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养生知识,中医十二经络,你知道多少

养生知识,中医十二经络,你知道多少?你如果对中医养生比较感兴趣的话,肯定知道我们的身体有许多经络之分。
而且中医治疗的时候,只有达到这些经络相通,人们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快来看看中医十二经络,你知道多少呢?各个经络的功效以及对治方法,大家赶紧学习一下吧。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如果能时不时的拍打一下经络,无疑对身体也是极好的,到底十二经络是哪些呢?对应什么功效呢?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对治方法:拍打通用部位+肺经+前胸+后背+头面部+用拉筋凳拉筋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对治方法:拍打通用部位+大肠经+肺经+肚子+用拉筋凳拉筋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胃经不通:咽喉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对治方法:拍打通用部位+胃经+肚子+头面部+腹股沟+用拉筋凳拉筋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养生十二筋络口诀

养生十二筋络口诀养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而身体的脏腑筋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养生中,理解和掌握十二筋络口诀,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一、头筋口诀:祛风养头,大杜小青,两广三少,活血通经。
这句口诀主要是指针对头部发丝、窝风、头晕、眩晕等不适症状进行养护的方法。
二、肩筋口诀:修身养正,点身顶头,三阳入户,气血通行。
这句口诀主要针对肩部、颈部等处的不适症状,通过舞蹈、练习气功等手段来帮助改善。
三、背筋口诀:保肝护肾,四五脊广,两膝相依,曲直相成。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体内部重要器官的健康且使身体安于自然状态的动作。
四、臂筋口诀:上下内外,阳明胃经,太阴肺经,通透有净。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促进血液的循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腕筋口诀:手脉与手心,经典绝伦,镇痛消肿,增强抵抗。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手部的穴位来进行抗炎降温、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六、腰筋口诀:全身之本,三阳俯仰,六合一空,唯得下دا。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腰部,避免腰椎病等疾病的发生,同时改善腰腿酸痛的不适症状。
七、腿筋口诀:虚实相济,春夏复秋冬,天阴地寒,养护终身。
这句口诀主要是针对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血管、神经等进行养护的方法,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八、足筋口诀:清热解毒,补肾壮阳,千金之验,举重若轻。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足部的健康,防止脚气、足部皮肤病及其他脚部疾病的发生。
九、手筋口诀:上脉之源,下脉之枢,经络交会,通行七音。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手部的经络和穴位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功能。
十、心筋口诀:化阴生阳,育精成神,阳明诀守,内旺外柔。
这句口诀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并以此教导人们保护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十一、肝筋口诀:平肝疏肝,五种阴阳,心脾滋荣,祛病扶危。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肝经来帮助患有肝火的人缓解症状,同时改善胃肠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介绍了经络养生法。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畅通与健康相关联。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以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健康。
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方法。
其中,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经络的健康和调养,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经络的通畅与健康,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养生知识。
2. 经络养生法概述经络养生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通过调养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经络共分为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
经络养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调理饮食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理对经络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经络特点和对应的脏腑,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
例如,经络肝经与目窗(眼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摄入一些具有滋补肝经和明目作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鱼类等,来保持肝经的健康。
2.2 经络按摩经络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血液循环的一种方法。
按摩的方式可以使用手指、手掌或特定的按摩工具,按摩时可以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特点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和经络、消除疲劳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膀胱经络的刺激点位于脊柱两侧,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点位来缓解腰痛和泌尿系统的问题。
2.3 经络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循环和通畅。
