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地震动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中的基础性规范,对于设计和建造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物带来重大威胁。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们在灾害中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震标准、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含了地震危害性分区、场地分类、工程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原则和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其主要包括:1.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规范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情况的不同,将地震危险性分为多个等级,并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抗震需求。
2.工程地震动参数: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最大可能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是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3.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规范明确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包括构建的稳定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
4.抗震设计原则:规范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结构抗震构件、避免单一抗震体系、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等。
三、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限于抗震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同时也应涉及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物料选择、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抗震设计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需要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要求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必须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稳定、安全地使用。
抗震设计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充分考虑地震力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2. 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包括震级、震源距离、场地类别等。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应参考国家地震烈度分区图和地震动参数规定,结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震波动特性分析等。
3.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来确定结构抗震要求和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水平抗震能力、竖向抗震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建筑结构应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4. 结构稳定性设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足够的抗侧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和特殊结构等,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稳定性设计。
5. 设计荷载和组合:抗震设计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荷载和荷载组合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荷载。
抗震设计荷载应综合考虑地震力、重力荷载、温度荷载等多种荷载形式的作用。
6. 抗震构造措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刚性“斜撑”、抗震墙等。
构造措施的选择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和地震力的特点来确定。
7. 施工质量与监理:抗震设计要求应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
施工方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同时,建筑抗震设计中应有合格的监理机构进行质量监督。
8. 抗震检测与验收:建筑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检测与验收。
抗震检测应包括结构材料的检验、施工质量的检验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试验等。
抗震验收应检查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 抗震设防研究与技术发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结合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8一、引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8是中国建筑抗震设计的权威标准,于2018年发布并实施。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地震多发地区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GB50011-2018进行综述,并介绍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总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8适用于新建建筑、以及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改造的现有建筑。
规范共分为前言、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基本准则、结构设计、材料和构件强度等六个章节,涵盖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细则。
GB50011-2018要求建筑物应能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和安全性,以避免倾覆、坍塌等重大灾害。
三、基本准则规范要求建筑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结构体系等因素进行评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在规范当中,建筑物根据结构类型和地震设防烈度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以确保结构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附加晃动、水平力等多种力的作用,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四、结构设计GB50011-2018规定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建筑结构的受力形式、质量弹性转化系数、抗震设防烈度等级等方面。
规范要求设计过程应符合结构安全、适用性、经济性等原则,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刚度、强度等因素,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要求。
五、材料和构件强度GB50011-2018规定了建筑材料和构件的强度要求,包括混凝土、钢筋、砖石材料等的性能指标和抗震设计要求。
规范要求建筑材料和构件应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保证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材料,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六、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8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1.设计基础:-严格按照地震区划划定范围进行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域确定相应的地震作用参数;-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应进行地震动力设计和非线性分析。
2.地震力计算和结构选择:-根据建筑用途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力计算方法,如等效静力法、离散点模型法和连续系统动力分析法等;-根据地震力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或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特殊建筑,应增加冗余性和紧急避险措施。
3.结构设计和构件详情:-根据设计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荷载分配和刚度分布,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注意构件连接的刚度和硬度,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构件之间有适当的变形缝隙;-对于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应进行双向抗震设计和考虑二次效应。
4.施工和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构件的尺寸、位置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定期对施工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构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确保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5.监督检验和验收:-建设单位应组织抗震专家对建筑工程进行技术审查和验收,确保抗震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抗震审查和监管机制,对履职不力或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整改。
以上是建筑抗震设计要求规范的一般性内容,具体的要求可能会因地区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此外,还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详细的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而制定的。
本规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一般要求1. 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必须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
3. 建筑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使用性质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和要求。
5. 建筑抗震设计应经过专业人员的认真审核和评估。
三、设计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应根据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设计抗震能力应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4. 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5.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动。
