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习主动学习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习主动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习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语文的信心。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到语文有趣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语文。

例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抓住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对课文稍作讲解后就让学生小组内编演课本剧。

不让自己坐在板凳上听老师昏天昏地的唠叨,而让自己当演员来表演,学生们高兴极了,编台词,练表情……就连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动了起来,有了角色,舞台上同学们把猴子、猫头鹰、袋鼠、狮王的形象表演的淋漓尽致,精彩极了。

整节课我并没有费力地去讲解,只处于一个指导、帮助的位置,但学生在编排、表演过程中把整篇文章都变成自己的了,体会到了各角色的特点,更深深领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在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摘要:“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

”“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叙述了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转变《新课程》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情感纽带。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众所周知,许多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

二、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要单单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论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论文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1、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2、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3、加强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

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4、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种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论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功能,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堂成了教师阅读分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须改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有意识地凸现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加以融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语文;学生;学习方式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地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不断地探讨新的教育途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

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果”,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

例如《理想》一课是一首哲理诗,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加强理解。

可以这样导入——“理想”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或是对未来的设想。

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之浅见

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之浅见

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之浅见《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每个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知识的组织者、课堂的导演者、引领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主阵地的表演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历来都是以教材和教师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毫不奇怪,这主要是基于对教学过程本质的陈旧认识。

这种认识认为,知识就是前人所积累下来的全部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结论继承下来并传播下去。

求学之道不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什么事物,不过是从现成的“知识贮藏罐”中取出东西来。

在这样一种教学过程的认识中,自然是没有学生的位置的。

这使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被扼杀,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

要改变这一现状,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必须着眼于对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改造,在教学中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和学的关系。

我们必须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重新认识。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才能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营造课堂人文环境呼唤师生平等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是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宽松、有趣、和谐、平等、愉悦的课堂环境,做到以生为本,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人教版新课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就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认清原有学习方式的弊利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

书本知识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实践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学习的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是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几乎没有。

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没法获得直接体验。

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是不是全不对呢,也不能机械的一概否定,其优点也应继承与发扬。

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

在一定条件下,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善于抓住主客观条件,把接受式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追求外表形式的变化。

忽视学习方式的本质,放弃传统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把“满堂灌”变成表面标签式的合作、探究活动化教学后,反而成了“满堂乱”,把旧有的比较“扎实”的教学,被大“杂烩”的虚假合作、讨论活动所替代,转变学习方式成了空话,不会踩到点子上。

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变化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变化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目前,中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在全国使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在教育改革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

在以前的教育中,只是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关个性的过程。

本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与实验是希望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更是一门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大舞台,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即要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氛围,又要积极倡导新课程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更是一门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大舞台,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即要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氛围,又要积极倡导新课程标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与无私地给予,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像工厂里的工程师一样,按照自己既定方案塑造学生,使学生成为被批量生产的规格统一的产品。

这就忽略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关系,教和学的创造性和“教学相长”的意识。

在课程和教材的设置上,带有统一性特点和家长制作风,全国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价。

在实施传统教材时,教师的地位处于绝对权威之中,教师对学生实行控制,学生被迫服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教育的要求也随着改变。

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呼唤着教师新角色的到来。

那么,新角色又是如何呢?《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为我们指明了课改的方向,而且指出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教师不仅是传授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是激励学生前进的伙伴和朋友。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角,只有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走向新课程知识传授者,才能给课程改革,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推动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改革。

二、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人教版新课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是课程实施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而各册新教材均编排了好几首古诗,古诗看似内容简短,实则意蕴深长,或空灵、或豪放。

有的古诗朴实秀丽,有的委婉动人,于短短几言之间包含了诗人想像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学诗若能进入其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进入意境,体验诗的意境美呢?这就需转变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古诗中。

一、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语文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下,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一.背景分析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这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这次教学改革要改的是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

二.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论文

浅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要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教学要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理念不断更新,目标不断调整。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大纲——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标准,改革一浪接一浪,也让人产生诸多疑问:语文教学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究竟应该如何统一?诸如人文性的泛化与语言训练的缺失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是什么?语文课怎么上,你再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模式,再也不好说哪种教学方法最好.可以这样上,也可以那样上,都能找到理论依据.尽管其中有些观点相互排斥、甚至对立,还是很难说谁对谁错,孰优孰劣。

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面对目前这样的局面,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避免刻意。

一旦刻意追求某种风格时,教学思路容易单一,教学就会不自觉地带有某些程式化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希望每天的课堂是新颖的,不可预知的,如果我们每天是老套路,用一种方法教,即使我们设计还是很精彩,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不管是诗意课堂,还是情景教学,不管是对话教学,还是读写结合,具体操作上常变常新才会有生命活力,才会吸引学生。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采取多方面的、形式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觉悟、自觉行动的金钥匙,进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自主学习、自觉提高的轨道,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

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充分发挥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是新课改中语文学习的首要特征。