经络运动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经络的运动方式,也可以选择全身性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改善血液流通和经络系统的运作,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十二经络具体养生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对于每条经络都有对应的养生法。
具体的养生法有以下几种:3.1 肺经肺经为水道之海,养生法应以润燥清肺为重点。
十二条经络养生(完全版)

小贴士
• 1、每晚搓脚心,也就是按摩涌泉穴100下, 可保健、长寿(医理为引火下行,引气血 归于肾)。 2、怎样调节涌泉穴:(1)、按摩感觉如 无弹力,海绵,肾为很虚,还有体质虚寒 者,都应用艾灸方较(2)、如脚心发热, 愿放在被外,为肾火旺,肾阴不足,要揉 涌泉穴;(3)、金鸡独立法对任何体质都 有很好的引血下行的效果。
足太阳膀胱经
• 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由头走脚,起始于睛明穴,结束于至阴穴。
主治疾病
•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感冒、发烧、哮喘、 肺炎;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痢疾、 胃下垂、肝炎;其他疾病的失眠、关节炎、 中风后遗症、腰背痛。
膀胱经主要的穴位
• 睛明 位置鼻根两侧 作用预防近视眼和眼部疲劳 (按揉方法宜 右手扶头后右上方,左手中指向右手方向) • 肺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 冠心病 • 厥阴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 冠心病 • 心俞 位置沿后背肩胛骨内侧 作用治疗胸闷,可以预防心梗、心绞痛、 冠心病
手厥阴心包经
• 从胸走手 起始于天池穴结束于中冲穴
主治疾病
• 主治心血管近病的心慌、心动过缓、心动 过速;其他的恶心、中暑、休克、小儿中 风、呕吐。
主要的穴位
• 天泉 位置腋内横纹、臂中心下2寸 作用胸痛、心悸、突然害怕、心跳很快 • 曲泽 位置肘内横纹中间 作用胸闷、憋气,高血压、头旋晕,胸口发憋 • 郄门 腕内横纹上约10公分的臂正中 作用突然性的心绞痛、急性心梗 (穴位很深,宜 按摩手拇指按住,被按摩手转动 ) • 内关 位置腕内横纹上三指,臂正中 作用尤其是治疗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的要穴,双 向调节心律,对人体情志的调节,心血供应调节都很有功 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
1. 经络概述:经络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其中包括12条主要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
经络是连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纵向通道,是调节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之一。
2. 经络的分类: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3. 经络的功能:经络功能包括运输、调节、防御和环境适应等方面。
经络通过运输气、血、津液和免疫细胞等,实现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
同时,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参与人体的调节和维持。
经络也承担着防御作用,抵御外部病原体和内部异常病理。
4. 经络的应用:经络理论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节经络来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同时,经络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健康咨询、养生保健、按摩理疗和针灸等方面。
近年来,经络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的关注,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经络养生方法一:梳“常梳发,头不白”头为“精明之府”,它汇集五脏六腑的精气,有50多个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
俗话说:“千过梳头,头不白”,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头皮循环,疏通经气,调理血脉,还能解除疲劳,改善功能,帮助睡眠。
梳头时从一侧鬓角开始,逐渐过渡到头顶,再到另一侧鬓角。
其中,鬓角和额顶是易生白发之地,要多梳几次。
注意动作要轻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觉头皮发热即可。
此外,还可以用梳子轻叩头顶百汇穴、两侧天冲穴及脑后风池穴,有助于加强头部经络系统与全身器官的联系。
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动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头屑产生。
经络养生方法二:搓“搓面庞,洁脏腑”脸有多干净,脏腑就有多干净。
”光洁红润的面部不仅使人精神焕发,还是脏腑功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人体的主要经脉大多经过面部,分布着十几个要穴。
经常搓面,可以起到、整体保健的作用,但是,搓脸有讲究,不能像搓澡那样用力,要顺肌肉纹理、逆皱纹方向,即两手轻轻地贴住脸颊,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内向外轻按眼角鱼尾纹处,最后用两掌心交替在额头从下向上摩擦,至脸部发热微红即可。
脸上有伤口或明显时,要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经络养生方法三:熨“熨双眼,能明目”很多人时常感觉“累从眼入”。
的确,“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围有多条脏腑的经脉,它们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觉得疲惫不堪。
“熨目法”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眼部保健法,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捂眼睛,就像给双眼盖上一床温暖的棉被。
两眼闭合,眼球先顺时针慢慢转动几周,再相应地逆时针转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掌心的温热,再加上眼球的转动伸拉,会使眼部代谢加快,气血充足,视力改善。
但要注意,熨目转睛时需保证手部和眼部的清洁;且手法要轻柔,按得太紧会使眼球受压,导致视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后看不清楚的感觉一样。
经络养生方法四:扬“扬脖颈,护颈椎”脖子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通过。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原则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原则中医的时间观念和经络理论十分重要,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器官和经络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个经络,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对应不同的器官和经络,同时也对应不同的饮食和养生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原则。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子时对应的是肝经,养生原则是“早睡早起”,睡前半小时不要做过于刺激性的事情,如看电视、玩电脑等,同时要避免熬夜。
