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周转房项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以下是周转房项目中主要工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1.挖掘机、推土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驾驶室内的密闭空间、高温、全身振动、粉尘和噪声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设置空调、减振处理、使用耳器、防尘口罩和热辐射防护服,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2.护机、铲运机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高温和全身振动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和防尘口罩,同时进行简易体检和入场教育。
3.安清槽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4.安修、护坡工、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防震动手套、入场教育。
5.土石方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6.降尘、清扫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7.安打桩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8.安降水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9.降水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0.砌筑工程人员: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和高处作业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1.石工: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主要防护措施是使用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和入场教育。
12.混凝土制品工人:可能引起的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和高温等。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在不同的行业中,存在着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行业及其主要职业病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的介绍。
一、矿山行业1. 煤矿工人:煤尘导致煤工尘肺病的发生,应采取化学防尘剂、通风系统等措施进行预防。
2. 金属矿山工人:金属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危害因素导致肺癌、中毒等职业病,使用防护口罩、防护服等防护设备是必要的。
二、化工行业1. 化工工人:接触化学物质导致中毒、皮肤疾病等职业病,使用防护服、防护手套、呼吸器等防护装备是必要的。
2. 印刷业工人:油墨和溶剂蒸气对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害,应注意通风、戴口罩等防护。
三、农业行业1. 农民工人:接触农药、重金属等导致中毒、皮肤疾病等职业病,应注意戴口罩、防护服等措施。
2. 渔民:长期暴露在水中易导致皮肤、眼睛疾病,注意穿着防护服、戴护目镜等。
四、建筑行业1. 建筑工人:长期吸入石尘、施工噪声等导致尘肺病、聋等职业病,应戴口罩、耳塞等防护设备。
2. 钢筋工人:长期负重、重复性动作导致慢性劳损,应适当安排工作时间,进行休息和体育锻炼。
五、医疗行业1. 护士:长时间站立、接触病原体导致背痛、感染等职业病,应注意科学安排工作时间、佩戴防护衣、手套等。
2. 医生:长时间工作导致忧郁症、疲劳等职业病,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六、电子行业1. 电焊工人:气体、粉尘、辐射等导致职业病,应注意戴防护面罩、防护服等。
2. 半导体工人:化学药剂、有害气体等导致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应注意戴口罩、穿防护服等。
七、食品行业1. 厨师:长时间高温环境、油烟、重体力劳动导致中暑、皮肤病等职业病,应注意戴防护帽、口罩,加强体育锻炼。
2. 食品加工工人:长期接触化学添加剂、重金属等导致中毒等职业病,应注意戴手套、口罩等。
在以上行业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只是一部分,每个行业和岗位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危害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 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及防护措施
23
木工
粉尘、噪声、高温、甲醛
尘肺、噪声聋、中暑、甲醛中毒
防毒口罩、防护眼镜、防尘口罩、耳塞
24
探伤工
x射线、r射线、超声波
放射性疾病
防护服、报警器、个人剂量仪
25
防腐工
噪声、高温、苯、甲苯、二甲苯、铅、汞、汽油、沥青烟
噪声聋、中暑、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汽油中毒、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苯致白血病、接触性皮炎、痤疮
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及防护措施
项目类别:
施工阶段:
序号
作业类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或预防措施
1
凿岩
粉尘、噪声、高温、局部振动、电离辐射
尘肺、噪声聋、中暑、手臂振动病、放射性疾病
佩戴防尘口罩、使用喷雾降尘装置、戴耳塞或采取其他预防噪音措施
9
管道
噪声、高温、粉尘
噪声聋、中暑、尘肺
防尘口罩、耳塞
10
卷扬机操作
噪声、高温、全身振动
噪声聋、中暑、
绝缘手套、绝缘鞋、耳塞
11
平地机操作
粉尘、噪声、高温、全身振动
尘肺、噪声聋、中暑
绝缘手套、绝缘鞋、防尘口罩、耳塞
12
木工
粉尘、噪声、高温、甲醛
尘肺、噪声聋、中暑、甲醛中毒
防尘口罩、防护眼镜、耳塞、防尘口罩
防尘口罩、耳塞
16
乳化沥青
沥青烟、高温
接触性皮炎、痤疮、中暑
防护服、防毒口罩
17
铺轨机司机、轨道车司机、大型线路机械司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引言职业病是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长期暴露于某种有害因素下导致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危害不仅对工作者自身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也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职业病危害类型1.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骨骼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以下是具体的物理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噪声: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为了预防噪声伤害,工作者应佩戴合适的耳塞或耳罩,并控制噪声源的音量。
•振动: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手臂、手指和背部问题。
工作者应使用带有减振装置的工具,并定期休息以缓解振动造成的负面效应。
•辐射: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工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
1.2. 化学因素许多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化学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毒性气体和蒸汽:工作者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并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有害液体和固体: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服和防护眼镜,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腐蚀性物质:接触腐蚀性物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
工作者应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并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
以下是常见的生物因素和相应的防护措施:•病原体:在与病原体接触时,工作者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
•有害生物:在农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与有害生物接触是常见的。
工作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和面具。
2. 防护措施为了防范职业病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改善: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如增加通风设备、减少噪音等,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因素的影响。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
不同职业病的防护知识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工作所造成的对工作者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疾病。
不同职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因此,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重要的。
