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高中语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高中的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的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教版〕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

那么群聚而笑之(5)表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整理:
实词:
1.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2. 薄:薄暮冥冥。

3. 策:策扶老以流憩。

4. 乘:乘肥马,衣轻裘。

5. 胜:日出江花红胜火。

6.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 提:提刀而立。

8. 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9. 穷:穷岛屿之萦回。

10. 屈: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虚词:
1. 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3. 于:移其民于河东。

4. 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5. 其:其皆出于此乎?
6. 乃: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7. 则:则有去国怀乡。

8. 或:或异二者之为。

9. 且:且焉置土石?
10. 虽:虽人有百手。

以上仅是部分整理,实际上高中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建议查阅教辅或总结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高中文言文的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的虚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而(一)连词1.是指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是指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是指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是指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是指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是指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是指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是指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是指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是指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必修虚词汇总

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必修虚词汇总

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必修虚词汇总文言文虚词:安an 而er 尔er 夫fu 盖gai 故gu何he 或huo 乎hu 即ji 既ji 莫mo乃nai 其qi 且qi 然ran 若ruo安an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例解]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4.沛公安在?(《鸿门宴》)[例解]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er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例解]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例解]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例解]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例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例解]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解]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例解]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例解]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er1.尔何知!(《殽之战》)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例解]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最新最全)

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5-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8-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11病故,物故(死亡)13-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14-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高中语文18个虚词

高中语文18个虚词

【语文】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一)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而(一)连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可译为“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可译为“怎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过秦论》乎(一)用作助词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反问相当于“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商量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表感叹或祈使,可译为“啊”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一)用作副词1.表顺承可译为“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出乎意料可译为“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表限制可译为“只”“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儿》2.用作指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至于”“如果”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3.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而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一)动词,像,好像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为(一)动词1.“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词表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也(一)句末词1.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词,表陈述或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肯定,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过秦论》4.表疑问或反诘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祈使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三)词1句末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词,表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以(一)介词1.表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并列“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目的可译“而”“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修饰可译为“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率领(五)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与(一)介词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3.对付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1.表承接“就”“便”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条件,“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转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选择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三)名词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件事情”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引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副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的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苏教版)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赤壁赋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2.之(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六国论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4) 介词,把。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阿房宫赋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指南录后序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5)介词,凭。

以资政殿学士行(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3.则(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五人墓碑记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 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1) 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 连词,表修饰。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 介词,表凭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 介词,用。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 介词,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1) 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2)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3) 语气词。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4.之(1) 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 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1) 代词,作定语成分。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2) 代词,作主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3)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6.于(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 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为(1) 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2)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 介词,替,给。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当(1) 介词,在……时候。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2) 动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 介词,拿,用。

敢以烦执事(3) 连词,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越国以鄙远(5) 连词,表目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而(1) 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2) 连词,表修饰。

夜,缒而出(3) 连词,表转折。

朝济而夕设版焉3.之(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3) 助词,的。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4) 代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4.焉(1) 语气助词,表陈述。

子亦有不利焉(2) 疑问代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3) 兼词,于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5.其(1) 代词。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2)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6.且(1) 连词,表并列,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连词,表递进,况且。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谏太宗十思疏文言虚词1.以(1)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