食物上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和碳水化合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丑时对应的是肺经,养生原则是保持安静和深呼吸。
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睡眠充足,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运动或静坐冥想。
食物上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粥等,要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寅时对应的是大肠经,养生原则是“清晨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肛门卫生。
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饮酒和熬夜等。
4.卯时:早上5点至7点卯时对应的是胃经,养生原则是“早起喝水”,可以喝一杯温水或加一些蜂蜜,帮助排毒,改善胃肠功能。
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量进食和空腹。
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馒头等。
5.辰时:早上7点至9点辰时对应的是脾经,养生原则是“早餐稳定”,吃平衡营养的早餐,注意饮食规律。
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应该多吃一些干净、易消化的食物。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巳时对应的是心经,养生原则是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思虑,要保持心情愉悦,放松身心。
饮食上建议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
7.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午时对应的是小肠经,养生原则是午餐要吃得饱并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不要过度进食,不要过快进食。
多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少食肉类等酸性食品。
8.未时:下午1点至下午3点未时对应的是膀胱经,养生原则是保持身体均衡运动,避免长时间的坐姿、站立或走路,同时要注意排尿和饮水的规律。
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思虑,建议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 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等。
8.鱼际穴手平伸像鱼肚子边际处。
属火穴。
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即消化不好。
9.少商穴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指掐效果不佳,用三棱针点刺一滴血效果好。
二、手阳明大肠经1.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即皮肤和毫毛)如肺功能弱体内毒素就会在大肠经淤积。
脸上的痘疹、身上的湿疹,可用刮痧法把毒素刮出去。
2.大肠经属阳明经,即气血很旺的经络。
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如手肿胀,按大肠经上痛点即可。
3. 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用手敲大肠经小臂这段,如长期便秘的人这段会很敏感。
还有一种方法,即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即手腕至食指大拇指侧处)这一段大肠经。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2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大拇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呼吸和水液代谢。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窦,沿着手臂外侧,终于食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肠道功能。
3. 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中,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足大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和吸收,以及补充气血。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耳朵后面。
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分解营养物质。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眉间,沿着脊柱后侧,终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代谢。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沿着手臂内侧,终于小指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的末端,沿着手臂外侧,终于眉毛之间。
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角,沿着头部和躯干侧面,终
于足小趾的末端。
主要功能是调节胆囊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腿部内侧,终于胸部。
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
十二经络时间指南十二经络

十二经络时间指南十二经络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经络,它们分布在全身,起到了输送气血和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每条经络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里都有不同的活动和兴奋程度,并与人体器官相应。
通过了解和利用这些时间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
1.3点至5点(肺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肺经活跃的时间,肺主气机,呼吸道疾病易发,此时应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5点至7点(大肠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大肠经活跃的时间,大肠主气机的排泄功能,应该利用这个时间段排便。
