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后感
赵虹博3120000402
摘要
《资本论》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论》中既有“倾向性的结论”,也有“正面的叙述”。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可以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在阶级斗争的时代,可以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资本论》中与阶级斗争相关的部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对《资本论》又有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挖掘与深入。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思想;经济
Abstract
Das kapital is a theory of inexhaustible, inexhaustible treasure, such as Marx pointed out that both the conclusion of \"bias\" in the Das kapital, also has the account of \"positiv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as kapital,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choose a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an era of class struggle, the Angle can be focused on the associated with the class struggle in the Das kapital. After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as kapital has mining and further to the theory of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capital; Marx thought; economic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的学说,其发展至今已经有170余年的历史。但无论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发展中,经历了多少被检验和被校正的过程,蕴含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南。这些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体现着经典著作者,攀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1]。这些经典著作指引后来的人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其中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阐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南。列宁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恩格斯指出:“任何人,不管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所以,《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
在转型发展的当今,我们也可以研究《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转型发展理论有特殊和一般,特殊的发展有各个领域的转型发展,如经济的转型发展,政治的转型发展,也有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转型发展。一般的转型发展即每个国家都要经历的转型发展,如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有一般性。有时,研究特殊过程的转型发展可以抽取出一般性的转型发展[2]。《资本论》关于转型发展的理论包含着一般性规定,这些一般性的转型发展对一切社会有指导意义,同样可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资本论》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为典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为立足点,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逐步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研究了资本生产、流通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并研究了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和规律的同时,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这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性,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自己也认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应该把握这种规律,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预先论证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但有关未来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在《资本论》中却有很多预示,其中一些己经被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没有具体论述过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只是在《资本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部分中,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特征作了明确的提示:“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4]。我们把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论述了这种所有制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社会所有制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所有制中,实现所有权的主体是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劳动者。从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看,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而剥夺劳动者的财产,从而对劳动者的个体所有制进行了否定,这是第一个否定。在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所有制下,劳动者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是第二个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个“否定”是比前一个“否定”更高层次的“回归”。第二,在社会所有制中,行使所有权的方式是联合起来共同占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只有通过将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才能消失”。总之,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的本质是保障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劳动的所有制。
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本质规定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归不同所有权主体(所有者)所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是“整个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劳动者),又称“自由人联合体”,而非孤立的单个人或社会部分成员联合体。消费资料所有权由劳动者个人通过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方式来获得,即“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第二,所有权的获得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即“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第三,所有物不同,所有权的行使方式和收益方式也不同。生产资料所有权行使方式是“直接占有”和“共同占有”。“直接占有”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而不是通过某个社会代表来占有;“共同占有”是指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生产资料共同且平等的主人[5]。消费资料则是劳动者自己个人占有。生产成果中的生产资料收益归全体劳动者共同享用,而消费资料收益则通过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方式由劳动者独自享用。第四,所有物不同,所有权的转让方式也不同。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是全社会劳动者,生产资料由他们共同占有,所以不存在转让。消费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在按劳分配阶段,可以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转让给他人或“自由人联合体”。而在按需分配阶段,个人之间的交换几乎不存在,只存在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与“自由人联合体”等价交换消费资料。不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都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第五,建立社会所有制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利益,即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概括地说,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体现了“人本精神”,即不断追求人的自由解