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优质ppt]
合集下载
18个必考文言虚词课件
![18个必考文言虚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67af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8.png)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 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 词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 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代词等)。
返回
1、文言翻译。 2、断句题。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 词词词词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巧记十八个虚词: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而乃其且(儿奶妻妾), 于与,何若焉则。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⑶表原因。因为,由于。
2.连词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 副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为:于是、就、便、因而。
4.动词:沿袭、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索引
十二、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工具。 译为:“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凭借,凭,靠。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作为(制成)。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高考文言文虚词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 法。” 一、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 词的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 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代词等)。
返回
1、文言翻译。 2、断句题。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 词词词词词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 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巧记十八个虚词: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而乃其且(儿奶妻妾), 于与,何若焉则。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
⑵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⑶表原因。因为,由于。
2.连词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 副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为:于是、就、便、因而。
4.动词:沿袭、继承 蒙故业,因遗策。
索引
十二、以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工具。 译为:“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凭借,凭,靠。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作为(制成)。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④扣舷而歌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342f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e.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Page 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旳词。
当代汉语旳虚词一般情况下涉及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旳分类大致上和当代 汉语相同,所不同旳是代词一般也归 入虚词一类。
Page 2
一、代词 常见旳代词:之、其、何、若。
译:目前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 评我旳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种)低档旳从事。
(4)活用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旳)” 。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觉得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Page 23
(5)指示代词,表达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十分、很、大略、稍 微、尤其、愈加等
范 围 副 词
皆、咸、俱、举、一、悉、 凡、总、全、仅、唯、独、 特、直、只、但
都、全、全部旳、仅 仅、只有、只等
Page 8
种 类
古汉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
相当于当代旳意 思
表 肯 定
必、固、诚、良、信、务
一定、原来、确 实
语 气
表 否 定
不、弗、未、勿、毋、无 (亡)、靡、莫、罔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Page 16
⑥构造助词,定语后置旳标志,用于倒置旳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Page 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旳词。
当代汉语旳虚词一般情况下涉及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旳分类大致上和当代 汉语相同,所不同旳是代词一般也归 入虚词一类。
Page 2
一、代词 常见旳代词:之、其、何、若。
译:目前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 评我旳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种)低档旳从事。
(4)活用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旳)” 。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觉得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Page 23
(5)指示代词,表达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十分、很、大略、稍 微、尤其、愈加等
范 围 副 词
皆、咸、俱、举、一、悉、 凡、总、全、仅、唯、独、 特、直、只、但
都、全、全部旳、仅 仅、只有、只等
Page 8
种 类
古汉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
相当于当代旳意 思
表 肯 定
必、固、诚、良、信、务
一定、原来、确 实
语 气
表 否 定
不、弗、未、勿、毋、无 (亡)、靡、莫、罔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Page 16
⑥构造助词,定语后置旳标志,用于倒置旳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a34824763231126edb119c.png)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十八个文言虚词解析PPT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十八个文言虚词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1186160242a8956aece429.png)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
十:“焉”
• 用作兼词
• 相当于“于之”“于此”
• Eg: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用作代词
• ①相当于“之”
• Eg:犹且从师而问焉
• ②“哪里”“怎么”
• Eg:焉用亡郑以陪临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
③表示判断
“是”“就是”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用作代词
• ①人称代词:“你的”“你们”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②指示代词 “这样”
• “子无乃称”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 “当其欣于所遇”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 ②“所”字结构做定语 • “所+动词+名词”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夜则以兵围所寓社” • ③为。。。。所。。。。表示被动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 文十八 个文言 虚词解 析(课 件)推 荐(最 新版本 )推荐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课件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ee5f30844769eae009ed7f.png)
三、于 词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战于长勺 在 青取之于蓝 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给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与
在……方面
由于,因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替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十、因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随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于是、就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练习.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何不试之?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钟名,何哉?
A副词,怎么; B怎么样,把……怎么办; C代词,什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十八个文言虚词解析(课件48张)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十八个文言虚词解析(课件48张)](https://img.taocdn.com/s3/m/6c56f2e14431b90d6d85c738.png)
• “子无乃称”
• 五:“其” • 用作代词 • ①第一/二人称“我”“我的”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 ②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十一:“也” •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 Eg:樊哙者,赵之良将也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 Eg: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放于句中或者句末表示肯定或者感叹
• Eg: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Eg:此何声也? • Eg: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⑤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Eg:吾其还也。 • ⑥句中表示停顿 • Eg: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注:若这些实词做主语,那么他们前面可能就要断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②“凭借”“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①表示被动 或跟“所”共同表示被动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若亡郑而有益与君王,敢以烦执事”
• 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当于介词“于”可以翻译成“在”“比”“对”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放于数词后面,表示。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人称代词时的用法: • 同“而”用作代词,翻译为“你”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完成针训1,2
• 二:“何” • 用作疑问代词 • ①单独做谓语 常和语气词“哉”“也”连
用 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②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 翻译为“哪里” • “什么”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大王来何操”
• 五:“其” • 用作代词 • ①第一/二人称“我”“我的”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 ②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十一:“也” •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 Eg:樊哙者,赵之良将也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 Eg: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放于句中或者句末表示肯定或者感叹
• Eg: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Eg:此何声也? • Eg: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⑤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Eg:吾其还也。 • ⑥句中表示停顿 • Eg: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注:若这些实词做主语,那么他们前面可能就要断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②“凭借”“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①表示被动 或跟“所”共同表示被动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若亡郑而有益与君王,敢以烦执事”
• 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当于介词“于”可以翻译成“在”“比”“对”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放于数词后面,表示。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人称代词时的用法: • 同“而”用作代词,翻译为“你”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完成针训1,2
• 二:“何” • 用作疑问代词 • ①单独做谓语 常和语气词“哉”“也”连
用 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②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 翻译为“哪里” • “什么”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大王来何操”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课件:《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共72张PPT)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课件:《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共7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8a11fc7375a417876f8f8b.png)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例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谭嗣同》) 何(《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 “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例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谭嗣同》) 何(《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 “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13c04f86daef5ef7ba0d3c4d.png)
续表 释义 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 .. “用来„„的,凭借 也。(《师说》) 来„„”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 《出师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 .. 因” 表》) 例句
所 以
9.为 词性
例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 .
