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怎一个“性”字了得
沉沦作品赏析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翻译及鉴赏
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翻译及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之作,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地、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气。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④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⑤怎敌地:对付,抵挡。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郁达夫《沉沦》
从电影电视到书籍漫画,可谓无孔不入 。 日本男人个个都像君子,待人彬彬有礼,可一
旦涉及到性问题,很多人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变得特别放肆。谈论起女人和性来,个个眉飞 色舞、毫无顾忌 。 日本有些公共场所可以男女同浴 。
日本性节
日本性文化
日本最吃香的妓女不是年轻女人,老年妓女却 是愈老弥香。
家可不要以为光顾这些妓女的都是老年男人, 恰恰相反,年轻男子才是老年妓女的真正主顾。
一些澡堂里为顾客搓背、倒水、递毛巾衣物的 竟是五、六十岁的妇女,某些温泉茶座里陪茶 的除美丽的小姐外还有一些老婆婆,这些场合 的服务的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是男青年。
……因 为是留学生的缘故,我比同学的日本 人在年龄上基本上要大了十来岁,有时候会和 这些年纪比自己小十来岁的日本同学聊天。久 而久之,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
摹拟的颓废派 本质的清教徒
《沉沦》是中国现代小说“心理——情绪”模式的 代表作。与传统小说讲故事的叙述不同。
其叙述重点不是外在世界, 而是内在世界。小说情 节主要是以对象主体心理的变化为线 索,作品中的 背景、环境以及气氛,无不被烙上人物心态的主 观 印记。
《沉沦》是这样开篇的: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冷。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 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降,愈筑愈高 了。……
之作……
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发 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了有力的辩护。
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
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 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 遍的所在。
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的。还有 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Word最新版)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通过整理的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1.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胡适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郭沫若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新潮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c.《风波》d.《阿Q正传》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b.《沉沦》d.《迟桂花》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叶灵凤c.幐固d.张资平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b.创造社小说家群d.乡土文学作家群11.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沉沦》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1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
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
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
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
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篇2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一千字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一千字篇一郁达夫作品读后感郁达夫,这个名字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沉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读完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觉得主人公那孤独、苦闷的内心,可能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刻的真实写照吗?他在异国他乡的遭遇,那种被歧视、被冷落的感觉,也许是郁达夫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许是那个时代众多留学生的共同心声。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 这句话简直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进了我的心里。
我们谁没有过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呢?郁达夫的文字,就像秋天的雨,冷冷的,却又能打湿你的心。
他不刻意去美化,也不刻意去丑化,就是那么真实地把生活的无奈、人性的复杂摆在你面前。
他描写景色的时候,那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西天的角上,还有些黄云,看得出同鱼鳞似的。
” 这简单的一句,却让我眼前浮现出了那片天空。
但有时候我也在想,他的作品是不是太过于悲观了?是不是把人生的苦难放大了?也许是那个时代的黑暗让他只能看到这些,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
不过,反过来想想,这不正是他的独特之处吗?如果都是些歌舞升平、花好月圆的描写,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总之,读郁达夫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
我不禁想问,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又能坚守住自己的几分初心呢?篇二郁达夫作品读后感郁达夫,这名字一听,就觉得充满了故事。
读完他的作品,我真是感慨万千!《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那个穷困潦倒的“我”,和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工,他们之间那若有若无的情感,哎呀,真的是让人心里痒痒的。
郁达夫把那种微妙的情感描写得太到位了,就好像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我觉得郁达夫这人真有意思,他怎么就能把人的心思琢磨得那么透呢?他写的那些人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和缺点,可就是让人觉得真实,觉得亲切。
郁达夫《沉沦》独异性之略谈
