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2016)

合集下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珍藏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珍藏版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07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0722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2016年7月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此公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

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具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订的内容如下,注:下文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附录仅提供我国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以下简称“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以下简称“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以下简称“分组”)。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6度
0.05g
第二组
凤城市
6度
0.05g
第一组
宽甸满族自治县
锦州市
6度
0.05g
第二组
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凌海市
6度
0.05g
第一组
黑山县、义县、北镇市
营口市
8度
0.20g
第二组
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
7度
0.15g
第二组
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
阜新市
6度
0.05g
第一组
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第一组
瓦房店市、普兰店市
7度
0.15g
第一组
金州区
7度
0.10g
第二组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
6度
0.05g
第二组
长海县
6度
0.05g
第一组
庄河市
鞍山市
8度
0.20g
第二组
海城市
7度
0.10g
第二组
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岫岩满族自治县
7度
0.10g
第一组
台安县
抚顺市
7度
0.10g
第一组
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顺城区、抚顺县1
6度
0.05g
第一组
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
7度
0.10g
第二组
南芬区
7度
0.10g
第一组
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
6度
0.05g
第一组
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
8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局部修订通过审查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局部修订通过审查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局部修订通过审

佚名
【期刊名称】《工程建设标准化》
【年(卷),期】2022()4
【摘要】近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审查会在北京以现场和网络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召开,该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韩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实施监督处处长聂明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大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徐建、杜修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

【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第1199号
2.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局部修订)审查会在京召开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工作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1. 引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为了不断提高建筑抗震设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根据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局部修订,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抗震需求。

2. 修订内容2.1 设计基本要求•对于重要建筑、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建筑,在设计时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并考虑地震影响下的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措施。

•在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时,应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进行准确评估,并考虑不同的设计工作状况下的地震影响。

•根据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调整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并增加抗震设防水平的选择范围,以满足不同建筑的抗震需求。

2.2 结构设计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并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建筑变形和位移控制。

•在地震荷载计算中,应考虑到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并采用概率方法对地震荷载进行计算,以提高设计的准确性。

•设计抗震结构时,应考虑到灾害发生时的多点地震动,采用时间历史方法进行抗震分析和计算。

•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相匹配,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2.3 砌体结构设计要求•对于砌体结构建筑,在设计时应采用适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布置,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砌体结构建筑应采用强度、刚度和韧性相适应的砌块,并采用合适的砌筑工艺和连接方式,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耐震性能。

•在设计砌体结构时,应根据地震区划和地震烈度要求,进行地震荷载的计算和抗震设计。

2.4 钢结构设计要求•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应基于准确的结构性能评估和合理的地震动力学分析,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

•钢结构建筑中的节点和连接部位应采用适当的加强措施,以提高节点和连接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的构造形式和材料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经过充分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和检验。

3. 结论本修订稿主要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以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和设计的准确性。

建筑抗震规范2016年版条文说明书

建筑抗震规范2016年版条文说明书

建筑抗震规范2016年版条文说明书建筑抗震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在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灾能力而制定的技术标准。

2016年版的建筑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本文将对建筑抗震规范2016年版的主要条文进行解读和说明。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建筑抗震规范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等内容。

该章节对建筑抗震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建筑抗震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宏观地震动参数第二章规定了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

这些参数是确定建筑结构受力情况的重要依据,设计师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第三章结构设计第三章是建筑抗震规范中最关键的部分,规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构件尺寸、材料选取、抗震加固等内容。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确保结构稳固可靠,能够承受地震带来的力量。

第四章施工质量第四章规定了建筑抗震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构件的加固、连接方式的选择、施工工艺等。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范要求执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第五章监理与检测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建筑抗震工程的监理和检测要求,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检测单位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测试,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结语建筑抗震规范2016年版的条文说明书对建筑抗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抗灾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设计师、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必须严格遵守规范要求,确保建筑抗震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说明(全)
第一组
赵县
7度
0.10g
第二组
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栾城区、藁城区、鹿泉区、井陉县、正定县、高邑县、深泽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晋州市
7度
0.10g
第三组
灵寿县
6度
0.05g
第三组
行唐县、赞皇县、新乐市
唐山市
8度
0.30g
第二组
路南区、丰南区
8度
0.20g
第二组
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滦县
满城区、阜平县、唐县、望都县、曲阳县、顺平县、定州市
张家口市
8度
0.20g
第二组
下花园区、怀来县、涿鹿县
7度
0.15g
第二组
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宣化县2、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
7度
0.10g
第三组
赤城县
7度
0.10g
第二组
张北县、尚义县、崇礼县
6度
0.05g
第三组
沽源县
6度
0.05g
第二组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介绍共43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介绍共43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建筑抗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规范》局部修订介绍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4.24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4年第61号
•【施行日期】2024.08.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4年第61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