四、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1.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形式和抗震等级,合理布置结构的承载体系。
2. 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4. 结构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五、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要求1. 抗震设防分类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2. 抗震设防分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3. 抗震设防分类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六、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要求1.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力量和变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括其概述、基本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方法、验算方法等内容。
二、概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而制定的设计标准。
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设计原则、计算方法、验算要求、施工要求等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是建筑行业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倒塌或严重受损。
2. 等级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该按照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不一样,因此抗震设计的要求也不同。
3. 经济合理原则建筑抗震设计应该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使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四、设计要求1. 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必须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建筑物的结构必须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力量和变形,避免倒塌或严重受损。
2. 抗震性能等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应该按照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不一样,因此抗震性能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3. 抗震设计的可靠度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可靠度,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可靠度的要求应该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进行确定。
4. 抗震设计的经济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该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成本,使设计更加经济合理。
五、设计方法1. 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弹性设计方法和弹塑性设计方法。
其中,弹性设计方法适用于地震烈度等级较低的建筑物,而弹塑性设计方法适用于地震烈度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2. 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计算方法和动力计算方法。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建筑设计中抗震要求的标准。
该标准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规定,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1. 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往往是灾难性的。
因此,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抗震性能,以提高其在地震灾害中的抵御能力。
2. 主要内容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规范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构件的抗震性能、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等方面。
2.2 设计地震动参数规范规定了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区、设防烈度下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参数,以确定设计地震力。
2.3 结构设计要求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材料选用、连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2.4 设计验算方法规范中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的验算方法,对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能力、稳定性能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2.5 抗震设防要求规范对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设防要求进行了规定,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抗震加固、减震控制等。
3. 重要意义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该规范,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物,为防止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供保障。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布,将对我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地震活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地震动分析方法;
3.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4.抗震设备和措施的设计要求;
5.施工和检测的技术标准。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级主要根据地震区划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进行划分。
目前,中国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分为四级,分别是A、B、C、D级:
1.A级:适用于重要的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如医院、危险品仓库等;
2.B级: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公共建筑物,如学校、商场等;
3.C级:适用于普通住宅和一些辅助性建筑物;
4.D级:适用于农村的单纯住宅和一些人员密集的临时建筑物。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例如抗震设防的位移限值、结构的抗震等级等。
这样可以合理分配资源和控制建筑物的成本,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
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循抗震设计规范和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级,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3、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 件(图件)确定。(1.0.4)—强条
一、总则及术语
地震作用计算只是抗震的一小部分,主要应在概念上 进行抗震设计,抗震措施至关重要!
一、总则及术语
调整后,新的地震动区划图设防要求普遍提高: (1)7度以上的地区面积从49%上升到58%; (2)8度以上的面积从12%增加到18%; (3)全国县级以上城市12.5%设防水平变化较大: (4)0.05g提高至0.10g或0.15g:6.9%; (5)0.10g或0.15g提高至0.20g:4.6%。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 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5、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 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 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 ,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宜小于C30 ,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 筋率不宜小于0.25%。 (2)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 应纵向钢筋的1. 1 倍。 (3)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 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 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 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仁 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 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以抗击地震力为目标制定的规范。
其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并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1. 设计地震力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力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用于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2. 确定建筑物的地震等级:按照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等级,从而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
3. 结构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的储备。
4. 结构材料选择:选用适合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根据抗震性能和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合理选择材料。
5. 结构形式选择: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桥架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 基础设计规范:根据场地条件、土壤性质等因素,设计合适的基础结构,确保建筑物能够稳定地承受地震力。
7. 建筑物的抗震设备和构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抗震设备和构件,如防震支座、隔震装置、减震器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8. 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对于旧有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包括加固结构、加装抗震设备等。