郁达夫《沉沦》独异性之略谈1103班111040113 夏玲玲14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发表于1921年,该小说一发表就以其“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而引起广泛的争论。
小说写的是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故事,主人公在性欲的苦闷中受着弱国小民的屈辱与煎熬,最终走到了颓废的尽头。
用郁达夫自己的话说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小说中的“他”,是一个很典型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他”作为中国留学生,性格忧郁孤僻,同时多悉善感,内心自卑,甚至有变态情结。
但同时又有个性解放、民族富强的要求和愿望。
小说的情节并不离奇动人,但它的深情与大胆的描写很震撼读者的心。
小说的情节,或者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一个“沉沦”的过程,在此我认为这“沉沦”成了郁达夫创作的独异性,主要体现在“零余者”及“性”的描写。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沉沦”的两个主要原因,或者说有两条主要的线索,从中感受小说的“零余者”及“性”。
第一,是国家弱小的原因。
他在异国他乡,受到侮辱和嘲弄,很大程度上受了“弱国小民”身份的拖累。
在这样的背景下,使他多愁善感,内心自卑,“零余者”的形象浮现。
其一,因为祖国弱小,他确实受到了来自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的侮辱。
在异国他乡,个人就是国家的代表,受到外国人的侮辱,内心是很痛苦的,自尊所受的煎熬和自信所受的打击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既然祖国弱小,这自然会在他心灵上形成一层阴影,“祖国弱小”的念头,无时无刻不闪现他的脑际,遇到任何事都会毫无理由地往这方面想,把任何迹象或别人的行为都往侮辱或藐视方面想,给自己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压力,日积月累下来,也就不堪重负了。
这方面的原因,在小说中有很明白的表现,主要是第二点。
他误解了那两个日本女学生的眼光后,以为受了莫大的侮辱,在日记中写道:“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高考满分作文—— 怎一个“情”字了得
怎一个“情”字了得吉林一考生寓言材料中,富人所以认为儿子聪明而怀疑邻人,完全是感情先人为主的缘故。
然而,寓言毕竟是寓言,它虽然蕴含一定的生活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诚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感情的左右,可"感情"代替不了"认知"的"理",相反,"理"大于"情","情"趋从于"理",怎--个",博"字了得呢?怎一个"情"字了得?据《吕览•去私》篇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你说的是解狐吗?他不是你的仇敌吗扩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惟荐的是县令,并没问谁是我的仇敌呀!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
因此才推荐他。
"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
祁黄羊想了想,说:"让祁午做吧,他是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您问谁能当法官,我就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事实上,祁午正如父亲所料,他办案精细果断,政绩裴然。
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贺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请"的束缚。
怎一个"情"字了得?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欧丽。
30《声声慢·寻寻觅觅》-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0 《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寻寻觅(mì)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戚。
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郁达夫《沉沦》
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态眷恋。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在 主人公眼里,自然的最突出特点是 什么?
主人公性心理变态的种种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 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 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 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 人了”
1904年,私小说第一作(山田花袋)
男主角时雄,人到 三十五,完成了作 为人的天然使命— —功成名就、娶妻 生子,却还觉悟到 自己的私欲——爱 上学生芳子,又因 为种种世态人情而 道貌岸然地不能抒 发自己的爱欲,最 终因为无法得到爱 欲的满足……
日本《红楼梦》
通过源氏的生活经 历和爱情故事,描 写了当时社会的腐 败政治和淫乱生活 上层贵族之间的互 相倾轧和权力斗争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 主线,而源氏的爱 情婚姻,则揭示了 一夫多妻制下妇女 的悲惨命运。
《沉沦》1921.5,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 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 “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 “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 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 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 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评”栏发 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了有力的辩护。 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 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非意识地 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 遍的所在。 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的。还有 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 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攻击和否 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郁达夫感激不尽。
沉沦读后感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
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地被异性诱惑着。“他”对异性渴望却又无法得到,竟压抑到了可笑又可悲的地步。两个日本女学生打身边走过老久,他还在孜孜不倦地回味那眼波。但他仍是那个垫在海涅诗集上题写“娥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赠别友人的纯洁的文学青年,倨傲地仰着白净的脖颈。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无法赦罪的囚徒,欲念被自我囚禁在一方监牢里憋屈得苦不堪言,一旦有一天把持不住开了那牢门,心便如久系的野马欢叫着奔出栏棚撒野——他终于做了偷窥之事,又终于顺了回欲念进了“卖酒食的人家”。然而事最终却又没成,但他却自知坏了操守,悔恨交加,甚至动了轻生之念。到底是个单纯自爱的青年啊!