标准名称修改为《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标准编号修改为GB/T50011-2010。

局部修订的条文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4月24日附件: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稿 0722精编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稿 0722精编版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前言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强制性条文15条。

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稿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具有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必要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当前规范的不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规范修订的背景当前,我国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

然而,旧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地震灾害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规范需要加入对于预警系统的要求,以及建筑对于预警信号的响应。

其次,当前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新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规范需要对此进行及时的更新。

最后,在大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侧向抗震性能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应对更强烈的地震动。

二、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1.引入地震预警系统的要求:规范中需明确建筑物与地震预警系统的集成要求,建议建筑物能够接收并响应地震预警信号。

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警地震的发生,为人们提供寻找安全避难点的时间。

2.优化建筑抗震构造的要求:规范需明确新型建筑材料的抗震性能要求,并对目前常用的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和更新。

对于现有建筑,规范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性评估,对于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或拆除重建。

3.提高建筑物抗侧向力的能力:在规范中强调建筑物抗侧向震动的能力,尤其是对较高层建筑、特殊结构和重要公共设施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建筑物的抗侧向力不仅仅是结构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整体布局、构造形式、结构连接等因素。

4.加强地震安全知识的普及:规范修订稿中需加入地震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避险意识,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规范修订的实施机制1.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规范修订稿中需明确相关部门在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建立合理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

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

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

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员: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员: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 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 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表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2 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3.4.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竖向两端抗侧力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和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3)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3)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4.4.1 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16度~ 7度和8度时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和框架-抗震墙房屋;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2本规范第4.2.1条之1、3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6.4.5 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表6.4.5-1 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c2 其它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图6.4.5-1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a)暗柱(b)翼柱(c)端柱2 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图6.4.5-2)。

表6.4.5-3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尚应满足与墙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要求;2 l c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400mm ;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 mm ;3 λv 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范式(6.3.9)计算,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4 h w 为抗震墙墙肢长度;5 λ为墙肢轴压比;6 A c 为图6.4.5-2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图6.4.5-2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 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a)暗柱(b)有翼墙(d)转角墙(L形墙)(c)有端柱2)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3)楼板局部大洞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 4)房屋错层的楼板高差超过500mm 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5)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在满足本规范第7.1.6条要求的前提下,墙面洞口的立面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 6)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 ~100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 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8.2.7 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消能梁段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Af N 15.0≤时/l RE V V φγ≤ (8.2.7-1)0.58y l w a V A f =或2/l lP V M a =, 取较小值 w f w t t h A )2(-= p lP M fW =当Af N 15.0>时/lc RE V V φγ≤ (8.2.7-2)0.58w lc V A f = 或 2.4[1/()]/l c l PV M N A f a =-, 取较小值式中: N 、V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轴力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V l 、V lc —— 分别为消能梁段受剪承载力和计入轴力影响的受剪承载力; M lp —— 消能梁段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A 、A w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截面面积和腹板截面面积;W p —— 消能梁段的塑性截面模量;a 、h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净长和截面高度; t w 、t f —— 分别为消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和翼缘厚度; f 、f ay —— 消能梁段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屈服强度;φ —— 系数,可取0.9;γRE —— 消能梁段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75。

2 支撑斜杆与消能梁段连接的承载力不得小于支撑的承载力。

若支撑需抵抗弯矩,支撑与梁的连接应按抗压弯连接设计。

8.2.8 钢结构抗侧力构件的连接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钢结构抗侧力构件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相连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得滑移。

2 钢结构抗侧力构件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大于相连构件的屈服承载力。

3 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p j u M M j η≥(8.2.8-1) u p Gb 1.2(/)j n V M l V ≥+∑(8.2.8-2) 4 支撑与框架连接和梁、柱、支撑的拼接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支撑连接和拼接 (8.2.8-3) 梁的拼接 (8.2.8-4) 柱的拼接(8.2.8-5) 5 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式中M p 、M pc ——分别为梁的塑性受弯承载力和考虑轴力影响时柱的塑性受弯承载力;V Gb ——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l n —— 梁的净跨;A br —— 支撑杆件的截面面积;j u M 、ju V ——分别为连接的极限受弯、剪承载力;j ubr N 、,j ub spM 、,j uc sp M ——分别为支撑连接和拼接、梁、柱拼接的极限受压(拉)、受弯承载力; ,j u base M ——柱脚的极限受弯承载力。

ηj ——连接系数,可按表8.2.8采用。

表8.2.8 钢结构抗震设计的连接系数2 屈服强度高于Q345GJ 的GJ 钢材,按Q345GJ 的规定采用;3 翼缘焊接腹板栓接时,连接系数分别按表中连接形式取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