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讲的中气虚

合集下载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

中医神乱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对于新近涌现的一些名词和概念,中医界往往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常见的中医名词,并就其含义和定义进行解释和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消除一些疑惑。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

气血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方面,气和血可以视为生命之源的两种形态,气为有形物质,如空气和粮食,血则为人体物质的主要载体。

另一方面,气血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力的表现,气血充盈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总的来说,气血是中医理论探讨人体内外物质交换和生命能量流动的重要概念。

二、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概念,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描述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规律。

阴阳可以理解为相对,相互对立的两个极性,但又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形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三、气虚、气实、气滞在中医诊断中,气虚、气实、气滞是常见的术语,用于描述人体气的状态。

气虚指的是人体气的不足或虚弱,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气实则意味着气的过盛或紧实,可导致躁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状。

气滞则是指气的运行不畅,常见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出现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四、血瘀血瘀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用来描述血液循环不良、淤滞等情况。

血瘀可以导致气滞,也可以由气滞引起,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诊疗中,血瘀常见于疼痛症状,如经痛、痛经等,以及一些慢性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术语,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脏腑不仅包括脏器,还包括所属的经络、组织、功能等。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网络。

通过观察脏腑的状况,中医医生可以推断病情和寻找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气虚的出现,一般都是有一定诱因的,而人们在平时要想进行有效调理的话,也需要对气虚的原因查找清楚。

那么,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中医辨证施治气虚的方法:★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

补中益气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中益气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心态平和、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常常感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中益气的情况逐渐下降。

下面来讨论一下中益气的辨证论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对中益气的辨证。

中医认为,中益气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生与外感。

内生因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习惯不健康、运动不足等。

外感因素则是指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辨证中益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辨证气虚与气滞。

气虚型的人常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懒言少动等症状;而气滞型的人则常感胸闷腹胀、情绪烦躁、口苦舌红等症状。

其次是辨证气虚与血虚。

气虚型常伴有心悸、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等症状;而血虚型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还可以辨证气虚与阴虚、阳虚等不同的中医证候。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有相应的论治方法。

对于气虚型的中益气,可以采用益气养正的方剂,如人参麦冬汤;对于气滞型的中益气,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活血化瘀汤;对于气虚血虚型的中益气,可以采用益气养血的方剂,如十全大补汤。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调养,适量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

总之,中益气是一个重要的中医辨证论治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益气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和调理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中益气的状态,使身体恢复健康,精神焕发,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要重视中益气的问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中益气的发生,提升健康水平。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亏虚中医调理案例
气虚和亏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两种体质,气虚指的是人体气血不足,导致身体虚弱、疲乏无力、容易感冒等;亏虚则是指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身体功能出现障碍、免疫力下降等。

针对这两种情况,中医有很多调理方法。

以下是一个气虚和亏虚的中医调理案例:
患者李某,女性,年龄35岁。

主要症状为经常感到疲劳无力,手脚发凉,嗓子干燥易咳嗽,容易失眠。

经过中医诊断后发现患者同时存在气虚和亏虚的情况。

针对患者的情况,中医师制定了以下调理方案:
1. 调节饮食: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温补食品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并且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 中药调理:开具一份补益气血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

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调节生活习惯:建议患者适当运动,增加身体的代谢率和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时间;减少熬夜和过度劳累。

4. 按摩调理:中医师建议患者进行脚底按摩,刺激穴位以促进气血循环。

以上是一个气虚和亏虚的中医调理案例。

通过饮食、中药、生活习惯
和按摩等多种方式来调节身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气虚和亏虚的目的。

对于一些长期感到疲劳无力、容易生病的人来说,也可以尝试这些中
医调理方法来改善身体健康。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

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者症状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

血虚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血少。

血虚者症状为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或称为气两虚、气血不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气血不足最好是采用食补的方法,不过食补贵在持之以恒,当然,你也可以去看中医,适当吃一些成药或汤药调理,这样可能会见效快些。