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篇观看《沉沦》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一次偶然机会,我听闻郁达夫与我所喜欢的日本作家太宰治有些相似,之前的我只听说过他,却不曾了解过,这也借机去读了他的著作《沉沦》。
我本人说实在的,一向是个极度悲观的人,也有一段时间堕落过。
不是为了此文或者虚荣附和之词,而是真真切切的那样,我想不只是我,每个人多多少少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深深痴迷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也喜爱陈懋平那样的随性,独特,欣赏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被王朔的言语拉住久久不能以自己的方式说话,也为韩寒的率真睿智幽默而疯狂过。
我爱他们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爱他们的自然和坦然。
而郁达夫他本人不仅具有上述特质,了解他后,倒觉得在他身上的那种自卑,甚至世人口里的负面情感在我看来是这世界上最真诚的东西,比起那些华丽的辞藻我更爱这份赤裸裸的坦诚,我也努力着不受这人情世故的影响,在我青春的最后时光保留着自己的真心。
我以我全部的勇气承认,我是爱他的,也爱他的《沉沦》。
关于《沉沦》,有人说是他自己人生部分时间的写照。
他像太宰治那样把自家生前认为所犯过的罪孽通过滴血的笔尖公之于众,不同的是,太宰治是渴望得到爱的,极度敏感的,最后以自缢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而郁达夫所有的情绪的表达也好发泄也罢,也就是某些人口中抬不上桌的《沉沦》中的内容,却是他穷苦的家境和波澜的遭遇、当下的国情而酝酿出的,这些使他自卑,他不断地否定自己,但心里一直有希望,他会在犯错时告诉自己是错误的,他想好,可只靠他一个人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好了又有什么用,世界不会因为他发生实质上的改变,那是一份无奈与心酸,他只能不断沉沦,自我安抚,自我警醒,再又一次次自我堕落,任何人都不能体会他的心境,包括我自己,谁能说自己真的理解那份纠结与抑郁呢?我看到很多人压榨这部作品,论它登不上大雅之台。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罪孽,不要逃避,你我生来是人,便注定了不完美。
而郁达夫则将这份罪恶写出来,表达了他对国家富强的希望。
近代小说《沉沦》精选个人观后感
近代小说《沉沦》精选个人观后感近代小说《沉沦》精选个人观后感1在读毕《沉沦》时,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挣扎”,一位在异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在现实的打击与自身的质疑之中不断挣扎、无助。
《沉沦》的主人公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以郁达夫本人为原型进行塑造,他们的经历几乎吻合。
所以可不可以说,郁达夫是借这个虚拟的自己表达当时的某种情感呢?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的忧郁是在外界与自身的双重压力下逐渐加剧。
从小丧父,时局动荡,学习环境不断变化,自我的天性遭到压迫,亲人的不理解,自己的否定迷茫,都造就了他敏感多疑的个性。
在辍学回家、幽居高阁的那段时间,他的抑郁已经发端。
而后长兄带他远赴日本求学,语言不通、性格不合的他只能面对一天天与同学背离却无可奈何的窘境。
但是这境地是旁人造成的吗?不,是他一步一步将自己逼上了这条路。
他说:“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他说:“自家是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他说:“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多疑怯懦、他的自卑激进,将自己牢牢束缚,绝不肯给旁人机会开解自己。
他与周遭同学渐渐失和,与兄长突生嫌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做了什么去挽救吗?没有,他唯一做的就是怨天尤人,甚至放弃自我,自毁前程。
既然认为错误都是由他人造成,那么何谈正视自我,端正态度?在*中,我注意到一点,就是他经常说中国的弱小,甚至在侍女问他“府上何处”时,他也只敢回答“支那”,像这样全无民族自尊,处处鄙夷自我的人,又谈何理解认同?在另一方面,也就是欲望方面,他也表现得异于常人。
也许是生活学业的不如意增加了他的苦闷,也许是未经人事的新奇但求之不得的气恼催化了这种欲望,初见女学生时的羞怯激动,偷看旅店主人的女儿洗澡时的澎湃,偷听他人行秽乱之事时的震惊苦闷……都一点一点加剧了他的自卑。
在遇见心爱的女子时,他大可以勇敢地追求、展现自我,即使被拒绝,至少努力过,也不至于后悔。
时代的苦果,性格的悲剧——读《沉沦》得到的启示
250 ) 5 1 0
