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邦,然而近代以来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入侵中国,对中国奉行战争政策,其原因有: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国际化背景;战争冒险的一再成功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日本与中国虽有远古友好,但近代以来却纠葛不断。
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并一步又一步的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对中国采取战争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服务现在。
一、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仅37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地,呈狭窄形。
而且资源极为匮乏,但就这样一个地狭资源少的国家在曾多次入侵朝鲜、中国,同中朝两国人民为敌,使日本成为近代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一)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与中朝交恶。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两次侵华战争,这充分证明日本人尚武,好战的本性。
第一次侵朝战争:4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半岛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百济想借日本对抗两国,结果引狼入室。
经过战争,日本迫使百济臣服成为朝贡国。
此后,随着大和国的日益强盛,日本进一步控制百济和新罗。
第二次侵朝战争: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百济请求日本援助。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第三次侵朝战争:其发动者是赫赫有名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彻底的扩张主义者,面对日本孤悬海外的生存空间,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染指东亚大陆,迫使朝鲜、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向日本朝贡。
1591年16万日本陆军从斧山登陆,战火熊熊燃烧。
第四次侵朝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承认“保护条约”,并设“统监”统治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
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
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
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
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
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
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军事扩张等方面对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中国人民渴望摆脱外国列强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对中国怀有强烈的侵略欲望。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列强争夺中国的过程中,日本曾经战胜俄国,获得了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
这使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九一八事变成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二、经济利益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利益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日本控制了东北的大部分重工业、矿产资源和交通运输系统。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日本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决定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以维护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由,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侵略。
三、军事扩张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扩张。
他们在中国东北部署了大量军队,并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此外,日本还在中国其他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以便更好地控制中国。
这些军事行动表明日本已经准备好对中国进行全面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四、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正处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充满了敌意和歧视。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弱国,应该被日本统治和掠夺。
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些思潮的人们实现他们的野心。
他们通过宣传和煽动,鼓动了日本民众的仇视情绪,使得侵华战争成为了日本国内的一种共识。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动因可以归结为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军事扩张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进行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论述日本侵略的原因和中国的抗击行动,以及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日本侵略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的动因较为复杂。
首先,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渴望成为亚洲霸主,并追求资源和市场的控制。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
其次,日本侵略中国还有政治意图,希望通过占领中国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并使中国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
最后,日本还试图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
二、中国抗击的过程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推动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
中国军民发动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英勇斗争。
同时,中国采取了抗日战略的灵活应对,采取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组合,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中国还积极抵制日本的文化渗透和心理战。
三、中国抗击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华夏民族团结意识觉醒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抵抗到主动进攻的转变。
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也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中国的抵抗激励了其他受到侵略的亚洲国家和全世界的民众,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使中国军队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技、工业和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争提升了国家地位和对外影响力。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的抗击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双方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战略。
中国的勇敢抵抗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为后世传承了爱国主义的火种。
这场战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全面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带有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展开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无法真正实现独立、统一和现代化。
此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等问题。
这些背景加剧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对华侵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政治上,日本国内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他们试图通过扩张疆土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日本的侵略行动被披上民族自卫的幌子,然而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其军国主义的野心。
经济上,日本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维持其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成为了日本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抵抗的原因中国决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国家利益的危机。
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卫家园和民族独立。