同时,早起活动也有益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3.7点至9点(胃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胃经活跃的时间,胃主受纳,因此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此时应该吃一顿丰盛而有营养的早餐,切忌空腹或者吃过量油腻的食物。
4.9点至11点(脾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脾经活跃的时间,脾主运化,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营养。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适量进食,尽量避免负重劳作和剧烈运动,有助于肠胃的健康。
5.11点至13点(心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心经活跃的时间,心主气血,因此午休是非常重要的。
午餐后适量休息,可让心脏得到放松,有助于调整体力和精神状态。
6.13点至15点(小肠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小肠经活跃的时间,小肠主受纳和分析,是理解消化系统吸收情况的黄金时间。
午餐后最好选择轻食,以免对小肠产生过大负担。
7.15点至17点(膀胱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膀胱经活跃的时间,膀胱主排泄,多喝水并有规律地去上厕所,有助于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
8.17点至19点(肾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肾经活跃的时间,肾主藏精,因此晚餐前多喝水,有利于肾脏排毒和调节体液平衡。
9.19点至21点(心包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心包经活跃的时间,心包主灵魂,此时进行家庭聚餐、社交活动或者放松心情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情绪和心理素质。
10.21点至23点(三焦经活跃):这个时间段是三焦经活跃的时间,三焦主调节体温和气机。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十二经络养生法。
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传导通道,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协调运行对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的简要介绍:
1. 太冲养生法:太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2. 太渊养生法:太渊是足太阴脾经的起点,按摩太渊穴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
3. 太舌养生法:太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按摩太舌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4. 太冲养生法:太冲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便秘、腹痛等症状。
5. 太白养生法:太白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太白穴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胃痛。
6. 呉曲养生法:呉曲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按摩呉曲穴可以舒缓肩颈疼痛、头痛等症状。
7. 大抻养生法:大抻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按摩大抻穴可以缓解腰痛、肩膀酸痛等症状。
8. 太阳养生法:太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9. 戴星养生法:戴星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戴星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胃痛。
10. 清冷养生法:清冷是足阳明胃经的起点,按摩清冷穴可以消除口臭、缓解口干等症状。
11. 汗竹养生法:汗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按摩汗竹穴可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
12. 阴包养生法:阴包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按摩阴包穴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头痛等症状。
以上是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络养生法的简要介绍,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来调理身体,促进经络的畅通和健康。
但在实施时,建议找到专业的医师指导指导。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络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贯穿上肢,起源于胸部,主要功能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潜在作用包括疏散风寒,润肺止咳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上肢,起源于鼻孔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通便利肠,清热解毒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走行于下肢,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主治功能包括健脾开胃,消化调节等。
4.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背、臀部和下肢,主要功能是主导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安神定志,养心安眠等。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指尖处,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主治功能包括养血明目,利尿通淋等。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温肾阳,益精补肾等。
8.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脾胃功能,主治功能包括补脾健胃,化湿利水等。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包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心包保护和调节,主治功能包括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和头部,起源于目睛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三焦功能,主治功能包括通神活络,疏风清热等。