向他袭来 , 常是 “ 着一双 清泪”时常感 到“ 冷得可怜 ” 常 含 , 孤 。 于 是 他 在孤 独 和忧 愁 中 涌 起一 阵 阵 怨恨 的感 情 .视异 国 的 日 本 学 生 为仇 敌 :他 们 都 是 日本 人 , 们 都 是 我 的仇 敌 . 总 有 “ 他 我 天 来 复仇 , 总 要 复 他 们 的仇 ” 强烈 的 自尊 感 和弱 国子 民 我 。 的 自卑 感 同 时 纠缠 着 他 的 心 灵 ,透 不过 气 来 的压 抑 使 他 精 神 上 不 能 完 全 自立 , 情 颓 丧 至 极 , 社 会 “ 到 与 世 人 绝 不 相 心 被 挤 容的境地去 ” 。这 一 切 , 他 青 春 的 躯 体 里 . 在 引起 了 强 烈 的 骚 动 ,他 把 寻求 心 灵安 慰 的 希望 全部 寄托 在 自己 的情 爱 幻 想 世 界 里 去 了 , 期 得 到补 偿 。 以 因 而 我们 看 到 主人 公 在 日记 上 大声 疾 呼 : 我 所 要 求 的就 “ 是 异 性 的爱 情 ! 天 呀苍 天 , 苍 我并 不要 知 识 , 并 不 要 名 誉 , 我 我 也 不要 那些 无 用 的金 钱 .你 若 能 赐 给我 一 个 伊 甸 园 内 的 ‘ 伊 扶 ’使 她 的 肉体 与心 灵 全 归 我 有 . 就 心 满 意 足 了 。 ” 只 是 . 我 他 渴 望 得 到一 位 女 性 的爱 情 而 已 , 是 人 基 本 的 生 存 需求 , 是 这 本 最 根本 无 可厚 非 的事 情 。但 内心 的怯 懦 义 使 他 根 本 没 有 勇 气 拿 出实 际行 动 去 追 求 异 性 的爱 情 。他 只得 一 面 不 由 自主 地 去 偷 窥 女 孩 洗 澡 、 偷 听 情 人 幽会 、 着 胆 子 逛 妓 院 , 面 又 痛 去 壮 一 骂 自己是 “ 生 ” “ 贼 ” 畜 和 狗 。这 矛 盾 的行 为 折 磨 着 他 脆 弱 的 心 灵 , 楚 的感 受令 他 窒 息 , 觉 无 法 再 存 异 国 的土 地 上 活 下 去 苦 感 了 他 陷入 了一 种 病 态 的 心理 状 态 中 了 。 最 后 , 主人 公 在 清 醒 和糊 涂 交 汇 的精 神 状 态 下 望 着 西 方 颗摇 曳不 定 的 明星 , 水 横 溢 , 海 自杀 。 然 他 平 时要 强 、 泪 投 虽 不 甘沉 沦 , 却 在 奇怪 的 欲 望 引 诱 下 不 可 自拔 地沉 沦下 去 , 但 进 而 彷徨 失 措 , 最终 以这 样 惨 烈 的 方 式 毁 掉 了绝 望 中的 自己 。 他 不 仅结 束 了 自己 的人 生 旅 程 . 留给 了 读 者不 尽 的感 慨 。 也 为什么拥有两方现代 进步思想 的“ ” 如此的脆弱呢 ? 他 却 因 为异 国生 活 中难 以言 说 的孤 独 和 苦 闷使 得 他 理 性 上 的成 熟 与 感 性 上 的脆 弱 并 存 。 正 值 青 春 期 的 “ ” 离 祖 国 , 离 家 他 远 远 人 , 人 篱 下 的感 受 深 埋 心 中 : 寄 日本 同学 的嘲 笑 令 他 挺 不 起 腰 杆 , 时 忍 受 着 蔑 视 和 耻 笑 : 窦 初 开 的他 爱 慕 女 孩 , 望 着 时 情 渴 爱 情 。但 是 连 这 正 当 的婚 恋 要 求 都 得 不 到满 足 ,他 内心 痛 苦 着、 煎熬 着 、 沦着 , 烈 的 冲 突 似 汹 涌 的 火 山岩 浆 时 时 在 寻 沉 激 找 爆 发 的 突破 口 。 因此 当他 认 为 连 日本 妓 女都 瞧不 起 自己 时 , 他 失掉 了最 后 的尊 严 , 底 爆 发 了崩 溃 了 。 彻 小说 毫 不 掩 饰 地 揭 示 了一 个 青 年 因恋 慕 年 轻 女 孩 所 致 的 情 绪躁 动 和 内心 的 阴 暗 , 是 它 所 展 现 出 来 的 , 是 色 情 和 下 但 不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零余者的艺术表现——郁达夫《沉沦》的表现风格
[摘要]《沉沦》艺术得表现了“零余者”得形象,凸显了他得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得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关键词]《沉沦》痛苦和孤独病态眷恋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讲:“我是一个真正得零余者!”“生在这个地方,世界和世界上得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那个“零余者”、“多余人”得感受,给他得创作《沉沦》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得方式,使他从自我得忧郁情绪动身,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得种种病态心理.这也形成了沉沦得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得病态眷恋,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