此外,中国还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及舆论战和游击战的经验。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决心与日本进行长期抗战,并争取最终的胜利。
四、抗战爆发与初期抵抗抗日战争最初爆发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日本侵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中国中央政府发布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并投入到抗战中。
起初,中国的抵抗力量相对薄弱,但中国人民展示了顽强的斗志和抵抗精神。
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中国红军的游击战战术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抗战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和艰难,但其关键时期出现在1941年后。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全面入侵,从而分散了其对中国的兵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了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提高了国内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
日本军国主 义侵 略中 国的动机是什么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是什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要深入理解这场侵略的本质,我们必须探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之一是其妄图扩张领土和资源。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土地面积有限。
而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日本军国主义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企图通过侵略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以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经济因素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面临着国内市场狭小、原材料不足等问题。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日本军国主义者选择了侵略中国,试图将中国变为其经济殖民地,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他们在中国大肆掠夺矿产资源、农产品,强迫中国人民为其生产廉价商品,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动机还包含了其追求政治霸权的野心。
他们妄图通过征服中国,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
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受到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侵略和征服,才能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他们企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中国等亚洲国家纳入其统治范围,实现其所谓的“皇道乐土”。
此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源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和种族主义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负和对其他民族的轻视。
这种文化心态在军国主义的煽动下,进一步膨胀为对中国等邻国的侵略和压迫。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软弱可欺的国家,日本有责任和能力对其进行“改造”和“统治”。
军事战略考虑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动机之一。
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是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重要跳板。
控制了中国,日本就能够进一步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扩张,实现其更大的军事战略目标。
而且,中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这也给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可乘之机,让他们认为侵略中国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如下:
1、日本自丰臣秀吉时代起就有吞并东亚的野心。
2、国内经济的崩溃,强烈需要转嫁矛盾。
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众多并且成本低廉,同时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日本进过明治维新后,虽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侵华。
当时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建立在经济和商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具体做法不用细说.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3、军国主义作祟,称雄世界的野心
4、中国积贫积弱,地大物博,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诱惑
5、宋明灭亡于少数民族,使中国天朝上国的高大形象崩溃。
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让日本觉得自己更有资格、能力
统治中国。
6、甲午海战中满清的失败,使日本知道了中国可以被战胜。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根据既定国策,日本在1927年东方会议上确定“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现实原因: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面临严重打击。
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
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中国的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从1868年开始改革成功的日本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一个强悍的军国主义国家。
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获得了非常多的中国赔款,他们将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用在了军事方面,从此后一直积极的将目光放在了对外扩张方面。
从1927年开始日本继续策划在中国建立满蒙的伪政权,而中国革命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下定决心和中国进行大战。
另外抗日战争的背景还包括日本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在1929年开始经济危机袭击了很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受到了非常重大的损失,各个方面都开始萎缩出现亏损的情况,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日本将入侵中华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际方面的因素存在,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际方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绥靖政策的实行上也能够看出一些国家的态度,法西斯的力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国土沦陷、人民伤亡、经济崩溃、战略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无辜群众被虐杀、沦陷区被实施奴化教育,活人被充做生化试验的柴火;大量历史文物、贵重金属、古玩字画被转运。
大片城镇被夷为废墟。
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成百上千万人民被屠杀或致残,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家园毁于战火,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灾害,大体分为4类。
侵华日军出于军事目的而制造的灾害。
例如,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平原实施“三光”作战,利用冀中、冀西河湖水暴涨之机,决堤128处,致使当地6752个村庄受灾,淹没良田153(82万亩,冲毁房屋168904间,灾民达200万人。
论抗日战争
论抗日战争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1.资源匮乏,外出掠夺众多周知,日本人自古就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好斗,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也是他一直渴望向外扩张的原因。
距离远近对它来说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过,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中国,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战,它理所应当的希望霸占中国.2.文化背景日本,这个东亚的岛国,它的文化源自中国,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这造成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持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一定条件下走向了极端,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战胜了当时的清政府,这种自卑感一下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优越感。
正是这种自卑感和优越感夹杂的复杂性,使得许多日本人今天仍不能正确的看待中国。
3.政治因素1)日本、德国、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盟友,在战争初期,日本和意大利并没有多大作为,日本人的自尊不允许日本在轴心国组织里处于被动。
亚洲弱小国家众多,如果一个一个占领,战争耗时太长,如果能打败中国,既能壮大自己,又能在希特勒面前证明实力。
2)日本对华一直有着完整的详细的情报和智库分析,在日本看来,中国除了大以外,其他都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日本在发动战争后大放厥词,说“三个月占领中国”。
