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读书笔记————————————————————————————————作者:————————————————————————————————日期:《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发明家、工程师、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874年,泰勒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中途辍学。
1878年,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并在此进行了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 1901年,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此后一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泰勒首部论述其管理思想的论文是《计件工资制》,在此基础之上,相继出版了《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后这两本书被收集到一起,合编为《管理原理》,这些著作共同构成了其科学管理理论。
二、背景介绍泰勒处的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在1861年到1865年,美国爆发了内战,并以北方军胜利告终,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是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整体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19世纪七十年代,爆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工业突飞猛进,在十九世纪末工业总量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当时的美国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工厂工人“磨洋工”现象,雇主指挥不当、管理不科学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与生产力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尖锐,这些问题开始引起管理学家的注意,并对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泰勒便是其中之一,其《科学管理原理》便产生于这个年代。
科学管理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伟大的效率破局在100多年前企业主要办个工厂,买来设备,请来工人之后,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管,产品一天能生产多少,该生产多少,完全没有概念。
这就是当时企业主共同面对的一个困局。
10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很多人都开始去创业,都面临着如何管理公司,大部分管理者都知道要找人进行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但是虽然建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骨子里还是100年前的观念。
科学管理的管理过程破掉100年前困局的是两个人——福特和泰罗。
科学管理听着艰深,其实核心就两条:1把要管理的事情按照作业链条分成若干个程序上的细节;2把每一个细节的效率提到最高。
福特汽车最早生产的汽车有好多型号,后来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就只生产一种车型——T车型。
然后,他把T型车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84个步骤,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咋地。
因为一旦进行了这个分解工作,就出现了一个概念——“零部件”,也就产生了专业化分工,就可以用装配线来组织生产了。
把制造工作进行拆解,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福特。
当年,拿破仑想买1000支火枪,这在当时算一个大工程。
曾经有人尝试提出把枪的生产零部件化,然后组装。
但拿破仑说:“如果这样生产的话,那做枪的师傅手艺岂不是丢了?”所以拆解的想法并没有被批准。
后来1798年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大工程,美国军队要买一万支火枪,接这个工程的商人根本不会做枪,他自己既没有工厂,也没有机器,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行,他就把这个火枪的制造过程部件化了,然后各个部件都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而他自己就只干一件事,就是当着政府官员的面把部件组合成一支成型的枪,然后证明这个枪从部件到成品,质量都有保证。
泰罗是运动员出身,所以他最熟悉的就是秒表。
所以,他对面企业主无法管理的困局,首先抄起来的家伙,就是秒表。
他发现,老板们并不知道工人每天能完成多少产量,所以很多工人就在磨洋工,于是他开始就算工人在完成一个作业的时候,需要做几个动作,每个动作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再计算一个人完成全部动作应该花的时间,再进一步推算出工作一天应该达到多少产量。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之所以选择《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作为阅读对象,是因为有次听到朋友讲起这本书的故事。
无论是讲到有趣的“磨洋工”的故事还是弗雷德里克·泰勒先生面临工友的生命威胁的事迹,都令我印象深刻。
我不禁感慨,泰勒先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为追求真理的那种义无反顾实在是令我钦佩。
遂对该书颇感兴趣,于是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翻阅数天,写下此文。
这本书是一个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向美国人强调效率问题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效率低下的原因;第二部分提出自己解决效率低下问题的科学措施,并进一步阐述了管理科学。
我认为本书比较精彩的地方之一就是泰勒对于“磨洋工”现象的分析及普及的观念。
“磨洋工”现象是当时美国工业企业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泰勒先生分析并总结出导致该现象产生有三个原因:工人们误以为全力以赴地工作会导致工人群体失业、现行管理制度下的劳资关系不友好以及雇员多凭经验行事,而非科学原理。
接下来泰勒对三个原因分别做出解释。
首先,工人们由于听到了“全力以赴地工作会导致工人群体失业”的谣言,所以不敢全力以赴工作,但泰勒先生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次,在计时工资模式下工人们的消极怠工,而在计件工资模式下工人对于雇主提高工资承诺的不信任而引发的积极性怠工。
泰勒在这个原因中的普及的观念主要是开宗明义的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他想要改变劳资的对立关系,因为他们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雇主通过压低雇员工资而获得最大产出的方式是不明智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最后,单凭经验行事很容易造成的无效率操作。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个原因超越了雇员和雇主的知识,是双方都不曾意识到的,泰勒先生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的,他亲自去工厂成为工人中的一员,通过他在工厂里的观察而提出以科学方法代替单凭经验办事。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精选9篇)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精选9篇)《科学管理原理》该书主要写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
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下面给大家分享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篇1一、泰罗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的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目的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为了达到最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旧的传统的经验管理。
(2)科学管理的实质泰罗在191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发表证词时,对科学管理的实质作了全面的解释即工人与雇主间一次彻底的"精神革命"与"思想变革"。
(3)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第一,工作定额原理。
泰罗通过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它构成了每个工作日标准定额的基础。
标准定额是对工作进行管理的依据。
第二,人事培训制度。
科学地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并循序渐进地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
第三,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指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
第四,标准化原理。
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作业环境下进行最有效的生产。
第五,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改变原来的那种经验工作法,代之以科学的方法。
第六,实行职能组织制。
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两种管理的职能。
但是,这种职能组织结构,因违反“统一指挥”的原则而没有得到推广。
第七,实行例外原理。
泰罗认为,规模小的单位可采用上述职能组织原理,规模比较大的单位,还需要运用例外原理。