《沉沦》精于描绘主人公得痛苦和孤独,他不仅总爱自愁自怜,而且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视抛弃,身受经济和精神得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自怜自卑.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得地点”,他所感到得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作品中主人公得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具体有如下线索: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不人得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得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性道德得解放,在五•四时期,是被大声疾呼地倡导过得.wwwcoM周作人讲“一民族得文明程度之高下,即能够道德律得宽严简繁测定之,而性道德之解放与否足为标准……”这是对向。
沉沦赏析
1927年《沉沦》原版封面惊骇世俗的心灵坦露——《沉沦》赏析《沉沦》写成于1921年5月,是郁达夫早期小说的代表作。
作品以大胆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以及身处异域而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而产生的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抒写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迫切愿望。
零余者形象:《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于: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际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三、作品对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的呈示在“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着一定的警策作用。
性描写:《沉沦》对于主人公性苦闷的描写曾经是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作色情描写,这里的性苦闷正是当时“时代病”的一种症状,对于它的真实反映,深刻表现了病态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人的性格与灵魂的摧残与戕害,因此,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钱杏邨便曾认为它表现“性的苦闷与故国的哀愁”紧密结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苦闷”、“经济苦闷”和“政治苦闷”(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其次,作品对性苦闷的真率描写是对封建传统道德的一种有力挑战。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被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论郁达夫》)艺术特征:①“自叙传”的文学观。
郁达夫曾经指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郁达夫《沉沦》
《沉沦》1921.5,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 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 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 “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 “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 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 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 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第二讲 郁达夫的文字 ——品《沉沦》
◆ 郁达夫 ( 1896—1945) 名文,浙江富阳人。 九岁题壁四座惊
◆ 十年海外苦羁留 1913-1922,留学日本; 1916年奉母命成婚。
1896 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 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通五门外语 : 日语、 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1904年,私小说第一作(山田花袋)
男主角时雄,人到 三十五,完成了作 为人的天然使命— —功成名就、娶妻 生子,却还觉悟到 自己的私欲——爱 上学生芳子,又因 为种种世态人情而 道貌岸然地不能抒 发自己的爱欲,最 终因为无法得到爱 欲的满足……
日本《红楼梦》
