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14张)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杩槎
杩槎是用长丈余、直径三四 寸之圆木三根,以篾索捆绑 而成。杩槎推臵江中,使槎 脚开张如鼎足形,据需要数 洞连成一线(杩槎单位,一 座俗称为一洞)。杩槎腰间 横作木架,木架上用石笼镇 之,使其深固不摇。其杩槎 迎水一面,自腰以下,用木 条纵横遮拦,外复以疏密两 层蔑笆障水,然后搬运粘土, 沿槎脚筑成一条小路宽的简 易拦水堰,实现断江截流。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外江Biblioteka 内江飞沙堰(一)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 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 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 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 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 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 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 的骄傲。
人字堤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间,因堤形如“人” 字而得名。作用是护岸兼溢流,是内江的第三 道旁侧溢洪道,与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配合 运行,控制内江的洪水量。
卧铁
就地取材,维修费用低廉
• 都江堰岁修中,采用杩槎(用长丈余、直径三四寸之圆木 三根,以篾索捆绑而成)截江断流,采用笼石砌堰,工程 所需原料实行就地取材。 • 采用杩槎和竹笼维修好处 • (1)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与费用; • (2)技术简单,如搭积木,人人皆可操作; • (3)竹笼工程多为半透水结构,受水压力容易分散,故 能避免大的破坏,即使遭到一定破坏,也易于修复。
(二)其他附属设施
• 百丈堤 • 金刚堤
• 平水槽
• 人字堤
百丈堤
• 百丈堤,位于岷江左岸,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 因长百丈而名。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百丈堤的作用是使鱼 嘴上游岷江左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 分水和排沙。洪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 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使内江取水量得到保 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冰率万余民工修建而成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奇迹。

1. 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当时,成都平原上的洪水频繁,给农田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蜀国的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

2. 工程结构都江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岷江的分水堰和青城山的引水渠。

分水堰位于岷江上游,通过修建堰塞,将岷江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港澳渠,为成都平原供水;另一股则绕过成都平原注入蒲江,避免洪水泛滥。

引水渠则是沿着青城山修筑而成,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工程规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达65千米。

其中,分水堰长约11千米,引水渠长约54千米。

工程采用了大量石材和土木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4. 工程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

同时,引水渠的修筑也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文化价值除了工程本身的技术和意义,都江堰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整个工程融入了自然环境,与周围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都江堰还被誉为“东方聚宝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崇尚和依赖。

6. 保护与传承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多次进行维修和改造,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7. 启示与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不仅仅是一项古代的工程壮举,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需求。
促进绿色发展
03
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
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研发和应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 性。
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为成都平原的农业 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使 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 是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具 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 理
水文学原理
水的循环
都江堰利用水的循环原理,通过自然流动和人工引导,将水 从岷江引到成都平原,再通过灌溉渠道输送到农田。
工程的维护和修缮
定期检查与评估
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
题。
维修与保养
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工程设 施的正常运转。
应急抢险
建立应急抢险机制,应对自然灾害 等突发事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 响。
工程的管理经验和挑战
管理经验总结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表明,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持续投入 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持续运行的
宝瓶口:控制内江的进水量,满足灌溉 需求。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利用地形 实现排沙和分水功能。
飞沙堰:调节洪水流量,将多余的洪水 排入外江,同时将泥沙冲入外江。
工程的影响和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 的结晶,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最高 水平。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 展和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都江堰工程介绍

都江堰工程介绍

都江堰工程介绍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公元前251年,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的代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四川盆地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导致的水灾问题,同时也用于农田灌溉,为周围的农田提供水源。

这个工程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即岷江和成江,沿着山脉的自然轮廓,经过各种渠道分支,最终将水引入农田。

这种渠道设计确保了水流的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充足的水供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冰的古代工程师,他是当时的四川省总督。

据史书记载,李冰费尽心思研究地理地貌,亲自引导工人开凿山岭,挖掘渠道,最终实现了用水灌溉的目的。

李冰还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详细介绍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绩。

都江堰工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该工程的成功,四川盆地得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灌溉系统的使用还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都江堰工程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壮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和附属设施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景点包括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和李冰祠堂,展示了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时至今日,都江堰工程仍在为周围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

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上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和灌溉系统解决了四川盆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位于中国四川都江堰市。

整个水利工程覆盖了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部分地区,它的建设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地区常年干旱,缺水问题。

几千年前,大雪山脉高冷的地区,并没有人居住,而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

因此,为了改善这些民众的生活,引水工程就凭借中国古代工程师们的创造予以出现,并被视为中国的水利工程艺术的代表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7千米,穿过了都江堰市到成都市,穿过崇山峻岭、流动的江河、沟壑和田间地头,沿途建有灌溉、排水、保护山体等70余处设施,当时用来传输涓涓细流的竹管,是我们现代平民渴求大量水源的关键,它的建造成就了历史的壮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遗产。

整个工程的建造遵循的是一种巧妙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水库、引水、灌溉系统,来收集、存储和分配水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进了滋润下游农田的金沙江水,这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改变。

