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虚词
高考18个虚词
《考试说明》中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而1、连词表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鳌。
表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关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的”3、助词(附在其它词上)(1)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焉1、语气助词陈述语气。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反问语气。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3、代词。
相当于“之”。
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4、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
(1)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且1、连词表递进关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表并列关系。
(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示赵弱且怯也。
表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于1.介词“在”“向”“到”“从”“跟”“对”“由于”“对于”等。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乃设九宾之礼于廷.(5)从径道亡,归碧于赵。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业精于勤荒于嬉。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故燕王欲结于君。
2,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1. 而(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2)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3)连词。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
(5)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6)如,像。
2. 何(1)背,扛。
(2)疑问代词,什么。
怎么,为什么。
这是因为……。
怎么样。
(3)副词。
多么。
3. 乎(1)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2)语气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3)语气词。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4)形容词词尾。
4.乃(1)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2)副词。
于是,这才。
(3)副词。
却,竟然。
(4)副词。
只,仅仅。
(5)是,就是。
(6)语气词。
(7)【乃尔】如此。
5. 其(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其中的。
(3)连词。
相当于“如果”、“假使”。
(4)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期望或命令。
(5)形容词词头。
6.且(1)连词。
而且,并且。
【既……且……】表示“又……又……”或“一边……一边……”(2)连词。
况且。
【且夫】用于句首,表示更近一层。
可译为“再说”。
(3)连词。
尚且,还。
(4)副词。
姑且,暂且。
(5)副词。
将要,快要(6)语气词。
7. 若(1)像,如,好像。
【不若】不如,比不上。
(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3)指示代词,此,这个。
(4)连词。
假如,如果。
(5)连词。
与,和。
(6)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
(7)至,至于。
【若夫】句首语气词。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8)奈,怎样。
8. 所(1)处所。
量词,套,座。
适宜的地位。
(2)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
【所以】表示“……的原因”。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代词
音节助词
复音虚词
三 其
人 称 代 代词 词
指 示 代 词
①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代事,译为“他(的)”“它 (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如:其人视端容寂 ②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③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虚词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八 因
介词
副词
动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一、以1.作介词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凭着、凭借。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在)⑸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③以位(地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作连词⑴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②将帅二三子以蕃。
③作《师说》以贻之⑶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高考虚词大全
乃1.作副词①表承接,可译为“就”“这才”等;②表转折或出乎意料,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2.作代词①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3.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4.固定结构【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其1.作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不能加“的”。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已)”或者“你的”“你”。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作副词用作副词,放的句中或句首,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测度)“难道”(反问)“还是”(婉商)“可要”(期望、祈使)或省去。
3.作连词和助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4.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高考语文 虚词(很全面)
• 05年广东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B.不出,火且尽。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答案:B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 “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
山记》) 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
·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09年广东题 • 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 做的,不可让他前往) • 代词,代李迪 / 副词,表祈使,当,可。 • 10年北京题 • 清,其有道者欤 ? 执其道不废 • 副词,大概 / 代词,他的 • 10年浙江题 • 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 •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 副词,难道 / 连词,表选择关系 • 10年山东卷 •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 • 代词,他 / 副词,大概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而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明智而爱人,宽厚而忠信,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汇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中常见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表示并列关系。
而字连接前后两项并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前后两项变换位置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侣鱼虾而又麋鹿(《赤壁賦》)④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⑤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指在复句中后一分句(後項)须以前一分句(前項)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前項)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到底表示什么关系?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hao)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也叫顺承关系,一般用在两个动词之间,两动作有先后之分。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⑤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4.表示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是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常见的转折关联词主要有: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