抱着蚂蚁吃大象的观点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3)苏联是由共产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德国不惜冒着战争失败的厄运,发动了对苏的战争,因此有了壮烈的苏联卫国战争。
对华开展的日本也深知在一九二一年,共产主义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如果不赶在共产主义成熟前消灭中国,一旦共产主义在中国形成主流主义,日本将无法打败中国。
二、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抗日期间日军侵华投入总兵力累计:东北地区一百余万左右,关内也有一百余万。
在整个侵华战争中,中国战场歼灭日军155万余人。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伤亡。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例如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
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谴责。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军事扩张和资源掌控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并追求民族强盛的目标。
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和领土,满足扩张的需要,日本选择了军事侵略作为手段。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首要目标。
日本军事扩张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掌控中国的制造业,以支持其工业化发展和军事壮大。
二、民族主义和民族优越性观念日本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性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种族和社会制度更为先进,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对中国从属于自己的心态根深蒂固,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民族主义在推动日本的对华侵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为自己有权利统治甚至统一中国。
三、经济利益和贸易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然而,日本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外国,这对日本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日本决定通过侵略行为来控制中国经济,并通过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经济协议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其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宜海上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也与其对亚洲地缘政治的掌控有关。
通过侵略中国,日本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局势。
总结起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基于其军事扩张、民族主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
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以确保类似的侵略行为不再发生,推动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发动的一起挑衅事件,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战略转变,为后来的全面战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日本的侵略动机、战略目标以及在中国实施的具体行动等方面来阐述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略。
一、日本的侵略动机1. 欲获取资源与市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满足其工业发展和经济扩张的需求,日本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口众多的市场。
因此,日本希望通过侵略中国,获取其资源和市场,以支持日本的经济发展。
2. 实施大东亚共荣圈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宣称以日本为中心,统一亚洲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
然而,这一理念实质上掩盖了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野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这一政策的具体行动之一。
二、日本的战略目标1. 占领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中国东北,控制这些资源,并削弱中国的工业实力和抗日能力。
2. 建立傀儡政权日本希望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以实现对中国的间接统治和控制。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东北地区划为伪满洲国,并安插傀儡执政。
3. 分裂中国,弱化中央政府权威通过实施分化策略,日本希望削弱中国的统一和集权,使中国形成割据局面,降低中国的抵抗力和统一力量。
三、日本在中国实施的具体行动1.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发动的铁道爆破事件,在事变后,日本声称中国军队袭击了日本的铁路,借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提供借口。
日军随后迅速占领了沈阳等重要城市,并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
2. 傀儡政权的建立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安插傀儡执政,以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
3.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是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重要里程碑。
日本侵华的主因是什么?
日本侵华的主因是什么?日本侵华之原因与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即出现内忧,除军阀混战外,主要是国、共两党的逐鹿。
外患有欧、美列强的扩张,但最严重的是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 1. 侵略传统: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日本人在《田中奏折》中曾说 :『欲征服支那(整个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满:即中国东北;蒙:指中国蒙古);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乃以侵华为基本国策之野心。
2. 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因而日本遂亟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之视线。
3. 妄图称霸: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4. 利用内战:日本所惧者乃中国之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济南时, ... 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五三惨案」,阻挠中国之统一。
及要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于中央 ... ,实现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之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
又加上,中国之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日本乃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1. 日本本土资源及土地缺乏,要发展就要向外扩张,手段就是侵略。
2. 日本人当然不会想被中国同化,但要征服中国的话就要了解对方,知己知彼。
军国主意弱肉强食而曰本地小人小而想统治世界.。
日本侵华原因范文
日本侵华原因范文日本侵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出于其扩张的军事和经济利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开始通过近代化的来追赶西方列强。
然而,由于资源和市场的限制,日本意识到必须寻找外部地区来支持其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成为了日本的首要目标。
其次,日本政府和军方一直怀有侵略中国的野心。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军事现代化,并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同时,军方的思想也受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影响,他们秉持着攻击强国、欺侮弱国的观点,并将中国视为他们实现帝国梦想的垫脚石。
因此,日本的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基于对中国的侵略意图。
此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与其优越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有关。
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国内兴起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强调民族优越和民族自豪感。
这种思潮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歧视和压迫,使得对中国的侵略成为了日本国内的普遍心态。
同时,日本政府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来灌输民众对侵略的支持,使得侵华战争得到了国内的广泛支持。
最后,还有一些诱因促使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
例如,中日战争中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使得日本认为中国是一个相对容易征服的目标。
此外,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和国共内战等一系列的政治动荡,这使得中国方面难以集中精力来防御日本的侵略。