所谓例外原理,就是高层次主管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繁事务的负担,把处理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高层次主管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创作的管理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
这本书对于现代管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让我深受启发。
泰勒在书中开篇就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管理中对于雇主和雇员利益冲突的固有看法,强调了双方合作和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下,工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往往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标准化的流程。
而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要通过对工作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找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标准化。
例如,通过对铁锹作业的研究,泰勒发现不同的物料需要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铁锹,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这种对工作的精细化研究和标准化制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工作定额原理。
泰勒认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
通过对工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所需时间进行精确的记录和分析,去除不必要的动作和浪费的时间,从而确定出完成一项工作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这样制定出来的工作定额,既能够保证工人在合理的劳动强度下完成工作,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泰勒还强调了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所谓“第一流的工人”,不是指最优秀的工人,而是指最适合某项工作的工人。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每个工人的特点和能力,然后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泰勒主张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培训和教育。
这种培训不仅包括工作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薪酬制度方面,泰勒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度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来支付工资,工作效率高的工人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工作效率低的工人则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
科学管理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科学管理》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内容提要在旧的经验管理模式下,存在很多的不足,劳资双方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科学管理的出现恰恰可以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下,很好的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管理实践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关键词盈余数量“积极性加刺激“管理差别计件工资一、科学管理的几种观点1、进行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泰罗认为,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和工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在旧的管理模式中,认为工人个人利益和雇主的利益是相对立的。
工业企业中劳资双方的思考和兴趣都集中在劳资双方所取得的盈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上。
资方总是尽可能多得到盈余,而劳方则想尽可能地得到工资。
这就是盈余分配问题。
在工厂中生产一件产品都有一定的销售价格,在生产这件产品过称中,就已经发生了一些费用——成本。
如果减去其中的成本,剩下的就是盈余。
这个盈余中有一部分是资本家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工人的工资。
这就是过去劳资双方所关注的焦点。
当资方发觉产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就实行降低工资——减少工人在盈余中所占的份额,作为避免损失,保持利润不变的办法。
至于工人则很少愿意降低自己的工资即使是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
工人想尽可能的从盈余中得到更多的工资,而雇主则想分到更多的利润,于是就造成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所在了。
由于这样的盈余问题引起的纠纷,往往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有时甚至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不愿合作共事。
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上,而是更多的转移到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
在产品售价降低或者不变的情况,要是工人和雇主的各自利益想维持在原来的水平或是得到更高的利益分配,那么他们就要尽量提高产品的产量——也就是谋求最大的工作效率。
工人能到较高的工资回报,而雇主能得到较为低成本的劳动力。
这就有助于了双方的矛盾的化解,促进生产的发展。
所以,提高劳动生存率是创立科学管理的理论出发点,也是确定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基础。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李明橙《科学管理原理》是我进入大学后第一本读完的学术性的书,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者对社会性问题思考的深奥性与严谨性。
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被世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此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泰勒在18岁那年考入哈佛的法学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但泰勒并没有放弃他的人生,一如既往地坚定地朝着目标走去。
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里有泰勒在米的韦尔钢铁公司的描述。
他写道:“我明确地告诉他们,我现在站在管理者一边,会尽可能地让机床生产出其应该产出的工作产量。
这立即引发了一场战争。
”当然这场战争自然是泰勒与工友之间的战争,当时的泰勒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不惜让自己成为同事眼中的“敌人”。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像泰勒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守信念,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创造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通过一系列简单的事例来指明,由于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活动中都存在低效问题,导致整个国家遭受巨大损失。
第二,使我们(社会上的所有人)相信对这种低效的补救方法在于系统性的管理,而不是去找才能超常的人。
第三,证明最优的科学的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学科,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所有人类活动,而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作者用他独特的见识与智慧让我相信科学管理魅力无穷。
《科学管理原理》用最简洁明了大众化的语言向像我们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及如何运用它。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科学管理原理产生的背景,而第二部分则具体讲述科学管理的本质、优越性以及如何实践。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部分的内容,关于科学管理原理产生的背景、原因,我想能大致分为下面的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尚未引起重视,且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人们向来对于直观的浪费感触颇深,例如实体物质浪费,但人们由于对人力资源浪费的认识需要记忆力和想象力,尽管我们每天在人力资源损失大于我们在实体物质上的损失,但我们却深为后者所用,对前者却丝毫不动心。
科学管理 阅读笔记
Scientific ManagementFrederick W.TaylorSource: Except from: Testimony before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January 25, 19121时代背景与作者彼时正值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从工业革命后手工工场与机器化工厂出现至此,提高产量的方法一直是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如增加机器和工人,20世纪的生产方式依旧同18世纪的纺织工厂相似。
泰勒曾先后担任机械工、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总工程师1,深知工厂效率的低下与工人阶级的困顿,一线的工作经历使他的理论面向实践,并得以在短周期内完成检验。