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胸部和背部,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胆汁的产生和排泄,主治功能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肝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气血运行,调节肝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润燥通经,疏肝养血等。
十二经络养生技巧

十二经络养生技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流动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养生非常重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十二经络的养生技巧,帮助大家保持身体健康。
1.足太阳膀胱经:可以穴位按摩来舒缓背部疼痛和调节膀胱功能。
按摩脊柱两侧的“臀肺俞”和“脾俞”穴,可以缓解背部不适和改善膀胱问题。
2.足阳明大肠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大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沿着腹部中线按摩,可以缓解便秘和帮助排毒。
3.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按摩手臂的“四白”穴位来舒缓手臂疼痛和调节消化功能。
4.手阳明胃经:可以进行胃部按摩来促进消化和缓解胃部不适。
在胃部的中心位置,用手掌按摩并轻轻按压,可以帮助胃气运行。
5.足少阳胆经:可以按摩头部的“足三里”穴位来缓解头痛和改善胆囊功能。
用手指轻轻按压太阳穴和头部两侧的“风池”穴,可以舒缓头痛和放松神经。
6.足少阴肾经:可以按摩腰部的“命门”穴位来促进肾脏功能和益肾养血。
用手指按摩腰部两侧的腰骶部,可以缓解腰酸背痛和改善肾脏问题。
7.手少阴心经:可以按摩胸部的“心俞”穴位来促进心脏功能和舒缓心悸。
用手掌按摩胸骨上方的穴位,可以改善心血不足和心悸。
8.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进行胸部按摩来促进心包的循环和缓解胸闷。
用手掌按摩胸骨两侧的穴位,可以促进心包的气血流动。
9.足厥阴肝经: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来缓解肝气不舒畅和改善睡眠。
用手指按摩足部的“太冲”和“行间之穴”,可以促进肝气的平衡和舒缓情绪。
10.足少阴脾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脾胃功能和消化吸收。
用手指按摩腹部中下方的穴位,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和调节脾胃功能。
11.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按摩手臂内侧的穴位来缓解手臂疼痛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用手指按摩手腕内侧的穴位,可以舒缓手臂酸痛和促进心血流通。
12.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进行手臂按摩来促进三焦功能和改善头晕目眩。
用手指按摩手臂的外侧,可以改善身体不适和调节三焦功能。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1.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器官和组织,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2. 经络养生是通过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调理经络,保持经络通畅,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 经络养生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养气血”,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经络养生的重点是要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平衡,避免气血阻滞或失调导致的疾病。
5. 经络养生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6. 经络养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宜盲目跟风,应根据中医理论和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养生。
7. 经络养生要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寒凉或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8. 经络养生要注重情绪调理,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对身体健康有益。
9. 经络养生要注重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
10. 经络养生要注重环境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保护身体健康。
11. 经络养生要注重季节调理,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气候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应环境变化。
12. 经络养生要定期进行体检和中医理疗,及时发现身体健康问题,进行调理和治疗,保持身体健康。
医学经络知识点总结

医学经络知识点总结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奇脉三个方面。
经脉是指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共有12条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络脉是指经脉的支行,主要分布在经脉的两侧,共有15条络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络、足阳明胃经络、足太阴脾经络、手少阴心经络、手太阳小肠经络、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少阴肾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少阳三焦经络、足少阳胆经络、足厥阴肝经络、手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络、足太阴脾经络。