综上所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出于其扩张的军事和经济利益,日本政府和军方的侵略意图,民族主义和优越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一些诱因的综合结果。
这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日本方面一、经济方面(直接原因:摆脱经济危机,摆脱国内阶级矛盾激化)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危机使美国和欧洲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一下倒退几十年。
日本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1929年到1932年,全球都处在一片凄风苦雨中。
中国经济由于主要是小农经济,受的影响小一些。
而日本则采取了四种办法应对这次危机,一是日元贬值,二是工资指数下降,三是低利率,四是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同时日本出于经济和领土的需要,悍然入侵了中国东三省。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这样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资源匮乏。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调节余地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好借助法西斯力量来镇压革命,“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再则,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带有很强的军事性。
只能对内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依靠侵略战争和掠夺来转嫁危机。
因而,日本竭力谋求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之视线。
此外,日本虽然是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制,日本也极力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因此,要借战争重新分割世界.二、政治方面(转嫁国内矛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帮教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次被日本侵略的经历。
从明朝时的倭寇侵犯,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有日本极其残忍的一笔。
那么日本为什屡次侵略我国呢?有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日本方面,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1、日本资源匮乏。
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稳定的目的。
比如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国民因为源源不断滴运送回国的物资而欣喜,也不认为侵华战争有什么坏处,直到战争末期,日本国内也因为战争创伤累累时,战争才结束。
2、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形成于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之后的时期。
11世纪末,社会动荡,多年的战乱生活让武士道从一开始就成了典型的杀人于战争之道,到了江户时代,杀伐渐息,武士也从战斗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再进行战争和杀戮。
3、天皇制。
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日本1889年得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览政治权”,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
日本国民从小就被灌输“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思想,以至于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时,还有日本国民不相信。
而在战场上的所有日本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4、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其野心也日益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5、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战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因论文预读: 摘要: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为什么敢于向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发动一场惨绝人寰的全面侵略战争?其背后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之所以探讨这些问题,是因为任何战争都是有原因的,而在这些动因背后又隐藏着与经济因素或明或暗的联系.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总结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一、岛国狭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狭隘心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心理基础日本是个岛国,在航海条件十分落后的漫长岁月里,长期孤悬海外,并被海洋分割在一个个孤立的海岛之中,加之长期的封建割据,养成了相当部分日本民众狭隘的民族心理,并构成日本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发展为左右日本民族集体行为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虽然日本的文化之根在中国,但是,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日本民族未必能够领悟其深层次的部分,因而中华文化最精髓的部分诸如仁爱、王道之类并未真正构成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尽管日本文化中也充斥着仁爱、王道等词语,但从骨子里看,左右日本民族行为特征的并不这些自外而来的先进思想和崇高品德,而是发育于日本本土的狭隘思想和自私基因,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只存在外表的形似,而没有实质的神似.与中华民族相比,日本民族就少了几分视野的博大和心胸的宽广,而多了几分在具体利益上的计较和精明,在对待其它民族和国家时,就难免时常采取一种狭隘的民族视角,甚至做出极端的民族行为.日本民族心理中狭隘性的这一面,与大气、广博、深厚、仁爱等优良品质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眼高于顶、夜郎自大,气度狭小、难以善与,目光短浅、极端自私,欺软怕硬、崇尚实力,阴险虚伪、暴虐残酷.这种狭隘自私的心理一旦膨胀起来,往日的谦谦君子就变成了现世的杀人恶魔,所谓的“大和”民族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好斗“武士”,其灵魂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也就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日本民族与好勇斗狠、侵略成性、草菅人命、无恶不作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正是其民族心理中狭隘的一面疯狂生长的必然结果.二、对经济资源匮乏的畸形反应和病态思考,形成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侵略理论,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思想根源日本原本是一个土地面积狭小的国家,通过侵略扩张其国土面积日益膨胀,但经济资源的匮乏却一直是无法改变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种状况使日本民族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有一种对利益的天然敏感.同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日本对这种状况一直存在着畸形的反应并进行着病态的思考,形成了反人类的强盗逻辑和臭名昭著的侵略理论,认为只能抢劫才能致富,只有通过侵略和掠夺才能使本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日本的侵略理论日益系统化并加速付诸实施.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日本幕府末期的“海外雄飞论”.“海外雄飞论”是对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学者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的一个总概括.其代表人物本多利明的海外发展论影响颇大.本多利明海外发展论基础是所谓的“万民增殖”论,这种理论与马尔萨斯人口论颇为相似.本多利明认为,两对夫妻在33年间可繁衍子孙79人,人口增长率为19.75倍.而日本土地有限,产品不多,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其出路只有效法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1].大陆政策是以日本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一成立就精心炮制的对外军事扩张政策.大陆政策按计划分六步实施:第一步是吞并中国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吞并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步是吞并中国内地和西伯利亚,第五步是征服整个亚洲,第六步是称霸世界[2].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正是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奉行大陆政策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前,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柳原前光和曾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都曾谈到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易攻难守,为避免国防危机,就必须在亚洲大陆获得领土.作为明治重臣的山县有朋更将大陆称为日本的“利益线”.山县以日本首相的身份第一次发表三、对西方发展道路的生硬模仿造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错误选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基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也曾经陷入过深重的民族危机.