下面给你介绍一些简单的常用食疗方,可以平时饮食上多注意调理。

当归炖猪蹄原料:猪蹄两只,当归50克,葱、姜、料酒、花椒、盐等适量。

制法: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

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清蒸人参鸡原料: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 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制作: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归参山药猪腰原料:当归10克,党参1O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锅内;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铝锅内;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将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等与猪腰片拌匀即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补中益气方剂是中医学上的一种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

该方剂组成复杂,包括多种药材,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总论
补中益气方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等功效。

二、黄芪
黄芪是补中益气方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脾益气、升阳固表等功效。

黄芪性平味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三、党参
党参也是补中益气方剂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等功效。

党参性微温味甘,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白术
白术是补中益气方剂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除湿止泻等
功效。

白术性平味甘,能够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五、茯苓
茯苓也是补中益气方剂的成分之一,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六、甘草
甘草是补中益气方剂的最后一个成分,主要具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等功效。

甘草性平味甘,能够促进人体代谢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和
抵抗力。

七、总结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方剂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五种药材
组成。

这些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方面
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使用该方剂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详论“气虚”

中医详论“气虚”

中医详论“气虚”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

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

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

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病因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临床表现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中医里讲的中气虚

中医里讲的中气虚

中医里所谓的"中气"是指什么?一个人如果"中气"太虚会有哪些症状,对身体影响大吗?要怎样才能增强"中气"?中气1、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又称脾胃之气。

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

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

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

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

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①生理学名词。

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学名词。

指脾气。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

③运气术语。

指中见之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

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 ④病证名。

类中风之一。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

又名气中。

详见该条。

益中气益中气就是对补足中气有益。

中气不足调养宜忌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

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会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向下垂。

如果这个人的内脏肌肉开始松弛,承托力不够的话,像胃部、子宫等肌肉厚的器官,就会有下坠倾向。

这种情形,中医谓之“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的症状主要有:①胃下垂。

胃经常鼓胀不适,吃了东西后更甚。

中医气虚怎么调理呢

中医气虚怎么调理呢

中医气虚怎么调理呢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西医治疗身体健康讲究的是快速,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最好的作用就是调理身体中内部的疾病,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而现在生活中人们因为忙于工作所以总是很容易就出现气虚的情况,这个时候最需要进行中医调理。

那么,中医对于气虚怎么调理呢?中医认为,人体虚弱可分为多种类型,气虚就是其中的一种。

气虚患者常表现出体力和精力都明显缺乏、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乏力疲倦、出虚汗等症状,对其进行中医检查可见其舌淡苔白、脉虚弱。

现代医学将气虚患者定义为亚健康人群,认为这些人的免疫力要明显低于健康的人。

气虚患者可通过调节饮食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气虚患者应多吃一些补气的食品,如:小米、粳米、糯米、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黄鱼、比目鱼等。

另外,气虚患者还可使用以下五种食疗方进行治疗:一、金沙玉米粥:原料:玉米粒80克,糯米、红砂糖各40克。

制用法:将玉米和糯米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然后将泡好的玉米和糯米入锅加清水煮粥,煮熟后加入红砂糖再煮5分钟即成。

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

功效:由于玉米、糯米和红砂糖中均含有抗氧化剂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因此此粥具有补气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

二、山药粥:原料:山药30克,粳米180克。

制用法将山药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

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

功效由于山药中含有淀粉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因此此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强身健体和促进肌肉生长的作用。

三、茯苓粥:原料:茯苓末30克,粳米100克。

制用法:将粳米和茯苓一起入锅煮粥,煮熟即成。

此粥可在每日早饭时食用。

功效:由于茯苓有健脾安神的功效,因此,常吃此粥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四、人参大枣粥:原料:人参6克,大枣5枚、粳米60克。

制用法:将大枣去核(以防人在食用时误吞而发生意外)后与人参、粳米一起入锅煮粥,煮熟即成。

此粥可在每日午饭或晚饭时食用(每日只需食用一次)。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虚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虚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病理方面都表现为气血不足、脾气虚弱的状态。

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正确的养生方法和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气虚体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体质类型。

一、调整饮食习惯1.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注重摄入些易消化、高营养、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体内养分的吸收。