以下是针对一些常见职业病的防护知识,帮助职场人士维护自身的健康。
1. 肺病在许多职业中,工作者会长时间接触一些有害的粉尘、气体或化学物质,容易患上肺病。
例如,矿工、焊工、农民和油漆工等要注意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如N95口罩,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 使用抽风设备和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使用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通过X光和其他检查方式及早发现潜在的肺病问题。
2. 噪音性聋噪音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例如,建筑工人、机械操作工和航空工作人员等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佩戴耳塞或耳罩,有效减少噪音的进入;- 远离噪音源,尽量减少在高噪音环境下工作的时间;-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聋听问题。
3. 职业皮肤病长时间接触刺激性物质可能导致职业皮肤病,如湿疹、皮肤过敏等。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使用合适的防护手套和防护服,减少皮肤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洗手,避免有害物质残留在皮肤上;- 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产品,不使用刺激性或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品;- 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
4. 职业性疲劳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职业性疲劳。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 学会放松自己,使用各种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寻求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工作压力。
5. 职业性应激综合征长时间的心理应激和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职业性应激综合征。
以下是一些防护建议:- 学会管理时间和任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如参加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冲突和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危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需要了解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险因素:
1.化学危险因素:如有机溶剂、氨气等。
2.物理危险因素:如噪声、辐射、震动等。
3.生物危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4.粉尘危险因素:如煤尘、石棉等。
5.心理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等。
二、职业病的防范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换气、戴口罩、保持清洁等。
2.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做好职业病防护:对于一些高危职业,如矿工、焊工、化工等,需要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定期体检:职业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相关单位和职工能够重视职业病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三篇)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行业主要职业病是指某一行业或工种从事特定的劳动活动所导致的工人患病情况。
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主要职业病,接下来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的危害及其防护方法。
1. 矿山行业:主要职业病:矽肺病、尘肺病、噪声性聋等。
矽肺病和尘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矿石、矿石粉尘等引起的肺部疾病。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尘口罩、加强通风设施、使用湿法作业等。
噪声性聋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导致的耳聋,防护方法包括戴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作业。
2. 建筑行业:主要职业病: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坠落伤害等。
建筑工人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易患尘肺病,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尘口罩、使用湿法作业、加强通风设施等。
职业性皮肤病是由于接触或吸入有刺激性或有毒性物质引起的皮肤病,防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防护手套、穿戴防护服等。
坠落伤害是指工人在高处作业时可能发生的坠落事故,防护方法包括使用安全带、安装安全护栏等。
3. 化工行业:主要职业病:中毒、烧伤、爆炸等。
化工工人常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易导致中毒。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防护面具、使用防护手套、穿戴防护服等。
烧伤和爆炸是由于操作不当或设施失效导致的事故,防护方法包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用安全设备等。
4.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静电引起的火灾等。
电子行业工人长期处于电离辐射环境下,易受到辐射伤害。
防护方法包括佩戴辐射防护衣、使用防护眼镜等。
静电引起的火灾是由于静电积聚引起的火灾事故,防护方法包括加强静电消除设施、使用防静电材料等。
5. 农业行业:主要职业病:农药中毒、机械伤害等。
农业工人经常接触到农药,易受到农药中毒的危害。
防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农药、穿戴防护服装等。
机械伤害是由于农业机械操作不当导致的伤害,防护方法包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穿戴安全防护装备等。
总结起来,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主要职业病及其防护措施,但有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适用于多个行业,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控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等。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物理因素: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高温等。
-噪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源的强度。
-振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麻木、肌肉疼痛等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振动源的强度,使用振动吸收装置。
-电磁辐射: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导致电离辐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远离辐射源,使用屏蔽设备。
-高温: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定期休息、提供防护服和饮水设施。
2.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粉尘、气体和蒸汽等。
-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中毒和癌症。
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粉尘: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提供通风装置,并经常进行清洁和封闭粉尘源。
-气体和蒸汽:吸入有毒气体和蒸汽会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呼吸器、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3.生物因素: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细菌和病毒:接触细菌和病毒会导致感染和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并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场所。
-寄生虫:接触寄生虫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避虫剂,并保持环境清洁。
4.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疲劳等。
-长时间工作:长期超时工作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安排必要的轮班制度。
5.人机工效因素:常见的人机工效因素包括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
-工作设备:使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会导致肌肉骨骼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如调节座椅高度和角度,提供合适的键盘和鼠标等。