在当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西蜀地形复杂,土石流灾害频繁,土质的松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采取了各种战略和技术,如旋转木材、石鼓法、木匠法等。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师们的技能和耐性已经得到了提高,并留下了许多创造性的高地和壮观的实物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近几百年间,对中国的农业、商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程系统仍然在使用,为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世界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在工程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同一时代的前沿,同时也在灌溉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项重要的创造和发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农业文明发展
01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02
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
里产生了著名的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彰显人类智慧与创造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体现了人与自
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01
自然环境
岷江水流湍急,山势陡峭,建 设难度很大。
02
技术难题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解 决如何稳定分水堤、如何控制 内江水量、如何防止泥沙淤积
等问题。
03
人力物力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组 织难度很大。
建设成果和影响
01
建设成果
02
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功,实现了对成都平原的水源控制,满足了 灌溉和防洪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都江堰的水力发电功能不仅满足 了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还促进 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质改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使 得岷江水质得到改善,减少了水 体污染,提高了周边地区的水环
境质量。
生态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注重生态 保护,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 等措施,保护了周边地区的生态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THANKS
法规制定
制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自然灾害
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对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 潜在威胁。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城市。

它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景点和风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率领一支工程队伍修建而成的。

它是一种巧妙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而不断改变河道,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了崇山峻岭之间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引水到更高处,再通过分渠分流,将水分配到周围的农田中。

这种工程在古代被视为天下第一巧妙之工。

它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使得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了川西平原的粮仓。

都江堰的建设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水利工程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造的自然”,因为它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里的水系错综复杂,流水潺潺,与周围的山川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不仅以水利工程而闻名,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和古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甫草堂。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居,也是成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草堂内有杜甫的诗作和像,让人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思想的深刻。

除了杜甫草堂,都江堰还有其他的文化景点,如都江堰博物馆和都江堰文化广场。

博物馆里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水利工程的资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文化广场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活动。

都江堰的自然风景也是令人心醉的。

这里的山水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特别是在夏季,蓝天白云之间,清新的山水与青翠的农田相映成趣。

而春季的都江堰更是美不胜收,百花争艳,让人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中。

此外,都江堰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的特色小吃有毛肚、冒菜、辣子鸡等,口味独特,非常美味。

此外,都江堰还以茶文化闻名,是茶叶的产地之一,这里的茶叶鲜香浓郁,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的县级市,北临绵阳市、南临成都市锦江区,东邻成都市彭州市、蒲江县,西濒崇州市。

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所在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修建于公元256
年至公元260年间。

这座工程由蜀汉时期的政治家李冰设计,主要用于解决成都平原地区的灌溉和水资源调配问题。

都江堰全长约65千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的
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田地、供给城市用水以及防洪排涝。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堰、引堰和灌溉渠道等。

分水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能将岷江的水分为两路,一路经成都平原,另一路通过精确的坡度和水流分配,引流到周边的农田和城市。

除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地都江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此外,都江堰还保留了很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如拔山、镇山寺等。

都江堰是一座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和探索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享受大自然和历史文化带来的魅力。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是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秦国的著名状元李冰担任总工程师,经过14年的艰苦修建而成。

都江堰之名由来是因为其位于都江中的岷江和蒙水的交汇处。

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川西山地的丰富水资源,引水灌溉成都平原,解决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都江堰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注和分流堰。

分水注是工程的起点,通过修建堤塘和岸边水口将岷江的水导入人工渠道,然后将水分成两股,分别引入成温、都汶两条大型人工灌溉渠道。

分流堰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它将蒙水与岷江相连,利用悬水峡峡口的天然地理条件,让蒙水的水位高出岷江,进行自然分流,使蒙水的水流分别引向分水注的两侧,形成一个天然的分流水利工程。

这种分流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完美的人工分流堰,被誉为“天府名副其实的水利工程”。

分流堰还具有排洪、抗旱、防涝、海防等多个功能。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最富有粮食和棉花的省份之一。

都江堰的存在也使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为成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除了水利工程外,都江堰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包括都江堰博物馆、李冰庙、龙门山、彭山等。

都江堰被誉为“水利文明的摇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的宝贵遗产。

总的来说,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价值的工程项目,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作用的旅游景点。

它的建设和存在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一、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总长约65公里,横跨都江河和康定河两条河道,是一项宏大而壮观的工程。

二、历史背景1.建造背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常年遭受水灾,急需一项能够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的大型工程。

2.建造时期:都江堰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时代,历经多个王朝的持续建设与维护。

三、工程构成1.主要渠道:都江堰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分别是成灌渠和崇灌渠。

成灌渠起自都江堰的发源地,将水引入崇灌渠,再输送到农田和城市。

2.堤坝系统:都江堰由多个堤坝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水岭和泄洪堤。

分水岭用于分流水源,而泄洪堤则起到抵挡洪水的作用。

3.控制水位:都江堰通过设置闸门和过水孔来控制水位,确保水流平稳,并满足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的需要。

四、工程意义1.防洪措施:都江堰的建设有效地防止了洪灾,保护了成都地区免受灾害的侵袭。

2.灌溉系统:都江堰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3.城市水源:都江堰为成都市提供了可靠的饮水和生活用水来源,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文化遗产价值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需要加强保护的文物,并受到国家保护的重要遗址、古迹、古建筑等。

2.世界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具有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物、城市规划、考古遗址等。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点享有国际认可和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二 效用
•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 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 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2],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 百姓飨其利。”[3]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 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 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 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 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汉书·地理志》 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 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 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 亩。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的 《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 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 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

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