释义
介 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用为“向”“对”等 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 我献之。 ( 《鸿门宴》 ) . 可译为“替”“给”等 为 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可译为“当”“等到”等 (《晏子使楚》) 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 可译为“为着”“为了” 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 行为迟。(《庖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鸿门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 . “被” 宴》)
介 词
续表
词性 例句 释义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游 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 . 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褒禅山记》) 者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游褒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行为与后一行为 . 是先后关系,不可易位。可不译 禅山记》) ①作《师说》以 贻之。(《师 .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 说》) 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作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 塞忠谏 . “来”“用来”“以致”等 之路也。(《出师表》)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 . 为“因为” (《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 “而”,或省去 流。(《归去来兮辞》) 固以 怪之矣。(《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2ca95e8762caaedc33d478.png)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4d67690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c.png)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很详细-有译文)ppt课件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很详细-有译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4e22aa482fb4daa58d4b98.png)
.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这么喜好音乐,恐怕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啊!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义。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难道取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吗? 规定(下令)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
妇女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令壮者无取老妇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夺取 通娶
动词
语助词。
留存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
(才,《触龙说赵太后》)击来寻求原用由钟命名的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取得胜利的人 很多,而成就霸业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的只有五个
(只,仅仅。《. 吕氏春秋》)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 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赤壁之战》)
河水清河水且很涟清澈漪又。有涟漪
(《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我不连死避都不,退卮让 怎酒么安会推足辞辞一杯!酒呢(《鸿门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师说》)
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 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这么喜好音乐,恐怕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啊!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义。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难道取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吗? 规定(下令)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
妇女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令壮者无取老妇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夺取 通娶
动词
语助词。
留存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
(才,《触龙说赵太后》)击来寻求原用由钟命名的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石钟山记》)
天下取得胜利的人 很多,而成就霸业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的只有五个
(只,仅仅。《. 吕氏春秋》)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 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赤壁之战》)
河水清河水且很涟清澈漪又。有涟漪
(《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我不连死避都不,退卮让 怎酒么安会推足辞辞一杯!酒呢(《鸿门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师说》)
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 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助词:是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音节助词、句首 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词等。
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
Page 4
种类
古汉语代词 相当于现代的意思
第一人称
单 数
我、吾、舍、予、 朕
我、自己
复 数
同 曹单、数辈,、等或、后侪加属、我们、我们这些人
人
单 数
尔、而、若、乃、 女、汝
你
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Page 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 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 入虚词一类。
Page 2
一、代词 常见的代词:之、其、何、若。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师说》)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师说》)
Page 11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返Page回 10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词 原因 盍
么、何不
问数目 几、几何、几许 几、多少
Page 7
副词简表
种 类
古汉语副词
相当于现代的意思
时 间 副 词
初昔适立、、、、囊 即方忽、 、、遽曾 旋将、、 、、暂尝 猝且、、(卒向既)、、、俄素业、、、正前突在、然曾、、经将不、要 久向、 、来已 一、经 下立、 子即从 等、
程 度 副 词
称 代 第二人称
复 数
同 曹单、数辈,等或后加属、你们、你们这些人
词
敬 称
陛下、大王、公、 卿、子、先生、足 下
您
单 之、彼、伊、厥、 他、它、她、他(
第三人称
数
复 数
渠、其 同单数
它、她)的
他(它、她)们、他 (它、她)们的
Page 5
种类
古汉语代词
此、是、斯、 近指 兹、之、夫
然、尔、偌、恁
指
Pa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
极至弥、、、甚 尤倍、 、颇 良、 、略 绝、、少益、、殊愈、、十尤分其、、很更、加大等略、稍微、
范 围 副 词
皆凡特、、、咸总直、、、俱全只、、、举仅但、、一唯、、悉独、、都只、有全、、只所等有的、仅仅、
Page 8
种 类
古汉语副词
相当于现代的意思
表 肯 必、固、诚、良、信、务 一定、本来、的确 定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赤壁之战》)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Page 16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
“我”“你”。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Page 12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
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示 远指 彼、夫、其
代 旁指 他、人 词
虚指 或、某
无指 莫、无、罔、靡
Page 6
相当于现 代的意思 这、这种、这个、 这里
如此、这样
那、那个、 那里、那些 别的、旁的 有的、有人、有 些、有时、某某 没有谁、 没有什么
问人 谁、孰
谁、哪一个
疑 问事物 何、曷
什么
问处所 安、焉 问
哪里
代 问情况 安、焉、何、曷、什么、怎么、 胡、乌、恶、奚、哪里、为什
语 气
表 否 定
不、弗、未、勿、毋、无 (亡)、靡、莫、罔
不、不要、没有
副 词
表 推 测
殆、其、或、庶、几、庶 几、约、似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幸
等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Page 3
三、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 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并列、递进、选 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四、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 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说》)
Page 14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 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Page 15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 去。
二、介词 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 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的词。
介词必与所带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 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 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