-工作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眼睛疲劳和颈部疼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电磁辐射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源,如微波炉、 计算机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
02
响
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 等。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肝 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办公楼内可能存在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长时间坐姿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
02 03
控制措施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污染。同时 ,采用低辐射办公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为工作人 员提供可调节的座椅和电脑支架,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 身体疲劳。
效果评估
办公楼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保 障,工作效率提高。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1. 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气候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噪声:戴耳塞或耳罩;远离噪声来源;安装隔音设备。
- 震动:使用减震器材或黑胶隔振垫;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提供个人护具等。
- 辐射:使用屏蔽设备,如铅板或防护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暴露时间。
- 气候:穿戴适宜的防护服装;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有毒气体、蒸气、粉尘、溶剂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有毒气体和蒸气: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呼吸器具;避免长时间暴露。
- 粉尘:使用排尘设备,如排尘罩;佩戴口罩或防尘面具;保持工作环境清洁。
- 溶剂:使用低挥发性溶剂;减少接触面积;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 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细菌、病毒等: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定期消毒工作区域;遵循个人卫生习惯。
- 真菌:保持工作环境干燥和清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定期检查空气质量。
- 寄生虫:使用虫媒防护装备,如防蚊网、防蜱衣;清理工作区域,避免滋生虫害。
4. 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人体姿势不良、长时间待机、劳动强度过大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人体姿势不良: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台椅;定期休息和做适宜的体操活动;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
- 长时间待机:定期休息和活动;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耐力;分配合理的工作时间。
- 劳动强度过大:采用合理的工作工艺和工具;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关注员工的身体状况。
5. 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不满意等。
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
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别:
1.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产生伤害的一切物理因素。
包括噪声、震动、温度、压力以及辐射等。
在2024年,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加速化,物理危害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预防物理危害,可以采取措施如安装隔音设备、提供个人防护装备、规范工作环境等。
2. 化学危害:化学危害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工作人员产生直接或间接伤害的情况。
2024年,由于化学品使用广泛,化学危害可能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预防化学危害,可以采取措施如正确使用化学品、建立化学品标识和储存要求、提供适当的防护设备等。
3. 生物危害:生物危害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生物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伤害的情况。
这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024年,由于全球范围内疾病的流行,生物危害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预防生物危害,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提供适当的防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筛查等。
在面对以上危害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具体的防护措施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但一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
- 规范工作环境,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和舒适;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 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以上是关于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措施的一些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原因分类职业病危害原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旳有害原因:(1)自然环境原因旳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种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旳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步存在多种有害原因对劳动者旳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旳危害人类所处旳外界环境原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多种物理、化学原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旳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旳研究,提出人旳最合适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废品率、保护人旳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旳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旳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旳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旳有害原因:(1)化学原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原因:重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原因:如动物皮毛上旳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旳有害原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尤其多见于检修期间,有旳一天工作10-12小时,持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假如组织不妥则不利于员工旳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妥,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旳作业;超负荷旳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或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所致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1.噪声危害: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可能导致听力受损。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
耳塞或耳罩、限制暴露时间、工作场所隔音等。
2.化学物质危害: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和内脏器官造成
伤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面具、穿戴防护服、保持良好的通风等。