9. 抗震监测和评估: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10. 相关规范和标准: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参考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以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安全和稳定,并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行业需要遵循这些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抗震是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方面。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御破坏,各国都制定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一、地震分级与设计基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通常将地震按照烈度划分为若干级别,例如中国将地震分为一至八度。
不同级别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概率和强度。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分级确定相应的设计基准。
设计基准将地震强度转化为建筑物所需要承担的地震作用力或者加速度。
二、结构抗震性能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般要求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件强度: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设计规范中通常规定构件的受力性能和材料的强度参数。
2. 刚度与韧度:结构的刚度是指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韧度则是指结构在超过弹性阶段后仍能够变形而不崩溃的能力。
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具备足够的刚度和韧度,以减小震后变形和损失。
3. 短周期效应: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会产生周期性的振动。
设计规范要求结构的基础周期短于预定周期,以减小共振效应的影响。
三、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设计上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其功能和重要性进行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划分。
设计规范一般将建筑物分为多个烈度等级,对于不同级别的建筑物要求不同的抗震性能。
例如,高层住宅和重要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通常要求更高。
四、结构分析与计算方法建筑物抗震设计涉及到结构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设计规范一般规定了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荷载计算、索力与剪力墙设计、承重结构抗震计算等。
设计者需要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结构分析,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其他要求除了上述的主要规范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考虑,例如:1. 地基与基础: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基础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施工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使建筑物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安全稳定。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规范要求和技术要点是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一、规范要求1. 国家规范要求国家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这一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物的设计、结构计算、材料选用、施工与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指导。
2. 地震烈度要求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震烈度要求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分为I至VIII度,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烈度越大。
规范要求中规定了各个地震烈度等级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水平抗震设计加速度、结构位移限值等。
3. 结构用途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满足不同的要求,例如住宅、办公楼、工业厂房等。
规范要求中指定了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耐震性能等级等。
4.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规范要求中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如一般设防、中等设防、重设防等级。
5. 结构性能设计要求规范要求中提出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要求,包括极限状态设计、耐震性能设计等。
其中,耐震性能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二、技术要点1. 结构选型在抗震设计中,结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采用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
在选择结构类型时,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能力、承载力以及施工可行性等因素。
2. 结构布局结构布局是指建筑物各个结构体系在平面布置上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合理的结构布局对于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通常采用的布局形式包括正交布局、正交叠加布局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背景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产生地震的力量被称为地震动。
地震动可引起建筑物内外的振动,给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将抗震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
抗震设计原则
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尽可能小,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主要原则包括:强度和刚度原则、塑性抵抗原则、重要设备及设施的抵抗原则、破坏控制原则等。
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设计要求包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建筑物抗震的目标、设计基本准则、地震动参数、结构性能要求、抗震设计的设计参数、地震动计算方法和验算要求等。
抗震结构措施
为了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物需要采取一系列抗震结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的面积和体积、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加强节点和连接部位、提供适当的耗能装置等。
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遵循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并保障人员的生
命安全。
抗震设计规范的遵循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后续的维修和修复费用。
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满足地震力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而制定的一系列设计规范。
它的制定和遵循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地震背景、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要求和抗震结构措施。
只有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操作,才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有效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使用者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抗震设计等级:根据地震区域划分,建筑物被分为不同的抗震设计等级,设计应根据等级要求进行。
2. 承载力设计方法:建筑的承载力设计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方式。
3. 结构类型: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地震烈度,选择适当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桩基础结构等。
4. 结构材料:结构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材料的抗震性能应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5. 抗震墙体:抗震墙体应遵循抗震设计规范,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6. 框架连接:框架连接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连接的强度和刚度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7. 整体水平抗力:建筑物的整体水平抗力系统应设置合理,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水平力的作用,如设置剪力墙、斜撑等。
8. 局部抗震设计:在某些关键部位,如柱子和梁端部,应设置加筋措施,以增强构件的抗震性能。
9. 地基与基础设计: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性质和地震作用等因素,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和措施。
10.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区的地震烈度,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和施工应满足相应要求。
11. 抗震试验与检测: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试验和检测,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工程的质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它们的目的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规范的执行和遵循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规范了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检测、评估和加固设计、施工。
三、术语和符号在本规范中,涉及到以下术语和符号:- 抗震设计等级: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功能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的抗震设计级别。