通过源氏的生活经 历和爱情故事,描 写了当时社会的腐 败政治和淫乱生活 上层贵族之间的互 相倾轧和权力斗争 是贯穿全书的一条 主线,而源氏的爱 情婚姻,则揭示了 一夫多妻制下妇女 的悲惨命运。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 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奠定了郁达夫在新 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陈西滢《闲话》认为:新文学十年来, “中 国 新出有价值的书’十种(实际上选了十一 种)。……“五四’文学革命十年来‘新文学 的 作品,要算短篇小说的出产顶多,也要算 它的成绩顶好了。我要 举的代表作品是郁达 夫先生的毋沉沦》,和鲁迅先生的《呐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沦》:怎一个“性”字了得摘要: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不仅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了解构,而且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带进了新文学创作中,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形式,它印证和揭示了人的内心深处某种被压抑的东西。
其小说中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文化”的恋母情结。
正是这种文化恋母,唤起了读者相通的潜意识,使小说家找到了绕过现实原则所造成的挫折及渲泄压抑的替代性补偿方式而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性文化恋母在现代文坛上,郁达夫是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小说出名的。
1921年10月,他的小说集《沉沦》{1}(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出版,在这部小说集中他以大致相同的叙事表现了一种被他称为零余者的病态人格及其苦闷心理。
这些小说以违反传统道德的自我暴露引起社会的轰动。
《沉沦》中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留学日本的青年,他们神经纤敏、孤傲多疑,经受着孤独、贫穷、性苦闷的煎熬,精神极度焦虑;他们才华出众而愤世嫉俗,却又自卑自怜;他们都渴望女性的爱,而其追求方式更多的是内心的渴慕与幻想。
自卑与渴念往往使其行为有些病态和变态。
他们企图以醇酒美人排解内心的苦闷,而结果却徒增空虚,精神更加颓唐。
由于身居异邦,他们在穷愁之外,还深感民族歧视的孤独和悲愤,所以其结局不是在孤独中病倒,在酩酊大醉后梦幻般的死去,就是精神崩溃,蹈海自尽。
《沉沦》及以后的许多小说,首先是完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审美特征,将一种主情主义的美学意识带进了现代小说中;其次是以大胆的自我暴露,冲破了古典文学的某些禁忌,将一种赤裸裸的抒情写意以及写“丑”的风气带进了文坛。
郁达夫的小说不仅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了解构,而且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带进了新文学中,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形式。
其文本成了一股挖掘不尽的源泉,一枝独秀于中国文坛的百花园中。
《沉沦》之所以在当时产生很大的轰动,除了以上说的原因外,笔者认为,它还印证和揭示了人的内心深处某种被压抑的东西。
这种东西充满了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欲望,时刻想冲出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的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在小说中的表现就是主人公的“文化恋母”。
潜意识在冥冥之中影响甚至规定着人的心理最细微的活动。
只要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经历一旦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潜在的它,就会外化为一种能为人所把握的情绪感觉。
郁达夫的小说中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情绪——恋母情结。
正是这种文化恋母,唤起了读者相通的潜意识,使小说家找到了绕过现实原则所造成的挫折及宣泄压抑的替代性补偿方式而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首先,小说《沉沦》有多处对景物的描绘,而这些景物描写出现的地方,都是主人公备感孤独、压抑、苦闷的时候,离开了这些,主人公的情感难以得到释放。
小说开头“他”译完华兹华斯的诗后,出神地望着高山斜阳以及残照在山的周围酝酿成一层朦胧的岚气,这时一位农夫的咳嗽惊醒了梦中的“他”,马上,忧郁袭来。
“他”要在自然中获得什么?“天气清朗的时候,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大求全孤寂的深味去。
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水天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