3.尘肺危害:吸入粉尘颗粒可能导致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
戴防尘口罩、合理使用通风设备、保持清洁工作环境等。
4.辐射危害: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电离辐射对细胞和组织
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屏蔽设备、控制辐射源等。
5.职业性压力危害:长期承受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
防护措施
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等。
6.体力劳动危害: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造成损伤。
防护
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合理安排工作负荷、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炼等。
7.职业性感染危害: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可能导致职业性感染病。
防护措施包
括佩戴防护口罩、手部卫生、隔离措施等。
防护措施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估和规划,包括工作场所的改善、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提升等。
此外,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2、前期预防
1)工作场所应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和浓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②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③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原则;④有配套的卫生设施(更衣室、洗浴室等);⑤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10)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按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为劳动者建立健康监护档案;11)禁止安排未经上岗前培训的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12)制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计划。
⑥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3、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1)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治用品,并确保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进行经常性维护、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2)优先采用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3)在现场的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措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识别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4)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撒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5)禁止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包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6)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7)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载明。(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之前已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告知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应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8)负责人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职业病防治工作;9)对劳动者应进行上岗前的职业病防治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培训,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制度。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治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有毒气体和粉尘等。
为了防止劳动者接触这些危害物质,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替换:尽可能替换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
-隔离:设置密封的操作间,防止有害物质散播到劳动者工作区域。
-通风:加强室内通风,排除有毒气体和粉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配备个人防护设备: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隔离:将噪声源隔离出来,减少劳动者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时间。
-隔音:加强场所隔音设计,降低噪声水平。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等防护工具,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和监测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水平,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传染病、致病微生物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康检查:严格健康检查,确保员工没有传染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防护装备: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等。
-环境清洁和卫生:加强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
4.职业性疲劳因素职业性疲劳因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工作和工作强度高。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轮班和休息时间。
-分配合理的工作量:根据工作特点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工作负荷。
-提供适当的工作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合的工作设备和工具,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除了以上措施,还有一些综合措施可以综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健康监护: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对有高风险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职业病检测。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职业病危害防护工程措施
职业病有哪些?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一)尘肺病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 (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四、物理类职业危害: 1、高温 2、高气压 3、低气压 4、局部振 动 5、紫外线 6、噪声 7、激光 8、电磁辐 射 五、生物类职业危害: 1、炭疽杆菌 2、森林脑炎 3、布氏杆菌 六、其它类职业危害: 1、棉尘 2、嗜热性放线菌 3、氧化锌 4、 二异氰酸甲苯酯 5、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 摩擦)仅指煤矿井下作业。
21.硫化氢中毒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 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25.四乙基铅中毒 26.有机锡中毒 27.羰基镍中毒 28.苯中毒 29.甲苯中毒 30.二甲苯中毒 31.正己烷中毒 32.汽油中毒 33.一甲胺中毒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35.二氯乙烷中毒 36.四氯化碳中毒 37.氯乙烯中毒 38.三氯乙烯中毒 39.氯丙烯中毒
40.氯丁二烯中毒 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42.三硝基甲苯中毒 43.甲醇中毒 44.酚中毒 45.五氯酚(钠)中毒 46.甲醛中毒 47.硫酸二甲酯中毒 48.丙烯酰胺中毒 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 50.有机磷中毒 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 52.杀虫脒中毒 53.溴甲烷中毒 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 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 56.溴丙烷中毒 57.碘甲烷中毒 58.氯乙酸中毒 59.环氧乙烷中毒 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如检修过程中的仰焊等。
