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间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高品质贸易外更突出精神 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 书法、医学以及诗歌等。甚至日文仍沿用汉字的草书 进行文字传播。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历次 遣唐使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可见日本不仅在地理上 一衣带水而且文化认同上与中国有着较深的认同感, 这不难想象日本对于中国与中国的侵略为什么显得渴 望和执着。在大体上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的交流 为侵略领土和同化某个民族提供了便捷的门径。
1928年4—5月,日本第二次出兵山东,攻占济南,以武力胁迫强行提 出要中国军队撤出济南、制止抗日宣传与活动的无理要求
1928牛5月中旬,田中发表“维持满洲治安宣言”.并向关东军下达 了进占沈阳的命令,后迫于美国干预暂时收回成命;
1928年6月切,当张作霖发表声明主张“南北合一,共御外侮”后, 日本暗杀了张作霖,关东军参谋总部盲称:东北府归日本保护
中日经济贸易
明治维新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都凭借丰富的原料和稀 有的产品(如茶叶,陶瓷)居于贸易关系的高地,日 本作为岛国拥有无可改变的地理劣势,从而造成经济 贸易利益上的不平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 近代工业,使贸易的重心偏向新式的、廉价的产出品 ,为了进一步摆脱对进口原料的困境,日本利用各种 时机,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对中国的出口,甚至武力强 占中国的东北全境,垄断东北对外贸易,使东北外贸 完全以日本的需要为转移,为日本的原料掠夺和产品 倾销服务,这种殖民地性质的贸易关系一直持续到 1945年日本投降才告结束。
国内பைடு நூலகம்会
中国连年内战造成生命财产严重损失,中 原大战一役,历时6月,军民伤亡达30万人。 内战使军费占国家岁入85%的比重,居高不 下。2中国积弱,国贫民困,内战更使国力消 耗,根本无力抵御外侮。1931年继续发生内 战,国民政府军围剿红军的战争逐步扩大。 从1930年12月开始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 中兵力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南方红军的 战役。
济危机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直接加重人民的负担,因
而在激进的战争宣传下,日本民众也对抱有对“田中
政策”美好的幻想。
同时法西斯主义的盛行和轴心国成立,助长 了日本对于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心,以西方列 强无暇顾及在华侵略和美国国内挽救经济为 先机,