同时,减少或避免摄入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2. 增加营养摄入气虚体质的人体内气血较弱,需要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来提升体质。

可适量摄取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禽类、鱼虾等,以及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等的食物,如豆制品、海带等。

3. 注意餐食规律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消化系统不好的情况,因此要坚持规律的餐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适当增加餐次,减少单次摄入量,有助于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能量水平。

二、调整生活习惯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气虚体质的人往往容易疲劳,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调养气血,增强体质。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适当的锻炼,以增加体能。

2. 控制情绪波动气虚体质的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易怒等。

应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以通过冥想、休闲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促进情绪的平稳。

3. 避免寒冷刺激气虚体质的人对寒冷刺激敏感,容易引发寒邪入侵,导致体内的阳气受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合理选择穿着,以减少对身体的负担。

三、中医调理方法1.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可以选择适合气虚体质的食材,制作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药膳,如党参、黄耆、枸杞等,对调理体质非常有帮助。

2. 中药调理中医通过中药的配伍和药方来调理气虚体质。

例如,常用的补气药物有人参、黄芪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配伍,进行长期调理。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辩证及调理方法一、虚证会造成的后果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

通俗地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才能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否则,“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等“虚”发展到高级阶段,各种疾病就来了。

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

二、四种虚症中医对虚证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4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中医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外表是内在的体现,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身材健美、肌肤润泽、青春永驻,反之,人不但会生病,还会显老。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很多女性朋友并不是老了,而是虚了。

懒,说明你气虚;掉头发,说明你血虚;长痘痘,说明你阴虚!你是哪种虚?1、气虚——无力气虚好比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气来自三个方面:先天拥有的精气(肾)、后天吸取的水谷之气(脾胃)、呼吸的空气(肺),因此气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虚:肾虚、脾虚、肺虚。

A.主要表征(1) 气虚的女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恨不能整天“葛优躺”。

(2) 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了,运化水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脾湿,所以气虚的女人基本都伴有脾湿的症状,都有齿痕舌。

(3) 气虚则无力固摄大便,就会大便不成形;气虚会引起血虚血瘀,月经容易推迟,如果气虚症状严重,还会导致闭经;气虚下陷,就会导致带脉失约、冲任虚损,使子宫失于维系,致使子宫脱垂。

至于疲乏、自汗、气喘等,更是气虚的标配。

B.辨别要点懒!易疲倦、易感冒、脏腑功能弱。

气虚容易跟阳虚搞混,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寒象,气虚是单纯的功能减弱,而阳虚是功能减弱+寒象。

C.调理方法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中医气血辨证之气病辨证

中医气血辨证之气病辨证

气血辨证之气病辨证气病范围极为广泛,《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

”这里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气机而言。

因为脏腑能正常发挥功能,有赖于人体气机和畅通达,升降出入有序。

所以,当气失调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病以气的功能减退、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其常见证型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一、气虚证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质淡嫩,脉虚。

【证候分析】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虚推动乏力,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故自汗,易感冒;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血不上荣于舌,故舌质淡嫩;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虚。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证加剧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气陷证是指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腹部坠胀,或久泻久痢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舌质淡嫩,脉虚。

【证候分析】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为气虚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凡是能引起气虚证的成因,都可导致气陷证的发生。

故可见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舌质淡嫩,脉虚等气虚证的表现。

中气亏虚,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泻久痢;气虚升举无力,不能维系内脏位置,故见气坠,或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肝下垂),或有脱肛、阴挺。

【辨证要点】气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三、气不固证气不固证是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职,以自汗,或二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嫩,脉虚,或自汗不止;或为涕、泪、涎、唾不止;或见遗尿,余沥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各种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或滑胎、小产;或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气虚弱 黄芪建中汤一方

中气虚弱 黄芪建中汤一方

中气虚弱黄芪建中汤一方*导读: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故虚劳又称虚损。

虚劳之证,初则以虚为主,久之则为劳也,其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故虚劳又称虚损。

