瘀大黄牡丹汤(配核仁)—-破瘀泻热八正散——-------------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芍药汤——-------------泄热去积,活血化瘀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运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散寒通脉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防己黄芪汤-------------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痰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完带散——-----(山药)重在补脾祛湿,固肾束带,以使带脉约束有权五苓散——-------------健脾而运化水湿,和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之力7.五味子---小青龙汤——-----------温敛肺气以止喘咳生脉散-------------——敛阴止汗,生津止渴四神散——-------------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阴而安心神,益气生津大定风珠---------------味酸收敛,养阴滋肾,收敛浮阳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桂枝汤-----------------滋阴养阴,收敛阴液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四物汤-----------------和营阴,养肝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邪热,并清热燥湿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泻阳明邪热,清热燥湿以止泻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泻火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入肝胆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麻子仁丸-----------苦泄降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桑菊饮-------------肃降肺气杏苏散-------------宣降肺气,止咳润燥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并能补益肝肾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止痹痛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配菊花桑菊饮-------------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解毒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并能通血脉,益气力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18.连翘---保和丸-------------清泄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温阳散寒理中丸-------------性味辛热,温中祛寒(四)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复习备要总结终极版
主 治
功 用
证治要点
备 注
一、解表剂15
1.1辛温解表5
A麻黄汤
外感风寒表实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1炙甘草-①缓峻以防伤正;②调和诸药
A桂枝汤
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1治疗“太阳中风”若见“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2炙甘草-扶正以助祛邪
3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叕热稀粥,热证
滋阴解表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口渴,无汗或汗出不多,咽干,心烦,舌红,脉数
B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暴哑
助阳解表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B 参苏饮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散补并行 气津并调
A 大陷胸汤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泻热逐水
心下满痛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2.2温下2
A温脾汤
阳虚寒积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B大黄附子汤
寒积里实证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2柴胡-舒邪透表 3人参-扶正祛邪、益气实里
4指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当“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
A蒿芩清胆汤
少阳湿热证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疼,小便短少,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舌红苔白腻,脉数弦滑
A 达原饮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剂学期末重点整理
01—方剂(概念): 又称处方是再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 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处方02—方剂学(概念): 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0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0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史上第一部政府组织集体编写的中成药典05—《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称为“方书之祖”06—《普剂方》我国现存古代最大一部载要最多的方书07—《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部依据君臣左使剖析组方原理总论08—方剂与治法(概念): 盖扩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09—何谓“八法”: 汗` 吐` 下` 和` 清` 温` 消` 补方剂的分类(内容多)10—何谓“七方”: 大` 小` 缓` 急` 奇` 偶` 复11—何谓“十剂”: 宣` 通` 补` 泄` 轻` 重` 滑` 涩` 燥` 实12—方剂的组成目的: (1)增强药效(2)综合药效(3)产生新药效(4)制约烈毒性13—何谓“君臣佐使”:(1)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2)臣有两种意义: ㆒辅助君药加强主病或主证的药物㆓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有三种意义: ㆒佐助药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㆓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毒性㆔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有两种意义: ㆒引药归经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㆓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诸药的药物14—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15—剂型最常用有二: (1)汤剂—把药物用水浸透兼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2)散剂—将药物研碎均匀混合成的干燥粉末16—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 病再下焦宜食前服; 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 安神剂宜临睡时服;对肠胃有刺激性的宜食后服17—麻黄桂枝大黄石膏大枣柴胡分别在各方中作用18—类方比较—(01)—败毒散v.s九味羌活汤(02)—三承气汤比较(03)—小柴胡汤v.s蒿芩清胆汤(04)—四逆散v.s 逍遥散(05)—小柴胡汤v.s大柴胡汤(06)—白头翁汤v.s葛根芩連湯(07)—白头翁汤v.s芍药汤(08)—理中丸v.s吴茱萸汤(09)—四逆散v.s四逆汤v.s当归四逆汤(10)—四君子汤v.s补中益气汤(11)—六味地黄丸v.s大补阴丸(12)—真人养脏汤v.s四神丸(13)—固冲汤v.s归脾汤(14)—安宫牛黄丸v.s紫雪v.s至宝丹(15)—苏子降气汤v.s定喘汤v.s小青龙汤(16)—黄土汤v.s理中丸(17)—黄土汤v.s归脾汤(18)—羚角钩藤汤v.s镇肝熄风汤(19)—养阴清肺汤v.s百合固金汤(20)—真武汤v.s实脾散(21)—保和丸v.s健脾丸(22)—枳实导滞丸v.s枳实消痞丸。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复习重点
1,(患者男岁,两天前自觉神疲乏力)辨证: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石菖蒲。
生黄芪60,当归尾6,赤芍5,地龙6,川芎6,红花6,桃仁6,石菖蒲10,水煎服。
方义: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以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配合诸药以行药力,为佐使药,另加石菖蒲化痰开窍。
2,(主诉:头痛日),辨证:外感风邪头痛。
治法:疏风止痛。
处方:川芎茶调散。
薄荷叶24,川芎12,荆芥12,细辛3,防风5,白芷6,羌活6,甘草6。
方义: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君药,善于祛风活血以止头痛。
薄荷荆芥共为臣药,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
重用薄荷之凉制风药之温燥。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细辛祛风止痛,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为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3,(患者男32岁,腹泻3年)参苓白术散证:辨证:脾虚湿盛,治法:补益脾胃,渗湿止泻。
处方:参苓白术散。
莲子肉6,薏苡仁20,缩砂仁8,桔梗6,白扁豆10,白茯苓12,人参3,甘草5,白术15,山药20,水煎服。
方义: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缩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均为使药。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4,(患者女岁,今晨突然血崩如注。
)辨证:脾肾亏虚,冲任不固。
治法: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处方:固冲汤。
山萸肉24,煅龙骨24,煅牡蛎24,炒白术30,茜草9,生黄芪18,生杭芍12,海螵蛸12,棕榈炭6,五倍子 1.5,水煎服。
方剂重点完整版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桂枝:芍药=1: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疲,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炙甘草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咽痒,咳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淡豆豉、苇根、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人参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胸膈痞满。