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体现的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感觉头疼的是作文的教与学。

教师感觉头疼的是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作文要求与指导无法兼顾全局;学生感觉头疼的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本就单调乏味,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更是逼迫自己大大压缩了休息时间,眼中所见、耳中所听都非常有限,这作文不就是锻炼我说假话、编故事的能力吗?面对如此境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动的脑筋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通过名家名作的阅读欣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同龄人的美文佳作的阅读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日记、写片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同学间的互批互改促进共同进步;将同班同学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评析;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公开发表……如此的坚持、努力,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在此基础之上,老师再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捕捉身边的信息,引导其发展辨析美丑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努力将”要他写”变成”我要写”,作文教学还会是令师生双方都感觉头疼的事情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使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让他们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方式论文

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方式论文

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由、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在日常教学中经过实践之有效、效果良好。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自我教育中创新。

首先,扩大阅读量,丰富学习生活。

在自由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读。

其次,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开阔视野。

联想不仅能唤起学生创新欲,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很多新思想、新发现都是联想的产物,想象是智力活动最有活力的方面,是学生创新的起点和源泉。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想象尤为丰富,只要老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空间,允许学生自由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他们的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让学生敢问、善问。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种难能宝贵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

要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

另外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经这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另外,老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被动提问逐步走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它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

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 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站在这样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观点会不谋而合,对许多问题将产生新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重建了学习的概念:创设一定的环境,给出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不断形成认识,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不断建构中发现意义。

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这个层面上探讨,学习应该不拘泥于课堂,而必须走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多样而丰富的。

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直面当前的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得顾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包括:语文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是负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是没有实践就没有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就失去生命的课程。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情感性和生活性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里,哪些学习的方式是我们语文学科应该运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呢?接下来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思考和实践来谈谈语文学科多样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的语文学习研究性的语文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和有能力研究的专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或个人的某个问题,从中习得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

像课题研究、科学实验、文献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都可以是语文研究性学习。

而且由于研究性的语文学习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整合、灵活运用、总结提炼、反思重构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要面临的挑战更大、意义更大、收获也更多。

例如,九月份开学初,此时正值秋色宜人、天清气爽、喜迎丰收之际。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几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后,对季节的变换、秋天的风景、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问题兴趣渐浓。

我建议他们课前课后注意观察和思考,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过去,语文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记住语文的知识点,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但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以应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更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从纸笔作业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

过去,语文教学主要以纸笔作业为主,学生通过课本、作业本等纸质材料进行学习。

而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本、在线学习平台等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图表等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在于从单一的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过去,语文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学生只需被动接受。

而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则要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学习技巧。

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从泛泛地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

过去,语文教育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习范围较为广泛。

而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学习的深度和思考的层次。

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培养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将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纸笔作业到多媒体教学转变、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从泛泛地学习到深度学习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本文探讨在新课程改革形式如何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彻底改革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改变侧重于教师分析、讲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名符其实的主人。

我们必须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正确有力地推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语文教学程度不同地变质为应付考试的训练。

表现在学习方式上,观念陈旧,效果低下。

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流程便是通过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机械化地反复操练,逐步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哪有发表自己理解和看法的机会?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哪儿还称得上是学习的主人?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对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与修正,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

1.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我们必须丢弃自己的“高高在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满堂灌与一味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

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位学生突然问道:“曹操为什么不把带上火的箭再射出呢?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不就完了
吗?”这一问着实让我傻眼了,这似乎与教学无关啊!但我能够置之不理,敷衍了事吗?我没有搪塞,更没有训斥,而是接过话题说:“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假如他真这么做了,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好好地研究、讨论一番。

”于是,教室里读书声议论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

不一会儿,有的同学说:“带上火,箭就射不远了。

”有的同学说:“曹操怕自己的营地着火。

”有的同学说:“当时,雾大,敌军来袭,情况是那么突如其来,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还有心思去细想呢?”还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出此绝招用草船借箭,就连在一起的鲁肃也想不到,更何况是曹操?”乍看,这一质疑表面上好像与教学无关,实质上却是深读课文的契机。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我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合作、探究的生态氛围,才使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迸出智慧的火花。

2.不能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我们所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尽管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于是,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一节课
结束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

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只有形式多样,更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

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不顾教育的现实情况、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时尚,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要从单纯的模仿走向创造性的应用。

3.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但是,这种新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异化,为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因此,在实施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小心谨慎,话语不多,始终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害怕”“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给学生分析和讲解的声音。

他认为这便是自主的课堂,便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堂,岂不知,这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引导。

学生学习
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和平衡点,使“导”与“放”相融合,做到“导”“放”有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相互促进,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并存。

教师在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

因而,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

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引燃,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让不同体验进行交流和争辩,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是啊,不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我又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并组织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寒冷的冬天可以锻炼
人。

”还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寂寞、孤独,这首诗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多妙的发现啊!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潮流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使语文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