”“他”二十岁的一个晚上,独自一人从东京乘车夜行N市,满天星斗,蛾眉似的半痕新月,朦胧的夜气中大都市的点点灯火使“他”“胸中生了万千哀感”,早晨走到稻田中间的细路上,树林露珠、农舍炊烟使“他”“觉得前途好像有许多欢乐在那里等他的样子”。
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强烈反差,唤起了作者头脑中傲然卓立的与乡村有关的温暖回忆和亲切的记忆。
但一到晚上,旷野孤灯、茕茕孑立,风动桐叶,“他对于都市的怀乡病(nostalgia),从未有比这一晚更甚的。
”后来,由于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浴被发现,“他”搬到山上梅园,躲避着这事带来的恐惧和羞愧,也咀嚼着“窥浴”的愉悦。
搬进梅园不久,“他的忧郁症(hypochondria)又变起形状来”。
逃离了旅馆,却与兄长绝交;享受米勒田园清画一般的风景时,却听见身边苇丛一对男女偷情。
他“苦闷一场”,“就同落水的猫狗一样”回去睡下了。
这个患有严重“怀乡病”的人最后不得不望着“西方青苍苍的天底下”的一颗明星,想着自己的祖国,蹈海自尽。
前文虽然未把主人公在“忧郁”中到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抚慰和拥抱的一类与作家在叙事进程式中描写的景物分开,但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人公对充满人文精神景物的依恋。
日本的山川景物、都市灯火、人流为什么没有给他有效的抚慰?原因虽然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特别是浸染了人文精神的人化了的自然,对于无论是离乡背井的游子,还是宦海沉浮的士子,无论是孤独的,忧郁的,还是愤世嫉俗的,失意的,永远是一股最清新的风,一剂最强的安慰剂,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很有意味的符号,它是浸透在炎黄子孙血脉里的元素、基因。
郁达夫有较高的中国古代文化修养。
他谙熟古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许多高人雅士退守自然的掌故,秉承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统,在强弱两国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话中,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必然期望回到本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寻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憩园,疗治心灵的创伤。
这是郁达夫小说中表现出的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其次,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年青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于祖国。
但到了日本以后,他怀疑来日本的目的,怀疑求学问的意义,倒是强烈感受到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实验了受日本人轻侮的。
郁达夫在《雪夜》中写道:这些人中的日本人大多数都不懂礼貌,他们在态度上言语上处处都直叫出来在说,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管理你们的大日本帝国来做什么?他将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的情绪描绘成忧郁症。
其病根就是他那被深深扰乱了的灵魂和后面将要谈及的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
{2}另外还与中国低下的国际地位所产生的自卑感有关。
在这种异质文化强烈冲突碰撞的夹缝中,性格孤独、极端敏感和易动感情的他左右冲突,遍体鳞伤。
虽然几次发出“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的呼喊,但祖国受列强的欺凌,政变不断,国势衰微,哪里顾得上他呢。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在爱恨交织的无奈和眷恋中他最终选择了投海自尽。
表面上看,在一个性压抑、性变态者身上有那份强烈的文化恋母情结无异于给猩猩穿上人的衣服一样滑稽可笑,但是深入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的合理性。
因为“爱国”这种“文化恋母”情结,它存在于一个民族群体的无意识中,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尽管它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
正如荣格所说“集体心理的强有力的因素则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整个的世界,创造历史的也是集体的心理。
