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8、去今之墓而葬焉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表反问语气,哪里 代词,代这篇文章 表反问语气,怎么 句末语气词 兼词,于之,对此 词尾,相当于“然” 句中,表停顿 代词,他们 句末语气词 词尾,相当于“然”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掩口胡卢而笑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转折
表感叹 表反问
表祈使
1、因才授爵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不如因而厚遇之 4、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5、于今无会因 6、卿因嬖人奏之 7、不因民不能去旧 8、因其无备,猝然击之 9、王者必因前王之礼 10、愿见相君,无因
介词,根据 连词,于是,就 介词,趁此,趁机 介词,因为,由于 名词,机会 介词,通过 介词,依靠 介词,趁 动词,沿袭,继承 名词,原因,缘由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燕王欲结于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君幸于赵王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对 在 与 在……方面 被 向 因为 比 在,至 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介词,跟、和、同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介词,和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 动词,给 乃父之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亲附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动词,赞许 8、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9、然则废衅钟与 通“欤”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和……相比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必备20个虚词【语文必备免费下载】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必备20个虚词【语文必备免费下载】

文言文中的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

高中语文必考十八个虚词一、而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表示递进、承接、转折和假设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修饰关系的连接状语。

而作为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或主语。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二、何何作为疑问代词,可以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它还可以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作定语时,可译为"什么""哪"。

何也可以作为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分别相当于"怎么样""拿什么"等。

___受到足下的厚待,足下会如何对待他呢?(改写)为什么要战斗呢?(改写)三、乎1.作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等。

如“几寒乎?”、“欲食乎?”、“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欲安所归乎?”等。

也可用于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还可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等,如“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外,在句中的停顿处也可以使用。

例如:“胡为乎遑遑何之?”2.作为介词,相当于“于”。

例如:“生乎吾前……”此外,也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四、乃1.作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相当于“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才”、“仅”等。

例如:“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

高考语文虚词18个一,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 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1. 用作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3. 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七,若1.用作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用作连词.(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八,所1.用作助词.(一)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二)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一)表示原因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九,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十,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十一,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2.(一)表示肯定语气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二)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一)表示感叹语气的,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十三,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 例2:竖子不足与谋!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例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例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语气助词,通"欤".例5:无乃尔是过与4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例6:吾与徐公孰美例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参考文献:百度快照揪错┆评论┆举报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thanks其他回答回答:冥河の摆渡魜级别:学士2008-02-19 18:09:59来自:广东省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中、高考常见虚词虚词

高中、高考常见虚词虚词

虚词
一、虚词分类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2.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3.介词:于、以、为、因
4.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5.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6.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虚词作用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
2.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4.修饰限制(如副词);
5.称代(代词);
6.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7.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1程度副词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译为“稍微”、“略微”;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2.范围副词1 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如: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2 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3 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3.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烟涛微茫信难求;以为犬良我友;天地果无初乎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广故数言欲亡;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直堕其履圮下;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上可译为“还、仍然”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1 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2 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3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4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如:遂成竖子之名;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 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7 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急击勿失;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如:雍水暴益;狼奄至;五万兵难卒合;8 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突然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短时间,一会儿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刚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暂且9 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频率副词1 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宣子骤谏;2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6.否定副词1 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此非君子之言;2 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急逐弗失;7.语气副词1 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 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8.表敬副词1 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如: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 表示对人的尊敬;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如:徒属皆曰:“敬受命;”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如:曩者辱赐书;愿丈人垂听;。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一、而(一)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精校完美打印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孤松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古汉语字典解释高中教材中用法举例1.而r<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折关系。

《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表假设关系。

《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表因果关系。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

”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一、而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例: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

为了让大家充分地做好高考备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必须掌握18个虚词,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1程度副词
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

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

如:
感我此言良久立。

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

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

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

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

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

译为“稍微”、“略微”。

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

2.范围副词
1)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

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

如:
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

2)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

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3)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

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

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3.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

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

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为犬良我友。

天地果无初乎?
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

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
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
广故数言欲亡。

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直堕其履圮下。

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
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上可译为“还、仍然”
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
1)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
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
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

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

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4)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

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

如:遂成竖子之名。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
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

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7)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

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
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

急击勿失。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
如:雍水暴益。

狼奄至。

五万兵难卒合。

8)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

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

(突然)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短时间,一会儿)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刚)
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暂且)
9)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

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5.频率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宣子骤谏。

2)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6.否定副词
1)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
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此非君子之言。

2)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

急逐弗失。

7.语气副词
1)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

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
8.表敬副词
1)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

如: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表示对人的尊敬。

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

如:
徒属皆曰:“敬受命。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

如:
曩者辱赐书。

愿丈人垂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