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日本江户,要求日本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被迫与欧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各方面都不得不屈从于欧美列强并深受其害.但是,在这种时候,日本却并不是对与自己有同样命运的周边国家和民族同病相怜,想着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如何同仇敌忾,想着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发愤图强、自主自立,而是被强盗抢劫以后也想像强盗一样去抢劫,因而恶意地模仿强盗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试图通过侵略弱小邻国来取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以补偿它在屈服于强大的欧美时所受到的巨大损失的畸形心态.早在1855年日本与美国、俄国缔约后,日本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吉田松荫就提出了“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的“海外补偿论”.他在四、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最坏组合形成了军部和财阀紧密结盟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政治基础有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恶性发展、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学习西方、全面开放、强国富民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经、教合一的变态政治体制,直接促使日本走上对外军事扩张的发展道路,并迅速蜕变成一个野蛮侵略他国的军国主义国家.为加快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野心,日本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经济改革政策.“殖产兴业”政策最开始是由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旨就是要充分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国库资金,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具体而言,该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帮助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直接兴办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企业发展.政府不仅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而且还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三是政府在积极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从该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到,一方面,日本建立了以军事工业为重心的国营重工业,并同时带动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实现了日本工业化.这就使得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另一方面,日本的工业化是依靠对内残酷剥削压榨、特别是通过对外侵略掠夺来不断推进的.以军事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和和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战略,两者相互结合,使得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疯狂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天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大陆政策”,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帝国迷梦,于是,就有了甲午战争,有了日俄战争.与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者所希望的那样,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而这种成功也进一步刺激着日本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发展着极具日本自身特色的资本主义.日本在日俄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不仅具有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是军事性、封建性与资本主义三合一的帝国主义,即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日本军部和财阀的狼狈为奸,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坏组合,它的最后或最高阶段,就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军部和财阀的紧密联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速形成并不断巩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加快了对外侵略战争与扩充军备的步伐,急需得到新兴财阀的全力支持,而日本对外倾销受阻使国外市场缩小,也促使财阀积极靠拢军部.扩充军备为新兴财阀带去了大量需求,日本军需生产加速扩张,不仅为日本军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装备,而且它所形成的高额利润也滚滚流向新兴财阀.同时,财阀支持着军部扩充军备的要求,军部也使用武力保护和扩张着财阀所需的市场和资源.两者相互接近,结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军事扩张的统制派在军部改组中确立了自身的支配地位,也为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统制派主动接近、拉拢财阀,争取财阀的支持、合作,财阀积极回音、支持军部.军、财双向都积极地向对方靠拢,便有了军部与财阀的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和由此而形成的紧密联盟.五、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经济社会现实使日本错误地以为有了可乘之机,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外部诱因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悍然侵略中国,是由其侵略本性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当年的中国积弱积贫,经济和科技上都处于劣势,也使得日本军部和财阀认为有机可乘.正如有的学者在总结“二战”教训时所说:“一个国势衰微而四分五裂的民族,终难逃被奴役的命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7]日本奉行的大陆政策,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叫嚣,有悖于正常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掩人耳目,日本一些学者和政客曾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1880年,时任参谋本部长的山县有朋,令其直属的参谋本部第二局编纂发行六、日本对自身现代化成就孤芳自赏并从侵略战争中得到极大的经济利益和心理满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动力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得以完成,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富国强兵的目标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强之后的日本,凭借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取得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成功击败昔日的强盛帝国,包括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辉煌的成果使一些日本人有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也因此日益膨胀.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中,日本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于日本,并向日本开放了多个内陆港口城市,日本还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代表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七、战前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任何战争都与一定的现实原因紧密相关.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殖民体系遭遇了挑战,现有的势力范围已经不能反映殖民帝国的现有实力对比,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帝国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在上一轮瓜分世界领土,强占原材料、土地和市场,实行殖民统治的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现存格局的最大受益者.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实力,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导致对资源和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尚处于发育期,既无组织也无规则,新老帝国信奉的都是实力至上的强盗逻辑.按照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工业化,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像老牌殖民帝国一样通过战争来争夺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就需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后崛起的工业国家如日德等希望通过战争和硬实力的比拼来夺取资源,也就毫不奇怪了.现实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后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的局面.这样一种状况使得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自己已经有资本和能力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争高下.