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祖文化
妈祖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中文名: 妈祖文化 类别: 海洋文化
起始: 宋代 起源地: 湄洲岛 目录
概况
妈祖文化的内涵
妈祖文化的外延
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
神格内容
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
妈祖祭典详解
仪式
卤簿
船模
祭海
妈祖生平
妈祖传说与显灵
《化草救商》的传说
《神女救船》的传说
其它的著名传说
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
妈祖的称谓
妈祖、默娘的由来
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
其它称谓
妈祖民间信仰功用
庇佑的历史背景
祈晴
生育之神 求子
驱疫
镇压义军
抵御外敌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
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
各地妈祖庙
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妈祖文化的传播
海上传播
历代朝廷册封传播
宫庙文化积淀传播
航运贸易传播
学术文化研究传播
民间贸易传播
历史科研传播
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
精神财富
历史文献
涉及领域
学术影响
旅游文化
信仰文化
核心思想意义
展开
概况
妈祖文化的内涵
妈祖文化的外延
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
神格内容
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
妈祖祭典详解
仪式
卤簿
船模
祭海
妈祖生平
妈祖传说与显灵
《化草救商》的传说
《神女救船》的传说
其它的著名传说
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
妈祖的称谓
妈祖、默娘的由来
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
其它称谓
妈祖民间信仰功用
庇佑的历史背景
祈晴
生育之神求子
驱疫
镇压义军
抵御外敌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
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
各地妈祖庙
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妈祖文化的传播
海上传播
历代朝廷册封传播
宫庙文化积淀传播
航运贸易传播
学术文化研究传播
民间贸易传播
历史科研传播
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
精神财富
历史文献
涉及领域
学术影响
旅游文化
信仰文化
核心思想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妈祖文化的内涵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牺牲之后,移动图片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
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
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
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
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
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
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
“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
”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
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
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
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
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
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
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
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
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
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
妈祖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
讨会,厦门、宁德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
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台湾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
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
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
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
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编辑本段神格内容
妈祖文化的神格内容涉及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海洋学、建筑学、考古学、版本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与道教、佛教、儒学等文化有机地结合,汲取其精华,兼收并蓄,逐步形成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宋太宗赵匡胤建立宋王朝政权后,他的身边总有位华山道士张持的身影。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把君权与神权结合起来,崇道风气越演越神化,宋太宗惧怕天下人对他得皇位而不服,编造所谓“一担两天子”的神话故事。
而妈祖短暂的一生也正处在这样充满道气的时代,由此造就了妈祖其生前死后不少浓厚的道教色彩。
妈祖在世时,身为女巫,实际上是与宋代道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广为流传的“窥井得符”、“灵符回生”故事,尤其是神人授予的铜符,从此妈祖神通广大,奔波海上,法力玄通,人称“神女”。
这是典型的由巫得道而成仙的道教神话故事。
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云:“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
姓林,湄洲屿人。
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
”从中可知,自元祐丙寅(1086)妈祖民间信仰形成开始,至宣和五年(1123)“赐庙额曰顺济”,表明仅仅过了三十七年官方就对妈祖信仰的首肯认可。
宋徽宗本身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
他对妈祖首次封号,起因于北宋末高丽国王俣病死,其子继位,派使者来宋告哀。
“宣和四年,俣卒。
初,高丽俗兄终弟及,至是诸弟争位,其相李资深立俣子楷,来告哀。
诏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等尉。
”(《宋史》卷四八七)路允迪在途中遇险被妈祖显灵得救,才得以平安到达高丽。
他回国后将妈祖显灵护佑一事上奏朝廷,宋徽宗赐匾“顺济”于莆田圣墩庙,开了官方妈祖信仰之先河,无疑对民间信仰起了巨大的推动。
由于朝廷对妈祖的首肯,妈祖神话中带有道教色彩愈加浓厚,如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把妈祖列入道教诸神之中,在妈祖“俨然端坐而逝”后,“见其舆从侍女,拟西王母云。
”把妈祖的舆从车仗,直接与道教尊神西王母相提并论。
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又把妈祖说为“北斗降身,三界显迹,巨海通灵,神通变化”,这些著作把民间信仰的妈祖逐渐纳入庞杂多端的神仙谱系,提高妈祖信仰的深信度。
总之,妈祖信仰之所以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完全与宋代崇奉道教有关,这是因为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神仙谱系中不少来源于民间信仰。
而妈祖传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神话,其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她汲取了道教文化中的精华,逐步形成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蒙古贵族长期崇奉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便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
之后元代诸帝出于统治需要,对佛教崇奉至极。
而出于漕运海运保泰的需要,对妈祖也是崇奉有加。
甚至水旱之灾,也离不开妈祖的庇佑。
特别是元代“修佛事”的记录比比皆是。
如《元史》载:“至治元年(1321)春正月丁丑,修佛事于文德殿。
”元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记载:“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
泉南、楚越、淮浙、川峡、海岛,在奉尝,即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
”将妈祖第一次赋予佛教中观音之角色。
《元史》卷云十五《河渠志》:“文宗天历元年(1328)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
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乘海北护岸鳞鳞相接。
”
由于元代这种兼容并重的宗教政策,为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造就了机缘。
明代《三教搜神大全》中《天妃娘娘》中就有不少佛典故事。
如:“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免(娩)身,得妃……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又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
”