奇脉是指人体内既不是经脉也不是络脉的通道,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共有8条奇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和带脉。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连接脏器组织、沟通上下左右四肢、调节生理功能等。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通过调节经络系统,可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对于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加强中医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增进人民健康、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络理论,可以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对中医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努力将其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贯穿于全身,并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以及经络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经过颈部到达头部。
它主要负责眼睛、头部和背部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阳气的活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前侧,沿上臂走向肩部。
它主要影响鼻、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气血的循环。
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侧面,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涉及耳朵、面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后侧,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耳朵、面部和头部的功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眶下,向上行经头部,循颈部、背部下行至足底。
它对于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影响阳气的循环。
六、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下,向下行经面颊、喉咙,绕过乳房部,沿着腹部下行至足背部。
它主要调节口腔、消化系统以及乳房的功能,对于脾胃功能的平衡非常重要。
七、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两侧,向上行经脚背,通过膝部绕行胸胁至夹腋下。
它主要调节肝脏和胸胁部位的功能,对于情绪的调节和血液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八、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外侧,向上行经足背,通过膝部连接大腿和腹部,再经腹部上行至胸胁。
它的主要功能涉及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能够调节胆囊和胆汁的分泌。
九、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背部、臀部到达足背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功能,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
十、足阳明小肠经足阳明小肠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手臂后侧到达掌心。
它主要影响耳朵、面部的功能,对于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络与健康

十二经络与健康讲解一、十二经络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十二经络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我们把十二个经络集中到6个互为里表关系的经络来讲解,比如:顾客的肾经出现了问题,那么肾经和膀胱经是互为里表,膀胱经是表,肾经是里。
那么肾经出现了问题肯定会影响到膀胱经的功能和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讲这两个经络大概可以产生的问题一起讲解出来。
又比如:肺经和大肠经是互为里表的一对经络。
那么肺经出现了问题,可以直接反应在人体的部位就是脸上的各种斑点。
因为肺司呼吸、主皮毛。
你的皮肤和头发出现问题,尤其是皮肤问题,如:中老年妇女脸上的斑可以直接判断肺经有了问题,需要梳理、疏通。
从中医生理角度讲:肺经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大肠经的运化功能,那么大肠经的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多数的时候都会出现如:便秘,而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这个人的脸上有很多的斑,多数患者都有便秘。
便秘就是肺经出现了问题引发的大肠经一同出现情况,那么因为大肠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排泄的废物没有在应该的时间内排出体外,大肠盲目的吸收了很多不应该吸收的物质导致皮肤出现了斑点。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脸上的问题都在皮肤上面做文章是一个误区,因为根本原因不是在皮肤。
这也是我们玉玄针法治疗仪可以美容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二、十二经络虚衰与健康的讲解肾经与膀胱经的问题解释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经络养生方法一:梳
“常梳发,头不白”头为“精明之府”,它汇集五脏六腑的精气,有50多个穴位与全身器官关系密切。
俗话说:“千过梳头,头不白”,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头皮血液循环,疏通经气,调理血脉,还能解除疲劳,改善神经功能,帮助睡眠。
梳头时从一侧鬓角开始,逐渐过渡到头顶,再到另一侧鬓角。
其中,鬓角和额顶是易生白发之地,要多梳几次。
注意动作要轻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觉头皮发热即可。
此外,还可以用梳子轻叩头顶百汇穴、两侧天冲穴及脑后风池穴,有助于加强头部经络系统与全身器官的联系。
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动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头屑产生。
经络养生方法二:搓
“搓面庞,洁脏腑”脸有多干净,脏腑就有多干净。
”光洁红润的面部不仅使人精神焕发,还是脏腑功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人体的主要经脉大多经过面部,分布着十几个保健要穴。
经常搓面,可以起到美容养颜、整体保健的作用,但是,搓脸有讲究,不能像搓澡那样用力,要顺肌肉纹理、逆皱纹方向,即两手轻轻地贴住脸颊,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内向外轻按眼角鱼尾纹处,最后用两掌心交替在额头从下向上摩擦,至脸部发热微红即可。
脸上有伤口或明显痤疮时,要注意避免这个动作。
经络养生方法三:熨
“熨双眼,能明目”很多人时常感觉“累从眼入”。
的确,“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围有多条脏腑的经脉,它们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觉得疲惫不堪。
“熨目法”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眼部保健法,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捂眼睛,就像给双眼盖上一床温暖的棉被。