虚劳之证,初则以虚为主,久之则为劳也,其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总称。

虚劳之治,历代先贤或从气血,或从阴阳,或从五脏,治各不同,又创有补中、固本、益气、养血类诸方药,皆为良法。

陈宝贵教授治疗虚劳之证,认为虚劳初得或虚劳轻证,寻常药物可治,对于虚劳重症,证属气血阴阳大亏,精血内夺者,此非寻常参术、归芎之味所能胜任,必于辨证组方中加血肉有情之品以大补精血。

如证属血虚之亏者,方中常加阿胶、河车等;如证属肾阳虚弱者,方中常加鹿角片、鹿茸片等;如证属阴虚之亏者,方中常加鳖甲、龟板等。

另外,对于虚劳重证,多见气血阴阳虚损较甚,治疗时温阳甚则伤阴,益阴甚而碍阳,补气甚则伤血,养血甚则碍气,又有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之证,如辨证不明,用药无序,则病危矣!故而陈宝贵指出,如遇虚劳重症,应细致入微,宗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除急症外,皆宜温补温养为佳,不宜过用过燥过腻之药,则较为稳妥。

以下是几则医案,轻重皆有,与同道分享。

案1 中气不足虚劳张某,男,54岁,200 7年5月4日诊。

主因气短半年来诊。

现症:气短,神疲乏力,脘腹怕凉不舒。

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属:中气虚弱。

治以:温中健脾。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大枣3枚,生姜3片。

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日1剂。

二诊(5月9日):药后乏力气短减轻,脘腹已不怕凉。

上方又取7剂。

药后病愈,随访1年未发。

按中气虚弱故见气短,神疲乏力,脘腹怕凉不舒。

舌脉亦为其征象。

方用黄芪建中汤建其中气,中气足,乏力气短自能恢复。

方中桂枝温阳散寒,可除脘腹冷痛。

如遇脘腹冷痛较甚,方中亦可用干姜代生姜。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益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由黄耆、白术、茯苓、当归、川芎、党参、炙甘草组成。

它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益气补虚:中益气汤以黄耆、党参为主要药物,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固表的作用,可用于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2. 补中安神:中益气汤中的当归、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调理气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头晕眩晕等症状,有助于安定神志。

3. 利水消肿:中益气汤中的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脘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4. 调理脾胃:中益气汤的成分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止泻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5. 增强免疫力:中益气汤中的黄耆和党参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抵抗外邪、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总之,中益气汤是一味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和安神护肝的中药汤剂,适合于气虚体弱、神疲乏力、水肿腹满等症状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中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中气的名词解释

中医中气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气,它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对中医中气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一、中医中气的概念中医中的气有多种含义,它既可以指代生物体内的气体,也可以指代体内的能量。

在中医理论中,中气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和功能运行所需的能量。

与西医的生理学概念相对应,中气包括了脏腑功能、经络运行以及人体的整体协调调节能力。

中气的充盈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二、中气的来源与运行中医认为,中气来源于人体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化生两个方面。

先天禀赋是指人的遗传基因和先天禀赋得到的能量,后天化生是指人体通过饮食、吸收营养、呼吸等方式获取能量。

中气通过经络系统传导和运行,贯穿全身各个脏腑组织。

中气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四时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三、中气的功能中气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中气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

它保持了脏腑功能的平衡,调节了人体的阴阳平衡。

其次,中气在人体中起到了保护机制的作用。

它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了人体的抵抗力,预防了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气还有调节气血运行、温养经脉、协调人体机能等功能。

四、中气的失调与疾病中医认为,中气的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气不足或者失衡可能引发各种病理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疾病。

例如,中气不足容易导致疲乏无力、抵抗力下降等;中气失衡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阻滞等。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就是调整和增强中气的运行和功能。

五、中医调养中气的方法中医提出了一系列调养中气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调整饮食来增强中气。

中医认为,温补的食物如党参、黄耆、人参等可以补益中气。

其次是运动养生,中医强调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气血运行和强化中气。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也有助于保持中气的平衡与充盈。

六、中医中气理论的现代意义中医中气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中气可以被视为一种综合性能量,它包含了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气虚的中医诊断与调理

气虚的中医诊断与调理

气虚的中医诊断与调理一、气虚的中医诊断气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是一种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气虚指的是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不足、阳气亏损等状况。