1937年日本人展开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可
以说是进一步顺应瓜分世界潮流。面对机遇
利益最大化
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德、日在二战前侵略 、扩军的纵容和支持,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 因,也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
美英法希望德国杀向东方,希望日本杀向北 方,正是这种出于对社会主义仇恨,而产生 的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使美 英法长期对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日本的侵略 ,都执行绥靖纵容政策。
国际环境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世界上亦不得人心,于是, 出现了令日本尴尬的一幕,国际联盟以42票对1票宣 布日本为侵略国,日本成了孤家寡人。
日 本 法( 西左 斯三 主人 义) 分 子
松冈洋右
恼羞成怒的日本决定干脆抛弃 这一束手束脚的组织,1933年2 月24日,外交大臣松冈洋右狂 妄地抛出一个日语单词さよう なら(再见),趾高气昂地退 出国际联盟会场。从此,日本 开始了法西斯外交,逐步与德 国、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结成轴 心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之一。与侵略战争相呼 应,日本法西斯团体不断制造 恐怖事件和政变,对政党政治 和现存秩序发起了冲击,企图 建立法西斯政权。
制残余及地主土地所有制,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其 贫困,国内市场十分狭小,以致工业产品的25%一30% 必须送往国外销售,这便决定了日本经济对于国际贸易 的严重依赖性,呈现 “三角贸易”的特征:
日本国内经济危机
对华贸易,一般占日本出口贸易总额的44% 一48%,占日本工业品出口贸易总额的70% 左右。
1927年4月田中内阁取代了若(木规)内阁。是政权的交咎,也是 政策的交替——它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根本性的转折。
1927午5月底,为阻档北伐军继续北上,日本以“保护在华日本人的 生命财产”为借口,出兵山东,进驻青岛与济南;
1927年7月,先后派出古田茂、山正等人与张作霖交涉,迫使东北地 方当局接受有利于日本扩张的经济、治安、铁路等协定
和危机,通过侵略转嫁危机,实现占领中国
的夙愿,这时才发动侵华战争,也就不足为
奇了。
演讲结束,谢谢欣赏
唐、元、明的三次战役
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上的百济联络委人(日本人)共击与唐
交好的新罗,唐军增援,在白江口一战打败日本水师,日军战 艇全军覆没。《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退委兵于白江 之口,四站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涨天,海水皆赤。” 这促 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间未有侵入朝鲜半岛,从此委人对 唐俯首,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学习。
1、 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 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 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 却是人口过亿的国家。
2、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 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 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 资源的蕴藏量极小,使日本 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
3、灾害频繁。日本位于地 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 带—— 环太平洋造山带, 全境有火山200多座,其中 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 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 “火山国”、“地震国” 之称。
日本民族精神
对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 、小集团极端负责;
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勤俭、坚韧、牺牲的意志品质, 日本民族牺牲精神,这种忠诚集团心理得到了日本社会 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共识,它使日本民族能 轻易地形成民族整体向某一特定目标趋进的心性;
日本人不为常理所拘而善于适应环境,不为原则所困 而呈灵活多变之特性;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要求日本天皇俯首称臣,都遭日方拒绝,蒙
古发动“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侵略战争,但最终在日本 充分准备下和意料之外的天灾无疾而终。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为吞并朝鲜,发动“壬辰倭乱”明朝任
务“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遂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 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告终。
战争扶植政策
美国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持 纵容态度。美国有时在口头指责下日本 ,以欺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但却通 过供应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提供实际支持 。
法西斯对外转嫁危机
以各种借口对外扩张,以侵略的模式转 移国民视线,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国 家的创伤
日本幅员较小,资源奇缺,又存在着浓厚的半封建
三次对华战争的日本可以说是日本人学习中国的成果
展示和实践野心的初次体会,且败且战的日本仍然通
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为摆脱岛国的困境而蓄势待发。

由于近代中国内战频繁,国力疲软的契机,日
本大量投入军费,积极加入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的游
戏当中。但是日本工业发展畸形,资源不足导致在全
球对华的贸易竞争中余力不足,加之1920年的世界经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目录
溯源中日关系 战前环境分析 总结
历史上中日渊源
三军次事篇
唐、元、明的三次战役
贸易篇
明治维新前后的中日贸易
文化篇
渊源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
战前环境分析
国内 日本 国际
•经济 •政治
12
地理
文化3
总结

大和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有限的地理空间谋求得发
展,是强烈民族危机感深植在日本人意识行动上。前
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掠夺,使日本在华贸 易的渐渐落后,给日本的外贸与经济带来严 重的影响。1920一1929年间,日本连年入超 ,累计额共达32.6亿日元:殖民掠夺也无法 弥补这一差额,除输出黄金外,就只能举借 外债。
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日本统治集团已经作出了发动侵华战争 的重大决策,而其后的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日本车那悍然将这一决策 付诸于具体实施而已:
日本战时国内宣传
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 有人叛逃,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 开有效的宣传。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 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 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 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所以日 本战时的民意支持率相当高。
国内政治
由于中国内部争斗复杂和激烈, 对于处理对日关系采 取力避冲突方针
蒋说“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统一,则不能攘外。 人之爱国,当有同心,阋墙御侮,古有明训。” 从他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之思想看,其出发点是,国内不 平定,不能应付日本侵略挑衅,而其主要矛头似为指 向国内。
张学良保存实力,置中央政府之命令于不顾,擅自撤 兵,弃守锦州,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内部未真正统 一,难以抵御外敌。
狭隘的民族意识; 强烈的征服欲望。
战前教育
教育被建立在国家主义基础之上,森有礼强 调教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1890 年,由日本政府编撰的《教育敕语》,以天 皇诏书的形式,再次确认了教育的国家主义 方向,宣布了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它体现 了明治政府“西方技术与东方道德”相分离 的政策,强调了国家的荣誉和儒家忠君思想 。国家主义及其《教育敕语》对战前日本的 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