2科学管理理论内容“科学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而言的,一是规则化: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最佳方式;二是分工:包括工人间的分工、工人与管理者的分工。
管理者的责任不止在于要把动作方式教给工人,还在于组织和训练工人。
其优势在于被管理与管理者双边,为前者提供了持续的激励,使后者自愿地承担起一系列重担与责任,这些责任又被划分定义为四个方面,即“科学管理的原则”:将隐性知识归纳为可记录、可显示、可公式化的规则。
科学地挑选工人,系统训练、发展工人能力。
使科学方法与工人融合。
管理者与工人职责均分、密切合作、减少摩擦。
此外,还有三个问题值得单独拿出来讨论。
2.1强调双赢其实开篇第一段便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优势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端。
产品数量与质量提高,雇主的利润得以提高,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
而回顾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纯依靠机器和工人来增加产量的方法使美国工人的的收人极端微薄2,1932年美国劳工的平均日工资仅为0.52美元,在接近60年之后,1890年才增长至1.46美元,而1869-1890年美国劳工收人没有发生任何增长,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32.2 将管理职能从工作中分离科学管理原则第一条,提出由工人的经验估计到管理者的科学规则。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范文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1《科学管理原理》是一本很经典的书。
从词义上理解,管理通常被理解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上对管理的理解是这样。
平常人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应用管理一词的。
但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中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
并且顽固的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
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于管理定义的一致解释。
科学管理之“科学”。
这里所说的科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它是相对于“经验”来说的。
科学管理之前,工厂中工人的工艺、技能是通过前人继承,自己探索、积累,或者说全凭工人的经验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教与学。
科学管理,则是通过对工人工作的'每个动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谓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关于研究的对象。
得说明一下,那个年代,世界是相对简单的。
服务业的概念可能还没时兴,因此科学管理主要说的是工业。
那时工作内容也是以机械劳动为主的,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非是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在科学管理之前,劳资双方是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
那时的管理体制,是试图让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
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学管理的提出,是为了改变“积极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现状。
科学管理的原则,又或者说是基本内容。
包括以下四条: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所著,这本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对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勒在书中开篇就指出,当时的管理方式存在着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
工人普遍采用“经验法则”工作,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其一,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经验方法。
这意味着要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例如,通过对砌砖工作的研究,泰勒发现了最佳的砌砖动作和节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
不是随意挑选工人,而是根据工作的要求和工人的能力进行匹配,并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工作。
这一点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并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实现高效工作。
其三,与工人衷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管理不是管理者对工人的单方面指挥,而是双方的合作。
管理者要为工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工人要积极配合管理者的工作安排,共同遵循科学的工作原则。
其四,管理者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
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管理者高高在上、只发号施令的形象,强调了管理者也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为提高效率做出贡献。
在书中,泰勒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数据,详细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应用和效果。
例如,在搬运生铁的实验中,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了工人的最佳工作量和工作节奏,使得搬运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泰勒还强调了工时研究和标准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工作时间的精确测量和分析,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标准,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管理原理不仅关注工作的方法和流程,还注重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章,科学管理的原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阐述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目标和基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科学管理原理的具体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科学管理的定义。
下面是橙子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1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
协调,不是不和。
合作,不是个人主义。
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
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科学管理原理》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正如泰勒的定义,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是,雇员和雇主利益具有一致性,除非实现雇员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
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绝对的一致性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通过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和发掘雇员的技能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达到提高生产率,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标,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这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步骤,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将动作规则和作业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接着管理人员将这套方法传授给工人,对其进行专业、科学的培训;管理人员要和工人亲密交流、密切合作将科学高效的方法运用在工作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工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
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由工人承担大部分任务,事实上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起那些工人无法胜任的任务。
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科学管理原理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很简单,现在看来有很多局限,比如仅仅运用于个体工人提高效率而缺乏作为企业整体的方法指导,仅仅用利润来衡量雇主和雇员的利益,但是其解决当时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的目标无疑是圆满达成。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那些管理理念和方法,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是那种枯燥乏味、满是理论说教的学术著作,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书中提到的科学管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冷冰冰、毫无感情的管理方式。