于是日本开始处心积虑,精心谋划,准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向英美法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发起强有力的挑战.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场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各国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危机,各个国家都在寻找出路.作为一种对付经济危机的措施,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进一步提高了关税税率,竞相贬值货币,以严厉保护本国市场,扩大商品出口,这就必然进一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受阻,加剧国际竞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的日益萎缩对于像德、日这样经济实力不够稳固、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兴资本主义压力更大,按照帝国主义发展的固有逻辑,德日加速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中国在进入20世纪以后,由帝国转型为民国并逐步走向现代化,也引起了日本的担心、恐惧和先下手为强的冲动.为了阻止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进程,日本也觉得需要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正是这样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军国主义者处心积虑,用嫁祸于人的手法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又用同样卑劣的手段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经过前后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赶走了日本强盗,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回顾历史,对照现实,我们发现,除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并日益走向富强之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因并没有完全消除.日本右翼势力又在蠢蠢欲动,它们的所作所为及其未来走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
中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
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
【目录】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
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
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
后果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
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同时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国内原料和市场的限制,需要通过向外扩张,获得大量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众多并且成本低廉,是极好的目标。
(二)历史原因: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一战结束后,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内疯狂镇压,对外侵略扩张。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支持召开“东方会议”,发布了八条《对华政策纲领》,其精神实质是“征服满蒙,侵略中国”,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付诸武力。
《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主张贯彻“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征服满蒙”定为日本国策,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际形势极度动荡不安,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为求苟安,对日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弱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如美国为了保障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对日本采取了绥靖与遏制相结合的政策,导致其更嚣张。
且当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受各自国内经济危机困扰,无暇东顾。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使日本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各种产业萧条,工人大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不断掀起米粮暴动,国内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处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它的垂危统治,尽早摆脱危机和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决心加紧实施侵华政策。
1937年6月近卫内阁一上台就致力于建立战时体制,并表明要以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因而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五)现实原因: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日本四面环海,属于典型的岛国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狭小,共37.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而人口的逐渐膨胀导致粮食资源匮乏。
土
地、矿产资源有限,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与工业原料的石油和铁更是严重缺乏,日本经济表现出更多的对外依赖性。
日本对生存空间和工业资源的渴望演变到极致就成了对外侵略掠夺。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封建残余严重。
军国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侵略扩张,神道教是日本传统侵略意识的根源。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的军国主义完整体系,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传统的发展成果。
日本在推崇武士道的同时,还向国民疯狂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宣扬法西斯思想,这是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基础。
日本所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于其传统的扩张思维和国际秩序观。
征服亚洲为传统扩张思维的核心,武力扩张是传统扩张思维的基本特征。
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来“岛国情结”,自我封闭、排他主义、危机感和集体主义是这种情结的必然心态。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与此同时的中国疲惫不堪,军阀割据的情况虽然有好转,但是全国仍然没有一个能真正控制全局的中央政府。
国民党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根本无暇顾及,而各地的军政势力也节制了国民党的统治。
全国普遍腐败,长期积弱不振,空军、海军与日本相比只是聊胜于无,陆军除部分部队外,少有能与日本正规军匹敌者。
国内军阀之间又陷入新旧军阀交战,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总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是有着丰富背景的,是长期蓄意的,是必然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对华战争的实质是日本对中国大陆的依赖乃民族生存和国家存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找出其根源所在。
这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在今后团结一切和平力量,坚持走共同发展的和平道路,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结论】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
展受到国内原料和市场的限制,需要向外扩张获得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矛盾激化,急需摆脱危机。
加上本来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
日本长期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在东方会议上确定征服满蒙为既定国策。
且中国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为其提供了有利时机。
国际上西方大国更是实行绥靖主义,对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刺激了其侵略野心。
军国主义思想浓厚、普遍存在的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
【参考文献】
1. 肖一平《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大意义》[K]——《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3期
2. 廖大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和特殊背景》[K]——《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2005年
3. 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伪造说》[J]——《近代史研究》1981年01期
4. 彭训厚《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的主要原因》——《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01期
5. 陈婞《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及其文化渊源》[K]——《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