这种体质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养生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气虚的主要特征包括精神疲倦、乏力无力、语言低弱、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1. 望诊中医辨证从望诊开始,患者面色苍白是气虚的突出表现之一。

由于气血不足,人体组织缺乏营养,导致面色无华。

此外,在望诊时还可观察到其他特征性表现如唇色苍白或红润不均。

2. 闻诊气虚患者呼息短促弱微,声音低沉无力。

这是因为肺脾两脏功能减退所导致的结果。

3. 问诊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以及一些相关信息。

对于气虚来说,患者常反映乏力无力、容易出汗、面色苍白等。

此外,还需要询问饮食睡眠情况、大便小便情况等综合进行判断。

4. 切诊医生在切诊时会通过按摩脉搏来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

气虚的脉象表现为脉浮缓弱或脉细无力。

二、气虚的中医调理方法中医治疗气虚采用的是从调理整体身体状态出发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和补充营养物质来增强气血运行能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1. 饮食调理气虚患者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花生等。

同时也可以适量地摄入一些暖性清淡的肉类和鱼类,但要避免油腻重口味食物刺激消化系统。

2. 药物调理中医常用的一些补气药物如黄芪、党参、肉桂等,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精力水平。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健脾补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治疗气虚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

4. 调节生活方式气虚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并加强锻炼身体。

适当参加有益于调节情绪、增强体质的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

总之,气虚是中医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诊断类型,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对于气虚患者来说,合理饮食,运用药物、针灸和调整生活习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理论中的“气虚”与免疫力下降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气虚”与免疫力下降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气虚”与免疫力下降的关系气虚(Qi Deficiency)与免疫力下降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平衡是基于身体内的正常气血运行和充足的精气养生的基础上,而气虚则是一种能引发疾病的体质状态。

免疫力的下降意味着机体无法抵御病菌和其他外界侵略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气虚与免疫力下降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中医的调理方法以增强免疫力。

首先,气虚与免疫力下降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医对气虚和免疫力的解释入手。

中医认为,气虚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气力不足,导致机体功能减退。

气虚的主要表现包括疲乏无力、容易出汗、容易感到疼痛等。

免疫力是机体抵御病菌和外界侵略者的能力,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机体内的气力不足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其次,气虚与免疫力下降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医对免疫力下降的解释入手。

中医认为,免疫力下降是由于机体内的正常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机体抵御外界侵略者的能力减弱。

免疫力下降的主要表现包括容易感染、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等。

气虚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供给和气血运行,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光子对一个理论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对困讯来说指南针略。

我们需用另外一个观点来分析。

那么,中医如何调理气虚以提高免疫力呢?首先,调整饮食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气虚的人应该多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虚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红枣、蜂蜜等,以提高气血营养。

其次,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虚患者的体质,改善气血循环。

然后,中医还可以采用一些中药调理气虚,如黄芪、党参等,以增强免疫功能。

最后,调整生活作息也非常重要,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精神愉快。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调理方法是综合治疗的方法,强调整体的调节和平衡。

在调理气虚过程中,中医还需要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的调理方法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见效。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调理治疗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里所谓的"中气"是指什么?
一个人如果"中气"太虚会有哪些症状,对身体影响大吗?
要怎样才能增强"中气"?
中气
1、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又称脾胃之气。

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

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

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

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

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①生理学名词。

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学名词。

指脾气。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

③运气术语。

指中见之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

”《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

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 ④病证名。

类中风之一。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

又名气中。

详见该条。

益中气
益中气就是对补足中气有益。

中气不足调养宜忌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

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会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向下垂。

如果这个人的内脏肌肉开始松弛,承托力不够的话,像胃部、子宫等肌肉厚的器官,就会有下坠倾向。

这种情形,中医谓之“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的症状主要有:①胃下垂。

胃经常鼓胀不适,吃了东西后更甚。

原因是胃部蠕动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加上食物的重量,令原已松弛的胃部更觉重坠。