高考语文常见虚词归类1程度副词1表程度达到极至的副词,主要有极、最、殊、太、至、尤、颇、绝、良、孔等;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等;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值得注意的是,“颇”作程度副词,既可表程度达到极至,又可表程度轻微;“良”既可作程度副词,也可作情态副词;2表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兹、滋”和“加”等,译为“更加”;如:若是,弟子之惑滋甚;注:“益”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渐渐”;3表程度轻微的副词,主要有稍、少、略、颇;译为“稍微”、“略微”;如: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注:“稍”在上古作“渐渐”讲,唐以后才有“稍微”义;2.范围副词1 表全体的副词,有“皆、咸、悉、毕、俱具、既、举、并、尽、遍、凡”等;凡译为“总共”,其余为“全、都”;如: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2 表共同的副词,有“共、同、并、相、互、相与”等,译为“共同、互相”;如: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3 表限制的副词,有“但、第、仅、独、唯惟、特、直、止、徒、才”等,译为“只、只是、仅仅”等;如: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注:“仅”在唐以后,又可以强调“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3.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和状态的副词,主要有诚、实、信、良、果、必、固、故、特直、反、乃、顾、尚、犹等;意义较复杂,必须根据上下文意来翻译;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烟涛微茫信难求;以为犬良我友;天地果无初乎以上可翻译成“的确、真的”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以上可译为“必定、一定”等;蔺相如固止之——是“坚决地”固不如也——是“本来、原来”广故数言欲亡;河南,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直堕其履圮下;以上可译为“故意、特地”足反居上,首顾居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以上可译为“反而、却、竟”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上可译为“还、仍然”4.时间副词主要有哪些1 表示动作行为过去曾经发生:①“已、既、业”等表示已经发生,可译为“已、已经”如: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尝、曾”表示曾经发生,译为“曾经”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③“初、昔、曩、始”等表示追溯过去,可译为“当初”;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2 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完成,主要有“才、适、始、甫、方、向”等,可译为“刚、刚才、才”等;如: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3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主要有“正”和“方”,可译为“正、正在”等,如: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4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主要有“且、将、方、行”等,可译为“将、将要”等;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5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主要有“终、遂、竟、卒”等,可译为“终于、最终”等;如:遂成竖子之名;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6 表示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事情发生①“遂、乃、即”等可译为“就、于是”等,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旋、寻、已、已而、既而”等可译为“不久”;如: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7 表示动作行为的迅速,主要有“立、疾、急、亟、速、趣、卒猝、卒然、暴、奄”等;①“立、疾、急、亟、速、趣”可译为“快、赶快、立即”等,如: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急击勿失;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②“卒猝、卒然、奄”等可译为“突然”,如:雍水暴益;狼奄至;五万兵难卒合;8 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主要有“姑、且、暂”等,“姑”和“且”可译为“暂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暂”较复杂,可根据上下文意来确定;如:广暂腾而上胡马,因推堕儿;突然暂为御史,遂窜南夷;短时间,一会儿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刚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暂且9 表示动作行为的巧合,主要有“会、适、正”等,可译为“恰巧、恰逢”,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0表示动作行为的长久,主要有“永、长、久、素、宿、常、恒”等,①“永、长、久”等可译为“永远、长期”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②“素、宿”等可译为“平素、一向”等,如: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③“常、恒”等可译为“经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1表示动作行为的渐变,主要有“渐、益、稍、稍稍”等,可译为“渐渐”,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频率副词1 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主要有“数、亟、骤、频、屡”等,可译为“多次、屡次”等,如: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宣子骤谏;2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连续,主要有“重、又、更、复”等,可译为“再、重新”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6.否定副词1 表示叙述的否定,主要有“不、弗、无、莫、毋、勿、未、匪、非、靡、微”等,可译为“不”,如: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注:“未”和“靡”有时可译为“没、没有”;“非”和“匪”在否定判断句中应译为“不是”,如: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此非君子之言;2 表示祈使的否定,主要有“无、毋、勿、莫、弗”等,可译为“不要”,如:毋妄言,族矣;急逐弗失;7.语气副词1 表示揣测,主要有“盖、殆、或、其、岂”等,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等,如: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 表示反问,主要有“岂、宁、讵巨、庸、独、其”等,可译为“难道”,其中“庸”宜译为“哪里”,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吾事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表示祈使语气,主要有“愿、其、唯”等,可译为“希望”;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无斩之8.表敬副词1 表示自己的谦下,主要有“敢、窃、伏、猥”等;如: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庙最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 表示对人的尊敬;①“请、敬、谨“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如:徒属皆曰:“敬受命;”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②“幸、惠、辱、猥、枉、垂”等,它们后面的动词是对方发出的,表示自己承受了对方的恩惠,或者表示屈辱了对方发出这样的动作行为;如:曩者辱赐书;愿丈人垂听;。
高考必考8个虚词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必背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参见P3)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在、对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5.其(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
《天下春秋》6.且(1)副词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3>为…所…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9.为(1)介词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