泰勒强调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关注工人的需求和福利。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工作过的一家小工厂。
那是一家生产零部件的工厂,规模不大,但活儿可不少。
我在那里负责的是产品质检这一块儿。
刚进去的时候,一切都显得乱糟糟的。
工人们似乎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和流程。
就拿生产线上的组装环节来说吧,工人们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在干活儿。
有的人动作快,有的人动作慢,产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这时候,老板着急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办法改进。
于是,他尝试着引入了一些所谓的管理方法。
比如说,规定每个工人每天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
这听起来好像挺合理的,是吧?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就来了。
因为没有考虑到每个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条件的差异,有些工人为了完成任务,开始粗制滥造,产品的不合格率反而上升了。
这就和泰勒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泰勒强调的是,要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
而我们老板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老板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他开始认真研究每个工序,记录每个工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哪些步骤可以优化,哪些动作是多余的。
比如说,在组装一个零部件的时候,原本工人需要从一堆零件里挑选出合适的,这个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
后来,老板就专门安排了一个人提前把零件分类整理好,这样组装的工人就能直接拿到需要的零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精选12篇)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精选1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篇1管理学无疑是最与时俱进的学科之一。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枝繁叶茂,今非昔比。
但是,管理学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
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温经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这一回头,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
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劳动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的人。
泰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达到雇主和雇员的双赢。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其实很简单,尽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采取许多科学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但是,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此理论体系,并无畏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却非常人所能及。
他提炼的科学管理核心为:寻求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同时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而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此外,他还开创性地提出,要将管理和劳动分离,并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标准的设计程序进行。
上述理论及措施现在虽然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给世人以极大的震惊。
此后,泰勒的追随者进一步丰富了其科学管理体系。
亨利·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是当时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范本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范本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章,科学管理的原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阐述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目标和基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科学管理原理的具体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科学管理的定义。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
协调,不是不和。
合作,不是个人主义。
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
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科学管理原理》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正如泰勒的定义,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是,雇员和雇主利益具有一致性,除非实现雇员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
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绝对的一致性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通过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和发掘雇员的技能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达到提高生产率,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标,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这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步骤,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将动作规则和作业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接着管理人员将这套方法传授给工人,对其进行专业、科学的培训;管理人员要和工人亲密交流、密切合作将科学高效的方法运用在工作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工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
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由工人承担大部分任务,事实上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起那些工人无法胜任的任务。
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科学管理原理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很简单,现在看来有很多局限,比如仅仅运用于个体工人提高效率而缺乏作为企业整体的方法指导,仅仅用利润来衡量雇主和雇员的利益,但是其解决当时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的目标无疑是圆满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是美国发明家、工程师、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874年,泰勒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中途辍学。
1878年,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并在此进行了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标准,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 1901年,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此后一直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泰勒首部论述其管理思想的论文是《计件工资制》,在此基础之上,相继出版了《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后这两本书被收集到一起,合编为《管理原理》,这些著作共同构成了其科学管理理论。
二、背景介绍泰勒处的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在1861年到1865年,美国爆发了内战,并以北方军胜利告终,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是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整体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19世纪七十年代,爆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工业突飞猛进,在十九世纪末工业总量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当时的美国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工厂工人“磨洋工”现象,雇主指挥不当、管理不科学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与生产力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尖锐,这些问题开始引起管理学家的注意,并对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泰勒便是其中之一,其《科学管理原理》便产生于这个年代。