- 基本风荷载:按规定进行水平和竖向组合的地震波作用下产生的风荷载。
- 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波在地盘上产生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 层间剪力分配比:相邻两个层的剪力分配比。
- 基本黏滞阻尼比:建筑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黏滞阻尼比。
四、设计基础1.设计基础工作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等确定抗震设计基础参数。
–应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抗震设计等级。
–应确定使用场地的地震烈度等级。
2.地震烈度–在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确定基本地震加速度,并考虑黏滞阻尼比。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3.抗震设计荷载–应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和竖向抗震设计力。
–针对不同地震分组,应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水平力系数。
五、结构设计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符合规范要求,具备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均匀的强度分布。
–组合楼层应考虑其构件之间的协同性,确保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2.水平力分配–应根据层间剪力分配比确定不同层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并合理分配到各个构件上。
–应保证结构各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均能充分发挥其弹性和抗震性能。
3.地震控制–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控制应符合规范的要求,确保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
1.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倒塌或只出现轻微破坏的重要手段。
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对于确
保建筑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结构设置合理,抗震措施全面,结构稳定性强,地基基础坚固等。
3. 设计载荷标准
GB50011-2019规定了不同类别建筑的地震设计分组、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地
震加速度等标准,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最大限度的荷载。
4. 结构设计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应地震区段的抗震要求,结构形式应
符合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同时要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5. 抗震设防等级与性能等级
规范中明确了不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和性能等级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抗震措
施和建筑设计要求。
6. 施工和验收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施工要求和验收要求进行了详
细规定,确保抗震设计的有效实施。
7. 监理与评定
规范明确了抗震设计过程中的监理和评定程序,监理单位应对抗震设计方案的
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定单位应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评定并出具评定报告。
8. 结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是保障建筑抗震安全的重要依据,建筑设计
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稳定。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导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抗震设计规范。
本文将就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一、土壤调查与抗震性分析1. 土层的工程地质调查土壤调查是确保建筑物抗震性的基础,需要获取场地的地质情况、土壤类型、地层特征等。
根据地质调查结果,通过合理的取样分析,对场地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2. 抗震性能评估与分析基于土壤调查结果,借助抗震性能评估工具和方法,进行结构体系的初步分析、计算和模拟。
根据分析结果,对建筑物可能遭受的地震力进行评估,以决定采取何种抗震设计措施。
二、结构设计与材料选用1. 结构布局设计结构布局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和结构节点,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能够稳定地分担和传递荷载。
2. 结构材料选用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
根据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等指标,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钢材等结构材料,以确保建筑物足够的刚度和延性。
三、构件与连接设计1. 构件设计在构件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通过对构件截面形状、尺寸、受拉受压钢筋布置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确保构件能够承受地震力引起的剪力、弯矩和轴力等荷载。
2. 连接设计连结形式和质量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构件连接方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通过采用优质连接材料、优化连接设计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连接部位的强度和刚度符合规范要求。
四、基础与地震消能设计1. 基础设计基础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支撑体系,必须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通过探明场地土质、结构荷载和地震力作用下的基础响应,设计合理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布置,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2. 地震消能设计地震消能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结构体系对地震能量的反应,保护建筑物免受破坏。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性能进行的规定和要求。
抗震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抗震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活动性,确定适当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和地震波周期等,它们是确定建筑结构设计荷载的基础。
2. 结构布局和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确定结构布局和形式,使结构能够有效地承担地震荷载。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等,每种结构形
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3. 结构材料的选用:建筑设计中所用的结构材料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是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其抗震性能取决于混凝土的质量和钢筋的配置。
4. 结构的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中,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抗震要求,合理选择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等,其中时程分析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
5. 结构的抗震验算和加强措施: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抗震验算,检验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如果不符合要求,
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如增加构件的尺寸、增强节点的刚度等。
抗震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地震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的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规范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地震活动的变化和建筑设计的需求。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严格执行,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也是地震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建筑师和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 设计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动,减少破坏程度,同时保护住户的人身安全。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控制结构的震动响应,降低结构破坏的概率和强度。
2. 建筑抗震设计参数建筑抗震设计参数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地震参数、场地分类、设计地震动参数等。
地震参数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特点来确定,如设计地震烈度、地震影响系数等。
场地分类则确定了不同场地类别对于地震影响的级别。
设计地震动参数则表征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3.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结构类型选择、结构抗震设计的力学模型选择和反应谱分析,以及基础的选择和设计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不同,需根据建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力学模型的选择和反应谱分析是为了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从而确定结构的安全性。
基础的选择和设计是为了提供稳定的地基支撑体系,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4. 材料选用和施工要求建筑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求对于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的选用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和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施工要求则包括了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不受损害和变形。
5. 检测和验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测和验收。
检测和验收标准是评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
检测包括对于结构的静力和动力试验,以及材料的检验等。
