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详解.ppt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精品课件
11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精品课件
12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精品课件
7
③无何 :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精品课件
8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精品课件
2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精品课件
4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 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ppt

①②然其间则旦何时暮闻而何乐耶物??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哪里。”
3、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表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呀”
⑤ ⑦形相容当词于或“副于词词”尾,。译…为…“的在样子”、、地 ⑥ “用比在”句、中“,对表”停、顿“。对于”等。
【无乃……乎】恐怕(只怕、大概)…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不是……吗 【得无……乎】“恐怕……吧” “该不会……吧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性定语或主语,可译为“他 (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何
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 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②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哪里。”
3、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表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呀”
⑤ ⑦形相容当词于或“副于词词”尾,。译…为…“的在样子”、、地 ⑥ “用比在”句、中“,对表”停、顿“。对于”等。
【无乃……乎】恐怕(只怕、大概)…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不是……吗 【得无……乎】“恐怕……吧” “该不会……吧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性定语或主语,可译为“他 (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何
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 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②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ppt课件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Page 16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幸
等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译: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 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4)活用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Page 23
(5)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Page 15
Page 16
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 与中心语之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大概、或许、差不 多、几乎、大约、 似乎
表 谦 敬
请、谨、窃、忝、辱、敢、请求、私下、幸而
幸
等
频率 副词
再、迭、频、数、又、复
第二次、再一次、 频繁、屡次等
Page 9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译: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 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4)活用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Page 23
(5)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Page 15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课件

三、于 词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战于长勺 在 青取之于蓝 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给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与
在……方面
由于,因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替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十、因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随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于是、就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练习.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何不试之?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钟名,何哉?
A副词,怎么; B怎么样,把……怎么办; C代词,什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个虚词详解课件

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ppt课件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完整编辑ppt
32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完整编辑ppt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完整编辑ppt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必制以,长可安译君为为“质才,”兵“乃仅出”。等。
(《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完整编辑ppt
36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
完整编辑ppt
32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完整编辑ppt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完整编辑ppt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必制以,长可安译君为为“质才,”兵“乃仅出”。等。
(《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完整编辑ppt
36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
文言虚词课件.ppt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 宾语提前的标志。
十八个常用文言虚词ppt

何 1、副词。多么。 2、疑问代词。什么;怎么, 为什么。 3、背,扛。
且 何 乃!
乃 1、副词。于是,这才。 2、副词。却,竟然。 3、副词。只,仅仅。 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5、是,就是 6、语气词。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4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 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 安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Page 22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 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Page 14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岳阳楼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 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 学》)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Page 独15 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Page 8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Page 9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者”“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与蔺相 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 国论》)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石钟 山记》) Page 10
Page 17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 南飞》)
Page 11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①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 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与蔺相如》)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与蔺相如》)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Page 13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Page 1
结总
书文且若因之常经 海言于属为乎见史 扬功文先所者虚子 帆夫中得以也词集 定当辨识与乃二何 自日差规然焉十其 得进别则而矣个多 。,。,。,。,
Page 2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Page 18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与蔺相如》)
Page 20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 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Page 12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廉颇与蔺相如》)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战》)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①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 之战》)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Page 23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再说”。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与蔺相如》)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Page 19
3.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我的” 或者“你”“你的”。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Page 6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 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7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 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 安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Page 22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 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Page 14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岳阳楼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 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 学》)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Page 独15 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Page 8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Page 9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者”“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与蔺相 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 国论》)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石钟 山记》) Page 10
Page 17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 南飞》)
Page 11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①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 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与蔺相如》)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与蔺相如》)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Page 13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Page 1
结总
书文且若因之常经 海言于属为乎见史 扬功文先所者虚子 帆夫中得以也词集 定当辨识与乃二何 自日差规然焉十其 得进别则而矣个多 。,。,。,。,
Page 2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Page 18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与蔺相如》)
Page 20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 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Page 12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廉颇与蔺相如》)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战》)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①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 之战》)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Page 23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再说”。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又”。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与蔺相如》)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Page 19
3.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我的” 或者“你”“你的”。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Page 6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 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Page 7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