②子宫下垂。

肌肉和韧带无力,导致子宫下坠,造成小腹等不舒服。

③呼吸不畅。

肺部本身不会运动,呼吸的动作是靠胸肌及横膈膜拉开肺部,然后才能顺利吸气、呼气。

气虚之人连吸一口气也仿佛要很用力,胸口部位有重物压住一般。

④腰酸背痛是肾气虚所致。

所谓“肾虚膝先软”、“肾主骨”,
就是这个意思。

此病以中医治疗为好。

中气不足的调养宜忌是宜坚持运动:最理想的选择是游泳,因它可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时候就省点气力不走动,可以坐的时候就不站,可以躺下来的时候,就不要坚持坐着。

让兀气尽快恢复过来。

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和加重肝脏排毒所消耗的能量。

蔬菜类的白萝卜、白菜、黄芽白、椰菜,以及水果类的西瓜、山竹等不要多吃,以免吃了破气。

中气虚是什么症状
人的阳气可以比喻成太阳,阴气可以比喻成大海.大海能调节气温,当太阳照射强的时候,大海吸收热量,从而使气温不至于太热,当太阳照射弱的时候,大海散发热量,从而使气温不至于太冷.如果没有大海,只有几个小池塘,这个调节功能就会很弱了,所以夏天热而冬天冷.晚上为什么总是做梦呢,因为晚上阳气入阴人就会睡觉,现在阴虚了,阳气不能全部回来,所以会多梦.白天为什么总是感觉累呢,阴中存储的阳气少,所以能散发出来的阳气也少.你这个情况是因为
长时间的熬夜引起的,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本质还是中气虚,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失眠等,应及早改善生活方式.
气虚,指的是中气不足,力气弱的人或儿童,由于生冷的食物,会减低肠胃蠕动、使肌肉无力,所以吃多了会因消化不良,而导致腹胀。

因此肠胃功能不好的孩子,不宜吃生冷食物。

像柑橘、柚子等水果,具有止咳、化痰、润肺、助消化的作用,但多吃却容易造成肠胃紊乱,因此,有胃病、胃寒的人最好少吃。

身边提醒:因为虚寒体质的人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所以宜吃一些温热性的水果,如荔枝、桂圆、杏等,对身体来说这些温热的水果是补寒佳品,但不宜多吃。

至于容易拉肚子的人,应把椰子汁拒之口外,因为椰子汁易导致腹泻。

【宜】?
(1)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糖,脂肪也不必过份限制。

?
(2)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食物加工宜精细,不要过粗糙。

?
(3)宜多食"血肉之品"及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食品,如家禽肉类、蛋、猪肉、猪肚、猪脾、莲子、粳米、甜菜、杨梅等酸味食物。

?
【忌】?
(1)忌烟、酒。

?
(2)忌辛辣刺激食物。

?
(3)忌生冷寒凉、坚固、粘滞不易消化食物,易伤脾胃。

?
豌豆:中医认为,豌豆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利小便的功效,是脱肛、慢性腹泻、子宫脱
垂等中气不足症状的食疗佳品。

此外,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食用后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润肤的作用,皮肤干燥者应该多吃。

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胀,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豇豆:豇豆分为长豇豆和饭豇豆两种。

长豇豆即我们说的长豆角,常作为蔬菜食用;饭豇豆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或制作豆沙馅。

中医认为,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补肾止带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积、腹胀以及肾虚遗精、白带增多者食用。

芸豆:芸豆又叫菜豆,味甘平、性温,有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气等功效。

它不仅富含蛋白质及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高钾、高镁、低钠的特点,特别适合心脏病患者和患有肾病、高血压等需低钠及低钾饮食者食用。

吃时注意必须煮熟、煮透,否则会引起中毒。

黑豆:中医认为,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

肾虚导致的腰痛、耳鸣者可取黑豆50克、狗肉500克一起煮烂,加入各种调味品食用。

此外,黑豆还有“乌发娘子”的美称,用它制成的豆浆、豆腐等,是肾虚导致的须发早白、脱发患者的食疗佳品。

蚕豆:蚕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腹泻者食用。

但蚕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人吃蚕豆后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就是俗称的“蚕豆黄病”,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