在研究的过程中,泰勒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直接观察和计算,获得大量数据,是早期的实证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主要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阐述效率的重要性,并分析当时美国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最后确定科学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雇员财富最大化和雇主财富最大化,并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是解决效率低下难题的科学操作方法,主要是进行两类管理,即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一)差别计件工资制(作业管理)在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之前,当时企业中所推行的工资制度,主要有: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
泰勒认为,现行工资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
例如,日工资制,工资实际是按职务或岗位发放,这样在同一职务和岗位上的人不免产生平均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发现努力工作对他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减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
这就将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
又如在传统的计件工资制中,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多干多得,但超过一定范围,资本家为了分享迅速生产带来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资率。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获得比原来计日工资略多一点的收入,没有激励作用。
于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方案。
其主要内容是:(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
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测量和计算,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
(2)制定差别工资率。
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
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都是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
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二)工作定额原理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
当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必然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改善工作表现,泰勒提出了工作定额,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他提出:(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
(2)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并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
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
(三)标准化原理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
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
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四)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组织管理)泰勒主张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际是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
具体说来,计划部门要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
(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
(3)拟订计划并发布指令和命令。
(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
在现场,工人或工头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泰勒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案例分析(一)铁锹实验早先工厂里工人干活是自己带铲子。
铲子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而且铲不同的原料时用的都是相同的工具,那么在铲煤沙时重量如果合适的话,在铲铁砂时就过重了。
泰勒研究发现每个工人的平均负荷是21磅,后来他就不让工人自己带工具了,而是准备了一些不同的铲子,每种铲子只适合铲特定的物料,这使工人的每铲负荷都达到了21磅。
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种有两种标号的卡片,一张说明工人在工具房所领到的工具和该在什么地方干活,另一张说明他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上面记载着干活的收入。
将不同的工具分给不同的工人,就要进行事先的计划,要有人对这项工作专门负责,需要增加管理人员,但是尽管这样,工厂也是受益很大的,据说这一项变革可为工厂每年节约8万美元。
泰勒因这项实验提出了新的构想:将实验的手段引进经营管理领域。
计划和执行分离。
标准化管理,是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使得许多企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它的许多效率措施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使用,科学管理的影响还随处可见。
泰勒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标准化、计量化作业管理,这在现代企业中都不过时。
现在企业实行的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ISO系列标准认定、计量化管理等等,都有科学管理的影子或者说是科学管理的翻版或者精华版。
泰勒在美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美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都因为泰勒的思想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管理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文化,一种可以使企业、社会、政治快速长大成熟的力量。
从美国经济的总体来看,1890—1921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一倍,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从60小时降至50小时。
1919—1929年十年间,劳动效率提高了43%。
一位历史学家所罗门·法布里坎特把这一时期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归结为三个因素:一是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二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说;三是更好更廉价的动力来源。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泰勒制功不可没。
其它很多国家也从泰勒的管理思想中受益。
日本是最早实践并推广泰勒制的国家之一,1870年,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占到80%以上,不到5%的人从事制造业。
但是,在1912年或1913年,日本就出现了泰勒的著作,并且科学管理的思想在日本得以快速的传播,成立了许多研究泰勒的学会。
泰勒的管理思想被大量应用于日本的工业企业,从而促进了日本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科学管理为日本工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五、对泰勒管理理论的评价和意义泰勒制具有二重性列宁认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做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等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巨大贡献(1)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的现场作业管理方法在实际的生产组织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采取了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许多倍。
(2)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促使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为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
(2)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
(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