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一)噪声的分类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是声音的一种。
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噪声的分类:噪声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噪声来源则分为:(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二)噪声的危害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听觉系统是人体感受声音的系统,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至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及噪声标准的制订等主要还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听觉器官受噪声后,经神经传入大脑,在传入过程中,经脑干网络结构时发生泛化,投射到大脑皮质有关部位,并作用于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
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还有的表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
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噪声作用下,心率可表现为加快或减慢,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改变。
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有人观察了实验动物或接触噪声工人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功能降低,并且接触噪声时间愈长,变化愈显著。
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等变化。
(便秘、腹泻、胃溃疡等)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动物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
7、噪声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
在车间或矿井等许多作业场所,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容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四)预防措施1、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
2、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吸声是减轻噪声强度的重要措施,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在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或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的强度减低。
消声降低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两者联合使用消声效果更好。
3、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
对日常接触85分贝和90分贝之间的职工必须提供听力防护用品,总噪声级不超过100分贝时,可使用耳塞或防声棉耳塞;总噪声级在100至125分贝之间时,需佩戴耳罩。
4、健康监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对接触噪声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特别是听觉器官需进行电测听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配岗位并定期复查。
5、合理安排劳动和作息时间:噪声作业应避免加班或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尽可能地缩短接触时间。
粉尘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生产性粉尘定义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金属性、人工无机性。
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动物性、人工有机性。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工艺,其所形成的尘粒,小者可为超显微镜的微细粒子,大者肉眼即可见到。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洁或被氧化,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μm。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在0.5μm以下。
粉尘对人体会有哪些危害?生产性粉尘进入人体后,根据其性质、沉积的部位和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变。
(1)尘肺。
长期吸入粉尘可引起尘肺,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2)粉尘沉着症。
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如铁、钡、锡等,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在X线照片上显现边缘清晰的点状阴影,脱离接触后,病变可逐渐消退,对人体危害较小。
(3) 有机粉尘引起变态性病变。
某些有机粉尘可引起间质肺炎或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或支气管炎哮喘,如接触发霉的稻草,羽毛等。
(4)呼吸系统肿瘤。
有些粉尘已确定为致癌物,如放射性粉尘、石棉、镍、铬、砷等。
(5)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黏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黏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
经常接触粉尘还可以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
粉尘堵塞皮脂腺,使皮肤干燥,引起粉刺、毛囊炎、脓皮病等。
金属和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导致角膜浑浊。
(6)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有毒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溶解后吸收,引起中毒表现。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生产性粉尘预防控制措施的“八字”方针,即“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1、革,即技术革新。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以低毒粉尘代替高毒粉尘,是防止粉尘危害的根本措施。
2、水,即湿式作业。
采用湿式作业来降低作业场所粉尘的产生和扩散,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
3、密,即密闭尘源。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
如采用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机结合,使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负压,可有效防止粉尘逸出。
4、风,即通风除尘。
通风除尘是通过合理通风来稀释和排出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一种除尘方法。
5、护,即个体防护。
对于采取一定措施仍不能将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以下,或防尘设施出现故障等情况,为接尘工人佩戴防尘口罩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6、管,即加强管理。
要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防尘的规章制度,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
7、教,即宣传教育。
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接尘工人应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了解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使工人认识到尘肺病是百分之百可防的,只要做好防尘、降尘工作,尘肺病是可以消除的。
8、查,即加强对接尘工人的健康检查、对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进行监测和各级监管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对尘肺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职业中毒定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1)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进入呼吸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
大多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吸收: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
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3)食入: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