民间中也有传说妈祖母亲梦中吃了南海观音的“优钵花”而怀孕。
观音本是佛国菩萨之首,原名观世音,唐时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而称观音。
“观世音”之意,是说尘间的芸芸众生在危险之时,观音会普渡众生的幸福。
妈祖也是如此,“元朝,每岁漕运经涉海洋,当惊风怒涛,仓卒无措之庥,楫上柂师叫号灵妃,廷颈俟命,忽桅樯之颠有绛炬木妻集,则神至而无虞矣”(明卢熊《灵慈宫》)。
这些故事与观音救人的故事极为相似。
《七修夹稿》中云:“舟将覆矣,举船大呼天妃,但见火光烛船,船即少宁,明日有粉蝶绕舟飞,不去。
黄雀立柁楼食米,顷刻风又作,舟行如飞,彻晓至闽,午后入定海也,神实不可掩也。
”类似故事太多,大都说明妈祖显灵先兆的出现有“红灯”、“红火”、“神鸟”、“黄雀”、“粉蝶”等等,这些都与观音显身大有相似。
难怪有人称妈祖为“南海女神”。
以上这些包蕴着佛教文化的妈祖传说,大都出于元代及以后的明清时代。
也就是说妈祖文化随着元代漕运发展一百多年后才逐渐形成的。
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
自汉代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儒家学说作为他们维系统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宋、元、明三个朝代,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结合没有明显的切点,到了清代,官方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
这个时期,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撞击的动荡时代,儒学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这就必然会对妈祖文化产生影响。
清光绪年间,《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一书在宣传儒家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反映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结合方面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所谓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和孟子发展的“仁政”思想。
儒家为了实现这一最高道德标准,列出了忠、孝、节、义、信等信条,成为指导世人的具体道德规范。
《天后圣母幽明普渡真经》并没有笼统宣传“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的忠君报国思想,而针对清末的政治腐败,危机四伏,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列强入侵,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提出“救民保国”、“报国捐躯”的口号,这与妈祖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
“报国捐躯”与“杀身成仁”“舍生死义”同样具有英雄壮举的民族精神。
说到“忠”,自然离不开“孝”。
“孝”是儒家伦理的集中表现。
《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也提到“子臣弟友、忠孝节义”思想。
文中有“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认为只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辈,爱老扶幼、矜孤恤寡,谦良恭让,才算达到道德的标准。
在妈祖传说中,“伏机救父”的故事,也正是突出“孝”德这一主题。
在《天上圣母经》中有许多“忠、孝、节、义、信”之内容,如有“孝父母,守伦规”、“一等人,忠烈士,曰成仁,曰成义”,“求忠臣,宜孝子,克孝人”,“三从训,四德备”,“廉说尽,讲节义”、“百善行,孝为先”等等。
这些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成为妈祖文
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妈祖祭典详解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
仪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
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
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卤簿
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銮驾”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
所谓“銮驾”,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
所谓“卤簿”,就是仪仗队。
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
“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卤”,就是大盾。
“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卤簿”。
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
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船模
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到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
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山东长岛县庙岛天后宫,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
可惜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
现在庙岛天后宫已辟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几十只船模,其中有关东船、东海船、沙船、机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航船。
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只中国式帆船模型,长约2米多,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门妈祖阁的船模,是仿明万历间一只遇风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而制作的。
殿边还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与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颇相似。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
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
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
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
编辑本段妈祖生平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
妈祖姓林名默。
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
据史料较多的宋
海神妈祖
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贤良港。
林姓是福建望族
之一。
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
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
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
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
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
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
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
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
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编辑本段妈祖传说与显灵
妈祖平生勇敢善良,聪明颖悟,普渡众生,济世利人,死后,人们对她的仰慕和爱戴较之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有关妈祖的传说愈演愈众,愈演愈神。
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
它们分别是: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晏公,收高里鬼。
《化草救商》的传说
湄洲之西,有一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之要冲,礁石夹杂。
一次,一艘商船经过此地遭遇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危急中传出求救哀号。
妈祖闻后,焦急地对村民说:前头商船
妈祖文化展览馆
即将沉没,应速往援救。
可是大家捏摄于狂风巨浪,不敢向前。
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抛向大海。
刹时间,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缘于大杉相附,不致沉没。
小可,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
待到船将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
这即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
《神女救船》的传说
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于东海遇到风浪,八船七沉,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见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于上,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之船转危为安。
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妈祖显灵《神女救船》。
其它的著名传说
较为有名妈祖显灵说有甘泉济师、澎湖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救船、保护
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