“逆流挽舟”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用:助阳解表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预寐。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汤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发汗解表外感风寒麻黄宣肺平喘表实证解肌发表外感风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表虚证外感风寒湿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发汗祛湿酸楚疼痛,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九味羌活汤兼清里热邪,内有蕴热急汗热服缓汗温服治杂病:1 2 3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辛凉透表银翘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 辟秽化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散疏风清热风温初起,表桑菊饮宣肺止咳热轻证辛凉宣泄辛凉平剂(+寒热浊并用)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辛凉重剂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散寒祛湿气虚,外感败毒散益气解表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人参:1 扶正以驱邪外出 2 驱邪不伤正(护正)泻下剂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峻下热结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下药先后痞(枳实),满(厚朴燥(芒硝))。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实(大黄)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十枣汤润肠泻热肠胃燥热之行气通便便秘证攻逐水饮悬饮,实水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方剂期末复习重点
方剂期末复习重点1、主治、病机: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
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清理热。
病机本证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
归脾汤: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病机:本证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
地黄饮子:主治喑痱。
病机喑者舌强不能言,痱者足废不能用。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病机本证由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所致。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
病机湿热壅滞于中,疏泻不利,胆汁外泄。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病机本证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所致。
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
病机本方所治痢疾为湿热内蕴肠中,气血壅滞失和所致。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
病机热毒壅滞大肠深陷血分所致。
四逆汤: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病机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
病机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炙甘草汤: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2)虚劳肺痿证。
病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
病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
丹参饮:主治血瘀气滞证。
桃仁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
病机瘀热互结于下焦。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
病机本证之发热源于血虚。
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病机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生化汤:主治产后瘀血腹痛。
病机本证由产后血虚寒凝淤血内阻所致。
咳血方: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
病机本证系肝火犯肺灼伤脉络所致。
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
病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麻杏甘石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本证由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将所致。
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
病机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
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
病机邪热初传营分所致。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病机本证乃少阳之邪内传阳明化热成实所致。
生脉散:主治(1)温热暑热伤气耗阴证。
(2)久咳肺虚气因两虚证。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总论第一章1.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
2.《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Z祖”。
3.《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所作。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5.金人成无己的《伤寒名理论》系统阐述张仲景的伤寒论,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
6•我国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明清时期。
第二章1、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是通过开泄滕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的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吐: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月完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治法。
下: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岀,以祛邪除病的方法。
和: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温: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清: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清除里热之邪的治法。
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症候的治法。
2、七方说:大小缓急奇偶复。
3、功用治法: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4、方剂配伍目的:1 •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5、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2•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耍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1 •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理血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调理血分,治疗血瘀等症状。
详细描述
理血方剂多由活血化瘀药组成,如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 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瘀、痛经等症状。
祛湿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祛除体内湿邪,治疗湿证。
详细描述
祛湿方剂多由利水渗湿药组成,如茯苓、泽 泻等,具有利尿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用 于治疗水肿、泄泻等症状。
03
方剂的配伍与运用
方剂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原则
君药为方剂中的主药,臣药为 辅药,佐药为协助臣药的药, 使药为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药
。
相须相使原则
利用药物的相互配合,使君药 的药效得到增强或产生新的功 效。
相反相成原则
利用药物的相互克制,以制约 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达到治 疗的目的。
阴阳五行原则
根据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调 整人体内的阴阳五行平衡。
方剂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目录 Contents
• 方剂学基础知识 • 常用方剂的分类与特点 • 方剂的配伍与运用 • 方剂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方剂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01
方剂学基础知识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方剂的定义是指由中药饮片按照一定配伍规律组成的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 要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方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02
常用方剂的分类与特点
解表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即感冒等外感疾 病的初期阶段。
详细描述
解表方剂多由发散解表药组成,如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具有发汗、解 热、镇痛的作用,帮助身体驱除病邪 ,缓解感冒症状。
泻下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通便,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
——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青营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
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犀角地黄汤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温阳利水法:真武汤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