”{3}那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恋旧、恋祖以及叶落归根的情绪意识,这种潜在体验的普通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贮存,实质上就是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中国式的描述。
《沉沦》中的主人公在异国他乡遭受挫折侮辱之后,在极度压抑苦闷的绝望之中,情感升华为一种希望国家强盛,以死来警醒沉睡祖国的崇高爱国精神,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何况中国有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呢?第三,郁达夫在小说中大胆袒露了自己的性压抑、性苦闷、性变态。
美国的钱格在《从浪漫天才到病态人物——过去对郁达夫的评价》一文中说过:“他的小说表现了一种吸引力——一种和人类心灵深处最动人的感情连接在一起的吸引力。
”小说《沉沦》中的这类描写主要有几个层次:一是思慕女性,但一见到就呼吸急促,不敢与之说话,想多看而又不敢的矛盾苦闷;二是自我抚慰后,自感“罪恶”的苦闷与“恶斗”;三是窥浴和听到别人交合时的兴奋以及苦闷痛苦;第四是去妓院。
从叙事时间上看,作家遵循人物心理及其行为变化的过程,逐层深入地展示了人物性心理的矛盾冲突与发展,一直到最后主人公走进妓院,但一切该发生的却没有发生,“他”只能在怕羞、胆小畏缩、愤怒中借酒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夜。
这时我们发现,主人公始终没有走出“渴望——胆小、畏缩——自怨自责、忧郁痛苦——渴望”的圈子。
“他”在这个圈子里冲撞奔突,企图通过性的释放求得精神的愉悦、忧郁的解脱,只是这种做梦般的感觉稍纵即逝,马上又会陷入更新的精神牢笼之中。
“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有着心理残疾的人。
郁达夫三岁丧父。
在他家里,作为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性别意识的缺失使他从小就柔弱、胆小、害羞。
他依恋母亲,可是母亲常常不在家,家里只有奶奶和女仆翠花。
在郁达夫的自传中有一段记载,在南门外的水边一块大石条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坐在那儿,既不同其他小孩玩,也不愿说话,只是沉默地看远处。
洗菜的女仆说:“‘你在惦记着你的娘么?她是明后天就会回来了!’这小孩才回转了头,仰起来向她露了一脸很悲凉很寂寞的苦笑。
”这个情节很有意味,这里的“很悲凉很寂寞”几个字也很耐人寻味,它除了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潜藏着他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母亲才是他寂寞的终结,只有母亲才能使他悲凉的心情有一点宽慰。
而一个缺少男人的家里,他更多地体验着贫穷的压抑,还经常看到母亲被人欺侮后“在父亲的遗像前放声痛哭”。
“母亲一哭,他也不由自主地随着哭起来。
”所有这些,养成了他极端敏感和易动感情的性格。
郁达夫把这些带进了他的小说中,小说主人公身在异国,寂寞无助,自己的国家多灾多难,因此,“他”把一切忧郁的解脱寄托或暂时寄托在具有“母性”的女人身上,希望从她们身上获得一点体贴、爱护、安慰。
这种对女性的渴望,实质上源于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与其说《沉沦》的主人公性苦闷而致性变态,倒不如说是在深深眷恋着充满母性的一切温暖的胸怀。
就像邓晓芒在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时说的:“国民内在的灵魂、特别是男人内在的灵魂中,往往都有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婴儿,在渴望母亲的拥抱和安抚,在向往着不负责任的‘自由’和解脱。
”④《沉沦》中的主人公希望自己是这样,当然,在他所处的时代,这些“他”都得不到。
郁达夫以写“性”闯入了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言说的禁区,而且是以一种自我暴露的方式。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民间文化中,“性”文化这种暗流从未断流过,郁达夫不过是把那种讳莫如深的“性”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他不是在猎奇,寻求感官的刺激去赚取读者的廉价喝彩,他是以一种高尚的精神品位,十分自然地把“性”的美好与人类意识中最美好的恋家乡、恋祖国融合在一起,揭示和印证了小说中的“文化恋母现象”,这种勇气和胆量和他的文本一样,成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次策反。
{1} 郁达夫:《沉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 郁达夫:《忏余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版。
{3}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