两眼自然闭合,眼球先顺时针慢慢转动几周,再相应地逆时针转动,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掌心的温热,再加上眼球的转动伸拉,会使眼部代谢加快,气血充足,视力改善。
但要注意,熨目转睛时需保证手部和眼部的清洁;且手法要轻柔,按得太紧会使眼球受压,导致视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后看不清楚的感觉一样。
经络养生方法四:扬
“扬脖颈,护颈椎”脖子是人体的“交通要道”,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通过。
但是,此处“路窄车多”,气血很容易淤滞,久坐不动、频繁低头看手机等不良习惯也最伤颈椎。
最简单有效的颈椎保健方法就是多抬头,这个动作被古人比喻为“仙鹤饮水”:脖颈扬起、挺胸抬头,下颚向前探出;接着收回下颚、微微低头,再抬头挺胸重复上面动作。
这样做相当于颈椎的向上牵引,有利于伸展颈椎周围组织,疏松黏连在一起的小筋节,刺激督脉等经络系统。
练习时越慢越好,每次8-10次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患颈椎病的人,动作要更轻柔,量力而行。
“绕胳膊,活关节”“五十肩”、肩周炎等疾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肩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顾名思义,“月”字为肉、“户”表示门,寓意此处为身体的门轴。
而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经常转动,肩关节才不会僵硬。
导引法中的“龙首凤翼”是有效的保健方法,“龙首”形容身体昂头竖颈,“凤翼”比喻双臂像鸟儿翅膀一样开合。
练习时将两手自然放于肩上,向左转腰,右臂前摆绕肩关节转动、左臂后摆转动,两肘前后拉开成一字,然后反方向练习。
经常锻炼还有助于消除背痛。
开始做时动作可能不标准,此时不要心急,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经络养生方法六:旋
“旋手腕,防僵硬”键盘、鼠标、方向盘等都被称为腕管“杀手”,手部长期呈一种姿势容易积劳成疾,出现手部麻木、灼痛、腕关节肿胀、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症状。
用电脑工作、娱乐之余,有意识地做旋转腕关节的动作是简单有效的缓解办法。
也可以取一根木棍,中间用绳子系好后悬挂到高处;双手分别握住木棍两边,不断旋转木棍,使绳子拧紧;接着反向转动手腕,解开绳子。
通过充分旋腕,可刺激心经的神门穴,肺经的太渊穴等重要穴位,在舒筋活血的同时还能保健心肺。
需要注意绳子要结实,木棍粗细、长短适中,表面光滑,以免意外受伤。
“扩胸膛,强呼吸”胸部是人体的保健重地,心窝处有个重要穴位叫膻中穴,又称“气会穴”,是指凡和“气”有关的疾病,如气滞、气虚等都可以在这个部位调制。
膻中如果气机瘀滞,很容易产生憋闷、酸痛等感觉。
保健胸部讲究“扩”,可以准备两个哑铃,双手分别握住,直臂合于胸前,再向两侧打开。
整个过程手臂不要弯曲,这样一开一合扩展20-30次,让整个胸腔随之开合。
经常练习不仅保健膻中穴,还可以刺激任脉,间接调节人体脾经、心包经等阴经,缓解虚劳体弱。
需要注意的是,哑铃有不同的重量,要根据自己手臂力量选择。
老年人不适合举重物,可以用矿泉水瓶装上谷物等代替哑铃进行练习。
经络养生方法八:引
“牵引腰,老得慢”我们经常听到“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腰”这样的感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腰部疾患困扰,腰椎像老化的树干,一有触动,随时都有可能出问题。
“腰部牵引法”是古医书中多次提及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跪撑在床或垫子上,上体前俯,手臂尽可能地向前伸直,争取让下颌能够触到床面;臀部尽量向后坐,形成前后两个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充分拉伸脊柱。
这样做还能刺激腰部的“带脉”,缓解腰膝酸痛,调理生殖系统疾病等。
“引腰”动作每次可重复8-10次左右,练习时一定要尽量缓慢,因为快速拉伸只能收缩肌肉,慢引才能牵拉筋骨。
“摆尾闾,下盘稳”摆髋又叫“摆尾闾”,尾闾就是人类退化了的“尾巴骨”,藏在髋部。
尾骨尖和肛门连线的中点是尾闾穴,别名长强穴,人体阳气就是从这里开始生发的。
现代医学证明,久坐会导致人早衰,原因之一就是久坐会导致尾闾处劳损,损伤奇神经节,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摆动髋部很简单,开步轻松站立,先向左摆动髋关节,再向右摆动,然后逆时针绕一圈,再顺时针绕动。
如此循环十几次,不仅可以保护髋关节和股骨头,还可通调气血。
老年人初练时可以减低次数,动作尽量缓慢。
另外,不要在刚吃饱饭后马上练习。
经络养生方法十:走
“多快走,耐力好”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越有劲儿,人的寿命就可能越长久。
可随着社会进步,本用来走路的两条腿仿佛变成了“板凳”,久坐不动、以车代步等,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膝关节退行、血液循环减慢、心脑供血不足等日益普遍。
要想腿好,关键在走。
快步走时,全身肌肉会变成一个个的“泵”,通过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不断挤压、促进末梢血液回流心脏,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
此外,腿部还分布着肾经、膀胱经等,走动能牵拉刺激这些经脉,对相应脏腑起到保健作用。
快步走属于有氧运动,时间和强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决定,一般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
“抬小腿,血流畅”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得很多人并没有大段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对这样的人来说,办公、乘车、休闲聊天、看电视时利用好“碎片时间”,对日常保健也功不可没。
抬腿就是值得推荐的一个动作,身体抬头挺胸坐直,收紧小腹,慢慢抬起一条腿,使之与端坐着的身体尽可能地保持直角,坚持5-10秒后换另一条腿;也可以双脚脚跟同时抬起,坚持一会儿再放下,并重复这一动作。
每天坚持做一会儿抬腿动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久坐的肌肉松弛和酸软症状,锻炼腹肌和下肢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下肢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等疾病。
经络养生方法十二:踮
“踮脚跟,练平衡”脚被称作“第二心脏”,在传统医学中被誉为“精气之根”,双脚的不同区域里,有着身体很多部位的反射区,还有太白穴、太溪穴等6个重要的脏腑经络“原穴”。
脚部保健有很多种,比如足浴、足疗等,其中,最简便易行又效果显著的方法莫过于“提踵颠足”:全身放松,双脚并拢站立,两脚跟慢慢向上提起,注意脚趾抓地、脚跟尽力上抬;头部自然上顶,肩臂松沉;然后轻轻地颠动足部。
温馨提示:“踮脚颠足”可以直接刺激足跟,锻炼足底和小腿肌群,改善足跟痛等不适。
长期锻炼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加强小脑功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练习时最好选择土地、木地板、塑胶等有弹性的地面,以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