验收标准则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制定的,对于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进行评估。
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设计基本原则到材料选用和施工要求,规范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需要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和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压型钢板应与檀条可靠连接,瓦楞铁、石棉瓦等 应与檀条拉结。
9.1.28 厂房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
3 山墙抗风柱的柱顶,应设置预埋板,使柱顶与端屋架的上弦 (屋面梁上翼缘)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位于上弦横向支撑
与屋架的连接点处,不符合时应在支撑中增设次腹杆或设置
型钢横梁,将水平地震作用传至节点部位。 4 支撑低跨屋盖的中柱牛腿(柱肩)的预埋件,应与牛腿(柱 肩)中按计算承受水平拉力部分的纵向钢筋焊接,且焊接的 钢筋,6度和7度时不应少于2Ø12,8度是不应少于2Ø14,9度 是不应少于2Ø16。
9.2.3 厂房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2 构件在可能产生塑性铰的最大应力区内,应避免焊接接头。 3 刚接框架的屋架上弦与柱相连的连接班,不应出现塑性变形。当横梁为实 腹梁时,梁与柱的连接以及梁与梁拼接的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应能分别承受 梁全截面屈服时受弯、受剪承载力的1.2倍。
9.3.1 采用烧结普通粘土砖柱(墙垛)承重的车间、仓库,应同时
六、七
五
四
层普通砖、多孔砖房,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3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是,应按2款要求 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是,应按增加 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度 8 高度 层数 10 7 三 二
3. 丙类——除甲、乙、丁类以外的建筑。
4. 丁类——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的建筑。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1. 甲类: 抗震设防烈度6~8度时,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 当为9度时,按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 防类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符合下列条件:
1 单跨和等高多跨且无桥式吊车。 2 6~8度时,跨度不大于15m且柱顶标高不大于6.6m;9度时,跨度不大于 12m且柱顶标高不大于4.5m。
11.1.1 本节适用于6~8度(0.20g)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和夯土 承重墙体的房屋及土窑洞、土拱房。
11.1.5 生土房屋内外墙体应同时分层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
4. 丁类:
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 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 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使用功能属于乙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采
用结构体系合理且材料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 允许按丙类设防。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
7.3.6 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
或圈梁可靠连接,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各层独立砖
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撑构 件应采取加强措施,防止强烈地震下失效。
7.3.8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Ø6通长 钢筋;7~9时其他各层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 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纵向 钢筋不应少于2Ø10. 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 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 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3.9.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 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 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2. 3.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Ø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 不应小于1m。
9.1.18 有檀屋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
1. 檀条应与混凝土屋架(屋面梁)焊牢,并应有足 够的支承长度。
2. 双脊檀应在跨度1/3处相互交结。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 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 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3.9.6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 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4.1.8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3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易符合下列要求
1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 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 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 指标的HRB335、HRB400和HPB235级热轧钢筋。 2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 超过C70。 3 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等级B、C、D的碳素结构钢及Q345 等级B、C、D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 采用其它钢种和钢号。
6.1.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
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
宜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高层的框架结构不 应采用单跨框架,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7.3.1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房屋层数 6度 四、五 7度 三、四 8度 二、三 9度 楼、电梯 间死角; 外墙四角 和对应转 角;错层 部位横墙 与外纵墙 交接处, 大房间内 外墙交接 处,较大 洞口两侧 设 置 部 位 7、8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 局部较小墙垛处; 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
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 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对危险
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筑。
3.3.5 山区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
1 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
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边坡应避
3.5.5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 外锚固。
3.6.6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
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
免深挖高填,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或 分阶放坡。 2 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
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采取措施避
免地震时基础破坏。
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 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 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 则的建筑方案。
2. 乙类: 抗震烈度为6~8度时,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 当为9度时,按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不低于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3. 丙类:
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
3.4.6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
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 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3.5.4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 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 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 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 3.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 筋。 4.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 失稳。
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
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 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
5.4.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 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
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 承重墙体,应采取与主题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等避免地 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的措施。 3.7.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